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2山东省济宁市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资料共12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2 山东省济宁市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共 10 小题,满分 16 分) 1.(2012•济宁)下列物质中存在着氧分子的是( ) A.空气 B.二氧化碳 C.纯净水 D.高锰酸钾 考点: 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物质的分类。 分析: 利用单质化合物的判定方法,以及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定方法,来解答此题. 解答: 解:A、空气是混合物,含有很多物质,其中含有氧气,所以含有氧气分子,故 A 对; A、二氧化碳是纯净物,只含有二氧化碳分子,故 B 错; C、水是纯净物,只含水分子,故 C 错; D、高锰酸钾是纯净物,只含高锰酸钾分子,故 D 错. 故选 A. 点评: 此题考查了单质化合物的判定方法,以及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定方法,锻炼了学生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012•济宁)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闻酒知香”体现了( )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C.分子之间有间隙 D.分子 可以再分 考点: 物质的微粒性。 分析: 根据分子的性质回答,分子都很小,都在不断运动,分子间有间隔;“闻酒知香”是 人们闻到了酒香,要从分子运动的角度考虑. 解答: 解:“闻酒知香”,是因为酒中含有香味的分子在不断的运动,飘入到鼻孔中的原因.说 明了分子不断地运动. 故选 B. 点评: 掌握利用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熟练记忆分子和原子的性质; 分子具有四个特点:①体积很小、质量很小;②处于永恒运动之中;③分子之间有间隔. 3.(2012•济宁)对下列符号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 A.N2 两个氮原子 B.2H 两个氢元素 C.2H2O 两个水分 子 D.Ca2+ 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 价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数字后面是化学式表示分子个数,数字后面是元素符号表示原子个数,以及化 学式表示的意义回答本题. 解答: 解:A、N2 表示一个氮气分子中含有两个氮原子,故 A 错误; B、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2H 表示两个氢原子,故 B 错误;
C、2H2O 表示两个水分子,故 C 正确; D、Ca2+表示一个钙离子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而不是表示化合价,故 D 错误. 故选:C. 点评: 了解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掌握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4.(2012•济宁)下列化学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B . 2Mg+CO2 ═ C+2MgO A . H2+CuO Cu+H2O D.Fe+CuSO4=Cu+FeSO4 C . CO+CuO Cu+CO2 考点: 反应类型的判定;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分析: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发生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是置换反应, 其特征可表示为:A+BC=B+AC. 解答: 解:A、H2 为单质、CuO 为化合物,生成物中 Cu 单质,H2O 为化合物,符合置换反 应的定义,故 A 正确; B、镁为单质、CO2 为化合物,生成物中 C 单质,MgO 为化合物,符合置换反应的定义,故 B 正确; C、反应物 CO、CuO 均为化合物,不符合置换反应的定义,故 C 错误; D、Fe 为单质、CuSO4 为化合物,生成物中 Cu 单质,FeSO4 为化合物,符合置换反应的定义, 故 D 正确; 故选 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反应类型方面的知识,解答时要分析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然后再 根据各种反应类型的概念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5.(2012•济宁)某同学从定量角度研究双氧水制取氧气的过程,对原实验进行部分改进, 增加了称量操作.具体做法是:取 10%的双氧水和少量的二氧化锰放入气体发生装置,并对 反应前后混合物的质量进行称量,记录如下: 反应过程 反应前 反应后 质量变化(不含容器质量) 34.3g 32.7g 若反应后,双氧水分解完全且氧气全部逸出,该同学得出的结论中,不合理的是( ) A.反应速率逐渐加快 B.最多得到氧气的质量为 1.6g C.催化剂二氧化锰的质 量为 0.3g D.