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辽宁省辽阳市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20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8页 / 共20页
资料共20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2023 学年辽宁省辽阳市高三上学期 12 月月考语文试 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史叙事愈是通向往古,愈是庄严肃穆而充满神圣感和紧张感。早期的历史叙事是宏大 的,缺少细节的;是外在叙述的,缺少内在心灵表现的;是神情紧张的,而缺少诙谐幽默的。 在《尚书》叙事里历史主角是尧、舜、皋陶、禹、汤、伊尹、微子、周文王、周武王、周公 等具有历史决定意义的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的形象通常是半人半神,庄严崇高,不苟言 笑,很少见到他们心灵的变化。他们的语言常常是自上而下的训话,高屋建瓴,一言九鼎, 不容置疑。因此上古历史表现出以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很少幽默,很少轻松,总给人一种 肃穆紧张的感觉,这样的历史美学风格在《春秋》中也鲜明地表现出来。所谓“《春秋》谨 严”,即是叙事艺术的庄重矜持,因此《春秋》依旧带有上古史学正襟危坐的美学风格。 《左传》的文学突破恰恰是对宏大事件即所谓“正笔”的历史突破。在“正笔”之外, 《左传》对小事件、小人物、小情节、小趣味的所谓“闲笔”的历史叙述上,发生了从宏大 事件向生活细节,从外在叙事向心灵叙事,从拘谨肃穆向诙谐幽默的审美转向,体现了春秋 文学的历史进步。“闲笔”看似“叙事文学作品人物和事件主要线索外穿插进去的部分”,但 其绝不是对历史主题的游离之笔,而是对作品思想和艺术的深化,是对历史人物精神世界的 深度挖掘,这种文学上的闲笔、侧笔看似闲情逸致、云淡风轻,却更富有艺术趣味,更具有 揭示历史本质的力量。 庄子从自然逍遥的思想出发,屡屡标举“心闲而无事”(《庄子·大宗师》)、“无江海而 闲”(《庄子·刻意》)的精神境界。刘勰以“入兴贵闲”(《文心雕龙·物色》)的理论,将“闲” 的精神状态纳入文学创作的艺术表达。“闲”不仅是叙事的,也是抒情的,不仅是历史的事 笔,也是抒情的诗笔。“兴”,讲求感兴,讲求象征,不直指,不切近,不急迫,本质上也是 从“闲笔”着手的艺术方法,是一种悠远祥和从容舒缓的审美追求。明清之际金圣叹在评点 《水浒传》时明确提出文章的“正笔”与“闲笔”的概念,以为“正笔”与“闲笔”并不在 于字数多寡,从文学上说,作者着意处“文虽少,却是正笔”,而所谓“闲笔”却往往写得 汪洋恣肆“绚烂纵横”。
总是先有文学事实,才有文学概念。“闲笔”这一概念虽然是渐进的、晚出的,但从《左 传》的大量的细笔、趣笔、奇笔、偶笔的运用上看,“闲笔”已经是春秋时期历史文学的历 史转向,标志着一种自然轻松充满趣味的文学笔法的成熟。 “闲笔”不是游离于叙事主题之外对无关紧要情节的描述,而是叙事结构的有机组成部 分,是《左传》开启的一种独特文学笔法。 《左传》叙事往往愈是紧张处,愈使用“闲笔”,以缓解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带来的某 些精神压力,从而制造一种紧张与悠闲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左传》叙事常常在宏大处用 “闲笔”,由细琐的世俗生活,显现恢宏的政治主题,从而组成巨细映衬、大小对比的叙事 单元,表达一种小事件推动大历史的历史观念。 “闲笔”往往描写的是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件,却具有叙事结构与主题的双重意义。从 结构上说,历史的发展过程总是起伏跌宕的,有云飞浪卷电闪雷鸣,也有闲情逸致云淡风轻, “闲笔”的加入更能揭示历史的真实,“闲笔”往往是“正笔”的有机构成,没有了“闲笔”, “正笔”也显得呆板僵滞,失去了生命的活力。而从主题上说,“闲笔”常常通过小事件、 小情趣显示历史的大主题、大格局,彻底说来,“闲笔”比“正笔”更突显了《左传》在文 学史上的思想跨越和艺术进步。 “细笔”不细,“闲笔”不闲,《左传》的眼光是独到的,宏大的历史往往从细微处走来, 大历史常常是由一连串小事件构成的。在叙事结构上,“细笔”“闲笔”通常具有章法的结构 意义。 