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7下半年山东教师资格初中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资料共8页,全文预览结束
2017 下半年山东教师资格初中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 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满分为 150 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 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有关光合色素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叶绿素是水溶性的 B.叶绿素 a 可以将光能转换成电能 C.叶绿体提取液的荧光比叶绿素提取液强 D.蓝藻具有叶绿素 a、叶绿素 b 和类胡萝卜素 2.细胞器中具有双层膜的是( )。 A.内质网 B.线粒体 C.溶酶体 D.高尔基体 3.RNA 的功能不包括( )。 A.催化某些代谢反应 B.在细胞间传递信息 C.作为基因表达的媒介 D.作为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 4.导致白血病的根本原因是( )。 A.DNA 改变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加倍 D.染色体缺失 5.芽孢是指细菌的( )。 A.孢子 B.营养体 C.休眠体 D.生殖细胞 6.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视野过暗,可以转动细准焦距螺旋增加视野亮度 B.如果在低倍镜下看不到细胞,可改用高倍镜继续观察 C.观察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可清晰地看到赤道板的结构 D.如果在视野中不能看全各个时期,可移动装片从周围细胞中寻找 7.柳树叶子的着生方式为( )。 A.对生 B.互生 C.簇生 D.轮生 8.属于果实的是( )。 A.玉米粒 B.银杏果 C.松球果 D.黄豆粒 9.下列结构的分裂活动能使双子叶植物根增粗的是( )。 A.中柱鞘 B.韧皮部 C.木质部 D.维管形成层 10.有关昆虫口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刺吸式口器适合取食花粉 B.舐吸式口器是原始类型口器 C.咀嚼式口器以固体组织为食 D.虹吸式口器可以取食和攻击敌害 11.图 1 为某人右腿的一条反射弧。若①和②完整,而③受损,那么该右腿会( )。 A.针刺有感觉,能运动 B.针刺无感觉,但能运动 C.针刺有感觉,但不能运动 D.针刺无感觉,也不能运动 12.图 2 动物的行为属于( )。 A.求偶行为 B.贮食行为 C.攻击行为 D.防御行为 13.不属于种子萌发必要条件的是( )。 A.适宜的温度 B.充足的空气 C.合适的土壤 D.适量的水分 14.在动物系统发育过程中,最先出现多细胞结构的是( )。 A.线形动物 B.腔肠动物 C.扁形动物 D.环节动物 15.伤口愈合过程中,合成的主要物质和发生的细胞分裂方式分别是( )。 A.脂肪、有丝分裂 B.核酸、无丝分裂 C.蛋白质、无丝分裂 D.蛋白质、有丝分裂 16.有关中心法则(图 3)的叙述正确的是( )。
A.DNA 复制需要 tRNA 和核糖体同时参与 B.在真核细胞中,RNA 可以逆转录成 DNA C.RNA 复制过程发生在真核细胞分裂的间期 D.在真核细胞中,复制发生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 17.遗传实验方法使用恰当的是( )。 A.用杂交的方法检验杂种灰兔 F1 的基因型 B.用连续自交的方法提高小麦抗病系的纯度 C.用杂交的方法鉴定一只狗的基因是否是纯合子 D.用测交的方法区分猫的长毛和短毛这一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 18.有关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改变环境条件,K 值一定不变 B.指特定环境所能容纳群落数量的最大值 C.种群的种内斗争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D.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19.有关群落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水平结构 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C.松林的马尾松高低错落有致,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同一生态系统中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有差别,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20.应用实例与必须采用的生物技术搭配不正确的是( )。 A.制醋——发酵技术 B.培育抗冻西红柿——转基因技术 C.培养无病毒植株——组织培养技术 D.利用大肠杆菌生产人胰岛素——酶工程 21.关于概念图教学策略及其使用方法的描述,不合理的是( )。 A.让学生背诵教师提供的概念图 B.可以用于诊断学生的错误概念 C.概念图中包含术语、连接线和连接词 D.在复习课上,可用概念图帮助学生梳理一个单元的概念体系 22.在学习“尿的形成与排出”这一内容时,为确保教学进度,教师只选择平时表现较好的 学生回答问题。这种做法违背的教学原则是( )。 A.公平性原则 B.科学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践原则 23.在进行“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的教学时,教师用显微投影让学生观 察草履虫临时装片,认识自然状态下草履虫的形态。这位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 A.讨论法 B.发现法 C.讲授法 D.演示法
