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0年北京高考理科数学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资料共11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0 年北京高考理科数学真题及答案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 1 至 2 页、第Ⅱ卷 3 至 5 页,共 150 分。考 试时长 12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 卷和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 共 140 分) 一、本大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符合题目 要求的一项。 (1) 集合 P   x Z { 0   x 3}, M x Z x   { 2  ,则 P MI 9} = (A) {1,2} (B) {0,1,2} (C){x|0≤x<3} (D) {x|0≤x≤3} (2)在等比数列 na 中, 1 1 a  ,公比 q  .若 1 ma  a a a a a 1 2 3 4 5 ,则 m= (A)9 (B)10 (C)11 (D)12 (3)一个长方体去掉一个小长方体,所得几何体的正(主)视图与侧(左) 视图分别如右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俯视图为 (4)8 名学生和 2 位第师站成一排合影,2 位老师不相邻的排法种数为 2 (A) 8 9A A 8 2 (B) 8 9A C 8 2 (C) 8 7A A 8 2 (D) 8 7A C 8 (5)极坐标方程(p-1)(  )=(p  0)表示的图形是 (A)两个圆 (B)两条直线 (C)一个圆和一条射线 (D)一条直线和一条射线 (6)a、b 为非零向量。“ a b ”是“函数 ( ) f x  ( xa b  ) (  xb a  ) 为一次函数”的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7)设不等式组 x   3   5  11 0 y    3 0 x y    3 y 9 x    0 区域 D 上的点,则 a 的取值范围是 表示的平面区域为 D,若指数函数 y= xa 的图像上存在 (A)(1,3] (B )[2,3] (C ) (1,2] (D )[ 3,  ] (8)如图,正方体 ABCD- 1 1 A B C D 的棱长为 2,动点 E、F 在棱 1 1A B 上,动点 P, 1 1 Q 分别在棱 AD,CD 上,若 EF=1, 1A E=x,DQ=y,DP=z(x,y,z大于零), 则四面体 PEFQ的体积 (A)与x,y,z都有关 (B)与x有关,与y,z无关 (C)与y有关,与x,z无关 (D)与z有关,与x,y无关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www.@ks@5u.com 第 II 卷(共 110 分) (9)在复平面内,复数 2 i 1 i (10)在△ABC 中,若 b = 1,c = 3 , 对应的点的坐标为 。   ,则 a = C 2  3 。 (11)从某小学随机抽取 100 名同学,将他们的身高(单 位:厘米)数据绘制成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由图中 数据可知 a= 。若要从身高在[ 120 , 130), [130 ,140) , [140 , 150]三组内的学生中,用分层抽 样的方法选取 18 人参加一项活动,则从身高在[140 , 150]内的学生中选取的人数应为 。 (12)如图, O 的弦 ED,CB 的延长线交于点 A。若 BD  AE,AB=4, BC=2, AD=3,则 DE= ;CE= 。
(13)已知双曲线 2 2 x a  2 2 y b  的离心率为 2,焦点与椭圆 1 2 2   25 9   的焦点相同,那么双 1 曲线的焦点坐标为 ;渐近线方程为 。 (14)(14)如图放置的边长为 1 的正方形 PABC 沿 x 轴滚动。 设顶点 p(x,y)的轨迹方程是 y  ( ) f x ,则 ( ) f x 的最小正周 期为 ; y  ( ) f x 在其两个相邻零点间的图像与 x 轴 所围区域的面积为 。 说明:“正方形 PABC沿轴滚动”包括沿 轴正方向和沿 轴负方向滚动。沿轴正方向 滚动指的是先以顶点 A为中心顺时针旋转,当顶点 B落在 轴上时,再以顶点 B 为中心顺 时针旋转,如此继续。类似地,正方形 PABC可以沿 轴负方向滚动。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80 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演算步骤或证明过程。 www.@ks@5u.com (15)(本小题共 13 分)www.@ks@5u.com 已知函数 (x)  2cos 2 x  sin 2 x  4cos x 。 f  ( ) 3 (Ⅰ)求 f  的值; (Ⅱ)求 (x) f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16)(本小题共 14 分) 如图,正方形 ABCD和四边形 ACEF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CE⊥AC,EF∥AC,AB= 2 , CE=EF=1. (Ⅰ)求证:AF∥平面 BDE; (Ⅱ)求证:CF⊥平面 BDE; (Ⅲ)求二面角 A-BE-D的大小。
