2012 山东省菏泽市中考历史真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50 分,考试时间为 60 分钟。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和座号填写清楚。
3.用黑色、蓝色水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指定的位置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5 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ABCD)填写在相应的“答题栏”内。
1.在下列图片中,反映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2.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时代特征最准确的描述是
A.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B.国家的产生与社会的变革
D.多元文化碰撞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3.穿越时空,回到了隋朝,你可能看到了
①家住余杭的孙某坐船来到洛阳 ②寒门书生王某通过考试获得官职
③农民使用曲辕犁耕作
A.①④
④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成婚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4.“政府铸造的铜钱超过前朝十倍以上,但仍不敷应用。在缺铜的情形下,
民间开始发行纸币。”(右图)这一现象最早应出现于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5.据史载:从洪武十八年(1385 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的八天中,朱元璋共批阅奏章
1660 份,处理国事 3391 件。出现这种现象,最有可能是因为
A.废除宰相制
B.大兴文字狱 C.设厂卫特务机构 D.设立军机处
6.下面是某同学的课堂笔记:“以农民为主体的群众运动、暴力革命,反对列强侵略、反
对封建主义”。你认为他最有可能学习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7.2001 年,菏泽市进出口仅 1 亿美元,2011 年突破 25 亿美元。2001—2011 年,全市累计
完成进出口 97 亿美元,市场遍及 180 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C.中国加入上海合作组织
B.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8.某同学运用以下素材写历史小论文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②家庭联产承包责
任制的实施 ③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④“一国两制”的构想。据此判断,最适合这
位同学小论文的主题应该是
A.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C.民主与法制建设逐步推进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9.它有曲折的海岸线,商品经济发达,海外贸易频繁,拥有众多小国寡民的城邦,被誉为
“西方文明的摇篮”。它是
A.古巴比伦
B.古代希腊
C.古代罗马
D.古代印度
10.如果把“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
A.西欧古代社会的辉煌
C.近代社会的确立与动荡
B.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
D.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
11.王明参加《开心辞典》,主持人提问:“它第一次确认了民事权利平等、废除贵族特权、
财产所有权无限制和契约自由等资产阶级民法的基本原则,并吸收了大革命以来的各
种社会立法和理论成果。你知道这是什么法律文件
吗?”
A.《权利法案》
C.《拿破仑法典》
B.《人权宣言》
D.《独立宣言》
12.分析右图,导致英国煤产量迅速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的影响
B.水力比煤炭更为廉价
C.“三角贸易”的刺激
D.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13.梁启超认为近代历史学家与传统史学家的区别之一在于“求得其(历史事实)因果关
系”。下列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不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A.《马关条约》的签订→公车上书
C.启蒙运动→洋务运动
B.巴黎和会→五四运动
D.雅尔塔会议→联合国建立
14.2010 年 10 月 3 日是东德、西德统一 20 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德国完成了第一次世界大
战全部赔款。这笔赔款最早可以追溯到
A.《凡尔赛和约》 B.《九国公约》 C.《慕尼黑协定》 D.《北大西洋公约》
15.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下列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高科技的迅速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动力 ②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 ③经
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④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以应对经济全球化
A.①②
D.①②③④
B.③④
C.①②③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选择题答题栏
答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16 题 8 分,17 题 11 分,18 题 10 分,19 题 6 分,共 35
分。
16.(8 分)下面是一位同学的复习笔记,请判断正误,并改正其中不正确的地方(要求按
照示例的格式加以改正,在原题上更正不得分)。
示例:成吉思汗建立元朝,定都大都。
错。改为: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
(1)秦朝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实行郡县制的朝代。
(2)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佛教传入中国。
(3)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4)抗日战争时期,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政府进行了重庆谈
判。
(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6)文艺复兴指的是欧洲古典文化的再生,再创了古典文化的辉煌。
(7)二战中美国、英国等国对日作战,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
(8)1993 年,《欧洲联盟盟约》得到欧共体成员国批准生效,标志着欧洲联盟的成立。
17.(11 分)自 2012 年 4 月中菲黄岩岛对峙以来,南海主权争端加剧,“海权”、“海洋”、
“海军”等涉海问题,成为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海洋战略发展研究所高之国博士认为: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史证明了中
国的兴衰荣辱与海洋密切相关:唐朝的繁荣、宋代的经济兴盛、明朝以后的“海禁”、清
朝末期的挨打、近代海防危机和现代海洋权益之争等无一不折射出海洋对于我们中国历史
进程的重大影响。
(1)请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知识,从正反两个方面各举一例证明材料的观点
.......。(4 分)
材料二:2009 年《环球》杂志有文章称:____________(事件)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古
代海上力量发展的高峰。……中国人真正深入思考海权问题,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外敌坚
船利炮的入侵,使得相当一批中国知识分子和官员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并由此关注海权。
一时间,中国海上力量出现了短暂的“复兴”。……改革开放后,海洋问题和海权概念,
