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
1.设计现代 OS 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答:(1)有效性 (2)方便性 (3)可扩充性 (4)开放性
2.OS 的作用可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1)OS 作为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的接口
(2)OS 作为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
(3)OS 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
3.为什么说 OS 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
答:OS 首先在裸机上覆盖一层 I/O 设备管理软件,实现了对计算机硬件操作的
第一层次抽象;在第一层软件上再覆盖文件管理软件,实现了对硬件资源操作
的第二层次抽象。OS 通过在计算机硬件上安装多层系统软件,增强了系统功能,
隐藏了对硬件操作的细节,由它们共同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
4.试说明推动多道批处理系统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答:主要动力来源于四个方面的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
(1)不断提高计算机资源的利用率;
(2)方便用户;
(3)器件的不断更新换代;
(4)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不断发展。
5.何谓脱机 I/O 和联机 I/O?
答:脱机 I/O 是指事先将装有用户程序和数据的纸带或卡片装入纸带输入机或
卡片机,在外围机的控制下,把纸带或卡片上的数据或程序输入到磁带上。该
方式下的输入输出由外围机控制完成,是在脱离主机的情况下进行的。
而联机 I/O 方式是指程序和数据的输入输出都是在主机的直接控制下进行的。
6.试说明推动分时系统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答:推动分时系统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要。主要表现
在:CPU 的分时使用缩短了作业的平均周转时间;人机交互能力使用户能直接
控制自己的作业;主机的共享使多用户能同时使用同一台计算机,独立地处理
自己的作业。
7.实现分时系统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应如何解决?
答:关键问题是当用户在自己的终端上键入命令时,系统应能及时接收并及时
处理该命令,在用户能接受的时延内将结果返回给用户。解决方法:针对及时
接收问题,可以在系统中设置多路卡,使主机能同时接收用户从各个终端上输
入的数据;为每个终端配置缓冲区,暂存用户键入的命令或数据。针对及时处
理问题,应使所有的用户作业都直接进入内存,并且为每个作业分配一个时间
片,允许作业只在自己的时间片内运行,这样在不长的时间内,能使每个作业
都运行一次。
8.为什么要引入实时 OS?
答:实时操作系统是指系统能及时响应外部事件的请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对该事件的处理,并控制所有实时任务协调一致地运行。引入实时 OS 是为了
满足应用的需求,更好地满足实时控制领域和实时信息处理领域的需要。
9.什么是硬实时任务和软实时任务?试举例说明。
答:硬实时任务是指系统必须满足任务对截止时间的要求,否则可能出现难以
预测的结果。举例来说,运载火箭的控制等。软实时任务是指它的截止时间并
不严格,偶尔错过了任务的截止时间,对系统产生的影响不大。举例:网页内
容的更新、火车售票系统。
10.在 8 位微机和 16 位微机中,占据了统治地位的是什么操作系统?
答:单用户单任务操作系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CP/M 和 MS-DOS.
11.试列出 Windows OS 中五个主要版本,并说明它们分别较之前一个版本有
何改进。
答:
(1)Microsoft Windows 1.0 是微软公司在个人电脑上开发图形界面的首次尝试。
(2)Windows 95 是混合的 16 位/32 位系统,第一个支持 32 位。带来了更强大、
更稳定、更实用的桌面图形用户界面,结束了桌面操作系统间的竞争。
(3)Windows 98 是微软公司的混合 16 位/32 位 Windows 操作系统,改良了
硬件标准的支持,革新了内存管理,是多进程操作系统。
(4)Windows XP 是基于 Windows 2000 的产品,拥有新用户图形界面月神
Luna。简化了用户安全特性,整合了防火墙。
( 5) Windows Vista 包 含 了 上 百种 新功能 ;特 别是 新版 图形 用户界 面和
Windows Aero 全新界面风格、加强的搜寻功能(Windows Indexing Service)、