反应得到水和氧气的质量比为 9:8 新课 标第 一 网 考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根据制取氧气的知进行分析,反应物的浓度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反应物的浓度越 大,反应越剧烈,根据物质的质量差可以求得氧气的质量,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确定 生成的水和氧气的质量比,以及过氧化氢的质量,从而求得二氧化锰的质量. 解答: 解:A、随着反应的进行,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逐渐减小,故反应速率逐渐变小,故 A 的结论不合理;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氧气的质 量为:34.3g﹣32.7g=1.6g,故 B 结论合理; C、设生成 1.6g 氧气需要过氧化氢的质量为 x
2H2O2 2H2O+O2↑ 68 x 32 1.6g x=3.4g 所以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为:3.4g÷10%=34g 二氧化锰的质量为:34.3g﹣34g=0.3g 故 C 结论合理; D、2H2O2 2H2O+O2↑ 36 32 水和氧气的质量比为 36:32=9:8, 故 D 结论合理; 故选 A. 点评:本题考查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以及根据化学方程式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 6.(2012•济宁)利用不同物质性质不同区分或分离物质是化学科学的重要方法,下面区分 各组物质的方法中,不合理的是( ) A.冰﹣﹣﹣﹣﹣干冰 水﹣﹣﹣﹣软水 C.生石灰﹣﹣﹣﹣熟石灰 碱﹣﹣﹣﹣纯碱 各取一块置于表面皿中,观察有无白雾生成 B.硬 各取 50mL 分别滴加等量肥皂水,搅拌,观察产生泡沫多少 D.烧 各取一药匙分别置于 20mL 水中,搅拌,测量温度 各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分别滴加酚酞试夜,观察颜色变化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 专题: 物质的鉴定题。 分析: 给出待鉴别物质以及拟采用试剂或者方法时,可以从给出的方法和试剂来分析拟采 用的原理,然后对比待鉴别的物质的性质或者现象是否有明显的差异. A、冰和干冰:当采用露置观察是否有白雾时,由于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导致环境温 度降低,水蒸气冷凝而出现白雾;而冰融化成水,无明显的白雾出现. B、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由于硬水较软水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离子,所以遇到肥皂 水震荡后会明显产生浮渣,而软水则会出现较多的泡沫. C、用等体积的水区别生石灰和熟石灰且测量温度:由于生石灰和水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热, 且生成物溶解于水;同样熟石灰也溶解于水,但是温度却无明显的变化. D、用酚酞区别烧碱和纯碱:由于两者都显碱性,都能使酚酞变红,所以不能鉴别. 解答: 解: A、冰和干冰:当露置时,产生明显白雾且无液体出现的原物质是干冰,而融化成液体的原 物质是冰.可以区别. B、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各取 50mL 分别滴加等量肥皂水,搅拌,观察产生泡沫多少, 明显产生浮渣的原物质是硬水,出现较多的泡沫的原物质为软水.可以区别. C、用等体积的水区别生石灰和熟石灰且测量温度:液体明显温度升高的原物质为生石灰, 而无明显温度变化的原物质为熟石灰.可以区别.Xk b1 .com D、用酚酞区别烧碱和纯碱:由于两者都显碱性,都能使酚酞变红,所以不能鉴别. 故选 D.
点评: 从给出的试剂和方法去对应待鉴别物质的性质差异,而不是从待鉴别物质去考虑采 取什么办法,这样可以提高解题的速度和针对性. 7.(2012•济宁)降温结晶是分离硝酸钾和氯化钠混合物的常用方法.现取硝酸钾和氯化钠 混合物 160g,放入 100ml 水中,加热到 80℃,固体全部溶解.请根据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 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80℃时,溶液是硝酸钾和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B.80℃时,溶液中硝酸钾不饱和, D.降 氯化钠饱和 温到 20℃时,一定析出硝酸钾,可能析出氯化钠 C.降温到 20℃时,析出的固体一定是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物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根据固体全部溶解来分析 80℃时,溶液是硝酸钾和氯化钠的饱和还是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是指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根据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化情况分析降温后的 现象. 