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A 卷(100 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共 15 分)
1.(3 分)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和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云宵(xiāo) 桑梓(zǐ)
杳无消息(yǎo)
B.箴言(zhēn) 镌刻(jùn) 忧心忡忡(chōng) 人情事故(shì)
C.氛围(fēn) 记载(zǎi) 万籁俱寂(1ài) 怒不可遏(è)
D.篷勃(péng) 称职(chèng)暴风骤雨(zòu) 心无旁骛(wù)
随声附和(hé)
2.(3 分)下列句子中加粗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是否加入校排球队,他和父母的意见大相径庭,无法达成共识。
B.看完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同学们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感觉开卷有益。
C.朱光潜在创作《无言之美》时,从各种艺术中信手拈来许多生动的实例,显示出他在美
学领域的深厚造诣。
D.瞿秋白一生历经风浪和生死考验,却始终初心不改,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探寻和开辟“一
条光明的路”。
3.(3 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实施“校园足球计划”,旨在普及足球运动,进一步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水平。
B.全体党员要做到办实事、悟思想、学党史、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国家的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 100 周年。
C.“川剧进校园”是传承和发展戏曲艺术的重要举措和良好契机,但成效并不显著,原因
是相关人员对地方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的。
D.央视综合频道在大年初一推出全新原创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从《尚书》
中遴选出核心人物“伏生”,并围绕他展开戏剧表演。
4.(3 分)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宁静,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的生活。
②在古诗词和其他文学作品中,类似的例子俯拾即是。
③“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写出了若耶漯的幽深,产生了动中见静的美学效果。
④对于宁静,古人就有一份追寻。
⑤“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描摹出天地间万籁俱寂的纯净景象,折射着“渔翁”一尘
不染的心境。
⑥它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给人们带来无穷的滋味、独特的享受。
A.⑥①④③⑤②
B.④③⑤②①⑥
C.①⑥④②⑤③
D.④⑤③②⑥①
5.(3 分)下列句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是转折复
句,其中“在”“充满”的词性分别是介词、动词。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的人物传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三类。世家
为诸侯立传,《陈涉世家》就属于此类。
C.中国古代帝王为了显示自己与普通人不一样,在自称上就与一般人有天壤之别,如“朕”
“寡人”“孤”等,《孙权劝学》中孙权就自称“孤”。
D.《望岳》是“诗圣”杜甫的早期作品。诗句中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望”字
着笔。首句中的“岱宗”指“五岳”之首的泰山。
二、文言文阅读及诗文积累。(21 分)
6.(13 分)阅读《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完成问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
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
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
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
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
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
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
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
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同“措”)
B.请广于君
(增广、扩充)
C.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白色丧服)
D.长跪而谢之曰
(道歉)
(2)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安陵君其许寡人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B.而君逆寡人者
学而时习之
C.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徒以有先生也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记述了发生在战国末期的一场外交抗争。面对秦土居高临下的易地要求,安陵君言辞
委婉,不敢拒绝,有失明君风度。
B.本文句式丰富多彩:有长有短,有整有散,有疑问,有陈述,有判断。如“若士必怒,伏
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句式整齐,读起来铿锵有力。
C.本文采用多种形式的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在充满矛盾、紧张激然的场面中,重点塑造
了唐雎这一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辱使命的“士”的形象。
D.本文以对话为主,人物语言形象而富有个性。如唐雎在罗列专诸、聂政、要离的壮举后,
以“与臣而将四矣”暗示秦王:自己将效法三人行刺,血拼到底。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7.(8 分)用课文原句填空。
(1)
,悠悠我心。(《诗经•郑风》)
(2)可怜夜半虚前席,
。(李商隐《贾生》)
(3)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4)江山如此多娇,
。(毛泽东《沁园春•雪》)
(5)李清照在《渔家傲》中化用了庄子笔下的“鹏”这一经典形象的句子是:
。
(6)同是描写水的清澈,有正面描写的,如《答谢中书书》中的“
,
。”;有侧面描写的,如《小石潭记》中的“
,
。日光
下澈,影布石上”。
三、现代文阅读。(14 分)
8.(14 分)阅读《怀疑与学问》,完成问题。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
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
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己亲自去观察。做学问也是这样,
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见到,便只能靠别
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
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随便轻信,便是
怀疑的精神,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这是谁说的话?
