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1下半年网络规划师考试真题及答案-上午卷.doc

第1页 / 共50页
第2页 / 共50页
第3页 / 共50页
第4页 / 共50页
第5页 / 共50页
第6页 / 共50页
第7页 / 共50页
第8页 / 共50页
资料共50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A.T8=3T2B.T8=2T2C.T8=8T2D.T8=4T2
(3)A.偶数B.奇数C.未知数D.以上都不对
(4)A.电路交换B.报文交换C.分组交换D.信元交换
(5)A.交换技术B.同步技术C.编码技术D.传输技术
(6)A.传输层B.应用层C.网络层D.物理层
HDLC协议采用的帧同步方法为(7)。
(7)A.字节计数法B.使用字符填充的首尾定界法
(8)A.IEEE 1394B.IEEE 802.1XC.IEEE 802.11D.IE
(9)A.CDMA/CDB.令牌C.CSMA/CDD.探测报文
(10)A.128B.256C.32D.64
(11)A.源 IPB.协议号C.目的 IPD.TTL
(13)A.512B.1024C.2048D.4096
(15)A.RY发送路由重定向ICMP报文给HAB.RX发送路由重定向ICMP报文给HA
(16)A.ARPAnet组织的简称,是ARPA组织的域名
B.ARPA国家的简称,是ARPA国家的域名
(17)A.半关闭连接和半打开连接概念相同,是同一现象的两种说法
IPv6与IPv4相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18)。
(19)A.对外服务器作静态NAT;个人电脑作动态NAT或PAT;内部服务器不作NAT
(20)A.所有使用电子邮件的设备接收和发送都使用SMTP协议
(21)A.必须要有域名,才能访问B.有IP地址就可以访问
(22)A.必需指定路由器的Router ID,所有路由器的链路状态数据库都相同
(23)A.FTP服务必须通过用户名和口令才能访问。FTP可以基于UDP或TCP传输信息
(24)A.IP的QoS技术主要是集成服务模型和区分服务模型
MPLS是一种将(25)路由结合起来的集成宽带网络技术。
(25)A.第一层转发和第二层B.第二层转发和第三层
(26)A.路由信息
B.IP地址、DHCP服务器地址、邮件服务器地址
(27)A.BGP Session基于IP协议建立B.BGP Session基于UDP协议建立
P2P业务和C/S(或B/S)结构的业务主要差别是(28)。
(28)A.P2P业务模型中每个结点的功能都是等价的,结点既是客户机也是服务器
(29)A.100mB.205mC.500mD.2500m
(30)A.MAC地址B.CSMA/CDC.通信介质D.网桥协议
VLAN实施的前提条件是(31)。
(31)A.使用CSMA/CD协议B.基于二层设备实现
(32)A.共享式连接中,由共享式集线器(Hub)完成流量控制
(33)A.至少存在5个子网B.最多存在5个子网
(34)A.255.255.64.0B.255.255.128.0
C.255.255.224.0D.255.255.252.0
(38)A.45MbpsB.22.5MbpsC.15MbpsD.18Mbps
(39)A.解密和验证B.解密和签名C.加密和签名 D.加密和验证
(41)A.防火墙可以检查进出内部网络的通信量
(42)A.包过滤技术 B.NAT技术C.代理服务器技术D.应用级网关技术
PKI的基本组件不包括以下哪个部分?(43)。
(43)A.注册机构RAB.认证机构CAC.证书库 D.公开可访问的目录
(44)A.电子文件的保密性B.电子文件的完整性
(45)A.可靠性B.完整性C.保密性D.真实性
(46)A.启动和配置UNIX操作系统的各种系统日志功能
(47)A.为提高安全性,密码体制中加密算法和解密算法应该保密
(48)A.自主型访问控制B.强制型访问控制
C.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D.基于任务的访问控制
(49)A.NAT技术B.加密技术C.消息鉴别技术D.数字签名技术
(51)A.监视分析用户及系统活动B.发现并阻止一些已知的攻击活动
(52)A.IP分组头中的源IP地址B.IP分组头中的目的IP地址
(53)A.客户端B.服务器端C.客户端和服务器端D.没有
(54)A.widgetB.特洛伊木马C.僵尸程序D.网络蠕虫
(55)A.收集目标网络的所在位置及流量信息
(62)A.数据链路层B.网络层C.传输层D.应用层
(64)A.协调项目利益相关者的要求
B.确认项目经理并进行授权
(66)A.类比法B.甘特图法C.参数模型法D.自下而上累加法
