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3年甘肃平凉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页 / 共13页
资料共13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3 年甘肃平凉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5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天水秦安)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重要的文化遗址之一。该遗址发掘 房址 241 座,还采集到已碳化的黍和油菜籽。据此推断,大地湾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 ) A. 集体群居 B. 采集渔猎 C. 农耕定居 D. 铁犁牛 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该遗址发掘房址 241 座”表明大地湾原始居民过着定居的生活,“还采 集到已碳化的黍和油菜籽。”表明大地湾原始居民已经有原始农耕,C 项正确;“该遗址发掘 房址 241 座”不能说明是集体生活,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涉及采集渔猎,排除 B 项;铁犁牛 耕是春秋时期出现的,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2. 汉武帝曾派著名农学家赵过到边疆地区传播农耕技术,他在西北边疆地区推广了代田法, 还把“三犁共一牛”的耕作技术带到西北边疆。这做法( ) A. 清除了汉代民族之间的隔阂 B. 有助于推动西北边疆农业发展 C. 实现了农业生产工具的变革 D. 加强了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汉武帝曾派著名农学家赵过到边疆地区传播农耕技术,他在西北边疆地 区推广了代田法,还把“三犁共一牛”的耕作技术带到西北边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汉武帝在西北边疆地区推广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有助于推动西北边疆农业发展,B 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民族隔阂”问题,排除 A 项;材料体现了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没有体现“农 业生产工具的变革“,排除 C 项;材料不能体现“加强了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3. 北宋时,政府宣布取消对夜市的禁令,商业活动不再受时间的限制,东京城内十字大街
有所谓的“鬼市”,娱乐场所营业通宵不绝。这反映出宋代( ) A. 城市布局更新 C. 科技文化先进 【答案】B 【解析】 B. 城市商业繁荣 D. 中外贸易发达 【详解】根据材料“政府宣布取消对夜市的禁令,商业活动不再受时间的限制,东京城内十 字大街有所谓的‘鬼市’,娱乐场所营业通宵不绝。”可知,反映了宋朝政策促进了商贸的迅 速发展,城市商业繁荣,B 项正确;材料阐述的是商业活动,不是城市布局,排除 A 项;材 料没有涉及宋朝的科技,排除 C 项;中外贸易与材料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4. 1684 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689 年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通过谈判 解决两国东段边界问题;1727 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的地方政务;1762 年 清朝设立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清朝的这些措施( ) A. 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B. 异致了国家官僚机构的臃肿 C. 规范了地方行政体制 【答案】D 【解析】 D. 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详解】据题干““台湾府、谈判解决两国东段边界问题、西藏的地方政务、管辖整个新疆 地区””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开发了边疆,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 家,D 项正确;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的地方政务,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不能体现强化 了君主专制制度,排除 A 项;设置台湾府是设置地方行政机构,这种机构是必须的,不能体 现国家官僚机构臃肿,排除 B 项;签订《尼布楚条约》是确定边界范围,是对主权的确认, 不能体现是规范地方行政体制,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5. 下图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这场运动( )
A. 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 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C. 推动了各地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D. 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图片信息“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和所学可知,图片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 上的五四运动。1919 年初,中国作为战胜国出席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取消外国 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等合理要求,遭到会议拒绝。会议竟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 东侵占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消息传来,举国震惊,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五四运动后期, 工人阶级成为主力,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A 项正确;1921 年中国共产党的成 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排除 B 项;北伐的胜利进军,推动了各地工农革命运动蓬 勃发展,排除 C 项;一二•九运动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6. 《黄水谣》歌词中写道:“开河渠,筑堤防,河东千里成平壤,麦苗儿肥啊,豆花儿香, 男女老少喜洋洋。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奸淫烧杀,一片凄凉,凄凉,扶老携幼四处逃 亡,逃亡,丢掉了爹娘,回不了家乡。”根据歌词判断,该作品创作于( )