又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其中的一个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外界因
素也成了刺激社会思想的重要动因。近 30 年来发生在中国周边海域的一系列事件,都使
海洋、海权等问题在中国社会的热度不断升温。
(2)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中“普遍认为是中国古代海上力量发展的高峰”指的是
什么事件?说明你的理由。(2 分)
(3)据材料二,概要指出改革开放后海洋问题和海权概念又成为社会关注热点的两个
主要原因。(2 分)
材料三:2009 年《国际先驱导报》杂志有文章指出:海权观影响海域战略,西方扩张
性的海洋文化注定了其对外侵略殖民的海洋政策,中国农耕文明相对内敛带有更多和平的
色彩。调查发现,有 79%的受调查者认为海权就是中国依法享有的海洋权益,包括在领海以
及专属经济区内航海、养殖、捕捞、开采油气和矿产资源的排它性的权力,而仅有 15.9%
的受调查者认为海权是控制海洋的权力。恰恰相反,西方社会则普遍认为海权无非是控制
海洋的权力。
(4)据材料三,概要指出中西方海权观的主要差异是什么?据此你认为维护中国海洋
权益的关键是什么?(3 分)
18.(10 分)在 20 世纪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有三次成功的改革调整:一次是在 20 世纪
20 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 30 年代的美国,还有一次是中国的改革开放。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右图为俄国粮食产量变化曲线:
(1)从右图可以看出,1921 年后俄国粮食产量大幅
度增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21 年前后其经济政策有何
变化?(2 分)
材料二: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
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模式僵化了。”
(2)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列宁的思路好在何处?(2 分)
——邓小平
材料三:1933 年,罗斯福在总统就职演说中说:“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河冰封;看工
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
(3)造成美国出现“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河冰封、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的主要原
因是什么?罗斯福是如何应对这一局面的?(2 分)
材料四: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的严重缺点,
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运用。
——罗斯福
(4)如何正确理解材料中的“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是旧民主秩序的新运
用”?(4 分)
19.(6 分)一百多年来,国人对李鸿章毁誉不一,盖棺尚未定论。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识,谈谈你对李鸿章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不少于 180 字)。
材料一:学者翁飞指出:关于李鸿章的评价,古今中外有很大不同。赞之者,如梁启
超认为:“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
上一人物,无可疑也。”贬之者,则多以“卖国贼”三字以蔽之。
材料二:凤凰网专栏作者王龙说:李鸿章的脚跨进了新时代,而脑袋却还留在旧时代。
材料三:旅日学者宗泽亚在《清日战争》一书中写道:在欧美列强的眼里,李鸿章失
败的大手笔非但没有伤及他的仕途,反而展示了他个人的才能和魅力,西洋人认定李鸿章
是近代清国代表文明智慧的伟人。
回到历史现场——我眼中的李鸿章
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
型:A
菏泽市二〇一二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5 分。
4.C
14.A
3.B
13.C
2.C
12.A
1.D
11.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16 题 8 分,17 题 11 分,18 题 10 分,19 题 6 分,共 35
分。
16.(8 分)
5.A
15.D
6.A
7.D
8.D
9.B
10.B
(1)错。改为:战国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实行郡县制。
(2)错。改为: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
(3)错。改为:孙中山先生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4)错。改为:解放战争时期,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中囯共产党同国民党政府进行了
重庆谈判。
(5)错。改为: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6)错。改为: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
(7)错。改为:《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
(8)对。
17.(11 分)
(1)正面举例: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使唐文明更加繁荣辉煌;(或宋朝政府积极鼓
励海外贸易,设专门机构进行管理,海外贸易兴盛。)(事件与理由各 1 分,共 2 分)
反面举例:明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国家的落后。(事件与理由各 1 分,共
2 分)
(2)明代的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时间长、规模大、航程远。(2 分)
(3)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外部因素的刺激。(2 分)
(4)中国人普遍认为海权就是中国依法享有的海洋利益,西方社会则普遍认为海权就
是控制海洋的权力;(2 分)更新海权观念、强化海权意识,维护海洋权益。(说出其中一条
即可)(1 分)
18.(10 分)
(1)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 分)实施新经济政策。(1 分)
(2)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1 分)对小农占优
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有深远指导意义。(1 分)
(3)1929—1933 年“大危机”(或经济危机)的打击;(1 分)实施新政。(1 分)
(4)是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2 分)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2
分)
19.(6 分)
观点明确 1 分,论据至少两条共 4 分,表述成文 1 分。
示例一:回到历史现场——我眼中的李鸿章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人。
他兴办洋务,创办近代军事工业,筹建近代海军;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派人出国留
学。由此建设起了中国近代的国防力量,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的进程。
尽管他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但是“弱国无外交”,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应当负主
要责任,而且作为一位出色的外交家,他已经尽力减少了国家的损失。他个人的才能和魅
力,甚至赢得了西方人的尊重。
所以,我对李鸿章持肯定态度。
示例二:回到历史现场——我眼中的李鸿章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罪人。
可以从李鸿章镇压人民起义、兴办洋务是为了维护腐朽的清朝统治、签订丧权辱国的
不平等条约、思想守旧反对制度变革等方面作为论据加以分析(具体答案略)。
示例三:回到历史现场——我眼中的李鸿章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功、过都比较突出的人物。
可以参照示例一、示例二中的论据加以分析(具体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