(68)A.决定项目是否能够进入下一个阶段
B.根据过去的绩效调整项目进度和成本基准
(69)A.净现值大于0B.投资回收期大于行业基准投资回收期
(70)A.方案1的期望净收益为5000万元B.方案3的期望净收益为3595万元
(71)A.IP (Internet Protocol)
B.IP (Interworking Protocol)
2011 下半年网络规划师考试真题及答案-上午卷 (1)传递需要调制编码。 (1)A.数字数据在数字信道上 B.数字数据在模拟信道上 C.模拟数据在数字信道上 D.模拟数据在模拟信道上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査数字传输与模拟传输和模拟数据和数字数据调制的基本概念。 按承载信息的电信号形式不同,通信可分为模拟传输和数字传输。模拟传输是以模拟信 号来传输消息的通信方式,在模拟信道上传输;数字传输是指用数字信号来传送消息的方式, 在数字通道上传输。数字数据在数字信道上传输需要将其转变为数字信号,采用相应的数字 编码;数字数据在模拟信道上传输需要调制成模拟信号;模拟数据在数字信道上传输时,需 要将其通过量化编码转成数字信号;模拟数据在模拟信道上传输时,可以进行调制也可以不 进行调制传输。 某一基带系统,若传输的比特数不变,而将二电平传输改为八电平传输,如 T2 和 T8 分别表示二电平和八电平码元间隔,则它们的关系是(2)。 (2)A.T8=3T2 B.T8=2T2 C.T8=8T2 D.T8=4T2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数据通信系统传输的有效程度可以用码元传输速率和信息传输速率来描述。码元传输速 率表示单位时间内数据通信系统所传输的码元个数,这里的码元可以是二进制,也可以是多 进制的。信息传输速率又可称为信息速率、比特率等,表示单位时间内数据通信系统所传输 的二进制码元个数。在 M 电平传输系统中,信息速率 Rb 和码元率 Rs 之间的关系为: Rb=Rs log2M 数据通信系统传输中,若传输的比特数不变,传输电平数增加,传输周期就要展宽。本 题中,Rb=3Rs,所以 T8=3T2。 偶校验码为 0 时,分组中"1"的个数为(3)。 (3)A.偶数 B.奇数 C.未知数 D.以上都不对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数据通信检错和纠错基本知识。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由于信道受到噪声和干扰的影响,可能会出现传输错误,通过在发 送的信息后加冗余位来进行差错控制。寄偶校验码是一种最简单的校验码,其编码规则:先 将所要传送的数据码元分组,并在每组的数据后面附加一位冗余位即校验位,使该组包括冗 余位在内的数据码元中“1”的个数保持为奇数(奇校验)或偶数(偶校验)。在接收端按照同 样的规则检查,如发现不符,说明有错误发生。 用户在开始通信前,必须申请建立一条从发送端到接收端的物理信道,并且在双方通信 期间始终占用该信道,这样的交换方式属于(4)。 (4)A.电路交换 B.报文交换 C.分组交换 D.信元交换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数据通信的交换方式的概念。 两个终端开始正式通信之前,首先由主呼终端进行呼叫,送出被呼终端的电话号码,直 到在主呼和被呼之间建立起一条专用的通信线路,主呼终端和被呼终端才开始进行双向数据 传输,在整个数据传输期间一直独占线路,通信结束后释放已建立的通信线路,这种技术叫 做电路交换或是线路交换,主要用于电话系统。 发送方待发送的整个数据块称为报文(message)。报文交换事先不建立线路,当发送方 有数据块要发送时,它把目的地址附加在报文上交给交换设备,交换设备选择一条合适的空 闲输出线,将报文通过该输出线传送出去。在这个过程中,交换设备的输入线和输出线之间 不建立物理连接,在每个交换设备处,报文首先被存储起来,在适当的时候被转发出去,所 以报文交换采用的是存储转发技术,动态分配线路,使得线路能够共享,提高了资源的利用 率。 为了解决报文交换大报文传输的问题,分组交换技术严格限制数据块大小的上限,把大 报文切分成更小的数据单位,加上一些必要的控制信息组成的首部后,就构成了分组 (packet),分组从发送端发出,经过一个或多个交换设备转发,转发的选路根据分组的首部 信息进行,到达接收端,分组可以在交换设备的内存中缓存,同时保证任何用户都不能独占 线路超过几十毫秒,现代网络绝大多数采用分组交换技术。分组交换网由若干个交换机和连 接这些交换机的链路组成,每台主机都有一条到交换机的链路,交换机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它 的一条链路上接收输入分组,把这些分组从其他的链路上输出。 信元交换是异步传输模式(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ATM)采用的交换方式,在很