材料二: (摘编自傅道彬《(左传)的“闲笔”》) 作为一种叙事技巧与表现手法,闲笔在小说、散文、戏剧、曲艺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创 作实践表明,作家艺术家如能抓住富有特色的细节,一段闲谈,一种意象,一番场景,一些 非情节因素,加以随意点染,确能有效地刻画人物形象,烘托环境气氛,延宕情节发展,增 强生活气息。 文学大家王蒙是善用闲笔的高手。他在文化反思的长篇力作《活动变人形》中,描写多 日不回家的倪吾诚回家了,面对的竟是冰冷的家人和紧锁的房门,充满敌意的环境气氛。妻 子、岳母、妻姐以一副剑拔弩张的姿态,合伙与他对阵,恶战一触即发。读者正焦急地等着 观看下面的闹剧,可是作家却“好整以暇”,缓缓道来,三次写到无厘头的胡琴声。第一次 是,当倪吾诚走进院落,穿过影壁墙,不知从哪里传来胡琴声,单调、重复、迷茫。在“万 木无声待雨来”的超常寂静中,益发显得不谐调与刺耳,也更增添了迷茫莫测的气氛。第二
次是,正当倪吾诚怒吼着“开门”,传来几声胡琴伴奏:“设坛台,借东风……”尔后归于寂 静。接着,胡同里又响起拖拖拉拉的吆喝,仿佛是对这番暴怒的回应。第三次是,当倪吾诚 破门而入,对方的伏弩正控弦待发时,传来京胡和清唱的声音,迅即戛然寂灭,代之以一声 鸟叫,一只小麻雀沿着斜线从窗前飞上天空。联系到作品的悲剧意蕴,主人公彷徨苦闷、百 无聊赖的迷茫心境,这闲来之笔——其实也是神来之笔,起到了衬托、渲染、点缀的作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早期的历史叙事都是庄严肃穆的,充满神圣感和紧张感,缺少细节描写、内在心灵表现 (摘编自王充闾《闲笔》) 和诙谐幽默的笔法。 B. 《春秋》鲜明地表现出上古历史的美学风格,叙事艺术庄重矜持,而《左传》突破了这 种风格。 C. 《左传》在“正笔”之外,用“闲笔”叙述小人物、小事件、小情节等,其“闲笔”的 篇幅远远超过“正笔”。 D. “闲笔”与“正笔”既有结构意义,又有主题意义,若没有“闲笔”,“正笔”也会显得 呆板僵滞,缺乏生命活力。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细琐世俗生活彰显宏大政治主题,组成巨细映衬、大小对比的叙事单元,《左传》开启 了“闲笔”这一独特手法。 B. 材料一引用《庄子》和《文心雕龙》中的相关语句,论述“闲”的精神境界,此种精神 可以纳入文学创作中。 C. 材料二以王蒙《活动变人形》为例,具体论证了“闲笔”这一叙述技巧在文学作品中的 广泛应用。 D.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论证了文学创作美学中的“闲笔”手法,但是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 相同。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简约,绝不能说是毛病;许多作者的文字拖沓、繁复,倒是真正的缺陷。 B. 《史记》之繁处必胜于《汉书》之简处。《新唐书》之简也,不简于事而简于文,其所以 病也。 C. 她的散文写得摇曳多姿,常常能宕开笔去,津津乐道于那些“不相干”的事情。 D. 金庸在小说中,描写激烈的打斗之后,接着描写一个个市镇沿路排布,还有青鱼、高粱
等,极具生活气息。 4. 结合材料一给“闲笔”下一个定义。 5. 下面是茹志鹃《百合花》中的两处“闲笔”,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两处“闲笔”的妙处。 “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通讯员 刚刚出场的时候) “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 颤动着。”(通讯员准备返回到前线时) 【答案】1. C 2. C 3. A 4. 闲笔是叙事文学作品人物和事件主要线索外插进的,起舒缓叙事节奏、调整叙述结构、 深化主题、增添叙事情趣的文学笔法。 5. 这两处“闲笔”,自然而巧妙,使得小说前后呼应,结构严谨;把通讯员的天真、纯洁, 面临战斗而不紧张,热爱自然等品性鲜明地描画出来,让我们更加形象可感地看到了那个鲜 活可爱、热爱生活的通讯员。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 .“其‘闲笔’的篇幅远远超过‘正笔’”错,原文说“‘正笔’与‘闲笔’并不在于字数 多寡”。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这一叙述技巧在文学作品中的广泛应用”错,应该是论证了“闲笔”在文学作品中“确 能有效地刻画人物形象,烘托环境气氛,延宕情节发展,增添生活气息”的具体作用。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以王蒙《活动变人形》为例,具体论证了“闲笔”这一叙述技巧在文学作品中的广泛 应用。 A.阐述的是简约的好处,批评文字拖沓、繁复,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
