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3年吉林长春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资料共9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3 年吉林长春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5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下列文物可以入选博物馆“宅兹中国——夏商周三代文明展”的是( ) A. 司母戊鼎 B. 五铢钱 C. 击鼓说唱俑 D. 青瓷莲花尊 2. 春秋战国时期,有学派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该学 派是( ) A. 儒家 B. 墨家 C. 法家 D. 道家 3. 在“大一统”理论指导下,秦朝设立了诸多的中央官职,其中掌管监察事务的是( ) A. 丞相 B. 太尉 C. 御史大夫 D. 通判 4.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针对这种情况,西汉统治者实行 的政策是( ) A. 休养生息 B. 重文轻武 C. 文化专制 D. 闭关锁 国 5. 下图是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晋归义羌侯”印文。该印文可以了解西晋的( ) A. 农业发展 B. 海外贸易 C. 朝政腐败 D. 民族关 系 6.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艺术作品是( ) A. 《兰亭集序》 C. 《洛神赋图》 B. 《女史箴图》 D. 《颜氏家庙碑》 7. “打破了官贵世家倚仗门荫资历对政权的垄断,为中小地主乃至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 材料反映了科举制的( )
A. 原因 B. 过程 C. 内容 D. 影响 8.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 )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 盛世 9. 下列有关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相同点的农述,正确的是( ) A. 背景:爆发农民起义 B. 目的:实现富国强兵 C. 内容:废除井田制度 D. 影响:奠定统一基础 10. “开封城内,到处都有商铺、酒楼,还有晚上交易的夜市。”材料直接反映了北宋( ) A. 科技的发展 C. 手工业的兴衰 B. 商业贸易的繁荣 D. 文化教育的进步 11. 历史社团开展探究式学习,搜集了关汉卿、马致远、白补等人物的资料、该社团研究的 主题是( ) A. 唐诗 B. 宋词 C. 元曲 D. 小说 12. “自强”是中国古代就有的概念,19 世纪 60 年代赋予其“新的意义”的事件是( ) A. 虎门销烟 B. 洋务运动 C. 维新变法运动 D. 义和团 运动 13.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是( ) A. 新文化运动 B. 五四运动 C. 井冈山会师 D. 红军长 征 14. 1927 年,为了吸取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独立掌握革命武装,中国共产党( ) A. 促成国共合作 C. 发动南昌起义 B. 领导学生运动 D. 召开遵义会议 15. “我军悉能以血肉之躯与日军相抗,其视死如归之精神可歌可泣。……打破日军阀三个 月征服中国之迷梦,”材料描述的是( ) A. 淞沪会战 B. 平型关大捷 C. 台儿庄战役 D. 枣宜会 战 16. 1947 年,中共中央决定,将农村中全部土地、山林等,以乡或村为单位进行平均分配。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 ) A. 均田免赋 C. 耕者有其田 B. 减租减息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7.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 经济特区的建立 18. 下图示①处应填入( ) 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 从严治党 B. 生态建设 C. 科教兴国 D. 民主政 治 19. 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 A. 中共十四大 B. 中共十五大 C. 中共十六大 D. 中共十 八大 20. 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的事件 是( ) A. 西藏和平解放 B.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C. 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 D.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21. 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奠定欧洲民法基础的法律文件是( ) A. 《汉谟拉比法典》 C. 《罗马民法大全》 B. 《十二铜表法》 D. 《拿破仑法典》 22. 探明了物种的变异性和承续性,提出进化论观点的科学家是( ) A. 牛顿 B. 法拉第 C. 诺贝尔 D. 达尔文 23. 1871 年,日本废除 260 余藩,设置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府和县,这个举措( )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建立了新式军队 B. 改变了日本教育方式 D. 开启了大化改新进程 24. 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将社会主义的理想变成现实的事件是( ) A. 巴黎公社 B. 二月革命 C. 十月革命 D. 苏联解 体