大程度上就是按照虚电路方式进行分组转发。在 ATM 网络中与众不同的一点是,分组长度是 固定不变的,称为信元(cell)。信元长度为 53 字节,5 字节的首部,48 字节的有效载荷。 在数字通信中,使收发双方在时间基准上保持一致的技术是(5)。 (5)A.交换技术 B.同步技术 C.编码技术 D.传输技术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査数据通信的同步方式的概念。 同步控制的方法包括异步起止方式和同步方式。在异步起止方式中,接收方和发送方各 自内部有时钟发生器,但频率必须一致。通信双方进行异步串行通信必须遵守异步串行通信 控制规程,其特点是通信双方以字符作为数据传输单位,且发送方传送字符的间隔时间是不 定的。在同步串行通信方式中,以某种方式将发送方的时钟信号也发送过去,接收方用这个 统一的时钟信号来选通数据信号,以此得到和发送完全一致的结果。由于同步串行通信发送 端和接收端具有统一的时钟信号,发送和接收的每一位信号都受同步信号的调整,因此,同 步串行通信一次传送的信息量比异步串行通信大得多,但是付出的代价是设备复杂。 在 OSI 参考模型中能实现路由选择、拥塞控制与互连功能的层是(6)。 (6)A.传输层 B.应用层 C.网络层 D.物理层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计算机网络的网络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通常把计算机网络按照一定的功能与逻辑关系划分成一 种层次结构,OSI 参考模型是计算机网络的基本体系结构模型,OSI 共分为七层,分别是物 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物理层为建立、维持与拆除数据链路实体之间二进制位流传输的物理连接,提供机械的、 电气的、功能的和规程的特性。物理连接可以通过中继系统,允许进行全双工或半双工的二 进制位流的传输。物理层的数据服务单元是比特,它可以通过同步或异步的方式进行传输。 数据链路层是 OSI 模型的第 2 层,它介于物理层与网络层之间。用于在相邻结点间建立数据 链路,传送以帧为单位的数据,使其能够有效、可靠地进行数据交换。本层通过差错控制、 流量控制等,将不可靠的物理传输信道变成无差错的可靠的数据路,将数据组成适合正确传 输的帧形式的数据单元,对网络层屏蔽物理层的特性和差异,、使高层协议不必考虑物理传 输介质的可靠性问题,而把信道变成无差错的理想信道。
网络层是通信子网的最高层,是高层与低层协议之间的界面层。网络层用于控制通信子 网的操作,是通信子网与资源子网的接口。网络层关系到通信子网的运行控制,决定了资源 子网访问通信子网的方式。 设置网络层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报文分组以最佳路径通过通信子网到达目的主机提供服 务,而网络用户不必关心网络的拓扑结构与使用的通信介质。网络层的主要功能如下。 (1)网络连接功能:网络层实体作为数据链路层服务用户,利用各条链路上的数据链路 连接服务,来为传送实体之间建立端到端的网络连接关系。其中,涉及到数据通路的建立、 维护和拆除的过程。 (2)路由选择功能:路由选择是为建立数据通路服务的一种功能。也就是为在源/宿结点 之间建立通路而提供一些控制的过程。这些控制过程由路由算法来实现。 (3)拥塞控制功能:拥塞控制的主要功能是对进入网络的数据流实施有效控制,使通信 子网避免发生“网络拥塞”和“死锁”现象,保持稳定运行。 (4)数据传输功能:在网络连接建立之后,网络层实体要为上层递交下来的数据提供传 输与中继功能。根据通路的类型,传送服务数据可能在一个子网内进行,也可能要跨越互连 设备进行中继转发。传输过程包括对数据的分组、排序以及进行差错和速度控制等。 (5)其他功能:除了具有以上功能外,网络层还提供诸如子网接入、网络连接复用、计 费以及在网络互连环境下的协议转换等功能。 传输层是网络体系结构中最关键的一层,是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的界面与桥梁,它是面向应 用的高层和面向通信的低三层协议之间的接口。传输层主要具有以下功能。 (1)连接管理:传输层连接的管理包括端到端连接的建立、维持和拆除。传输层可同时 支持多个进程的连接,即将多个进程连接复用在一个网络层连接上。 (2)优化网络层提供的服务质量:传输层优化网络服务质量包括检查低层未发现的错误、 纠正低层检测出来的错误、对接收到的数据包重新排序、提高通信可用带宽、防止无访问权 的第三者对传输的数据进行读取或修改等。 (3)提供端到端的透明数据传输:传输层可以弥补低层网络所提供服务的差异,屏蔽低 层网络的细节操作,对数据传输的控制包括数据报文分段和重组、端到端差错检测和恢复、 顺序控制和流量控制等。 (4)多路复用和分流:当传输层用户进程的信息量较少时,将多个传输连接映射到一个 网络连接上,以便充分利用网络连接的传输速率,减少网络连接个数。 应用层功能网络的应用层是网络体系结构中的最髙层,它是计算机开放互连环境与本地
