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0年福建省漳州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页 / 共13页
资料共13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0 年福建省漳州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一、古代诗文阅读(27 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 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既见复关,____。(《诗经•氓》) (2)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屈原《离骚))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____。(荀子《劝学)) (4)____,愿乞终养。(李密《陈情表)) (5)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6)____,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 (二)文言文阅读(15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2—5 题。 陈亮传 陈亮,字同甫,永康人。为人才气起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尝著《酌 古论》,郡守周葵得之,曰:“他日国士也。”及葵执政,朝士白事,必指令揖亮,因得交一 时豪俊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因上《中兴五论)。奏入, 不报。淳熙五年,孝宗即位,又十七年矣。亮更名同,复诣阙上书,孝宗赫然震动,欲榜朝 堂,召令上殿,将擢用之。左右大臣恶其直言,遂有都堂审察之命。亮待命十日,再诣阙上 书,帝欲官之,亮哭曰:“吾欲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宁用以博一官乎!”遵江江而归,日与 邑之狂士饮。醉中戏为大言.有欲中亮者,以其事首①刑部侍郎何澹。澹尝为考试官,黜亮, 亮不平,语数侵澹,澹闻而嗛之,即缴状以闻。事下大理,苔掠亮无完肤。孝宗知为亮,及 奏入取旨,帝曰:“秀才醉后妄言,何罪之有!”划其牍于地。亮遵得免。 居无何,亮家僮杀人。适被杀者尝辱亮父,其家疑事繇”亮,闻于官。乃囚亮父于州狱, 而属台官论亮,情重,下大理。时丞相王淮知帝欲生亮,而辛弃疾、罗点素高亮才,援之尤 力,复得不死。 未几,光宗策进士,问以礼乐政刑之要,亮以君道师道对。得亮策,乃大喜,以为善处 父子之间。奏名第三,御笔擢第一。既知为亮,则大喜。授佥书建康军判官厅公事。未至官, 一夕卒。年五十五。 亮志存经济,重许可,人人见其肺肝。虽为布衣,荐士恐弗及。家仅中产,畸人寒士, 衣食之,久不衰。卒之后,叶适请于朝,命补一子宫,非故典也。
(节选自李赞(陈亮传)有删改) [注]①首:出头告发。②繇:古同”由”,从,自。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及葵执政,朝士白事 白:禀告 B.孝宗赫然震动,欲榜朝堂 榜:张贴 C.有欲中亮者 中:中意 D.奏名第三,御笔擢第一 擢:选拔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陈亮才华超群的一组是( )(3 分) ①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②复诣阙上书,孝宗赫然震动,欲榜朝堂③秀才醉后 妄言,何罪之有④问以礼乐政刑之要,亮以君道师道对⑤得亮策,乃大喜,以为善处父子之 间⑥家仅中产,畸人寒士,衣食之,久不衰 A.①③⑤B.①④⑤C.②③⑤D.②⑨⑥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陈亮年少时才能卓绝,气概豪迈,曾写了《酌古沦》,并得到周葵的赏识;后也因其重视, 得以结交当时的杰出人士。 B.陈亮多次上书,表现出非凡的见识,并获得朝中大臣的认同和好感,因而第二次获罪, 得到了当时丞相王淮等人的营救。 C.当南宋和金人签订和约时,陈亮持不同意见,上书(中兴五论),虽没得到朝廷回复,却 也表现了他的高远见识。 D.陈亮虽是一介平民,但对国事勇于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且乐于解危救困。对此,作者 在行文中予以了充分的肯定。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吾欲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宁用以博一官乎!(3 分) (2)亮志存经济,重许可,人人见其肺肝。