解答: 解:A、硝酸钾和氯化钠混合物 160g,加热到 80℃,固体全部溶解,可能都是刚好 饱和,或不饱和,或者有一种饱和有一种不饱和等情况,故 A 错; B、因为硝酸钾和氯化钠混合物 160g 中没说谁多谁少,所以不能判断谁饱和,谁不饱和,故 B 错; C、由于氯化钠溶解度变化不大,如果质量很少的话,降温后不可能析出,故 C 错; D、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降温后减小得多,所以一定析出晶体,氯化钠溶解度变化不大,降 温后可能析出,也可能不析出,故 D 正确. 故选 D. 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溶解度减小了,溶解不了了就会析出晶体,减小的范围大析 出晶体就多. 8.(2012•济宁)硫酸是化学工业的重要产品和原料,也是我们实验室常用常备的化学试剂.某 同学为鉴定某一无色溶液是否为稀硫酸,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表明溶液中一定有氢离子; ②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溶液,滴到 pH 试纸上,测得 pH=0,表明溶液呈酸性; ③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溶液中一定有硫酸 根离子; ④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硝酸钡溶液,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滴加稀硝酸,沉淀不溶 解.证明溶液中一定有硫酸根离子 若确定该溶液为硫酸,能达到目的实验组合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及现象。 分析: 判断某一无色溶液是否为稀硫酸,就需要验证溶液中是否含有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 从提供的信息可知①②均能验证溶液中含有氢离子,③和④的差别在于对实验产生的白色沉 淀是否进行了验证,由所学可知这种情况下只有白色沉淀不溶于硝酸才可以证明该白色沉淀
是硫酸钡,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 解:①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呈酸性,从而 能表明; ②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溶液,滴到 pH 试纸上,测得 pH=0,表明溶液呈酸性,也能证明溶液中 一定有氢离子; ③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该白色沉淀可以是硫酸 钡,也可以是碳酸钡等,所以不能证明溶液中一定有硫酸根离子; ④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硝酸钡溶液,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滴加稀硝酸,沉淀不溶 解,说明该白色沉淀是硫酸钡,从而可证明溶液中一定有硫酸根离子; 所以若确定该溶液为硫酸,能达到目的实验组合是①④或②④, 故选 C. 点评: 此题是对硫酸鉴定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氢离子与硫酸根离子的鉴定,属基础 性知识的考查题. 9.(2012•济宁)下列现象和事实,可用金属活动性作出合理解释的是( ①金属镁在空气中比铝更易点燃,说明镁比铝活动性强; ②金属铝比金属锌更耐腐蚀,说明锌比铝活动性强; ③硫酸铜、石灰水配制农药波尔多液,不宜用铁制容器; ④金属锌与稀硫酸反应速率适中,更适于实验室制取氢气.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考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分析: ①在相同的条件下,金属在氧气中反应越剧烈,说明金属的活动性越强; ②金属铝更耐腐蚀是由于其化学性质活泼,在常温下就可以和氧气反应而形成致密的氧化铝 薄膜,从而阻止进一步氧化,可以据此分析; ③铁的活动性比铜强,所以可以将硫酸铜中的铜置换出来,可以据此解答; ④锌化学性质较温和,和酸反应时的速率不快也不慢,适合在实验室中制取氢气,可以据此 解答. 解答: 解:①在相同的条件下,金属在氧气中反应越剧烈,说明金属的活动性越强,金属 镁在空气中比铝更易点燃,说明镁比铝活动性强,故对; ②金属铝更耐腐蚀是由于其化学性质活泼,在常温下就可以和氧气反应而形成致密的氧化铝 薄膜,从而阻止进一步氧化,而不是说明锌的活动性比铝强,故错; ③铁的活动性比铜强,所以可以铁能将硫酸铜中的铜置换出来,故不能用铁桶来配制波尔多 液,故对; ④锌的化学性质较温和,和酸反应时的速率不快也不慢,适合在实验室中制取氢气,故对. 综上可知,说法正确的为①③④. 故选 C. 点评: 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和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 知识等;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 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推理,最后,按照题目的要求, 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10.(2012•济宁)甲乙丙丁四小组同学分别对实验废液中成分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见下表; 检测小组 检测结果 甲组 KCl、KNO3、KOH、HCl 乙组 KCl、KNO3、K2CO3、HCl 丙组 KCl、KNO3、K2SO3、KOH 丁组 KCl、KNO3、K2CO3、KOH 其中,检测结果合理的是( ) A.甲组、乙组 B.丙组、丁组 C.甲组、丙组 D.