25. 进入 21 世纪,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推动这一潮流出现的关键性 技术是( ) A. 计算机网络技术 C. 原子能技术 二、非选择题(2 小题,共 35 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B. 生物工程技术 D. 航天技术 材料一 1830 年,在英国出现了第一条现代铁路。铁路拓展了市场,降低了经济成本, 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一体化。 ——摘编自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 到 1850 年,在政府的支持下、英国 20 年间里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铁路 系统,……英国商人 1876 年在上海擅修了中国境内第一条营业铁路,但清政府长期对铁路 持有排斥的态度,到甲午中日战争前的近 20 年间,中国修筑的铁路总里程只有 400 多千米。 ——摘编自《教师教学用书·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三 20 世纪初,列强把夺取铁路权看作是灭亡他国,分他国领土的绝妙手段。到 1911 年,中国共有铁路 9618 公里,其中被帝国主义控制的铁路达 8953 公里,占全长的 93.1%。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铁路出现对英国产生的作用。结合所学,分析这条铁路出现的背景。 (2)对比材料:中英两国铁路发展结果的不同之处,依据材料归纳其原因。 (3)依据材料三,指出列强夺取铁路权的目的。概括我国近代铁路的发展特征。 材料四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写出图巾 A、B 两处所示的铁路线名称及与之出现相关的计划和 政策。观察图一、图二,概括我国铁路发展的变化。
材料五 中老铁路(中国——老挝)是第一条采用中国标准、中老合作建 设运营,并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连通的国际铁路。 截至 2022 年 12 月 2 日 (5)依据材料五,写出“中老铁路”体现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分析此线路的开通给两国 ——摘自《人民日报》(2022.12.03) 带来的共同影响。 (6)结合外国铁路“走进来”到中国铁路“走出去”的历程,谈谈你的认识。 27. 实证是研究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 世纪前,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靠文献记载、对古代文明的认识 存在重大局限。以古希腊史为例,那时人们认为古希腊信史只能从公元前 776 年算起.但 19 世纪后期以来,考古学家发现了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古希腊文明史被上推到公元 前 2000 年以前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1)结合所学,写出古希腊最早的文明产生于哪一地区?依据材料判断,古希腊文明史起 源于哪个时间更具有可信度?说明理由。 材料二 西欧在地球的广大地域上不断进行扩张,……形成了以西方为中心的近代世界 文明。西欧一方面通过航海、贸易和殖民活动,将中南非洲沿岸、美洲大陆、大洋洲以及太 平洋岛屿置于自己的控制下。另一方面,也发动了对亚洲和东方文明的攻击。 ——摘编自刘景华《人类六千年》 (2)概括材料二观点。以 16 世纪初至 19 世纪术为时间节点,结合材料中“两个方面”,各 选两例史实进行论述,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80 字左右。) 材料三 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展示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 新图景、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激活中华文明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
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3)针对材料三中划线部分的内容,谈谈你的实际做法。 ——摘编自《新的文化使命》、《吉林日报》(2023.06.05)
2023 年长春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 一、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5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题答案】 【答案】A 【2 题答案】 【答案】D 【3 题答案】 【答案】C 【4 题答案】 【答案】A 【5 题答案】 【答案】D 【6 题答案】 【答案】A 【7 题答案】 【答案】D 【8 题答案】 【答案】C 【9 题答案】 【答案】B 【10 题答案】 【答案】B 【11 题答案】 【答案】C 【12 题答案】 【答案】B 【13 题答案】 【答案】B
【14 题答案】 【答案】C 【15 题答案】 【答案】A 【16 题答案】 【答案】C 【17 题答案】 【答案】B 【18 题答案】 【答案】D 【19 题答案】 【答案】B 【20 题答案】 【答案】D 【21 题答案】 【答案】C 【22 题答案】 【答案】D 【23 题答案】 【答案】A 【24 题答案】 【答案】C 【25 题答案】 【答案】A 二、非选择题(2 小题,共 35 分) 【26 题答案】 【答案】(1)作用: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背景:工业革命 (2)不同:英国形成比较完整的铁路系统;中国铁路总里程短 原因:英国政府支持,清政府排斥。 (3)目的:灭亡他国,分他国领土;特征:半殖民地化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