(3 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 分)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完成第 6 题。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②不知人换世,酒闹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许写于诗人谪官期间。②棋罢:(述异记)有十故事说王质进山采樵观二童下棋,等 着完一局棋,见斧柄已烂,回到村中,没人认识他了,一问才知道人间已过了几百年。 6.本诗句句写梦,句句含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如何借梦中之景抒发复杂的思想 感情。(6 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 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 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吴荪甫因公司经济上的问题,决定投资公愤,由于杜竹斋见利忘义,从中作梗,将资金 投向“多头”而不是“空头”,致使关荪甫彻底破产。就这样,一心想振兴民族工业的实业 家的梦想一夜之间被无情地摧毁了。(《子夜》) B.堂吉诃德出游时,把遇见的一伙商人当做一队兵马,便冲杀过去,因用力过大,摔倒在 地上动弹不得,幸好邻居发现,送他回家。理发师和神甫认为他的这种疯狂的行为完全受骑 士小说的毒害,于是烧掉了这些书。(《堂吉诃德》) C.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的夫人贾氏病逝了。岳母贾老夫人写信给他.要他将林黛玉送到贾 府来抚养。林如海思虑再三,同意了岳母的要求,扑请黛五的老师贾雨村送她进京。(《红 楼梦》) D.葛朗台的弟弟死后,他决定花一大笔钱到巴黎处理弟弟的债务,于是宴请了公证人和钱 庄老板。他结结巴巴地说完了计划,最后赞同由钱庄老板替他到巴黎办理相关债务的意见。 之后,葛朗台把侄儿打发到印度去。(《欧也妮•葛朗台》) E.爱斯梅拉达带着心爱的小山羊离开了节日广场,经过广场旁的一条小巷时,克洛德伙同 伽西莫多欲将她抢走。恰好皇家:卫队巡逻经过这里,救下了爱斯梅拉达。克洛德趁机溜走 了,伽西莫多却被卫队抓获。(《巴黎圣母院》) 8.简答题。(任选一题,每题 100 字左右)(5 分) (1)《三国演义》第六十一回“濡须之战”中,曹操曾收到孙权的一封信,信中说:“春水方 生,公宜速去。”书中又写道,“曹操看毕,大笑曰:‘’孙仲谋不欺我也…’。”
孙权为什么劝曹操“宜速去”?结果如何?请简述这一情节。 (2)女犯的脚差点儿碰到一只瓦灰鸽。那只鸽子拍拍翅膀飞起来,从女犯耳边飞过,给她送来 一阵清风。女犯微微一笑,接着想到自己的处境,不禁长叹了一声。(《复活》) 这个女犯是谁?请简述造成她这个处境的不幸遭遇。 答:第( )题 (二)文化经典阅读(6 分) 9.阅读下面《沦语》选段,回答问题。(6 分)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①敬。”曰:“如斯②而已平?”’曰:“修己以安人③。”曰: “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已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④诸?” [注)①以:连词,表示目的。可泽为“来”或“以便’。下面几个“以”用法同此。②斯: 指代“体己以敬”。③安人:使他人安乐。④病:这里有“难”的意思。 (1)用原文词语填空。(3 分) 孔子认为,“口口”是君子立身处世和管理政事的关键所在。在后人看来,“口”,是儒家由 内向外的一大功夫,而“口口口口口口”是儒家的最高境界。 (2)孔子在这一段文字中阐述了儒家修身的目的是什么?(3 分) 三、现代文阅读(2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 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 我国传统绘画大都用笔、墨绘在纸或绢上,笔与墨是表现手法中的主体,因之评画必然 涉及笔墨。逐渐,舍本求末,人们往往孤立地评论笔墨,喧宾夺主,笔墨倒反成了评判作品 优劣的标准。 构成画面,其遭多矣。点、线、块、面都是造形手段,黑、白、五彩,渲染无穷气氛。 为求表达视觉美感及独特情思,作者寻找任何手段,不择手段,择一切手段。果真贴切 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感受,成为杰作,其画面所使用的任何手段,或曰线、面,或曰笔、墨, 或曰 xx,便都具有点石成金的作用与价值。价值源于手法运用中之整体效益。威尼斯画家 味洛内则(veronese)指着泥泞的人行道说:我可以用这泥土色调表现一个金发少女。他道出 了画面色彩运用之相对性,色彩效果诞生于色与色之间的相互作用。因之,就绘画中的色彩