A. 国民革命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答案】C 【解析】 B. 土地革命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奸淫烧杀,一片凄凉,凄凉,扶老携幼 四处逃亡,逃亡,丢掉了爹娘,回不了家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作品创作于抗日战争 时期,C 项正确;国民革命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对帝 国主义、北洋军阀的战争,排除 A 项;土地革命是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地主、分田地、废 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排除 B 项;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 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7.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年代,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在极其困难的条件 下,凭“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仅用三年时间拿下大油田。 他的事迹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 坚持真理,英勇斗争 B.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C. 献身科研,默默坚守 D. 严谨治学,求真务实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铁人王进喜是中国石油工人的光辉典范,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 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楷模,中华民族的英雄,铁人精神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为国分忧、为 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可少活 20 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 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埋头苦 干的奉献精神等,体现的时代精神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B 项正确;材料反映铁人精神中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坚持真理,英勇斗争”、“献身科研,默默坚守”、“严谨 治学,求真务实”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ACD 项。故选 B 项。 8. 下表为某同学整理的古代亚非地区文明成果简表。表中“▲”处的内容最有可能是( ) 文明古国 古埃及 古巴比伦王国 古印度 重要文明成果 象形文字、金字塔 楔形文字、 ▲ 梵文、佛教、种姓制度
A. 《十二铜表法》 C. 《荷马史诗》 【答案】B 【解析】 B. 《汉谟拉比法典》 D. 《天方夜谭》 【详解】根据材料“古巴比伦王国”结合所学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中东地区的古巴比 伦国王汉谟拉比大约在公元前 1776 年颁布的法律汇编,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 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B 项正确;A 项是古罗马的法律文献,排除 A 项;C 项是古希腊的史诗,排除 C 项;D 项是阿拉伯的神话故事,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9. 1930-1932 年期间,美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下降了 54%,纽约的儿童餐厅提供的廉价午 餐数量猛增,宾夕法尼亚和肯塔基乡村的人民靠挖野菜跟、嚼野葱头充饥……出现这一状况 的原因是( ) A. 农业调整法限制农业产量 B. 内战对社会经济的破坏 C. 经济危机的影响持续加深 D. 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美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下降了 54%,纽约的儿童餐厅提供的廉价午餐数量 猛增,宾夕法尼亚和肯塔基乡村的人民靠挖野菜跟、嚼野葱头充饥”所学可知,材料中的现 象 1929 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给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经济发展受挫,人们生活困苦, 一直持续到了 1933 年,材料中的现象正是经济危机的表现,C 项正确;1933 年美国会通过 了《农业调整法》,规定国家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鼓励农民压缩产量,限制农业生 产,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 A 项;1930-1932 年期间,美国没有发生内战,排除 B 项;罗 斯福新政中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的目的是使经济危机缓解而不是加剧,不符题意,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0. 下图为某著作的目录(节选),如果根据目录内容为该著作拟定书名,下列最适合的是 ( ) 第一章 美苏冷战的爆发 第二章 马歇尔计划和大西洋联盟
第三章 共产党“情报局”和华沙条约组织 …… 第七章 古巴导弹危机 第八章 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A.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概论》 B.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始末》 C. 《美苏经济体制改革对比研究》 D. 《二战后美苏争霸专题史新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第一章 美苏冷战的爆发第二章 马歇尔计划和大西洋联盟第三章 共产 党“情报局”和华沙条约组织……第七章 古巴导弹危机第八章 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所给 提示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对峙、争霸的情况,D 项正确;A 项是 一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排除 A 项;B 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史实,排除 B 项;C 项不能 体现美苏对峙,争霸,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8 分,共 24 分。) 11. 创新对国家兴盛产生全方位,根本性的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以来之所以会诸侯混战,连年不断,根源正在于分封制。而今终于实 现了统一,若回头再搞分封,那就势必架空中央政权,重蹈诸侯割据争战的覆辙。而只有实 行郡县制,才能断去诸多功臣的非分之想,也才能确保中央集权,确保国家的安定和统一。 ——摘编自曹德本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根据新情况提出新观点、得出新结论,丰富和发展了马 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列宁主义阶段。在列宁主义指引下, 俄国人民夺取了十月革命的胜利,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使社会主义 从一种崇高的信仰、理想变成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十月革命的道路,从根本上说是全人类 发展共同的光明大道。 材料三 革命从以城市为中心转到以乡村为中心,这在以往是没有前例的……而中国革 命却不是这样,城市革命处于低潮时,可以到乡村去,继续革命,以“乡村包围城市”的方 法夺取全国政权,这是一条前人从来没有走过的路。 ——摘自《人民日报》
