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四川省乐山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答第 I 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考生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
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本试卷共 8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24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 (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宽恕.sù
B. 轻捷.jié
C. 晦.暗 huì
D. 蝉蜕.tuì
孪.生 luán
主宰.zǎi
肥硕. shuò
伛.偻 yǔ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小心翼翼
B.荒草凄凄
C.草长鹰飞
D. 众目睽睽
人迹罕至
轻而易举
一泻千里
玲珑剔透
忌.妒 jì
地窖.jiào
虐.待 nüè
亘.古 gèng
文皱皱
拗过去
脂粉奁
痒酥酥
可歌可泣.qì
隐.姓埋名 yǐn
重峦叠嶂.zàng
花团锦簇.zú
峰峦
吞噬
遒劲
荫蔽
3.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物候资料可以利用来
或
②你们宇宙中伟大的艺人们呀,尽量
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
害虫的侵害。
你们的力量吧。
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
③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
新思路,去
所得的知识。
A.减轻 避免 发挥 发泄 追求 运用
B.避免 减轻 发泄 发挥 探求 使用
C.减轻 避免 发泄 发挥 追求 使用
D.避免 减轻 发挥 发泄 探求 运用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其他队员们撤回到 8100 米的营地,养精蓄锐....,以便在需要的时候为突击顶峰的队员提供各种支援。
B.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C.我感到一种不言而喻....的恐惧,一种同亲人隔绝、同大地分离的孤独感油然而生。
D.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做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守....。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中诗人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抚摩着被日本侵略者蹂躏的国土,抒发了内
心深处的爱与恨,怜与悲,愁苦与希望。
B.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致女儿的信》中用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阐释了爱
情的真谛。
C.《繁星》《春水》的主要内容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对美好大自然的赞颂,对和谐社会生活的渴望。
D.“我一边听一边抽抽搭搭地哭了起来;我再也抑制不住我忍住的感情;我不得不屈服;剧烈的痛苦使我
从头到脚都在哆嗦。”这段话中的“我”是简·爱,她想极力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却无法控制对罗
切斯特的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8 题。
秦巨伯
瑯琊①秦巨伯,年六十,尝夜行饮酒,道经蓬山庙。忽见其两孙迎之,扶持百余步,便捉伯颈著地,
骂:“老奴,汝某日捶我,我今当杀汝。”伯思惟某时信捶此孙。伯乃佯死,乃置伯去。伯归家,欲治两
孙。两孙惊惋,叩头言:“为子孙,宁可有此?恐是鬼魅,乞更试之。”伯意悟。
数日,乃诈醉,行此庙间。复见两孙来,扶持伯。伯乃急持,鬼动作不得。达家,乃是两人也。伯著
火炙之,腹背俱焦坼②。出著庭中,夜皆亡去。伯恨不得杀之。
后月余,又佯酒醉夜行,怀刃以去,家不知也。极夜不还。其孙恐又为此鬼所困,乃俱往迎伯,伯竟
刺杀之。
(选自《六朝志怪小说选译》)
注释:①瑯琊: 古郡名,治所在今山东省胶南县。
②坼:裂开。
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目似瞑,意.暇甚
广故数言欲亡.
6.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A.伯思惟某时信.捶此孙
B.乃置伯去.
C.伯意.悟
D.夜皆亡.去
7.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怀刃以.去
B.其孙恐又为.此鬼所困
C.乃.是两人也
D.伯恨不得杀之.
8.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陈涉乃.立为王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A.秦巨伯的孙子虽挨过爷爷的打,但并没有因此而怀恨,反而在深夜出去迎接他,可见他们是很懂事的
孩子。
B.秦巨伯曾经识破鬼的骗术,并捉住它们把它们放在火上烤得腹背俱焦,但最终还是误杀了两孙子。
C.选文中鬼共三次假扮秦巨伯的孙子,因为秦巨伯好酒常醉,共有两次被鬼所骗。
D.这篇文章说的是人妖易混,若辨别不清,就会干出错杀无辜,放纵鬼魅的事情来。
绝密★启用前 [考试时间:2011 年 6 月 12 日上午 9:00—11:30]
乐山市 2011 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语 文
题 号
三
四
五
六
七
第 Ⅱ 卷
总 分
总分人
得 分
注意事项:1.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2.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题卷上。
3.本卷共 16 小题,共 126 分。
第Ⅱ卷
得 分 评卷人
三、翻译、鉴赏与默写(22 分)
9.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上学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为子孙,宁可有此?恐是鬼魅,乞更试之。(《秦巨伯》)
译文: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译文:
1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4 分)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歌中“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两句诗各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句子。诗人将两个陈述的对
象摆在一起,要表达什么意思、抒发什么感情?
