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 人他他 他有意 义
2018 年吉林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语文试题共 6 页,包括三道大题,共 25 道小题。全卷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考试结束后,将
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考生务必按照考试要求在答题卡上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在草稿纸、试题上答题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
1. 请在答题卡相应的田字格中或横线上端正地书写正确答案,或填写相应选项。
(1)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________?(《论语·学而》)
(2)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3)陆游的《游山西村》中描写山村秀丽风光,写景中蕴含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4)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达对亲人美好祝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不亦君子乎
(2). 会当凌绝顶
(3). 山重水复疑无路,
(4). 柳暗花明又一
村。
(5). 但愿人长久,
(6). 千里共婵娟。
【解析】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
其次是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第三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
意和基本内容。默写时,要注意凌、绝、柳、婵、娟几个易错的字形。写完之后,要重新读一下诗句,看
有没有张冠李戴的现象发生。
2.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这样的小溪我见过不少,却不知有哪一条比温泉镇村边这条溪水更招人喜爱。因为..它流经的地方是那样偏
僻,那样贫瘠,但是..每到春天,还是吸引着那么多人。①一坐几省闻名的温泉疗养院就设在这里。②一路
上我设想猜测过它的容貌。温泉,你是条泼辣的瀑布从高处一泻而下 ③ 还是一股柔软的热流从地下缓
缓升起?
(1)语段中加点的一对关联词搭配不当,应将其中的“____”改为“____。
(2)“贫瘠”中“瘠”的读音是“____”。
(3)①句中有一处错别字,应改为“____”。
(4)②句存在语病,请将改正后的语句抄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语段中③处应该选择哪个标点符号更恰当?(______)
1
人人 人他他 他有意 义
A.;
B.,
C.——
D.?
【答案】
(1). (1)因为
(2). 虽然
(3). (2)jí
(4). (3)座
(5). (4)此句为成分多余,
“设想”或“猜测”用词重复,删除其一。
(6). (5)B
【解析】(1)本题考点是正确使用关联词语。仔细阅读句子,读出句子之间内在的逻辑性关系,解答此题
要弄清关联词的固定搭配,结合句段内容去选择,解答后要通读确认。“它流经的地方是那样偏僻,那样贫
瘠”与“每到春天,还是吸引着那么多人”是转折关系,所以应将“因为”改为“虽然”。(2)此题考查学
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贫
瘠”中“瘠”应读作“jí”。(3)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一坐”
应改为“一座”。(4)此题考查修改病句。修改病句要尽量不改变原意,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改动的
字数要尽量少。此句为成分多余,“设想”或“猜测”用词重复,删除其一。(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
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牢固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使用方法,其次要善于仔细分析题中语段
的语境,最后运用平时积累的标点符号的作用去解答题目。选择问句各分句之间应用逗号,最后一个问句
后用问号。所以应选 B。
3. 下面各项中,修辞手法与选句一致的一项是(
)
A. 比喻——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
脚伶仃的圆规。(鲁迅《故乡》)
B. 反复——风声在云外呼唤着,远山也在送青了。(张晓风《到山中去》)
C. 排比——山河睡了而风景醒着,春天睡了而种子醒着。(洛夫《湖南大雪——赠长沙李元洛》)
D. 拟人——他的耳后脖根,土壤肥沃,常常宜于种麦。(梁实秋《雅舍小品》)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修辞手法辨析。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
问。解答时根据各个修辞手法的特点来判断。A.选句与所给出的修辞手法一致;B.选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C.选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D.选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
4. 下列情境中,语言运用得体、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培训会上,主持人说:“刚才专家的发言抛砖引玉,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B. 在阅览室,弘毅同学说:“老师,您可以帮我找《老人与海》这本书吗?谢谢!”
