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 七段数码显示译码器设计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显示译码器的结构和理解其工作原理。
2、学习 7 段数码显示译码器设计。
3、学习 VHDL 的多层次设计方法。
二、实验仪器
PC 机,操作系统为 Windows2000/XP,本课程所用系统均为 WindowsXP(下同),
Quartus II 5.1 设计平台。GW48 系列 SOPC/EDA 实验开发系
统。
三、实验原理
1、七段字符显示器
为了能以十进制数码直观地显示数字系统的运行数据,
符显示器有七段可发光的线段拼合而成。常见的七段字符显
示器有半导体数码管和液晶显示器两种。
图 3-1 是半导体数码管 BS201A 外形图,这种数码管的每个线
段都是一个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 LED),
因而把它叫做 LED 数码管或 LED 七段显示器。
图 3-1
发光二极管使用的材料与普通的硅二极管和锗二极管不同,有磷砷化镓,磷化镓,
砷化镓等几种,而且半导体中的杂质浓度高。当外加正电压时,大量的电子和空穴在
扩散过程中复合,其中一部分电子从导带跃迁到价带,把多余的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
出来,便发出一定波长的可见光。
磷砷化镓发光二极管发出光线的波长与磷和砷的比例有关,含磷的比例越高波长
越短,同时效率也随之降低。目前生产的磷砷化镓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线波长在 6500ā
左右,呈橙红色。
另外一种常用的七段字符显示器是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简称
LCD)。液晶是一种即具有液体的流动性有具有光学特性的有机化合物。它的透明度和呈
现的颜色手外加电场的影响,利用这一特点边可作成字符显示器。
在没有外加电场的情况下,液晶分子按一定取向整齐地排列着,这时液晶为透明
状态,射入的光线大部分由反射电极反射回来,显示器呈白色。在电极上加上电压后,
液晶分子因电离而产生正离子,这些正离子在电场的作用下运动并碰撞其他液晶分子,
破坏了液晶分子的整齐排列,使液晶呈现混浊状态。这时射入的光线散射后仅有善良反
射回来,故显示器呈暗灰色。这样现象称为动态散射效应。外加电场消失有,液晶又恢
复到整齐排列的状态。如果将七段透明的电极排列成 8 字形,那么只要选择不同的电极
组合并加一正电压,便能显示各种来。
本实验我们采用了半导体数码管,即 LED。
2、具体原理
7 段数码是纯组合电路,通常的小规模专用 IC,如 74 或 4000 系列的器件只能作十进制
BCD 码译码,然而数字系统中的数据处理和运算都是 2 进制的,所以输出表达都是 16 进
制的,为了满足 16 进制数的译码显示,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利用译码程序在 FPGA/CPLD
中来实现。但为了简化过程,首先完成 7 段 BCD 码译码器的设计。如图 3-1 作为 7 段 BCD
码译码器,输出信号 LED7S 的 7 位分别接如图 3-1 数码管的 7 个段,高位在左,低位在
右。例如当 LED7S 输出为“1101101”时,数码管的 7 个段:g、f、e、d、c、b、a 分别
接 1、1、0、1、1、0、1;接有高电平的段发亮,于是数码管显示“5”。
21
四、实验步骤
1、根据我们所用实验箱的电路特点,本实验我们选用模式 6 来进行本次实验,用数码 8
显示译码输出(PIO46-PIO40),键 8/7/6/5 四位控制输入,硬件验证译码器的工作性
能。(实验前检查实验箱左下拨动开关 DIP4 向下,数码管下拨动开关全部向上)模
式 6 原理图如图 3-2(选择模式 6 后,按系统复位键复位)
2、新建工程
第一步参照前例,因在本次实验中需用到芯片,所以还要设定一些其他参数。
图 3-2 模式 6 电路图
22
前两个实验到这里直接点击“Finish”完成一个工程的建立,现在点击“Next”来调用芯
片。
23
点击“Next”
24
选择芯片类型,这次选择“ACEX1K”
25
点击“Next”。
26
再点击“Next”
27
点击“Finish”完成工程建立。这里在工程的建立中同时确定了要用到的芯片型号及一些
参数。
3、程序输入及编译
新建文件并输入程序(同第二个实验)并进行编译。
4、管脚分配与锁定:程序通过编译成功后,根据模式 6 电路的连接方法,具体查 EDA/SOPC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