系统的操作环境和应用系统直接接口的一个层次。在功能上,应用层为本地系统的应用进程 (Applicarion Process)访问网络环境提供手段,也是唯一直接给应用;程提供各种应用服务 的层次。即借助应用实体、应用协议和应用服务实现端点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换。 HDLC 协议采用的帧同步方法为(7)。 (7)A.字节计数法 B.使用字符填充的首尾定界法 C.使用比特填充的首尾定界法 D.其他编码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数据链路层协议 HDLC 的基本概念。 数据链路层协议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高级数据链路控制协议(HDLC)。HDLC 是面向比特的 数据链路控制规程,HDLC 协议具有透明传输、可靠性高、传输效率高和灵活性强等特点。 HDLC 协议规定了数据传输的操作模式、数据帧格式、帧类型等。 所有的帧都使用下列标准的帧格式,包括链路控制信息和数据。链路控制信息包括帧首 和帧尾的标志序列 F、地址字段 A、控制字段 C、帧校验序列 FCS。HDLC 协议规定了长格式 和短格式两种帧。长格式包括数据信息字段 I 和链路控制信息,短格式只包含链路控制信息。 HDLC 帧格式 标志序列 F:是一个独特的 8 位序列(01111110),表示帧的开始和结束。它也可兼作上 一个帧的结束标志和下一个帧的开始标志,具有帧同步的作用。标志序列也可用作帧间填充。 不包括标志序列在内,如果一个帧的长度小于 32 位,则认为该帧无效。 地址字段 A:在命令帧中,给出执行该命令的次站地址,响应中给出作出应对的次站地 址,地址字段通常为 8 位,允许采用扩充地址字段。具体办法是:保留每个 8 位地址的最低 位为 0 来表示后面跟着的 8 位是该基本地址的扩充地址,扩充地址的格式与基本地址相同, 依次采用上述方法可以多次对地址字段进行扩充。 控制字段 C:用于表示所使用帧的类型以及序列号。该字段也可以被用来去命令被选站 执行某种操作,或传递被选站对主站命令的应答。 信息字段 I:表示链路所要传输的实际信息。 帧校验序列 FCS:可以使用 16 位或 32 位的帧校验序列,用于差错检测。
下列哪个协议是无线局域网通信协议(8)。 (8)A.IEEE 1394 B.IEEE 802.1X C.IEEE 802.11 D.IEEE 802.13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有关局域网标准的基本概念。 1980 年 2 月 IEEE 成立 IEEE 802 委员会,负责制定局域网标准^IEEE802 委员会制定一系列 标准,主要包括: IEEE 802.1A:局域网概述及体系结构。 IEEE 802.1B:寻址、网络互连与网络管理。 IEEE 802.2:逻辑链路控制(LLC)。 IEEE 802.3:以太网的 CSMA/CD 总线访问控制方法与物理层规范。 IEEE 802.4:令牌总线(Token Bus)访问控制方法与物理层规范。 IEEE 802.5:令牌环访问控制方法与物理层规范。 IEEE 802.6:城域网(MAN)访问控制方法与物理层规范。 IEEE 802.7:宽带局域网访问控制方法与物理层规范。 IEEE 802.8:FDDI 访问控制方法与物理层规范。 IEEE 802.9:综合语音和数据的访问方法和物理层规范。 IEEE 802.10:网络安全与加密访问方法和物理层规范。 IEEE 802.11:无线局域网访问控制方法与物理层规范。 IEEE 802.12:100VG-AnyLAN 快速局域网访问控制方法与物理层规范。 IEEE 802.14:利用有线电视(Cable-TV)的宽带通信标准。 IEEE 802.15:无线个人区域网(WPAN)规范。 IEEE 802.16:宽带无线网标准。 其中 802.4,802.5,802.12 已经淘汰。 以太网中使用什么机制来检测冲突(9)。 (9)A.CDMA/CD B.令牌 C.CSMA/CD D.探测报文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局域网的访问控制方式的相关知识。 环型局域网利用环接口设备将传输介质连接成环状,计算机连接到环接口设备上。所组 成的环可以是单环,也可以是双环。令牌传递访问控制方式应用在环型局域网上。