C. 公园里,舒然同学口渴了,对路人说:“喂,哪里有卖水的?”
D. 案件胜诉后,子达赞叹道:“梁律师反应机敏,真是见风使舵,让人佩服啊!”
【答案】B
2
人人 人他他 他有意 义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语言得体。辨析语言是否得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看场合,根据说话的场
合决定说什么样的话,如喜庆的场合要说吉利话,悲伤的场合要说安慰、鼓励的话,娱乐场合要说有趣的
话;第二看对象,注意对象,就是要考虑听话人的性别、年龄、职业、身份、地位、性格等,尤其要注意
谦辞、敬辞的使用是否恰当。第三看感情,注意所使用的褒贬词语是否得当。A.“抛砖引玉”为自谦用辞,
不能用来形容专家的发言;B.用语得体;C.句子中舒然对路人说的话用语不礼貌;D.“见风使舵”是贬义
词,用在此句不合语境。
二、阅读
(一)古诗文阅读
【甲】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
令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
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
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
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5. 本文作者范仲淹是____(朝代)文学家。
6. 与“把酒临风”中的“临”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执策而临之
B. 东临碣石
C.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 临溪而渔
7.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中“衔”“吞”二字有何妙处?
8. 本文表现了范仲淹怎样的精神境界?
3
人人 人他他 他有意 义
9. 请自拟一副对联,表达你对本文的理解或感悟。(每联不少于 5 字)
上联:____
下联:____
【答案】5. 宋代或北宋
6. A
7. 从比拟(拟人)修辞角度,或词语运用角度,表现洞庭湖气势磅礴回答即可。
8. 围绕“忧患意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积极进取、胸襟博大、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有远大政治抱负、
奋发有为”等任意一方面回答即可。
9.
(1). 上联:洞庭湖水天一色
(2). 下联:岳阳楼风月无边
【解析】选自《范文正公集》
作者:范仲淹
年代:北宋
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
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赋刻在它上面。嘱托
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
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
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
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
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
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
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
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
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
(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
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
4
人人 人他他 他有意 义
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
呢?
写于为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5.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识记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学习中,注意多积
累,多背诵,这样才能轻松应对此种题型。本文的作者是北宋的文学家范仲淹。
6. 此题考查一词多义。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
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把酒临风”的“临”解释为“面对”。A.面对;B.到、到达,这里指登上;C .临
近;D.靠近。故选 A。
7. 本题是对句中重点字词的赏析。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作答,言之有理即可。“衔”“吞”二
字运用比拟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水势浩大,气势磅礴的景象。
8. 此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
围绕范仲淹的“忧患意识、博大胸襟、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有远大政治抱负、奋发有为”等任意一方面回
答即可。