24.在学习哺乳动物时,教师将鲸说成了鲸鱼。在教学语言技能方面,该教师违背的原则是 ( )。 A.针对性 B.启发性 C.科学性 D.实践性 25.学习了“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一节后,教师带领学生到当地的味精厂、啤酒厂和 米酒厂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属于( )。 A.“问题-探究”式 B.“情境-陶冶”式 C.“合作-学习”式 D.“实践-体验”式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26.图 4 是腐乳制作的流程示意图。 问题: (1)科学研究证明,许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毛霉是 一种丝状_____________,属于填_____________(“真核”或“原核”)生物。(6 分) (2)腐乳制作的原理是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水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 酸;_______________可将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6 分) (3)制作过程中加盐、卤汤的共同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分) 27.科研人员研究了某植物对 CO2 的吸收和释放状况,将结果绘制成示意图(图 5),甲图 为在春季的某一晴天测得的数据,乙图为在盛夏的某一晴天测得的数据。 问题: (1)甲图中植株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时间点是______________。若在 D 点对该植物突然遮光, 短时间内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 C3 化合物含量________________(6 分)。 ( 2 ) 乙 图 中 FG 段 CO2 吸 收 量 逐 渐 减 少 是 因 为 _____________ , 以 致 光 反 应 产 生 的 _________逐渐减少,从而影响了暗反应强度。(6 分) (3)乙图中 DE 段光合作用强度降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分)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28.材料: 在学习心肺复苏实验前,教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小测验,其中的 3 道判断题如下: 1.人体呼吸时吸入肺的气体是氧气,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2.在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氧气高。 3.与空气相比,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氧气的含量低。 这 3 道题的答对率依次为:29%、19%、92%。 问题: (1)上述测验结果说明学生存在哪些主要错误概念?(10 分) (2)分析学生对相关概念有哪些理解偏差会导致如上错误概念。(10 分) 29.材料: 在学习“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一节时,教师先让学生观看了 3 段关于蛇捕食老鼠的录 像,然后让学生思考:结合录像,你能提出哪些感兴趣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 有的关心蛇是如何吞吃掉这么大的老鼠的,有的关心蛇吞吃老鼠后是如何消化的,有的关心 为什么蛇按照 S 形路线运动。下面是师生的课堂对话。教师:大家都很担心视频中老鼠的 命运,告诉大家,后两种蛇都是有毒的,它已经把毒液注射到老鼠体内,①你觉得随后会发 生什么? 学生:过一会儿,老鼠就会毒发身亡,那么蛇就能轻松吞食掉猎物。 教师:那么问题就来了,②被咬过的老鼠逃走了,蛇如何再次追踪到它呢?猜测一下,我在 黑板上记录大家的猜想。 学生 1:我觉得蛇可能靠感知热量来寻找老鼠。 学生 2:响尾蛇可以通过尾部发出的声响恐吓老鼠,老鼠不小心发出声音,蛇就靠声音追踪。 学生 3:我觉得蛇可以靠气味追踪到老鼠。 教师:③追踪什么气味呢? 学生 3:老鼠的气味或者毒液的气味。 教师:到底哪个猜测更合理呢?同学们对响尾蛇并不了解,我给大家准备了响尾蛇的资料。 学生阅读资料并讨论。 教师:请大家发表意见,④你觉得哪个猜测比较合理? 学生:我觉得热量比较合理。 教师:大家知道热是怎样产生的,产热是生命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如果中毒的老鼠死亡了, 那么,是否还会有热量的散发呢?而且,资料上说蛇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感受热量,⑤如果超 出范围,它怎么办呢? 教师:我们怎么说服对方呢?⑥当我们对问题有分歧,提出不同猜测,我们应该怎么做?