(1)依据材料一,分析郡县制相比于分封制具有的进步性。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并分析这一理论创新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的历史影响。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创新。 【答案】(1)进步性:避免出现诸侯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安定统一。 (2)理论创新:创立了列宁主义;影响:夺取十月革命的胜利;将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 现实;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3)创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解析】 【小问 1 详解】 进步性:根据材料“重蹈诸侯割据争战的覆辙”得出避免出现诸侯割据的局面;根据材料“也 才能确保中央集权”得出加强中央集权;根据材料“确保国家的安定和统一。”得出维护国 家安定统一。 【小问 2 详解】 理论创新:根据材料“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列宁主义阶段。”得出创 立了列宁主义;影响:根据材料“在列宁主义指引下,俄国人民夺取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得 出夺取十月革命的胜利;根据材料“使社会主义从一种崇高的信仰、理想变成现实的社会主 义制度。”得出将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结合所学可知,十月革命对世界产生重大影 响,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小问 3 详解】 “革命从以城市为中心转到以乡村为中心”“可以到乡村去,继续革命”结合所学可知,得 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12. 现代化是每个国家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各国现代化道路具有多样性。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洋务运动是在清政府内忧外患、封建统治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不得不采取的一场 “自救运动”,洋务派官僚在“中体西用”的思想指导下进行“求强”“求富”的运动,经过 30 多年的努力,在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近代海军及教育文化等方面取得一些成就,是近 代中国进行的第一次经济改革运动,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社会变革。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 从 17 世纪到 19 世纪,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或改革,相继在欧美主要国家和亚洲 的日本取得了政权,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确立。在此期间,以牛顾、达尔文等为代表的科学巨 匠的产生,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自然知识,为工业革命和其他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前提。从 18 世纪中叶开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开始或完成的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获得迅猛发 展…… ——摘自《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 材料三 1951 年国家着手编制“一五计划”,中央成立领导小组主持“一五”计划编制 工作。1952 年赴苏联征求意见、商谈苏援方案,得到斯大林和苏联人民的大力支持。从 1953 年到 1956 年,全国工业生产总值平均每年递增 19.6%,农业总产值年年递增 4.8%。 ——摘自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洋务运动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归纳推动西方资本主义走向现代化的因素。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积,分析“一五”计划取得成就的原因。 【答案】(1)特点:以自救为目的;“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涉及多个领域;兼具经济改 革与社会变革的双重性。 (2)因素: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自然科学的发展;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 展。 (3)原因: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苏联的援助支持;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 【解析】 【小问 1 详解】 特点:根据材料“封建统治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不得不采取的一场‘自救运动’”可知,洋务 运动的特点是以自救为目的。根据材料“洋务派官僚在‘中体西用’的思想指导下进行‘求 强’‘求富’的运动”可知,洋务运动的特点是“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根据材料“经过 30 多年的努力,在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近代海军及教育文化等方面取得一些成就”可知 洋务运动的特点是涉及多个领域。根据材料“是近代中国进行的第一次经济改革运动,也是 近代中国第一次社会变革”可知,洋务运动的特点是兼具经济改革与社会变革的双重性。 【小问 2 详解】 因素:根据材料“从 17 世纪到 19 世纪,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或改革,相继在欧美主要国家和 亚洲的日本取得了政权,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确立。”可知,推动西方资本主义走向现代化的 因素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根据材料“在此期间,以牛顾、达尔文等为代表的科学巨匠的产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