而言,孤立的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无所谓优劣,往往一堤孤立的色看来是 脏的,但在特定的画面中它却起了无以替代的效果。孤立的色无所谓优劣,则品评孤立的笔 墨同样是没有意义的。 屋漏痕因缓慢前进中不断遭到阻力,其线之轨迹显得苍劲坚挺,用这种线表现老梅干枝、 悬崖石壁、孤松矮屋之类别有风格,但它替代不了米家云山湿漉漉的点或倪云林的细瘦俏巧 的轻盈之线。孰优孰劣,对这些早有定评妁手法大概大家都承认是好笔墨。但笔墨只是奴才, 它绝对奴役于作者思想情绪的表达,情思在发展,作为奴才的笔墨手法永远跟着变换形态, 无从考虑将呈现何种体态面貌。也许将被咒骂失去了笔墨,其实失去的只是笔墨的旧时形式, 真正该反思的应是作品的整体形态及其内涵是否反映了新的时代风貌。 岂止笔墨,各种绘画材料媒体都在演变,但也未必变了就一定新,新就一定好。旧的媒 体也往往具备不可被替代的优点,如粗陶、宣纸及笔墨仍永葆青春,但其青春只长驻于为之 服役的作品的演进中。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正如未塑造形象的泥 巴,其价值等于零。 10.根据文意,下列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 我国传统绘画大都用笔墨绘在纸上或绢上,笔与墨是传统绘画表现的主体,人们评画也必 然以笔墨为主。 B.画家寻求任何手段来表达白己内心感受,创造出伟大作品,而“任何手段”的价值都来 自手法运用的整体效益。 C.威尼斯画家味洛内则说能用泥土色调表现一个金发少女,表明色彩运用的相对性和色与 色之间的相互作用。 D.孤立的色本无优劣之分,在特定的画面中原来看似无用的颜色也可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 用。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笔墨等于零”直指现实,因为人们的评画往往把笔墨作为评判作品优劣的标准。 B.作者没有否认早有定评的像米家云山湿漉漉的点或倪云林细瘦俏巧的线是好笔墨。 C.绘画舴品的整体形态及其内涵是否反映时代风貌,比笔墨的存在形式的新旧更重要。 D.粗陶、宣纸及笔墨等材料媒体能永葆青春,是因为它们历经久远而仍能保持创作原貌。 12.文章分别用哪两个论点来论述“笔墨等于零”’(3 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 分)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 类作答,不得再做另—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 最后一只碗 张呜跃 莫非补碗的手艺很高超,补过的碗就象加了一枚精致饰配,更显得完美一些。 莫非是一个亨事追求完美的人,每一次补碗,他都要养足精神并接上新衣,有如请神般 将碗请到补碗的密室,细细打量慎重下手,精补巧镶一丝不苟。有时,一个裂纹他要修补几 天几夜。他补碗收银甚微且有定价绝不多收,日子清苦,但也快乐,碗主取补好的碗时大声 叫绝称妙,他就和大家说说笑笑,都很快乐,莫非觉得这是他人生最美满的时刻。 莫非名气大了,不断有外地的补碗匠来看莫非补的碗,与之切磋,村人也常拿出莫非补 的碗,相互之间争长道短,都说自己的碗是最完美的。也就从这时起,莫非变了,他不再接 待任何补碗匠,和村人之间也不再谈笑风生,闭门不出苦苦补碗,有活儿时他更加精心,没 活儿时他就补他自己的那只根本不用再补的碗。 有一个人人敬重的老者猜到了莫非有心事,提醒他:“你已经做到完美了!物极生反,你 已走过头了!”老者说,莫非补碗几十年,从没失过一次手,这没人能做到,算得上完美了。 莫非苦笑,也说了实话:“我要补出一只十全十是的碗,要美到极限,成为天下最后一只碗, 再也不生争议,再也没有碗可以超越!”老者长叹——声说:“我正是担心你这样!真这样, 你的完美就要结束了!” 莫非没能悟透老者的话,继续修补“最后一只碗”,要让这只碗成为艺术绝作且永不破 裂,永远无需修补也没人可以修补,权做他一生的功名之最。 那天,有一个碗商前来拜访莫非,老者引荐,莫非不得不接待。碗商说他也是爱碗如命, 听说莫非能修补出天下“最后一只碗”,特来请教。莫非让碗商看了他尚在修补过程中的那 “最后一只碗”,表示他说到的就一定能做到。不料碗商看罢就摇头,遂大笑说:“你的完美 就从这只碗结束了!”莫非脸色大变。 莫非受到强烈刺激,大病一场,尔后闭门补碗,拼命要把“最后一只碗”提早修补出来。 这只碗已缀满了绝妙的饰配,有如一顶绝世无二的皇冠。就在做最后打磨时,莫非没想到的 事发生了,碗一下子破裂成一堆碎片,他愣住了,补碗的声响就此停息了。 就在这时,莫非听到一种乐声,很奇妙的乐声,从各家响起,很清脆,很随意,很快乐。 他正在纳闷,老者进来了,怀抱一大摞碗,笑嘻嘻放下,又一个一个摆开,摆了一炕。 莫非大惊,几十个碗,几十种样式,几十种材料,金银铜铁瓷木玉石,大大小小高高低 低琳琅满目,他一个也没见过,实在不知这碗竟繁衍进化到如此程度,其上的镂花辍景都比 他的修补更加奇妙!