在 “探究温度和湿度对霉菌生长的影响”的实验中,你们是怎么做的呢? 学生:设计实验。 教师:是的,设计实验,收集证据说服对方。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 探究蛇追踪的到底是哪种气味,并进行讨论和完善。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习实验设计的原则, 并展示和讨论了科学家做的实验。 最后,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⑦假设毒液包括 A、B、C 三种成分,到底是哪一种成分 起作用呢?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问题: (1)教师用一系列的问题(①~⑦)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进行引导,其中属于引导学生提出 问题或作出假设的问题有哪些?(5 分) (2)在问题①~⑦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开放性问题有哪些?(5 分) (3)结合案例,从教学内容和目标的角度,具体分析问题③⑤⑦的意图。(10 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 1 小题,30 分)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30.下面是某位教师在“生物的变异”一节教学时设计的“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的教 学活动。
要求(须在答题卡上作答,试卷上作答无效): (1)补充表格中教学活动Ⅰ和Ⅱ。(16 分) (2)写出该教学设计的知识目标。(7 分) (3)写出该教学设计的能力目标。(7 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解析:在光合作用中,绝大部分叶绿素的作用是吸收及传递光能,仅极少数 特殊状态的叶绿素 a 分子起转换光能的作用,B 正确。A、C、D 三项说法错误,故本题选 B。 2.【答案】B。 3.【答案】B。 4.【答案】A。 5.【答案】C。解析:当环境变得不利于细菌生长时,有些细菌能够形成芽孢,它是细菌的 一个椭圆形的休眠体,对干旱、低温、高温等恶劣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当条件适宜时,又 会萌发成一个新个体。 6.【答案】D。 7.【答案】B。解析:叶的着生方式有对生、互生、轮生、簇生四种基本类型。互生是指每 一茎节上只着生一叶,同一枝条上多叶交互着生,如杨树、柳树、大豆等。 8.【答案】A。解析:玉米粒果皮与种皮不易分离,属于果实类型中的颖果。 9.【答案】D。解析:维管形成层一般指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茎和根中,位于木质部与 韧皮部之间的一种分生组织。经形成层细胞的分裂,可以不断产生新的木质部与韧皮部(次 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使茎和根加粗。
10.【答案】C。解析:咀嚼式口器,其营养方式是以咀嚼植物或动物的固体组织为食,如蜚 蠊(即蟑螂)、蝗虫。咀嚼式口器是最原始的口器类型。 11.【答案】C。 12.【答案】C。 13.【答案】C。 14.【答案】B。 15.【答案】D。解析: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 分,对于新细胞的重建和修复具有重要功能,因此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合成的主要物质是蛋 白质。伤口愈合时,分裂产生的细胞为体细胞,因此细胞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 16.【答案】D。解析:DNA 复制需要多种酶的参与,翻译过程需要 tRNA 和核糖体的参与, A 错误;某些 RNA 病毒可以发生逆转录的过程,B 错误;真核细胞分裂间期,进行 DNA 的 复制,而 RNA 复制过程是 RNA 病毒特有的,RNA 病毒侵染细胞后,在细胞质中进行复制, C 错误。故本题选 D。 17.【答案】B。解析:用测交的方法检验杂种灰兔的基因型,A 错误;用测交的方法鉴定狗 的基因是否是纯合子,C 错误;用杂交的方法区分猫的长毛和短毛这一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 系,D 错误。故本题选 B。 18.【答案】C。解析:同一种生物的 K 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A、B 项错误。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D 项错误。 故本题选 C。 19.【答案】C。解析:马尾松高低错落有致与个体发育的差异性有关,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 构,故 C 项说法错误。 20.【答案】D。解析:将人的胰岛素基因导入到大肠杆菌细胞内,利用大肠杆菌生产人胰岛 素,应用的是转基因技术,故 D 项说法错误。 21.【答案】A。解析:让学生背诵教师提供的概念图,不能诊断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情况,故 A 项做法不合理。 22.【答案】A。解析:教师为确保教学进度,只选择平时表现较好的学生回答问题,这对其 他学生是不公平的,违背了公平性原则。 23.【答案】D。解析:题中教师展示草履虫的临时装片,这种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 等进行教学的方法,属于演示法。 