答:
(2)诗歌尾联采用的抒情方式是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
答:
11. 在横线上默写出古代诗文的原句。(12 分)
①抽刀断水水更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③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④斯是陋室,
。( 刘禹锡《陋室铭》)
⑤临溪而渔,
,酿泉为酒,
。(欧阳修《醉翁亭记》)
⑥在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写现在之衰、抒发无穷感慨的两句诗
是:
,
。
得 分
评卷人
四、社科文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题。
体罚禁令出台,韩国师生称不习惯
从 2010 年下半年到今年初,韩国社会下大力气,制定了有关禁止体罚的政策。
2010 年 11 月,首尔市教育部门宣布了体罚禁令。其中明文规定:学校禁止一切体罚行为。此后,京畿
道和另一个道随之效仿,宣布从 2011 年 3 月新学期开始禁止体罚。2011 年 1 月 17 日,韩国教育部发布了
“学校文化先进化方案”。这个方案的主要内容规定,第一,禁止直接的体罚。直接的体罚是指老师利用
身体和道具反复地、持续地、痛苦地折磨学生身体和损伤学生人格的指导方法。第二,允许间接的体罚。
间接的体罚是指以训导、教导等为手段,以教育为目的的体罚。比如:到教室后面罚站,到运动场跑几圈,
做俯卧撑,口头提醒,发出书面警告,采取隔离措施,布置特别的作业等。第三,实行停止上课的措施来
进行惩罚。让犯错误的学生做校内服务和社会服务工作,若之后还没有改善的话,就可以实行停止上课的
措施。停止上课的期限,一次以十天为限,一年不能超过三十天。停止上课期间学生按“旷课”处理,为
防止停课的学生在校外惹事,校长必须把学生委托给专门的学生咨询机构,让他们负责管理、咨询治疗。
同时为了强化家庭共同责任,还实行了“家长咨询制”。
事出有因。2010 年 7 月,韩国首尔一名小学生用手机拍摄的视频被曝光,内容是一名中年教师训斥、
掌掴一名六年级学生,还将他推倒在地。这段视频,一时在韩国社会上引起体罚是否该禁的热议。
在韩国,一般从小学到高中都有程度不同的体罚。在韩国有“教鞭下的爱”“不打不成器”的说法。
为规范学生行为,督促他们努力向学,体罚已是一种受到默许的教育方式。许多师生、家长对此已习以为
常。
一份调查结果显示,韩国大约 70%的高中学生受过体罚。现在禁止体罚在韩国引起了不小的争议。韩国
教师工会联合会发言人金东锡说:“每个班级大约有 40 名学生,所有家长都要求孩子考入好大学,不采取
体罚你就无法胜任这份工作……家长仍然希望教师采用体罚方式,让他们的孩子在考试中表现得更好。”
就目前来看,请家长来学校等措施几乎不起作用。
这些相关禁令颁布后,有一部分学生借此恶意反抗老师。韩国首尔一名高中老师说:“当我试图斥责
一些孩子在课堂上说话声音太大时,他们嘲弄我说,‘要我拿出手机吗?’或者‘现在你不会想打我吧?’”