最先见于何书?书是何时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便要问:死了
的植物如何会变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
自破了。
⑤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先经过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
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个步骤以后,那本书才是我的书,那种学问才是我的学问。
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
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就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获得新发明,
怀疑精神也是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
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做学问。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
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进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
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
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
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
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设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
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
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
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来的。如果后来的学者都墨守前人
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就停滞了,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结合文章内容解释“怀疑精神”。
(2)简要分析文章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3)文章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文章第⑥段画线句中,加点词“怀疑”“辩论”“评判”“修正”的顺序是否可以任
意调换?为什么?
四、作文。(50 分)
9.(50 分)2010 年,80 岁的袁隆平院士提笔给他已经去世 21 年的母亲写了一封信。信中
写道:“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
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他们说,我用一粒
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一粒种子,可以塑造一个人的性格,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甚至可以改变整个世界。执着、
善良、勇敢、坚毅、包容……总有一粒这样的种子,播撒在你的心田,悄悄陪伴着你,影响
着你,改变着你。
请以“一粒_____的种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作文。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卷面整洁,用语规范。
(3)不得抄袭、套作。
(4)不得出现与自身有关的真实人名、校名和地名等信息。
B 卷(60 分)
一、阅读理解。(48 分)
10.(7 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相见欢
(南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
扬州。
(1)词上片写景,“
”点明登临的地点,“
一词交代观景的时节。“万里
夕阳垂地大江流”主要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营造出气魄宏大,苍苍凉沉郁的意境。
(2)词的下片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1.(10 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陈寔,东汉人也,为人仁爱。时岁饥民馁,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寔阴见之,乃起
整衣,呼儿孙起,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
于斯。”儿孙曰:“孰也?”寔指梁上盗曰:“梁上君子者是也。”盗大惊,自投于地,叩
头归罪。寔徐谕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省己为善。”寔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
匹。自是一县无复盗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①时岁饥民馁
②栖于梁上
③自投于地,叩头归罪
④寔徐谕之曰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斯。
(3)你是否赞同文中陈寔对待盗贼的做法?为什么?
12.(12 分)阅读《福岛核废水三问》,完成问题。
①日本政府 4 月 13 日正式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上百万吨核废水过滤并稀释后排入大
海。
第一问:从何而来
②受 2011 年发生的大地震及海啸影响,福岛第一核电站 1 至 3 号机组堆芯熔毁。事故发
生后,福岛第一核电站的运营方东京电力公司(简称“东电”)持续向 1 至 3 号机组安全壳