(17)(本小题共 13 分) www.@ks@5u.com 某同学参加 3 门课程的考试。假设该同学第一门课程取得优秀成绩的概率为 4 5 ,第二、 第三门课程取得优秀成绩的概率分别为 p , q ( p > q ),且不同课程是否取得优秀成绩相 互独立。记ξ为该生取得优秀成绩的课程数,其分布列为 ξ p 0 6 125 1 a 2 d 3 24 125 (Ⅰ)求该生至少有 1 门课程取得优秀成绩的概率; (Ⅱ)求 p , q 的值; (Ⅲ)求数学期望 E ξ。 (18)(本小题共 13 分) 已知函数 f ( x )=In(1+ x )- x + 2 x x ( k ≥0)。 2 (Ⅰ)当 k =2 时,求曲线 y = f ( x )在点(1, f (1))处的切线方程; (Ⅱ)求 f ( x )的单调区间。 (19)(本小题共 14 分)www.@ks@5u.com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点 B 与点 A(-1,1)关于原点 O 对称,P 是动点,且直线 AP 与 BP 的斜率之积等于 1  . 3 (Ⅰ)求动点 P 的轨迹方程; (Ⅱ)设直线 AP 和 BP 分别与直线 x=3 交于点 M,N,问:是否存在点 P 使得△PAB 与△PMN 的 面积相等?若存在,求出点 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20)(本小题共 13 分) 已 知 集 合 S n  { X X |  ( , x x 1 2 , x …, n ), x 1  {0,1}, i  1,2, … , }( n n  2) 对 于 A  ( , a a 1 2 , … , a ,)n B  ( , b b 1 2 , … ,)n b S n ,定义 A 与 B 的差为 A B   (| a 1  b 1 |,| a 2  b 2 |, … n b | |); a n  a 1 | b 1 | A 与 B 之间的距离为 ( d A B , )  i 1 
(Ⅰ)证明: , A B C S   , ,n 有 A B S   n ,且 ( d A C B C   , )  ( d A B , ) ; (Ⅱ)证明: , A B C S d A B d A C d B C   ), ), ( ( ( , , , , , n ) 三个数中至少有一个是偶数 (Ⅲ) 设 P nS ,P 中有 m(m≥2)个元素,记 P 中所有两元素间距离的平均值为 (P). d 证明: d (P)≤ mn m  1) 2( .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40 分)www.@ks@5u.com (1)B (5)C (2)C (6)B (3)C (7)A (4)A (8)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www.@ks@5u.com (9)(-1,1) (11)0.030 3 (10)1 (12)5 2 7 (13)( 4 ,0) 3 x y  0 (14)4 1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80 分)www.@ks@5u.com 解:(I) (15)www.@ks@5u.com(共 13 分)  3 (1 cos 2  3 2(2cos  ( ) 3 ( ) f x 1)    2cos (II) sin 4cos     x f 2 2 2      1 3  3 4 ) 4cos x x  9 4 = 3cos 2 x  = 3(cos x   1  , x R 4cos 22 ) 3 x 7 3 因为 cos x  [ 1,1] , 所 以 , 当 cos x   时 , ( ) f x 取 最 大 值 6 ; 当 1 cos x  时, ( ) f x 取最小值 2 3  7 3 (16)(共 14 分)www.@ks@5u.com 证明:(I) 设 AC 与 BD 交与点 G。 因为 EF//AG,且 EF=1,AG= 1 2 AC=1. 所以四边形 AGEF 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 AF//平面 EG, 因为 EG  平面 BDE,AF  平面 BDE,