以太网的核心技术是共享总线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CSMA/CD),用于解决多个结点共享 总线的发送权问题。 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控制方式原理如下: ①每个结点在发送数据前,先监听信道,以确定介质上是否有其他结点发送的信号在传送。 ②若介质忙(有信号在传送),则继续监听。 ③否则,若介质处于空闲状态,则立即发送信息。 ④在发送过程进行冲突检测。如果发生冲突,则立即停止发送,并向总线上发出—串阻塞信 号(全 1)强化冲突,以保证总线上所有结点都知道冲突已发生,转⑤。 ⑤随机延迟一段时间后返回①。 A、D 两个选项与局域网的访问控制方式无关。 —个标准的 C 类网络(IPv4 网络)最多可以划分(10)个子网。 (10)A.128 B.256 C.32 D.64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 IPv4 地址分类和子网划分的有关知识。 1.IP 地址 在 Internet 上的每一台主机和路由器都分配有一个唯一的 32 位地址,即 IP 地址,也 称作网际地址。IP 地址一般采用国际上通行的点分十进制表示。 一个 IP 地址由 4 个字节组成,字节之间用点分隔,每个字节表示为从 0〜255 的十进制 数(8 位二进制数最大为 11111111,即十进制数 255),这个表示法称为 IP 地址的点分十进 制表示法(dotted decimal notation)。 IP 地址由两部分组成:网络号和主机号。网络号标识主机所连接的网络,也叫网络地 址:主机号则标识该网络上某个特定的主机,也称主机地址。对一个互联网来说,网络号必 须在互联网中唯一,而主机号在该网络内也必须唯一。 —般来说,互联网上的每个接口必须有一个唯一的 IP 地址,因而多接口主机具有多个 IP 地址,其中每个接口都对应一个 IP 地址。 2.IP 地址分类 IP 协议规定了 IP 地址分为五类,分别是 A、B、C、D、E 类。如下图所示。
IP 地址分类是根据网络号的最高几位来区分,图中的格式规定了用作网络号和主机号 的位数,因此也就确定了各类地址的网络总数以及每个网络中主机总数。A、B、 C 三类地址可以使用大小不同的网络。 A 类地址的最高位为“0”,其后 7 位是网络号,24 位用作主机号。A 类地址共 126 个网, 它用于少数主机数量众多的大型网络,主机数可以 16777216-2=16777214。B 类地址的最高 2 位为“10”,其后 14 位为网络号,16 位用作主机号。B 类地址共 16384 个网,它用于中等 规模的网络,每个网络主机数最多为 65536-2=65534。C 类地址的最高 3 位为“110”,其后 21 位为网络号,8 位用作主机号。C 类地址共 2097152 个网,它用于小型网络,每个网络的 主机数只能少于 256-2=254。 D 类地址为组播(multicast)地址,它用一个地址代表一组主机。 E 类是实验性地址,保留给将来使用。 在同一个互联网上,IP 地址必须唯一。另外,它还有如下规则: •A 类地址中以 127 打头的保留作为内部回送地址(loopback),不能用作公共网地址; •各比特全 0 和全 1 的网络号和主机号不允许用于分配,用于特殊作用。主机号各比特 位全为 0 表示“本地主机”;主机号各位全 1 是代表本网络内所有主机,即网内广播地址, 其余的主机号才允许用于分配给网内各主机;网络号为 0 解释为“本网”,网络号全 1 指有 限广播网络。 3.子网和子网划分 A 类网络是很大的一个网络,事实上也没有这样大的网络,因此在实际应用中,IP 地址 还可以分层:将一个网络分为多个子网,如可将一个 A 类网络分成 256 个 B 类大小的子网 (subnet),同样,B 类地址、C 类地址也可以分层。在分层时,不再把 IP 地址看成由单纯的 一个网络号和一个主机号组成,而是把主机号再分成一个子网号和一个主机号。这就是所谓 的子网编址(subnet addressing),现在所有的主机都要求支持子网编址。例如一个 B 类网, 可以把主机地址中前 8 位用来表示子网地址,后 8 位留作主机地址,这种 B 类网 IP 地址格 式如图下图所示。这样就允许有 254 个子网,每个子网可以有 254 台主机。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