新媒体创作工具以及重 新设计的网络、音频、输出(打印)和显示子系统。。
12.试从交互性、及时性以及可靠性方面,将分时系统不实时系统进行比较。
答:(1)及时性:实时信息处理系统对实时性的要求与分时系统类似,都是以
人所能接受的等待时间来确定;而实时控制系统的及时性,是以控制对象所要
求的开始截止时间或完成截止时间来确定的,一般为秒级到毫秒级,甚至有的
要低于 100 微妙。
(2)交互性:实时信息处理系统具有交互性,但人与系统的交互仅限于访问系
统中某些特定的专用服务程序。不像分时系统那样能向终端用户提供数据和资
源共享等服务。
(3)可靠性:分时系统也要求系统可靠,但相比之下,实时系统则要求系统具
有高度的可靠性。因为任何差错都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是灾难性后
果,所以在实时系统中,往往都采取了多级容错措施保障系统的安全性及数据
的安全性。
13.OS 有哪几大特征?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
答:并发性、共享性、虚拟性和异步性四个基本特征;最基本的特征是并发性。
14.处理机管理有哪些主要功能?它们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处理机管理的主要功能是:进程管理、进程同步、进程通信和处理机调度;
进程管理:为作业创建进程,撤销已结束进程,控制进程在运行过程中的状态
转换。进程同步:为多个进程(含线程)的运行进行协调。
通信:用来实现在相互合作的进程之间的信息交换。
处理机调度:
(1)作业调度。从后备队里按照一定的算法,选出若干个作业,为他们分配运
行所需的资源(首选是分配内存)。
(2)进程调度:从进程的就绪队列中,按照一定算法选出一个进程,把处理机
分配给它,并设置运行现场,使进程投入执行。
15.内存管理有哪些主要功能?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内存管理的主要功能有:内存分配、内存保护、地址映射和内存扩充。
内存分配:为每道程序分配内存。
内存保护:确保每道用户程序都只在自己的内存空间运行,彼此互不干扰。
地址映射:将地址空间的逻辑地址转换为内存空间与对应的物理地址。
内存扩充:用于实现请求调用功能,置换功能等。
16.设备管理有哪些主要功能?其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主要功能有: 缓冲管理、设备分配和设备处理以及虚拟设备等。
主要任务: 完成用户提出的 I/O 请求,为用户分配 I/O 设备;提高 CPU 和
I/O 设 备的利用率;提高 I/O 速度;以及方便用户使用 I/O 设备.
17.文件管理有哪些主要功能?其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文件管理主要功能: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目录管理、文件的读/写管理和
保护。
文件管理的主要任务:管理用户文件和系统文件,方便用户使用,保证文件安
全性。
18.是什么原因使操作系统具有异步性特征?
答:操作系统的异步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进程的异步性,进程以人们不可
预知的速度向 前推进,二是程序的不可再现性,即程序执行的结果有时是不确
定的,三是程序执行时间的不可预知性,即每个程序何时执行,执行顺序以及
完成时间是不确定的。
19.模块接口法存在哪些问题?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解决?
答:(1)模块接口法存在的问题:①在 OS 设计时,各模块间的接口规定很难满
足在模块完成后对接口的实际需求。②在 OS 设计阶段,设计者必须做出一系
列的决定,每一个决定必须建立在上一个决定的基础上。但模块化结构设计的
各模块设计齐头并进,无法寻找可靠的顺序,造成各种决定的无序性,使程序
设计人员很难做到设计中的每一步决定都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因此模块接口
法被称为“无序模块法”。
(2)解决途径:将模块接口法的决定顺序无序变有序,引入有序分层法。
20.在微内核 OS 中,为什么要采用客户/服务器模式?
答:C/S 模式具有独特的优点:⑴数据的分布处理和存储。⑵便于集中管理。
⑶灵活性和 可扩充性。⑷易于改编应用软件。
21.试描述什么是微内核 OS。
答:1)足够小的内核 2)基于客户/服务器模式
3)应用机制与策略分离原理 4)采用面向对象技术。
22.在基亍微内核结构的 OS 中,应用了哪些新技术?
答:在基于微内核结构的 OS 中,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汁技术。
23.何谓微内核技术?在微内核中通常提供了哪些功能?
答:把操作系统中更多的成分和功能放到更高的层次(即用户模式)中去运行,
而留下一个尽量小的内核,用它来完成操作系统最基本的核心功能,称这种技
术为微内核技术。在微内核中通常提供了进程(线程)管理、低级存储器管理、
中断和陷入处理等功能。
24.微内核操作系统具有哪些优点?它为何能有这些优点?
