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四川省巴中市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3 分,满分 36 分)
1.下列生活中的变化过程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从铝土矿中提取金属铝
B.秸秆、杂草、粪便等在沼气池中发酵制得甲烷
C.二氧化碳气体经降温、加压制得干冰
D.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形成酸雨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从铝土矿中提取金属铝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秸秆、杂草、粪便等在沼气池中发酵制得甲烷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二氧化碳气体经降温、加压制得干冰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形成酸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 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
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
A.活泼金属:镁、铜、银
B.混合物:冰水混合物、空气、石油
C.有机物:乙醇、二氧化碳、葡萄糖
D.碳单质:金刚石、石墨、C60
【考点】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金属活动 性顺序及其应用;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专题】物质的分类.
【分析】A、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判断;
B、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
C、碳的氧化物、碳酸盐通常认为属于无机物;
D、根据碳单质是由碳元素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解答】解:A、活泼金属:镁、铝;铜是不活泼金属,故 A 错;
B、冰水混合物中是由一种物质水组成,属于纯净物,故 B 错;
C、二氧化碳虽然含有碳元素,但它的性质与无机物类似,常把它归为无机物,故 C 错;
D、金刚石、石墨、C60 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 D 正确.
故选 D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熟悉金属活动性顺序,知道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熟悉氧化物三要
点:两种元素、一种是氧元素、化合物
3.
根据如图的信息判断,下列关于铝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属于金属元素
B.原子的核电荷数是 13
C.相对原子质量是 26.982g
D.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易失去电子形成 Al3+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元素周期表一格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
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
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
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解答】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铝,属于金 属
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其圆圈内的数字是 13,原子的核电荷数是 13,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6.982,相
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D、铝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 3,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 3 个电子而形成带 3 个单位正电荷的铝离子,形成 Al3+,
故选项说法正确.[来源:学&科&网]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
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
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倾倒液体
B.
闻气体的气味
C.
加热液体
D.
稀释浓硫酸
【考点】液体药品 的取用;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
【专题】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根据取用液体药品时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闻气体的气味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稀释浓硫酸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闻气体的气味时,因许多药品有毒或有强烈的刺激性,在闻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
飘入鼻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图中
所示操作错误.
D、稀释浓硫酸时,应把浓硫酸沿烧杯壁慢慢倒入水里,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液体溅出;图中所示操
作错误.
故选 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
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5.
建立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50mL 酒精与 50mL 水混合后体积小于 100mL,是因为分子变小了
B.救援犬能根据气味发现因地震埋藏于地下的生命迹象,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因为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D.不同的酸的化学性质有所不同,是因为解离生成的酸根离子不同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微观和宏观相互转化思想;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
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
即可.
【解答】解:A、50mL 酒精与 50mL 水混合后体积小于 10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
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选项解释错误.
B、救援犬能根据气味发现因地震埋藏于地下的生命迹象,是因为人体气味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
向四周扩散,使救援犬闻到人体气味,故选项解释正确.
C、水通直流电分解,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
子、氧分子,大量的氢分子、氧分子分别聚集成氢气、氧气,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选项解释
正确.
D、不同的酸的化学性质有所不同,是因为解离生成的酸根离子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 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
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6.
据报道,“毒淀粉”是在淀粉中添加了对人体有害的马来酸(C4H4O4),是无色晶体、能溶于水,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A.马来酸属于氧化物
B.马来酸由三种元素组成
C.马来酸中 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10%的马来酸溶液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 5.52%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A.根据氧化物的概念来分析;
B.根据物质的组成来分析;
C.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来分析;[来源:Zxxk.Com]
D.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A.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马来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B.马来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C.马来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4):(1×4):(16×4)=12:1:16,氧元素所占
的质量比最大,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故选项说法错误.
D.10%的马来酸溶液中含有 90%的水,水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88.9%,马来酸溶液的水中氧元
素的质量分数为 90%×88.9%=80%,马来酸中还含有氧元素,故 10%的马来酸溶液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
80%,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
7.