乙组、丁组 考点: 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专题: 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 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可知,若废液中成分之间相互交换成分能生成水、气体、 沉淀,则能够在废液中成分中不能大量共存,则检测结果不合理;若废液中成分之间相互交 换成分不能生成水、气体、沉淀,则能够在废液中成分中能大量共存,则检测结果合理;据 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 甲组:因 KOH 和 HCl 在溶液中能相互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钾和水,不能大量共存. 乙组:因 K2CO3 和 HCl 在溶液中能相互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钾和水、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共存. 丙组:因 KCl、KNO3、K2SO3、KOH 在溶液中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沉淀、气体、水,能够在 溶液中大量共存. 丁组:因 KCl、KNO3、K2CO3、KOH 在溶液中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沉淀、气体、水,能够在 溶液中大量共存. 故丙组、丁组中的废液中成分之间能够在溶液中大量共存,故检测结果合理. 故选 B. 点评: 本题实质考查的是物质的共存问题,判断物质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 各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 二、填空与简答(共 5 小题,满分 17 分) 11.(2012•济宁)用符号完成下列内容: (1)一种常见的单质 O2(只要是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都可以) ; (2)一种常见的化合物 H2O(只要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都可以) ; (3)一种常见的有机物 CH4(只要是含有碳元素且不属于特殊情况的都可以) ; (4)一种常见混合物的主要成分 NaCl(空气中 O2、N2;本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就可 以). . 考点: 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有机物的特征、分类及聚合物的特性。 分析: (1)根据单质定义: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2)化合物: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 净物;(3)含碳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碳的氧化物和碳酸盐除外);(4)根据常见混合物如 溶液、空气等物质来考虑 解答: 解:(1)O2 是由氧元素一种元素组成,属于单质;(只有是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 物都可以) (2)H2O 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属于化合物;(只要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都可以) (3)CH4 中含有碳元素且不属于碳的氧化物和碳酸盐,属于最简单的有机物;(只要是含有
碳元素且不属于特殊情况的都可以) (4)氯化钠溶液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化学式为 NaCl;空气是常见的混合物,其中的主要 成分是氧气和氮气:化学式为:O2、N2;本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就可以). 故答案为:(1)O2(只要是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都可以);(2)H2O(只要由不同元素组 成的纯净物都可以);(3)CH4(只要是含有碳元素且不属于特殊情况的都可以);(4)NaCl (空气中 O2、N2;本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就可以). 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根据定义来回答问题的方法和有机物的判断方法. 12.(2012•济宁)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大 大增加.其中,一种气体(与二氧化碳性质相似,能与水和碱反应)是酸雨的主要成分,该 气体是 二氧化硫 ,酸雨形成的原因是 主要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等酸性气体,经过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被雨水吸收溶解而成 ,工业上常用石灰乳吸收这 种气体,原理为 SO2+Ca(OH)2═CaSO3+H2O .