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6年浙江省中国计量大学材料科学基础考研真题.doc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资料共3页,全文预览结束
2016 年浙江省中国计量大学材料科学基础考研真题 1、名词解释:(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 (1)致密度; (2)中间相; (3)伪共晶; (4)脱溶分解; (5)形变织构。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 (1)空间点阵是将实际晶体结构中的原子或分子抽象成阵点后获得的,因此空间点阵可以 近似等同于晶体结构。 (2)在负的温度梯度下,单一组元金属在凝固过程中也可能出现成分过冷。 (3)根据相图,我们可以确定某组分的材料在特定温度下是由几个相组成的、每个相的具 体成分、各相的相对比例,以及各相的分布状态。 (4)一次再结晶和二次再结晶的主要差异在于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上,其驱动力是一样的。 (5)金属塑性变形主要通过位错滑移进行,所以具有超塑性的金属在超塑性变形后的位错 密度大大增加,形成复杂的位错网络。 3、简答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 (1)我们判断衣服是否是正宗的羊毛衫,往往可以通过打火机灼烧来判断,为什么? (2)什么是固溶强化?其对材料起到强化作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简述扭折与割阶分别和滑移面之间的关系,他们各自对位错运动有什么影响?
(4)为什么钢铁零件的渗碳温度一般要选择在γ-Fe(奥氏体)区域?如果不选择在γ相区 域渗碳会有什么结果? (5)在相同条件下,为什么球形晶胚比立方形状的晶胚更容易形核并长大? (6)何为合金扩算过程中的柯肯达尔效应(Kirkendall effect),其实验结果给出什么样 的启示? 4、画出下列晶向指数与晶面指数:(共 10 分) (1)在立方晶系的某个晶胞中同时绘出晶向指数:[213]、 ]121[ 、 ]211[ ; (2)在立方晶系的某个晶胞中同时绘出晶面指数: )223( 、 )122( 。 5、简要回答问题并根据要求绘图:(共 15 分) (1)分别画出面心立方晶胞中(100)、(110)、(111)晶面上的原子排布示意图。(9 分) (2)立方晶系中,有一个柏氏矢量为[100]的刃型位错 b1在(010)晶面上滑动,另有一个 柏氏矢量在[010]方向的螺型位错 b2在(001)晶面滑动;当上述两位错交割后,b1将如何 变化?是发生扭折还是割阶?汇出交割后的示意图。(6 分) 6、计算:(共 26 分) (1)渗碳体(Fe3C)是一种间隙化合物,它具有正交点阵结构,其点阵常数 a=0.4514 nm, b=0.508 nm,c=0.6734 nm,其密度ρ=7.66 g/cm3,试求 Fe3C 每单位晶胞中所含 Fe 的原子 与 C 原子的数目。(Fe 与 C 的原子量分别为 56 与 12,NA 为 6.02×1023)(6 分) (2)根据下列数据计算出 A-B 二元共晶相图上的共晶点成分:WB=20%的合金在 900℃结晶完 毕,并由 75%的初生相α和 25%的(α+β)共晶体组成,而此时α相占合金总量的八分之七; WB=60%的合金在 900℃结晶完毕,并由 25%的初生相β和 75%的(α+β)共晶体组成。(6 分) (3)已知 Cu-30%Zn 合金的再结晶激活能为 250 kJ/mol,此合金在 400℃的恒温下完成再结 晶需要 1 小时,试求此合金在 390℃的恒温下完成再结晶需要多少小时。(6 分) (4)设有一条内径为 30 mm 的厚壁管道,中间被厚度为 0.1 mm 的铁膜隔开成两部分。通过
管子的一端向管内输入氮气,以保持铁膜一侧的氮气浓度为 1200 mol/m3,而另外一侧的氮 气浓度为 100 mol/m3。如在 700℃下测得通过管道的氮气流量为 2.8×10-8 mol/s,求此时氮 气在铁中的扩散系数。(8 分) 7、描述冷变形金属在加热时的回复、再结晶及晶粒长大的过程及相应的特点。(12 分) 8、如图 1,根据铁碳相图,回答下列问题:(17 分) (1)碳含量为 1.5 wt%的铁-碳合金,在平衡凝固过程中,依次经历了 T1、T2、T3、T4 温 度到达室温;描述结晶过程中的物相变化。(4 分) (2)计算碳含量为 1.5 wt%的铁-碳合金,室温下相组成的相对量;室温下铁素体的碳含量 以 0%来计算。(4 分) (3)如果碳含量为 2 wt%的铁-碳合金以非常快的速度冷却,发生不平衡凝固、冷却至室温 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组织变化。(3 分) (4)如果尺寸较大的纯铁在 800℃的渗碳气氛下长期扩散,试根据相图分析:800℃长时间 等温扩散时从表层到心部的组织变化。(3 分) (5)如果尺寸较大的纯铁在 800℃的渗碳气氛下长期扩散,试根据相图分析:800℃长时间 等温扩散,并缓慢冷却至室温后,从表层到心部的组织变化。(3 分) 图 1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