故选 A。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的说明方法。“下定义”必须抓住 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种概念) 是×××的×××(属概念)”。 由材料一“‘闲笔’看似‘叙事文学作品人物和事件主要线索外穿插进去的部分’,但其绝不 是对历史主题的游离之笔”“ 《左传》叙事往往愈是紧张处,愈使用‘闲笔’,以缓解惊心 动魄的历史故事带来的某些精神压力,从而制造一种紧张与悠闲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闲 笔’往往描写的是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件,却具有叙事结构与主题的双重意义”“ ‘闲笔’ 已经是春秋时期历史文学的历史转向,标志着一种自然轻松充满趣味的文学笔法的成熟”可 得出,闲笔是叙事文学作品人物和事件主要线索外插进的,起舒缓叙事节奏、调整叙述结构、 深化主题、增添叙事情趣的文学笔法。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中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有时看似“闲笔”,却是作者缜密构思后的精髓所在。它对表现人物形象、 推动情节发展、开拓意境主题均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令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又多了一枝野菊花”看似“闲笔”,实属小说的 细节描写。步枪筒是战争、正义、残酷、死亡一类的事物,“树枝、野菊花”就已然成为“和 平”与“美好”的象征,这前后呼应的两笔。这两处“闲笔”,自然而巧妙,使得小说前后 呼应,结构严谨。 步枪筒里插的树枝和野花的描写,在小说中前后出现了两次。这些树枝和野花是生命的象征, 它反映了一个年轻战士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优美情趣,同时也表现了通讯员的天真和在紧 张战斗生活中的从容、镇定,刻画了这位青年通讯员的天直、纯洁、面临战斗依然爱好自然、 向往和平美好的生活的形象特征,让我们更加形象可感地看到了那个鲜活可爱、热爱生活的 通讯员。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玻璃 [日本]川端康成
快满十五岁的从小已订婚的蓉子,双颊失去了血色,回来了。 “我头痛,看见整个凄惨的场面了!” 据蓉子说,她在制造酒瓶的玻璃厂里,看见一个童工被严重烫伤,口吐鲜血,昏厥过去 了。 他也知道那家玻璃厂。因为要干灼热的活计,一年到头窗户敞开着。不时有两三个过路 人伫立在窗边。马路对面是条贮满了污水似的臭河,河面油污发亮,是一潭死水。 在阳光照射不到的阴湿的厂房里,职工手持长棒在挥舞着火球。他们的衬衫像他们的脸 庞一样在淌汗,他们的脸庞像他们的衬衫一样肮脏。用棒尖将火球拉长,变成瓶子的形状, 浸入水中。良久又把它拿起,嘎巴一声把它折断。尔后,活像驼背的饿鬼似的小孩儿,便用 火筷把它扶起,出溜出溜地跑着送到最后加工的炉前……在这飞舞的火球和玻璃声的刺激 下,伫立在窗边观察着工厂的人,不需十分钟,脑子里就像玻璃碎片似的零乱,变得麻木了。 蓉子在窥视的时候,看见运送玻璃瓶的小孩儿口吐黏糊糊的鲜血,双手捂着嘴,趴了下 来。四处飞溅的火星,打在他的肩膀上,实在难以忍受。小孩儿的下巴颏儿血迹斑斑,他一 边张开嘴,像炸裂似的叫喊着,一边蹦跳起来,不由自主地打了个转转就倒下了。 “危险!混蛋!” 人们给他浇了一身变成温热的水。童工昏厥过去了。 “他一定没钱住院。我想给他送点慰问金,可是……” “你就送好啰。不过,可怜的职工也不止他一个啊!” “哥哥,谢谢。啊,我太高兴了。” 约莫过了二十天,那童工登门致谢来了,就是要见小姐。蓉子便来到了门厅。站在庭院 里的少年立即跪坐下来,抓住门槛,叩头施礼。 “啊,已经全好了吗?” “啊?!”少年苍白的脸上露出了惊愕的神色。 蓉子哭丧着脸说: “烫伤的伤口都好了吗?” “嗯。”说罢,少年准备解开衬衫的扣子。 “不,不要……” 蓉子疾步跑了过来,问她的未婚夫: “啊,哥哥,我……” “把这个给他拿去吧。”