(用化学式或化学方程式表示) 考点: 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 专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 二氧化硫是酸雨的主要成分;酸雨主要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等酸性气体,经过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被雨水吸收溶解而成;根据石灰乳的成分是氢氧化 钙写出化学反应式. 解答: 解:二氧化硫是酸雨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硫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大量化石燃料的使用 造成的;酸雨主要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经过复杂的大气 化学反应,被雨水吸收溶解而成;石灰乳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硫反应 生成亚硫酸钙和水,反应原理是:SO2+Ca(OH)2═CaSO3+H2O. 故答案为:二氧化硫;主要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经过复 杂的大气化学反应,被雨水吸收溶解而成;SO2+Ca(OH)2═CaSO3+H2O. 点评: 此题考查酸雨形成的原因和二氧化硫的吸收,在分析知识的同时,可使学生树立环 保意识,保护环境. 13.(2012•济宁)亚硝酸钠是工业用盐,因有咸味、外观酷似食盐而常被误食.亚硝酸盐能 致癌,因有良好的着色防腐作用,广泛用于肉类食品添加剂,但用量严格限制.亚硝酸钠易 溶于水,其水溶液呈碱性,暴露于空气中能与氧气反应生成硝酸钠.加热至 320℃以上或遇 强酸则分解出红棕色有毒有刺激性的二氧化氮气体. 请根据信息回答: (1)亚硝酸钠的保存方式是 密封保存 ,原因是 因为亚硝酸钠暴露于空气中能与氧气 反应生成硝酸钠 ; (2)试设计出两种区别亚硝酸钠和食盐的简单方案(简单叙述即可): 方案一: 并溶于水形成溶液,滴加酚酞试液,变红色的是亚硝酸钠的溶液,不变色的是氯 化钠的溶液 ; 方案二: 将两者取样放入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有红棕色气体出现的是亚硝酸钠,无现象 的是氯化钠 .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
分析: (1)依据题干中关于亚硝酸钠性质的叙述对其进行保存进行分析; (2)从亚硝酸钠溶液的酸碱性,以及遇强酸会分解出二氧化氮气体对它和氯化钠进行区分 并设计实验; 解答: 解:(1)由于依暴露于空气中能与氧气反应生成硝酸钠,所以保存亚硝酸钠是一定 要密封保存以防变质; (2)方案一:由于亚硝酸钠溶液呈碱性,氯化钠溶液呈中性,所以可借助酚酞试液进行鉴 别,遇酚酞变红的是亚硝酸钠,不变色的是氯化钠的溶液; 方案二:亚硝酸钠遇强酸会分解出二氧化氮气体而氯化钠不能,所以可利用稀盐酸等强酸进 行鉴别; 故答案为:(1)密封保存;因为亚硝酸钠暴露于空气中能与氧气反应生成硝酸钠; (2)并溶于水形成溶液,滴加酚酞试液,变红色的是亚硝酸钠的溶液,不变色的是氯化钠 的溶液; 将两者取样放入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有红棕色气体出现的是亚硝酸钠,无现象的是氯化钠; 点评: 物质的鉴别是初中化学的难重点,也是中考的热点之一,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 学性质,能运用比较法发现和利用物质间的性质差别是解题的关键. 14.(2012•济宁)从海水得到的粗盐,往往含有可溶性杂质(主要有)和不溶性杂质(泥沙 等),必须进行分离和提纯后才能用于工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粗盐提纯的部分流程如 图: 其中,滤液一至滤液二之间需进行三步操作: 操作一:加入过量的碳酸钠,除去滤液中的 Ca2+ 操作二:加入过量的 X,除去滤液中的 Mg2+ 操作三:加入过量的氯化钡,除去滤液中的 SO42﹣ 请回答: (1)操作中的物质 X 为 氢氧化钠溶液 ,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③①②或②③① (填序 号),为最终获得精盐,操作①、②和③后还需增加的操作是 过滤 ; (2)滤液二中加入适量稀盐酸的目的是 除掉过量的氢氧化钠和过量的碳酸钠 . 考点: 氯化钠与粗盐提纯。 分析: (1)根据除杂质的注意事项: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需要的物质反应, 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根据加入碳酸钠的目的来考虑实验顺序;根据将沉淀与滤液分离的方法 考虑;(2)根据实验中过量物质的处理方法考虑. 解答: 解:(1)除去镁离子是利用将镁离子沉淀出来除去,所以用氢氧根离子即可,又因 为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最后得到的是氯化钠,所以阳离子是钠离子;所以 X 是氢氧化钠;加入 碳酸钠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除去过量的氯化钡,而是除去滤液中的 Ca2+;所以碳酸钠必须 放在氯化钡的后面,氢氧化钠可以在前面或者在后面;①、②和③产生了三种沉淀,所以将 沉淀与滤液分离的方法是通过过滤的方法; (2)由于加入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都是过量的,所以加入盐酸是为的与过量的碳酸钠和氢 氧化钠反应. 故答案为:(1)氢氧化钠溶液;③①②或②③①;过滤;(2)除掉过量的氢氧化钠和过量的 碳酸钠. 点评: 本题容易出错的地方是加入试剂的顺序的排法,关键要知道加入碳酸钠的作用,决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