内注水以冷却堆芯,并冷却堆芯产生的废水。
③截至今年 3 月,加上地下水和雨水的不断汇入,该核电站内已产生 125 万吨核废水,
且以每天 140 吨的速度增加。其现有储水罐的容量上限为 137 万吨,东电称到 2022 年秋季
这些储水罐将全部装满,且无更多空地用于大量建设储水罐。日本政府和东电认为需确保福
岛第一核电站内有空间用于储存反应堆报废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放射性物质。
④至于为何不在核电站外增设储水罐,日本政府和东电称,这需要大量时间与地方政
府协调等,远距离运送核废水还需更大工作量。批评者认为,此举不是不可为,而是日本政
府和东电不想为。
第二问:______
⑤日本内阁会议决定,东电在排放核废水时,水中所含氚将被稀释到日本核电站废水
氚排放国家标准,即每升水中氚活度 6 万贝克勒尔的四十分之一以下,整个排放预计于 2041
年至 2051 年福岛核电站完成反应堆废除工作前结束。
⑥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废水含铯、锶、氚等多种放射性物质。日本政府和东电称使用
名为“多核素去除设备”的过滤设备可过滤掉除氚以外的 62 种放射性物质,而氚难以从水
中清除。
⑦据日本经济产业省数据,截至 2020 年 6 月,福岛第一核电站核废水中氚的总活度
约 860 万亿贝克勒尔,平均每升水约 73 万贝克勒尔。
⑧不过“多核素去除设备”的实际效果并不如所宣称的那么理想。截至 2020 年 3 月,
经这种设备处理过的核废水中约 70%超过排放标准,其中约 15%超过排放标准的 10 至 100
倍,6%超过排放标准的 100 倍。这些核废水都需再次过滤处理。
第三问:______
⑨《朝日新闻》曾报道,日本国内外很多核电站在控制氚含量的前提下将核电站废水
排放入海。在福岛核事故发生前 5 年,日本全国核电站平均每年向海洋排放氚的总活度约为
380 万亿贝克勒尔。此外,在美国三里岛核事故中,约 24 万亿贝克勒尔的放射性物质在约 2
年时间内被排入大气。
⑩福岛第一核电站产生的核废水有别于核电站正常运行过程中排放的含氚废水。该核
电站的不少核废水接触过堆芯熔毁的核燃料,水中所含放射性物质成分极其复杂,其中氚以
外的放射性物质能否彻底清除令人怀疑。
⑪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参与并不能完全化解外界担忧。日本政府和东电过去在处理核事故时犯
下不少错误,令其公信力不足。
⑫由日本民众和学者组成的民间组织原子力市民委员会 11 日发表声明,强烈抗议日本政府
将核废水排放入海的计划。该组织认为,对于如何处理核废水,日本政府未能在充分讨论的
基础上形成社会共识,并轻视氚对环境和生物的危害。
⑬原子力市民委员会表示,日本政府和东电本身已因福岛核电站向环境排放大量放射性物质
而负有责任,绝不允许在此基础上再次故意追加排放放射性物质。
(1)文章题目是《福岛核废水三问》,作者对福岛核废水提出了三问。请你仿照第一问的
形式为后两问拟写小标题。
从何而来→
→
(2)第⑦段加点部分“据日本经济产业省数据”和“截至 2020 年 6 月”分别有什么作用?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A.文章题为《福岛核废水三问》,作者按照逻辑顺序,层层深入,详细介绍并分析了关于福
岛核废水的相关问题,让读者了解事实,并引发思考。
B.在核电站外增设储水罐,需要大量时间与地方政府协调,且远距离运送核废水还需更大工
作量。因此,大多数人认为在核电站外增设储水罐是不可行的。
C.第⑧段的画线句于使用了列数据的说明方法,用“70%”“10 至 100 倍”等数据,具体说
明了“多核素去除设备”的实际效果并不如宣称的理想。
D.福岛第一核电站产生的核发水都接触过堆芯熔毁的核燃料,水中所含放射性物质成分极其
复杂,其中氚以外的放射性物质能否彻底清除令人怀疑。
E.日本政府和东电过去在处理核事故时犯下个少错误,公信力不足,所以国际原子能机构的
参与并不能完全化解外界担忧。
13.(19 分)阅读下面一组文本,完成问题。
文本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文本二: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
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
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文本三:陋室吟
①郎已远,陋室仍在。和江淮间许多小县城里的遗迹一样:这个曾因《陋室铭》而闻名于世
的地方,现在只剩下我和阿林两个游客,在青砖院内久久地盘桓。这时我们听见了二胡声,
低缓、滞涩、又略带沙哑的二胡声。拉二胡的是这里的看门人,坐在空寂的院内,对着“苔
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陋室。
②于是在二胡声中,我们想起了永贞革新,想起了“二王八司马”,也想起了“沉舟侧畔千
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希望和一种豁达伟岸的人生境界。当刘禹锡重游玄都观并写下“种
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的诗句时,历史就为“坚韧不屈,笑在最后”八个字作了
一个完美的注解。而这陋室也一如它的主人,在浮沉毁建之间一站就是千年。
③千年后的陋室已扩建成公园,用于纪念这位曾在和州做过两年刺史、“政擢贤良,学通经
史”的地方长官。瘦山细水、玲珑楼阁之间,那著名的《陋室铭》已被刻成了石碑。在斗角
勾檐、雕梁画柱的映衬下,这里惟一可以称“陋”的大概只有看门人那并不圆熟的二胡演奏
了。
④断续而且低平的二胡声,拂过院内的青草,弥散在这中午淡淡的阳光下,将那一丝忧伤散
尽。忧伤散尽后,便凸现出了那一代“诗豪”二十三年不屈的贬谪生涯。“二十三年弃置身”
啊,少年白发,壮岁成梦。刘禹锡已从人生的春天走到了暮秋时节。可是他那许身报国、虽
死不悔的豪情并未在秋风中凋谢,于是他高唱出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
诗句,唱出了一种“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振奋。这是怎样一种乐观和自信,这里面
蕴含了多少坚毅和顽强!二胡声声,有如冰封下面被砥石撕裂的河水;但它却依旧坚定地流
淌着,就像刘禹锡坚定地站在陋室的台阶上,以其旷达和坚韧对抗着整个朝廷对他不公正的
待遇。当刘禹锡终于又回到了长安,当玄都观里“桃花净尽菜花开”,我想他一定在会心地
笑吧。“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风云诡谲的历史在这二胡的演绎下变得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