禁止体罚令一下,不习惯的不止是教师,还有不少学生。今年 1 月韩国一份针对 2.3 万名中学生的调
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大约 50%赞成体罚,40%反对,10%表示不清楚。高中生田俊洙说:“当我遭老师打
时,我觉得有点儿丢脸,但我想那通常是有原因的,我宁愿被多打几下,也不愿让老师通知父母。”
看来,教育中行为规范约束力缺失所引起的如何“教育”现象,确实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12. 在韩国,体罚禁令出台后引起不小的争议。请你概括出这些争议有哪些。(2 分)
答:
13. 第 3 段“事出有因”一句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分别有什么作用?(2 分)
答:结构上:
内容上:
14. 文章最后一段的“行为规范约束力缺失”在文中具体指什么?(4 分)
答:
15.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4 分)
A.韩国出台体罚禁令是因为许多师生、家长对学校教育普遍存在体罚现象已习以为常。
B.体罚禁令对老师的体罚行为作出了明确而严格的限制。
C.面对体罚禁令,绝大多数学生表示欢迎,因为他们觉得受体罚很丢脸。
D.在体罚禁令出台前,体罚行为是受默许的一种教育方式,社会上没有任何反对意见。
E.教师体罚学生往往是为了搞好本职工作,满足家长对孩子的高期望。
得 分 评卷人
五、散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20 题。
大医仁心 周大新
我想,你应该见过年近 90 拄杖而行的老人。你在乡村或城市的街头看见他们,可能会投去惊喜或羡慕
的一瞥:嗬,老寿星!
我猜,你可能也见过年近 90 仍能劳作的老人,他们或在田头薅草,或在家中做饭,你看见后会很意外:
天呐,90 岁了还能干活?多精神的老人!
可我估计,我若是告诉你,有一个近 90 岁的外科医生,仍能上手术台为病人做肝胆外科手术,有时一
天还能做 3 台时,你一定会皱起眉头对这话表示怀疑:太夸张了吧?给我讲神话?
我当初和你一样:不相信!因为谁都知道,外科医生要能做到术前准确诊断,术中做得精致,术后治
疗得当,并不容易,其最佳年龄是 36—60 岁。开腹做肝胆手术是大手术,一个近 90 岁的老人怎么可能还
去做这样的手术?
今年 2 月下旬,我到了上海第二军医大之后,提出的第一个要求是:去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看吴孟超做
手术。我心中想的是:我一定要看出个真假来!
那一天早饭后,我在一位医生的带领下,到医院手术准备处领取了一套消过毒的隔离服。随后,走进
了手术医生的换衣间。这时,我看见了吴孟超。和照片上的他相比,他失去了伟岸和威武,真实的他原来
就是一个身材不高、体态偏瘦的普通老人。
我朝他点头致意,他也朝我点头笑笑,他一定已经知道我们的来意。
我注意他换衣服的动作,不慌不忙,有条不紊。但那动作里也有老年人特有的那种“慢”。
换好衣服的他向手术室走去,我急忙跟上。他走路的动作让我略有些意外:两脚迈得很快捷。
进了手术室,他一边跟大家打招呼一边掏出手术专用的眼镜戴上,又麻利地戴上手术手套,然后走到
墙前去查看病人的 CT 片子。这片子他已经看过多次,昨天他还亲自去 B 超室为病人做过 B 超检查。
他走向手术台,眼中浮起严肃郑重的神色。我注意到他双脚踏上了一个约 20 厘米高的木台。陪我的人
附耳轻声告诉我:他身高只有 1.62 米,那木台是为他特制的。站在手术台前的他和在换衣间的他有了明显
的区别:老态一扫而光,一副昂然冷峻之状。随着他的眼神改变,手术室里的气氛也骤然一变:一股紧张
弥漫开来。
他站的是主刀的位置,看来他是真的要亲自为病人做手术。
他双手伸进病人的腹腔进行探摸,他的眼睛并未看触摸部位,好像全凭手的感觉……
他的一只手朝器械护士这儿一伸,一把手术刀已准确地放到了他手中……
有血喷出来,他威严地说了句什么,喷血骤然停了……
他把一块血乎乎的东西放到了托盘里。陪我的医生低声告诉我:已切下病人病变的胆。
吴孟超继续探手在病人的腹腔里忙,他的动作纯熟而有把握。他下命令的样子像极了战场上掩蔽部里
的指挥员,简短、清楚、有力。他的全程表现和全部动作,像极了一个 50 多岁的外科医生。一个人一下子
显得年轻了几十岁,这真是神了!
又一个病人被推了进来。吴孟超走近前去,亲切地摸了一下病人的脸,轻声说:“别害怕!”那病人
微微一笑,回答说:“有你在,我啥都不怕。”十几分钟以后,第二台手术又开始了……
眼见为实。一个近 90 岁的老人在这天上午为两个病人做了肝胆手术,耗时 3 个多小时,而且都非常成
功。
我不能不信。我查了一下有关吴老的统计资料,仅 2010 年,他就主刀完成手术 196 台。他主攻肝脏外
科以来,已主刀完成 14000 多台肝脏手术。按每天平均两台算,他得连续工作 7000 多天。换算一下,是得
连续工作 20 年呀!