24.【答案】C。解析:教师将鲸说成鲸鱼,失去了真理性和科学性,违背了科学性原则。 25.【答案】D。解析:题目中的学生学习了“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后,由教师带领来 到当地的工厂体验学习,从而使教学内容得以重现,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上的知识,获得 真实感受,并再发现、再获得一些新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是“实践-体验”式。 二、简答题 26.【答案】 (1)真菌;真核 (2)蛋白酶;脂肪酶 (3)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调味 解析:(1)毛霉是真菌的一种,真菌属于真核生物。 (2)使用毛霉制作腐乳的原理是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 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3)制作过程中加盐的作用是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腐败变质;析出水分,使豆腐变硬, 在后期制作过程中不易酥烂;调味作用,给腐乳以必要的咸味;浸提毛霉菌丝上的蛋白酶。 加卤汤的作用主要是抑制微生物生长及调味。
27.【答案】 (1)E;增多 (2)光照强度减弱;[H]、ATP (3)部分气孔关闭,CO2 吸收量减少 三、材料分析题 28.【参考答案】 (1)上述测验结果中前两道题目的正确率明显低于第 3 道题目,说明学生对于前两道题目 涉及的概念存在错误理解。 第一个错误理解是呼吸时吸入的气体成分、呼出的气体成分; 第二个错误理解是在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大小关系; 第三个是与空气相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大小关系。 (2)对于第 1 题,应判定为错误,而大部分学生认为呼吸时吸入的气体只有氧气,呼出的 气体只有二氧化碳。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吸入的气体是空气,呼出的气体也是氧气、二氧化碳、 氮气等的混合气体。 对于第 2 题,应判定为错误,而大部分学生认为在人体呼出气体时,呼出的二氧化碳含量 比氧气高。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人体进行新陈代谢主要利用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但吸入的空 气中氧气约占 21%,二氧化碳含量在 1%以下,呼出的气体中氧气仍占 16%左右,二氧化 碳约占 4%,含量比氧气低。 对于第 3 题,应判定为正确,而少数学生认为与空气相比,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 量低,氧气含量高,对于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多少、呼出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 量的多少不清楚。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与空气相比,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 的二氧化碳含量高,呼出的氧气含量比空气中氧气含量低。 29.【参考答案】 (1)略 (2)略 (3)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教学目标是掌握科学探究方法的具体 流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方案、得出结论、表达交流。问题③ 是教师在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后追问学生“蛇追踪什么气味”,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继续思考, 提出更加确切详细的猜想,便于在此猜想上设计实验方案。问题⑤是学生阅读资料后,教师 总结提出的问题。资料中只说明蛇可以追踪一定距离内的热量,并没有告诉学生超出该范围 蛇将通过什么方式继续追踪。教师在此时提出问题,目的是提示学生在作出假设时要注意全 面性和合理性。问题⑦是课后作业,教师给出假设,学生课下思考并设计实验。目的是让学 生在课下及生活中依然沿用生物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强化了对“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设计题 30.【参考答案】 (1)略 (2)知识目标:概述变异的概念;说出引起变异的原因,并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可遗传变异 和不可遗传变异;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3)能力目标: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在 探究实验中增强协作意识和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和加强分析、推 理、判断的能力。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