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一 2010 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
2003 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
一、简答题
1、在市场经济中,为什么一些摩擦性失业的不可避免的?
2、请列举 5 种通货膨胀的成本。
3、请举例解释,在囚徒困境下,寡头维持垄断利润是困难的。
4、生产率指什么?它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5、根据排他性和竞争性,物品可以分为哪几类?
6、请举例说明,需求变动(供给不变)对均衡产量的影响。
二、论述题
1、在物价与产量的几何平面中,分析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
2、在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中,货币市场是如何实现均衡的?
3、你认为政府应该努力稳定经济吗?
2004 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
一、简答题
1、定义商品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简述其变动方向和大小,如何决定正常商品、低档
品和吉芬商品。
2、定义规模报酬递增与规模经济,简述其因果关系。
3、定义价格歧视,简述实行价格歧视所需条件及价格歧视的分类。
4、简要说明支出核算法的 GDP 的各个部分。
5、简述影响“挤出效应”程度的几个因素。
6、简述“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论述题
1、在向右下倾斜的线性需求曲线上,价格不可能处于缺乏弹性的区域,因为企业如在
该区域提高价格,收入会增加,从而导致利润增加。你认同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2、用解析几何方法推导两部门经济条件下 IS-LM 模型,用代数方法扩展至四部门。
3、用解析几何方法分别分析“需求推动型”通胀和“成本推动型”通胀条件下的菲利
普斯曲线。
2005 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
一、简答题
1、用图形转换方式得出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
2、设有商品 X1,X2,价格分别为 P1,P2,收入为 Y,效用函数为 U(X1,X2)=根号下
X1*X2,(1)求 X1 和 X2 的最优解;
(2)如果 P1=0.25,P2=1,Y=2,求效用;
(3)如果政府征税 0.5,则政府应该开征商品税还是所得税?
3、论述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4、什么是厂商的边际产品价值,公式及图示。假设某商品的要素边际产品为 2.5,该
商品价格为 5,对应的边际产品价值为?
5、名义 GDP 和实际 GDP 定义,如何求实际 GDP 公式?
6、四部门经济中用数学表达式推导分析求出均衡收入,以及对外贸易乘数为?
二、论述题
1、请用解析几何的方法分析希克斯需求函数和马歇尔需求函数的区别和联系?
2、菲利普斯曲线是怎样对凯恩斯理论、货币主义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进行解释的?
3、请你用所学的经济知识分析 2004 年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
2006 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
一、简述题
1、画图:由消费者价格-消费曲线推导出的消费者需求曲线。
2、完全竞争厂商的成本函数为 STC=Q3+6Q2+30Q+40,假设 P=66。
(1)求利润最大时产量及利润
(2)价格降为 P=30,厂商是否亏损?如果亏损,最小的亏损额为?
(3)厂商什么情况下会停止生产?
3、设一产品的市场需求函数 Q=500-5P,成本函数为 C=20Q。
(1)求利润最大化时 P,Q 及利润总额。
(2)求消费者剩余。
4、请推导出 IS 曲线(三部门条件下,其中,政府税收采用定量税)和 LM 曲线的代数
表达式。
5、简述货币政策及其工具,并用相关变量表示出凯恩斯学派货币政策的传导机理。
6、什么是通胀,它的成因有哪些?
二、论述题
1、以需求曲线 Q=A-BP 为例,试分析为什么在需求曲线缺乏弹性的部分经营不可能产
生最大利润?
2、用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互动,说明宏观经济中萧条、过热和滞胀状态。
3、运用新古典增长模型及其稳态条件,并结合图示说明促进我国经济的有效增长有哪
些启示。
2010 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2、帕累托改进
3、规模报酬递增
4、实际 GDP
5、成本推动型通胀
6、理性预期
二、简答题
1、影响需求的价格弹性因素。
2、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
3、财政政策的工具有哪些。
4、经济周期衰退阶段的主要特征。
三、计算题
1、已知完全竞争行业的单个厂商短期成本函数为 STC=0.1Q3-2Q2+15Q+10,试求:
(1)市场价格为 P=55 时,厂商短期产量和利润。
(2)当市场价格下降为多少时,厂商必须停产。
(3)求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2、假设货币需求为 L=0.2Y,实际货币供给量为 200,消费 C=90+0.8Y,税收 T=50,投
资 I=140-5r,政府购买 G=50,试求:
(1)IS、LM 曲线方程,求出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2)若其他情况不变,政府购买增加 20,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有何变化;
(3)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四、论述题
1、论述不同市场的经济效益?
2、简述国民收入理论、IS-LM 模型与 AS-AD 模型之间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