答:1)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展性
2)增强了系统的可靠性
3)可移植性
4)提供了对分布式系统的支持
5)融入了面向对象技术
第二章 进程管理
1. 什么是前趋图?为什么要引入前趋图?
答:前趋图(Precedence Graph)是一个有向无循环图,记为 DAG(Directed Acyclic
Graph),用于描述进程之间执行的前后关系。
2. 试画出下面 4 条语句的前趋图:
S1: a:=x+y;
S2: b:=z+1;
S3: c:=a-b;
S4: w:=c+1;
S3
S4
S1
S2
3. 什么程序并发执行会产生间断性特征?
答:程序在并发执行时,由于它们共享系统资源,为完成同一项任务需要相互
合作,致使这些并发执行的进程之间,形成了相互制约关系,从而使得进程在
执行期间出现间断性。
4.程序并发执行时为什么会失去封闭性和可再现性?
答:程序并发执行时,多个程序共享系统中的各种资源,因而这些资源的状态
由多个程序改变,致使程序运行失去了封闭性,也会导致其失去可再现性。
5.在操作系统中为什么要引入进程概念?它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答:为了使程序在多道程序环境下能并发执行,并对并发执行的程序加以控制
和描述,在操作系统中引入了进程概念。
影响: 使程序的并发执行得以实行。
6.试从动态性,并发性和独立性上比较进程和程序?
答:(1)动态性是进程最基本的特性,表现为由创建而产生,由调度而执行,因
得不到资源而暂停执行,由撤销而消亡。进程有一定的生命期,而程序只是一
组有序的指令集合,是静态实体。
(2)并发性是进程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 OS 的重要特征。引入进程的目的正是
为了使其程序能和其它进程的程序并发执行,而程序是不能并发执行的。
(3)独立性是指进程实体是一个能独立运行的基本单位,也是系统中独立获得资
源和独立调度的基本单位。对于未建立任何进程的程序,不能作为独立单位参
加运行。
7.试说明 PCB 的作用,为什么说 PCB 是进程存在的唯一标志?
答:PCB 是进程实体的一部分,是操作系统中最重要的记录型数据结构。作用
是使一个在多道程序环境下不能独立运行的程序,成为一个能独立运行的基本
单位,成为能与其它进程并发执行的进程。OS 是根据 PCB 对并发执行的进程
进行控制和管理的。
8.试说明进程在三个基本状态之间转换的典型原因。
答:(1)进程的三个基本状态是:执行状态、就绪状态和阻塞状态。
就绪状态:该进程运行所需的除 CPU 以外一切条件都得到满足,只要获得 CPU
资源,便立即执行。
执行状态:进程已获得 CPU,程序正在执行。在单处理机系统中,只能有一个
进程处于执行状态;在多处理机系统中,则有多个进程处于执行状态。
阻塞状态:正在执行的进程由于发生某事件而暂时无法继续执行,便放弃 CPU
而处于暂停状态(阻塞)。此时即使分配给它处理机,它也不能运行。
(2)三个基本状态之间的转换图原因如下:
执行
进程调度把 CPU 分配给进程
1
某事件发生
(I/O 请求)
3
2
时间片用完
就绪
阻塞
4
某事件被解除(I/O 完成)
图 进程的三种基本状态及其转换原因
图中:
1 就绪状态→执行状态:进程分配到 CPU 资源
2 执行状态→就绪状态:时间片用完
3 执行状态→阻塞状态:I/O 请求
4 阻塞状态→就绪状态:I/O 完成
9.为什么要引入挂起状态?该状态有哪些性质?
答:引入挂起状态处于五种不同的需要: 终端用户需要,父进程需要,操作系
统需要,对换需要和负荷调节需要。处于挂起状态的进程不能接收处理机调度。
10.在进行进程切换时,所要保存的处理机状态信息有哪些?