所以 AF//平面 BDE. (II)因为正方形 ABCD 和四边形 ACEF 所在的平面 相互垂直,且 CE  AC, 所以 CE  平面 ABCD. 如图,以 C 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C- xyz . 则 C(0,0,0),A( 2 , 2 ,0),B(0, 2 ,0).  CF  ( 所以 2 2 , 2 2  BE  ,1) , (0,  2,1) ,  ( DE   2,0,1) .   CF BE     ,CF DE 0 1 1 0 所以  所以CF BE 所以CF  BDE. .   CF DE      1 0 1 0  , (III) 由(II)知,  CF  ( 2 2 , 2 2 ,1) 是平面 BDE 的一个法向量. 设平面 ABE 的法向量 ( , , ) x y z  n  n BA    n BE   0 . 0 , ,则 即 ( , x y z ( , x y z , ) ( 2,0,0) 0  , ) (0, 2,1) 0        所以 0, x  且 z  2 , y 令 1, y  则 z  2 . 所以 (0,1, 2) n  .    从而 cos  , n CF  3 n CF   2 || n CF 因为二面角 A BE D  为锐角, 所以二面角 A BE D  的大小为    | | 。  6 . (17)(共 13 分)www.@ks@5u.com 解:事件 iA 表示“该生第i 门课程取得优秀成绩”,i =1,2,3,由题意知 ( P A  , ) 1 4 5 2( P A ) p , 3( P A ) q (I)由于事件“该生至少有 1 门课程取得优秀成绩”与事件“ 0 ”是对立的,所以 该生至少有 1 门课程取得优秀成绩的概率是 1 P  (  0) 1   6 125  119 125 ,
P (  0)  P (  3)  ( P A A A 3 1 2 )  ( P A A A 3 1 2 )  q )  6 125 1 5 4 5 (1  p pq   )(1 24 125 (II)由题意知 整理得 pq  由 p q ,可得 (III)由题意知 a P  ( )  ( P A A A 3 2 )  ( P A A A 3 1 2 )  p )(1  q )  p (1  q )  (1  ) p q 1 1 5 1 1 5 , 6 125 p  , 1 p q  2 5 ( P A A A 3 q  .  2 1) 3 5  = 4 5  (1 37 125 (  b P   2) 1   P (   0)  P (    1) P (   3) = 58 125 0   E  P (   0) 1   P (    1) 2 ( P   2) 3 ( P    3) = 9 5 (18)(共 13 分)www.@ks@5u.com 解:(I)当 2 k  时, ( ) f x  ln(1  由于 (1) f  ln 2 , f '(1)  , 所以曲线 y  ( ) f x 在点 (1, y  ln 2  即 3 x 2 y  ( x  1) 3 2 2ln 2 3 0   1  1 x 1 2   x 2 f ) x x  '( ) x   , x 3 2 (1)) f 处的切线方程为 (II) 1) f  '( ) x    k x k  时, '( ) x ( x kx 1 f 当 0 , ( 1, ) x    . x  .   1 x f 所以,在区间 ( 1,0)  上, '( ) 0 x  ;在区间 (0, ) 上, '( ) 0 x  . f 故 ( ) f x 得单调递增区间是 ( 1,0)  ,单调递减区间是 (0, ) . 当 0 1k  时,由 f '( ) x  1) ( x kx 1    k x  0 ,得 1 x  , 2 x 0  k 1  k  0
所 以, 在区 间 ( 1,0)  和 k , 1(  k f '( ) 0 x   上 , '( ) 0 x  ; 在区 间 ) f 1(0, )k  k 上 , 故 ( ) f x 得单调递增区间是 ( 1,0)  和 k 1(  k ,  ,单调递减区间是 ) 1(0,  k )k . 当 1k  时, f '( ) x  2 x  x 1 故 ( ) f x 得单调递增区间是 ( 1, )   .    ( k x kx 1 x 和 (0, )k  '( ) x 1 ( 1,   k 当 1k  时, f 所以没在区间 f '( ) 0 x  1)  0 x ,得 1  k 1  k ) 上, '( ) 0 x  ;在区间 f ,0) 上, 0 x  .   ( 1,0) 1( , 2 k  k 故 ( ) f x 得单调递增区间是  k (19)(共 14 分)www.@ks@5u.com ( 1,  1 )k 和 (0, ) ,单调递减区间是 k 1(  k ,0) (I)解:因为点 B 与 A( 1,1) 关于原点O 对称,所以点 B 得坐标为 (1, 1) . 设点 P 的坐标为 ( , x y )  由题意得 y  x  化简得 2 x 1 y  1 x  23 y  1 1  1 3   . 1)   4( x 故动点 P 的轨迹方程为 2 x  23 y  4( x   1) (II)解法一:设点 P 的坐标为 0 ( x y ,点 M ,N 得坐标分别为 (3, ) , 0 )My ,(3, )Ny . 则直线 AP 的方程为 y 1   0 y x 0   1 1 ( x  1) ,直线 BP 的方程为 y 1   0 y x 0   1 1 ( x  1) 令 3 x  得 y M  4 y 3  0 x 0 x  0 1  , y N  2 y  0 x 0 x  0 1  3 . 于是 PMN  得面积 S  PMN  1 | 2 y M  y N | (3  x ) 0  | x 0  | y 0 x 0 | (3  2 1|  2 x 0 ) 又直线 AB 的方程为 x y  ,| 0 AB  | 2 2 ,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