老者笑得象个顽童,拿来一双筷子敲打起来,碗声叮当抑扬顿挫。老者的表情和“碗乐” 终于把莫非逗笑了,孩子般红了险。老者就拉莫非一起来敲,直敲到执手大笑,老者这才发 问:“莫非,碗有何用?” “吃饭。” “吃饭何用?” “活命。” “活命何用?” “这……” “这就对了,你不知活命何用,就是你大错之根了,我来告诉你:活命不是为了补碗, 不是为了虚荣和功名,更不是把一只碗补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活命是为了快乐,是做每一 件事情时有一个快乐的过程,就象你当初和大家说说笑笑时一样,是快乐成全快乐,快乐相 伴快乐,快乐只有这携手共存的过程而没有什么最后!” 莫非始露悔悟,老者带他去各家走了一遭,让他吃惊的是:各家不断拿些传统破碗让他 修补,竟不是为了使用,只是为 7 让他修补,只是让他营生不断而有所快乐! 莫非由此彻悟了。人生追求快乐的过程即是完美,当完美成为一个人无休止的功名奢望 时,人生就只能从痛苦走向破败。 13.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莫非每一次补碗都要换上新衣,将碗请到密室,细细打量慎重下手,精补巧镶,这些表 明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 B.莫非名气大了以后,开始自负起来,不再接待任何补碗匠,也不再和村人之间谈笑风生, 因为名气给他带来了烦恼。 C.莫非不听老者的话,使尽所能,用最好的材料和绝技,一意孤行要修补“最后一只碗”, 表现他执著狂酌性格特征。 D.小说写人们不断拿些传统破碗让莫非修补,并非为了使用,而是为了让他营生不断而有 所快乐,表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 E.从小说的主题上看,文题“最后一只碗”中“最后”一语双关,既表现莫非对完美的执 着追求,也是莫非原有补碗追求的结束。 14.碗商说莫非的碗“不日即破”,果然,莫非磨碗时“碗一下子破裂成一堆碎片”,这样写 有何作用?(4 分)
15.文章最后说,“人生追求快乐的过程即是完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句话的含意。 (6 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 只有疏狂一老身 研读中国历史,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某一个人物,生在某一个朝代是福气,头上戴 着光环,到处受人尊敬。换到另一个时代,便成了天地难容的人物,不但吃尽人间苦头,弄 得不好还会丢掉性命。把中国历朝作一个区分,则可以说:春秋战国养士,汉朝养武,唐朝 养艺,宋朝养文,明清多养小人。我们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套用之,一个朝代也会使某种 人能得到特别的发展。照这个逻辑来推理,大思想家李贽生活在明代,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读李卓吾的《藏书》、《焚书》、《续焚书》,我们会感到,像他这样的叛逆者,当也是属 于那种五百年才可能出现一个的人物。他经常发表惊世骇俗的观点,他说天地间只有五部大 文章,即汉司马迁的《史记》、唐杜甫的诗集、宋苏东坡的文集、元施耐庵的《水浒传》、明 《李献吉集》。这五个人,前四位皆是文章翘楚,各自代表了一个时代。但我们注意到,他 不提孔子、孟子,亦不提老子、庄子,更不提二程与朱熹。儒道两家的圣人与典籍,尽管被 天下读书人奉为圭臬,但却不入他的“法眼”,特别对孔子,非难尤多。 在他眼里,孔子并非圣人,老、佛也非异端,他对儒先、父师之类谬传知识的人物讥刺、 抨击,毫不留情面。正由于这样一些人把孔子抬到圣人的地位,李贽发誓不肯加入抬大轿的 行列。中国是一个善于造神的民族,因为造神者得到的好处远远大于被造者。所以,许多国 人乐此不疲。李贽看出这一点,十分痛心,在给友人耿定向的信中言道:“夫 l 天生一人, 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 为人乎?”对于造神者的批判,李贽一针见血。 李贽与张居正、海瑞是同时代人,都生于嘉靖初年,死于万历时代。客观地讲,这三个 人,外加一个戚继光,应该是那一时代最负盛名的四大人物。 张居正于 1572 年出任首辅(相当于宰相),辅佐十岁的神宗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 新政”,是有明一代绝无仅有的中兴名臣,力挽狂澜的大改革家。他执政期间裁抑豪强,注 重民生,后世称他为“权臣”、“法家”,讪谤甚多。 海瑞是有明一代最大的清官,他最著名的事件,莫过于抱着一死的决心给沉湎斋醮荒怠 政务的世宗上万言书。张居正柄国,始终弃用海瑞,这一点曾引起当世士林的诟病。 张居正死后,朱翊钧迅速对他进行残酷的清算,并重新起用海瑞。在史籍与口碑中,张 居正毁大于誉,而海瑞却是誉满天下。 作为他们同代人的李贽,却没有随波逐流。他深情地赞誉张居正是“宰相之杰”,而评 价海瑞为“万年青草”。在李贽看来,张居正是真正的经邦济世的伟大人物,而海瑞只是以 人格取胜,生命如草可以万年长青,但绝不是振衰起隳的国家栋梁。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