答:进行进程切换时,所要保存的处理机状态信息有:
(1)进程当前暂存信息
(2)下一指令地址信息
(3)进程状态信息
(4)过程和系统调用参数及调用地址信息。
11.试说明引起进程创建的主要事件。
答:引起进程创建的主要事件有:用户登录、作业调度、提供服务、应用请求。
12.试说明引起进程被撤销的主要事件。
答:引起进程被撤销的主要事件有:正常结束、异常结束(越界错误、保护错、
非法指令、特权指令错、运行超时、等待超时、算术运算错、I/O 故障)、外界
干预(操作员或操作系统干预、父进程请求、父进程终止)。
13.在创建一个进程时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答:
(1)OS 发现请求创建新进程事件后,调用进程创建原语 Creat();
(2)申请空白 PCB;
(3)为新进程分配资源;
(4)初始化进程控制块;
(5)将新进程插入就绪队列.
14.在撤销一个进程时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答:
(1)根据被终止进程标识符,从 PCB 集中检索出进程 PCB,读出该进程状态。
(2)若被终止进程处于执行状态,立即终止该进程的执行,置调度标志真,指
示该进程被终止后重新调度。
(3)若该进程还有子进程,应将所有子孙进程终止,以防它们成为不可控进程。
(4)将被终止进程拥有的全部资源,归还给父进程,或归还给系统。
(5)将被终止进程 PCB 从所在队列或列表中移出,等待其它程序搜集信息。
15.试说明引起进程阻塞戒被唤醒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答:a. 请求系统服务;b. 启动某种操作;c. 新数据尚未到达;d. 无新工
作可做.
16.进程在运行时存在哪两种形式的制约?并举例说明之。
答:
(1)间接相互制约关系。举例:有两进程 A 和 B,如果 A 提出打印请求,系
统已把唯一的一台打印机分配给了进程 B,则进程 A 只能阻塞;一旦 B 释放打
印机,A 才由阻塞改为就绪。
(2)直接相互制约关系。举例:有输入进程 A 通过单缓冲向进程 B 提供数据。
当缓冲空时,计算进程因不能获得所需数据而阻塞,当进程 A 把数据输入缓冲
区后,便唤醒进程 B;反之,当缓冲区已满时,进程 A 因没有缓冲区放数据而
阻塞,进程 B 将缓冲区数据取走后便唤醒 A。
17.为什么进程在进入临界区之前应先执行“进入区”代码?而在退出前又要
执行“退出区”代码?
答:为了实现多个进程对临界资源的互斥访问,必须在临界区前面增加一段用
于检查欲访问的临界资源是否正被访问的代码,如果未被访问,该进程便可进
入临界区对资源进行访问,并设置正被访问标志,如果正被访问,则本进程不
能进入临界区,实现这一功能的代码为" 在退出临界区后,必须执行"退出区"
代码,用于恢复未被访问标志,使其它进程能再访问此临界资源。
18. 同步机构应遵循哪些基本准则?为什么?
答:(1)同步机构应遵循的基本准则是:空闲让进、忙则等待、有限等待、让
权等待。
空闲让进:当无进程在互斥区时,任何有权使用互斥区的进程可进入
忙则等待:不允许两个以上的进程同时进入互斥区
有限等待:任何进入互斥区的要求应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满足
让权等待:处于等待状态的进程应放弃占用 CPU,以使其他进程有机会得到 CPU
的使用权
(2)原因:为实现进程互斥进入自己的临界区。
19. 试从物理概念上说明记录型信号量 wait 和 signal。
答:wait(S):当 S.value>0 时,表示目前系统中这类资源还有可用的。执行一
次 wait 操作,意味着进程请求一个单位的该类资源,使系统中可供分配的该类
资源减少一个,因此描述为 S.value:=S.value-1;当 S.value<0 时,表示该类资源
已分配完毕,进程应调用 block 原语自我阻塞,放弃处理机,并插入到信号量链
表 S.L 中。
signal(S):执行一次 signal 操作,意味着释放一个单位的可用资源,使系统中可
供分配的该类资源数增加一个,故执行 S.value:=S.value+1 操作。若加 1 后
S.value≤0,则表示在该信号量链表中,仍有等待该资源的进程被阻塞,因此应
调用 wakeup 原语,将 S.L 链表中的第一个等待进程唤醒。
20.你认为整型信号量机制是否完全遵循了同步机构的四条准则?