9. 本题考查对联的拟写,需要注意以下情况:上下句字数相等;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反,有时上下句
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上下句对应位置的字眼词性相对、结构相同、不重复
用字。根据文章内容可将对联拟写为:洞庭湖水天一色,岳阳楼风月无边。
【乙】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龙卷风
熙宁九年,恩州武城县有旋风自东南来,望之插天如羊角,大木尽拔。俄顷旋风卷入云霄中。既而渐
近,所经县城官舍、居民略尽,悉卷入云中。县令儿女奴婢卷去,复坠地,死伤者数人。民间死伤亡失者
不可胜计,县城悉为丘墟,遂移今县。
(选自《梦溪笔谈》)
10. 下面“略”的义项摘录于《古代汉语词典》,其中符合“居民略尽”的一项是(
)
A. 疆界
B. 巡行,巡视
C. 谋略,智谋
D. 大致
11. 请用“/”为文中划线语句断句。
俄顷旋风卷入云霄中。
12. 请在文中找出一个能够表现龙卷风特点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答案】10. D
11. 俄顷/旋风卷入云霄中。
12. 围绕“插天、尽拔、卷入、略尽、悉、卷入、移”等任意一个词语,能说明龙卷风威力巨大,破坏力
5
人人 人他他 他有意 义
强(危害大)即可。
【解析】选自《梦溪笔谈》
作者:沈括
年代:北宋
参考译文:
熙宁九年,恩州武城县有旋风从东南方向刮来,远远望去,像一支羊角直插入天空。大树全被风连根
拔起,很快旋风就将它们卷入云霄中。不久旋风渐渐地移近,经过县城,官舍民房几乎一扫而尽,全都被
卷入云中。县令的儿女和奴婢被卷走,又摔在地上,死伤了好几个人。老百姓中死伤和失踪的人不计其数。
县城完全成为一片废城,于是县城就移到了现在这个地方。
10. 此题考查一词多义。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
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根据“居民略尽”
的意思“官舍民房几乎一扫而尽”,可知“略”是“大致”的意思。故选 D。
11.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
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根据句意“很
快旋风就将它们卷入云霄中”可知应划分为:俄顷/旋风卷入云霄中。
12. 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
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表现龙卷风特点的词语有:插天、尽拔、卷入、略
尽、悉、卷入。这些词语表现了龙卷风威力巨大,破坏力强的特点。
(二)现代文阅读
【甲】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冻年货
王彦
①“上冻了!”奶奶说这话时,我便知道,哈尔滨的冬天真的来了。看吧,天冻裂了,漏下朵朵晶莹的
雪花;地冻厚了,上面的新雪盖着下面的旧雪;松花江冻硬了,流动的水结成了锃亮的冰场,连小姑娘手
里的冰糖葫芦也冻得嘎嘣脆了。
②这时候,奶奶也要忙着冻年货了。奶奶有七儿一女,一大家人,虽不富裕,但生活从不单调,不管
是什么食材,到了她手里,总能变成一桌美味。
③“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6
人人 人他他 他有意 义
④听到女儿唱这童谣,便会想起奶奶的枣馒头。每到年前,奶奶都会悄声早起,把一大盆雪花粉和成
面团,再把面盆放在炕头,盖上厚厚的棉被,然后便是静静地等待了。等到面团涨得胖鼓鼓,便铺开案板,
端来洗净的红枣,开始做花馒头了。奶奶的手真巧,光滑的面团在她手里揉搓、翻转、按压,一会儿变成
美丽的玫瑰花,一会儿变成盘旋的飞龙,一会儿变成层层叠叠的宝塔,一会儿又变身呆萌的小刺猬……看
了都忍不住流口水。当清新的麦香伴着枣子的甜香飘来,我们便知道馒头蒸好了,于是团团地围着奶奶。
奶奶拿出一些给我们尝尝鲜,但大部分要端到屋外,冻起来,留着过年吃,也取个“蒸蒸日上”的好彩头。
⑤过去,哈尔滨冬天水果很少,再加上交通不便,外地的果蔬运不进来,想要过个丰盛的年,是要动
些脑筋的。冻水果,便是一个简单又实用的法子。瞧吧,不管是梨子、柿子还是海棠果儿,只要天一上冻,
奶奶便赶紧去早市买了,一股脑儿地冻上。寒冷的室外,就是我们天然的大冰霜。还别说,当娇嫩的果子
经住了冰雪的考验,凝聚了天地的灵气,吃起来,味道更鲜美,也更独特了。
⑥当然,冻水果也是有些讲究的,比如冻梨,奶奶首选花盖梨。这是我们当地产的梨子,据说它耐旱,
又耐寒,开花时,花白如雪,很合哈尔滨人的心意。说来奇怪,一提到花盖梨,我也会自动脑补出“海棠
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些诗意的画面。
⑦出门一看,花盖梨黄色的果皮已经冻成了乌黑透亮,摸上去也是杠杠硬了,这便是冻好了。想吃时,
提前拿进屋,放到凉水盆里解冻,我们称之为“缓”,缓到梨子周遭只剩一层透明的冰壳,敲碎冰壳就可以
吃了。坐在奶奶烧得暖暖的炕头,吃上一口清冽匝牙、肉脆汁肥的梨子,那叫一个酸爽!过年时,爷爷和
爸爸他们总要喝上几盅,酒过几巡,奶奶便会端来冻梨,既帮着解酒,又有助于消化。
⑧这些冻出来的美味,在别处是吃不到的。长大后定居北京,我也试过用电冰箱做,可怎么也冻不出
老家的味道。幸运的是,如今九十多岁的奶奶依然身板硬朗,听说我们过年回家,她又开始张罗冻年货了。
(《人民日报》)
13. “而我更难忘的,是冻水果。这可是严冬赐予东北孩子的一道‘特产’。”这句话是从文中哪个自然段
的开头抽取出来的?请说明理由。
14. “坐在奶奶烧得暖暖的炕头,吃上一口清冽匝牙、肉脆汁肥的梨子,那叫一个酸爽!”此处感叹号包含
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15. 请你具体说一说,奶奶是怎样使“生活从不单调”的?(答出两点即可)
16. 奶奶忙于冻年货,甚至九十多岁还张罗冻年货。对奶奶而言,为家人冻年货究竟意味着什么?