接下来,我就特别想弄明白:他,吴孟超,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过中央军委授予的“模范医
学专家”称号,为何还要让自己如此辛苦?为何不歇息歇息,享享晚年之乐?
他说:我是一个外科医生,我的岗位是手术台,只有在手术台上,我的心里才踏实,才舒服,才痛快;
再说,做手术时,和年轻人在一起,有时说说话,聊聊天,我很开心;还有一条,我们外科医生要想多带
出好学生,必须上手术台;最后,是有好多病人希望我亲自给他们主刀,他们信任我,我不能辜负了他们。
只要我还能干,就坚持做到最后,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倒在手术室里,倒在工作岗位上,那我会感到幸福……
一个 90 高龄的老人!
一个罕见的老人!
16.文章题目《大医仁心》该如何理解?(3 分)
(选自 2011 年 5 月 4 日《人民日报》,有删节,有改动)
答:
17.文章开头 3 个段落之间是什么关系?这 3 个段落的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 分)
答:关系:
作用:
18. 文中说吴孟超“那动作里,也有老年人特有的那种‘慢’”,又说“他走路的动作让我略有些意外:
两脚迈得很快捷”,这互相矛盾吗?为什么?(4 分)
答:
19.吴孟超进手术室后作者有两次描写到他的神态,请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是什么?(4 分)
答:神态描写:
作用:
20.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吴孟超是一个怎样的人。(5 人)
答:
得 分
评卷人
六、综合性学习(12 分)
21. 仿写。(4 分)
下面这个句子出自纪伯伦的《雨之歌》,其中的“我”是诗人描写的“雨”。请你仿照这种句式,写
一段话,并注明你所描写的对象。
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
答:
描写的对象是
22. 综合性学习活动。(4 分)
同学们在“关注我们的社区”的活动中,看到自己所在的县同时在争创国家级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
市、国家环保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县政府并为此成立了规模庞大的“同创”指挥部。
(1)同学们通过对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市民的采访,了解到“创建”活动过多过滥,人民群众是很有
意见的。下面是同学们收集到的准备给县领导汇报的几条危害。请你将“助长形式主义”这一条恰当地插
在下面的三条危害之间。
①损害群众利益。②有碍科学发展。③极易滋生腐败。
答:“助长形式主义”应插在
和
之间。
(2)关于“同创”指挥部的名称问题,在开始确定的阶段,有人想过用“统创指挥部”,也有人想过用
“通创指挥部”,最后听取了语言专家的意见,才确定用“同创指挥部”这个名称。你觉得,语言专家的
意见有道理吗?
答:
23. 探究性学习。(4 分)
在一次《我爱班集体》的班会活动课上,有不少同学迟到。班主任老师说:“迟到了的同学站起来!”
有六七位同学站了起来。班主任老师又说:“迟到过的同学也站起来!”这时,又有十来个同学站了起来。
班主任说:“好了,请坐下。我再请迟到着的同学站起来!”结果,教室里没有一个同学站起来,反而响
起一阵笑声。
同样的一句话,好像只改动了一个无关紧要的字,却得到了不同的结果。请你探究一下,为什么会有
这样的结果。
答:
得 分
评卷人
七、写作(60 分)
24. 材料作文。(60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照要求作文。
在印度新德里的一条穷人街上,穷人街的孩子没有钱,不能进学校读书,整天在街上游逛。试验者为
了探明穷人孩子是否有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便在墙上开了一个小洞,洞的大小正好能嵌进一台电脑,洞
的高度和孩子的身高差不多。孩子只要触摸,就可以上网,但必须用英文。这一装置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
新奇感,大家围拢在一起讨论起来,有的还动起了手。一个星期过去了,有少数几个人触摸到了门道。两
个星期过去了,不少孩子初步学会了用英文上网。三个星期过去了,穷人街上的孩子,你帮我,我帮你,
几乎都会用英文上网了。
故事后面有三个问题:他们在学校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他们在接受教育吗?回答是“不知道”。
他们在学习吗?回答:“是的,他们在学习。”
请你从上述材料阐述的教育问题中,提取观点,结合自身体验,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