答:整型信号量机制不完全遵循同步机制的四条准则,它不满足“让权等待”
准则。
21.如何利用信号量机制来实现多个进程对临界资源的互斥访问?并举例说明
之。
答:为使多个进程互斥访问某临界资源,只需为该资源设置一互斥信号量 mutex,
并设其初值为 1,然后将各进程访问该资源的临界区 CS 置于 wait(mutex)和
signal(mutex)操作之间即可。这样,每个欲访问该临界资源的进程在进入临界区
之前,都要先对 mutex 执行 wait 操作,若该资源此刻未被访问,本次 wait 操
作必然成功,进程便可进入自己的临界区,这时若再有其他进程也欲进入自己
的临界区,此时由于对 mutex 执行 wait 操作定会失败,因而该进程阻塞,从
而保证了该临界资源能被互斥访问。当访问临界资源的进程退出临界区后,应
对 mutex 执行 signal 操作,释放该临界资源。利用信号量实现进程互斥的进程
描述如下:
Var mutex: semaphore:=1;
begin
parbegin
process 1: begin
repeat
wait(mutex);
critical section
signal(mutex);
remainder seetion
until false;
end
process 2: begin
repeat
wait(mutex);
critical section
signal(mutex);
remainder section
until false;
end
parend
22.试写出相应的程序来描述图 2-17 所示的前驱图。
答:(a)Var a, b, c, d, e, f, g, h; semaphore:= 0, 0, 0, 0, 0, 0, 0, 0;
begin
parbegin
begin S1; signal(a); signal(b); end;
begin wait(a); S2; signal(c); signal(d); end;
begin wait(b); S3; signal(e); end;
begin wait(c); S4; signal(f); end;
begin wait(d); S5; signal(g); end;
begin wait(e); S6; signal(h); end;
begin wait(f); wait(g); wait(h); S7; end;
parend
end
(b)Var a, b, c, d, e, f, g, h,i,j; semaphore:= 0, 0, 0, 0, 0, 0, 0,0,0, 0;
begin
parbegin
begin S1; signal(a); signal(b); end;
begin wait(a); S2; signal(c); signal(d); end;
begin wait(b); S3; signal(e); signal(f); end;
begin wait(c); S4; signal(g); end;
begin wait(d); S5; signal(h); end;
begin wait(e); S6; signal(i); end;
begin wait(f); S7; signal(j); end;
begin wait(g);wait(h); wait(i); wait(j); S8; end;
parend
end
23.在生产者消费者问题中,如果缺少了 signal(full)戒 signal(empty),对执行结
果有何影响?
答:如果缺少 signal(full),那么表明从第一个生产者进程开始就没有改变信号量
full 值,即使缓冲池产品已满,但 full 值还是 0,这样消费者进程执行 wait(full)
时认为缓冲池是空而取不到产品,消费者进程一直处于等待状态。
如果缺少 signal(empty),在生产者进程向 n 个缓冲区投满产品后消费者进程才
开始从中取产品,这时 empty=0,full=n,那么每当消费者进程取走一个产品
empty 值并不改变,直到缓冲池取空了,empty 值也是 0,即使目前缓冲池
有 n 个空缓冲区,生产者进程要想 再往缓冲池中投放产品也会因为申请不到
空缓冲区被阻塞。
24.在生产消费者问题中,如果将两个 wait 操作卲 wait(full)和 wait(mutex)
互换位置,戒者将 signal(mutex)不 signal(full)互换位置,结果如何?
答:将 wait(full)和 wait(mutex)互换位置后,可能引起死锁。考虑系统中缓冲区
全满时,若一生产者进程先执行了 wait(mutex)操作并获得成功,则当再执行
wait(empty)操 作 时 ,它 将因 失败 而进 入阻塞 状态 ,它 期待 消费 者进程 执行
signal(e mpty)来唤醒自己,在此之前,它不可能执行 signal(mutex)操作,从而使
试图通过执行 wait(mutex)操作而进入自己的临界区的其他生产者和所有消费者
进程全部进入阻塞状态,这样容易引起系统死锁。若 signal(mutex)和 signal(full)
互换位置后只是影响进程对临界资源的释放次序,而不会引起系统死锁,因此
可以互换位置。
25.我们在为某一临界资源设置一把锁 W,当 W=1 时表示关锁,当 W=0 时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