如图表示两种气体发生化学反应,其中相同的球代表同种原子,根据图示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B.该反应生成两种物质
C.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一定不变
D.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模型思想;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A、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反应的类型;
B、根据生成物的微观构成分析物质的种类别;
C、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分子、原子的变化;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解答】解:A、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 A 错误;
B、由生成物的微观构成可知,生成物是由同种的分子构成,是一种物质,故 B 错误;
C、由反应前 后微粒的变化可知,在该反应中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没有发生变化,在有些化学反应中分子的
个数可能发生变化,故 C 错误;
D、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数不变.故 D 正确.
故选 D.
【点评】能根据提供的图形信息作出准确的判断,能分清分子的原子构成和反应特点,是解决此类题目的
关键.
8.
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的是(
)
A.铁在氧气中燃烧 2Fe+3O2
2Fe2O3
B.盐酸除铁锈 Fe2O3+6HCl═2FeCl3+3H2O
C.密闭容器中燃烧红磷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2P+O2
P2O5
D.CO 还原氧化铁 Fe2O3+3CO═2Fe+3CO2
【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反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②是否已配平,③条件和符
号是否漏缺,④化学式书写是否错误.
【解答】解:A、生成物错误,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正确的方程式为:3Fe+2O2
Fe3O4,
故 A 错误;
B、应用的原理正确,化学式书写正确,也满足质量守恒定律,故 B 正确;[来源:学科网 ZXXK]
C、方程式的书写需要进行配平,正确的方程式为:4P+5O2
2P2O5,故 C 错误,
D、缺少反应条件,正确的方程式为:Fe2O3+3CO
2Fe+3CO2,故 D 错误,
故选 B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检查应用的原理,然后在检查化学式的书写,最后应检查是否进行了配平.
9.
通过创建卫生城市活动,巴中城市空气状况有了明显变化,但测得目前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是 PM2.5.造成
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是(
)
①地面建筑产生大量粉尘 ②沙尘暴天气增多 ③太阳能热水
④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
⑤燃烧天然气
⑥燃煤取暖.
A.①③⑤⑥ B.②④⑤⑥ C.①②④⑥ D.③④⑤⑥
【考点】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从 PM2.5 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μm 的颗粒物以及此过程是否能产生可吸入颗粒物去分析
解答.
【解答】解:①地面建筑产生大量的粉尘会造成 PM2.5 含量的升高;②沙尘暴天气的增多会增加空气中 PM2.5
含量的升高;③太阳能热水器工作过程中不会产生 PM2.5;④汽车排放的尾气中含有可吸入颗粒物,造成
PM2.5 的升高;⑤天然气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会增加 PM2.5 的含量;⑥煤炭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
的烟尘,造成空气中 PM2.5 含量的升高.
故选 C.
【点评】本题主要是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环保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的重视,关于“三废”的处理问题,
是中考的热点问题,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0.
为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选用试剂和操作方法都正确的是(
)
序号 物质
选用试剂
操作方法
A
B
C
D
CO2 气体(HCl)
NaOH 溶液
将混合气体通入洗气瓶洗气
CO2 气体(CO)
O2
点燃
FeSO4 液体(CuSO4)[来源:学
镁粉
加入过量的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科网]
NaCl 固体(MgCl2)
H2O NaOH 溶液 盐酸 溶解后加过量的 NaOH 溶液,过滤,加过量盐酸,
蒸发结晶
A.A、 B.B、 C.C、 D.D、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
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
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来源:学科网 ZXXK]
【解答】解:A、CO2 和 HCl 气体均能与 NaOH 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
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通氧气点燃,这是因为除去气体中的气体杂质不能使用气体,否则会
引入新的气体杂质,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FeSO4 溶液和 CuSO4 均能与镁粉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
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MgCl2 能与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过滤,向滤渣中滴加过量稀盐酸,氢氧
化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再蒸发结晶,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
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D.
【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
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1.
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是(
)
A.在硝酸铵溶液中:Na+、Cu2+、OH﹣
B.在稀盐酸中:Ba2+、CO3
2﹣、Zn2+
C.在氯化钠溶液中:K+、Ca2+、NO3
﹣
D.在氢氧化钠溶液中:H+、Mg2+、Cl﹣
【考点】离子或 物质的共存问题.
【专题】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离子间若能互相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则离子不能大量共存,据此进
行分析判断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