他把钱递给了未婚妻。 “我再也不愿意去了,叫佣人去吧。” 此后,十年过去了。 在一本文艺杂志上,他读到一篇题为《玻璃》的小说。 这篇小说描写他所在的城镇的景物。有油污发亮的死河,有火球飞溅的地狱,有咯血、 烧伤、资产阶级小姐的恩惠…… “喂,蓉子,蓉子!” “什么事?” “你曾记得吗?有一回你看到玻璃厂的一个童工昏厥过去,你还送钱给他。那时候你是 念女校一二年级啊。” “对,有这件事。” “那孩子现在成小说家了,还写了这件事呐。” “在哪儿?让我拜读拜读。” 蓉子从他的手里把杂志夺了过来。 但是,站在背后注视着妻子阅读《玻璃》的时候,他开始后悔不该让妻子读这篇小说了。 小说写道:后来少年进了一家制造花瓶的工厂。在这家厂子里,他在花瓶的色泽和式样 设计上,显示出了卓越才能,现在条件变好,他无须像从前那样残酷地驱使病弱的身躯了。 而且,他还根据自己的设计,创作出一只最美的花瓶赠送给那位少女。 不,自己——(小说写了这层意思)——四五年来,自己不断以一个资产阶级少女为对 象,创作了花瓶。促使自己的阶级觉醒的,究竟是悲惨的劳动生活的经历呢?还是对一个资 产阶级少女的悲情?当时自己吐血,一直吐到死是最正确的啊。令人诅咒的敌人的恩惠啊! 屈辱啊!昔日城堡被攻陷了的武士的幼儿,由于敌人的哀怜而生命得救了。那少女的第一次 恩惠,救了自己的命。第二次思惠,给自己提供了谋求新职的机会。然而,这新职业究竟为 哪个阶级创作花瓶呢?自己分明成了敌人的侍臣了。自己懂得为什么会博得那少女的可怜。 懂得为什么会获得那少女的恩惠。但是,人不能像狮子那样用四条腿走路。同样的,自己不 能洗净少年时代的梦,例如,自己空想着烧毁敌人的宅邸。于是,自己听见了明亮的少女房 间里的美丽花瓶被火烧成丑态的叹息。想象着少女的美将要消逝。即使自己站在阶级战线上, 这个花瓶归根结底也只是一面玻璃板,一个玻璃球。然而,难道现在那个少女也是我们的同 志?一个背上没有背负玻璃的人吗?首先就让敌人打碎我们背上的玻璃好了。倘使自己连同 玻璃一起消失,也是无可奈何啊。倘使没有消失,反而变得一身轻松,那么自己就将会欣然
地继续战斗吧…… 蓉子读完了《玻璃》这篇小说,露出了追忆遥远过去的神色。 他把脸沉了下来。 “那是啊。即使同别的阶级斗争,即使站在别的阶级的立场上,同自己的阶级作斗争, 作为个人的自己,首先要做好毁灭的思想准备,否则是不行的。”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蓉子在玻璃厂目睹了一件惨事,一个童工在工作中严重受伤,于是她去看望这个孩子, 未婚夫同意了,童工痊愈后来家里致谢。 B. “污水似的臭河”“阴湿的厂房”,这些描写一方面交代了恶劣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渲 染了沉闷压抑的氛围。 C. “少年苍白的脸上露出了惊愕的神色”一句中的“惊愕”看似突兀,实则表现出蓉子的 关怀让童工“受宠若惊”。 D. 蓉子让人把钱转交给登门致谢的童工,而不愿当面送给,是因为她害怕看到他身上留下 的烫伤的伤口而引起不适。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拉”“浸”“折”“挟”“跑”等动词勾画了制酒瓶的工序,“飞舞的火球和玻璃声”点染 了工作场面的紧张、危险。 B. “立即跪坐下来,抓住门槛,叩头施礼”这处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少年痊愈后 登门感谢蓉子的真诚、虔敬。 C. 蓉子所读小说《玻璃》中的少年设计、创作出一只最美的花瓶赠给那位资产阶级少女, 表达自己对恩人的感激。 D. 蓉子丈夫“把脸沉了下来”,表明他困惑不解,揭示其猜忌的心理,暗示蓉子夫妇感情的 裂痕,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8. 小说中的童工对他的救命恩人蓉子,为什么会产生憎恨之心? 9. 作者花费较多笔墨介绍蓉子夫妇在一本文艺杂志上所读的小说《玻璃》,这样写有什么用 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D 8. 他们所处的阶级不同:童工属于无产阶级,而蓉子是一个资产阶级小姐。认为蓉子给了 他谋求新职的机会,却使他成为资产阶级的侍臣。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