【答案】13. 位置在⑤自然段;理由围绕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来谈即可。示例:⑤自然段,起承上启下作
用(由蒸馒头、冻馒头过渡到冻水果)
14. 围绕“对冻梨好吃的赞叹;吃到冻梨时的满足、幸福、快乐”两方面回答即可
7
人人 人他他 他有意 义
15. 围绕“冬天蒸馒头;冻馒头;一上冻就开始买各种水果并冻水果;奶奶烧暖炕头让我们坐在炕头吃解
冻的水果;爷爷和爸爸喝酒,奶奶端缓好的冻梨给他们解酒、助消化”任意两方面作答即可
16. 围绕“丰富生活,使生活不单调;让家人高兴,感觉热闹、幸福;体现着对生活的热爱;体现着生活
情趣;对家人的爱;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年龄虽大,仍可为家人做事的欣慰快乐”等任意两方面作
答即可
【解析】
13. 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时要认真阅读短文,分析其主要内容,再结合文章的上下文来
解答。分析文章内容可知,文章第四段写的是蒸馒头、冻馒头,第五段写的是冻水果,所以此句应放在第
五段开头,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4. 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要结合文章的上下文和主旨来回答。由“清
冽匝牙”“ 肉脆汁肥”“酸爽”可知感叹号里蕴含着“我”对冻梨美味好吃的赞叹以及吃到冻梨时的满足、
幸福之情。
15.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归纳、概括事件的能力。解答时关键是要仔细的阅读相关段落,根据要求搜寻文字
信息,或是一个词或是一个句子,直接引用或用自己概括,概括要点,语言要简练,要点不能遗漏。根据
第三至七段的内容可知奶奶在冬天蒸馒头、冻馒头,冻水果,端来冻梨给爷爷和爸爸解酒,奶奶的所做的
这些事使“生活从不单调”。
16. 此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解答时要认真阅读短文,分析其主要内容,再根据文章结尾点明中心的
句子来确定主旨。奶奶为家人冻年货丰富了生活,使生活不单调;体现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人的爱,
她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
【乙】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四海为家”的微塑料
杨舒
在距离人类生活圈最远的南极海水中,微塑料的身影再次被科学家“捕获”。科学家们认为:“这基本
可以证明,微塑料已遍布于全球海洋,可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塑料在生活中很常见,“微塑料”又是什么?它为何引发科学家频频关注,又将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危害?
科学界关注海洋微塑料污染最早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但直到 2004 年,英国科研人员在《科学》杂志
上发表了关于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塑料碎片的论文,才首次提出“微塑料”的概念——直径小于 5 毫米的
塑料纤维、颗粒或者薄膜。
海洋中的微塑料可分为“原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两大来源。“原生”微塑料是指在生产时就是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