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0年新疆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资料共11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0 年新疆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2 分。请按答题卷中的要求作答) 1.绘画作品往往能够定格历史的瞬间,留下珍贵的历史资料。下图再现的历史事件是 A. 北伐战争 B. 南昌起义 C. 秋收起义 D. 遵义会议 【答案】B 【解析】依据图片《南昌起义》的绘画,可知反映的是南昌起义。结合课本所学,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 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独立领导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1927 年 8 月 1 日,周恩来贺龙朱德叶挺刘伯承等 人领导革命军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B 正确;北伐战争是 国共合作的产物,总司令是蒋介石,目的是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实现全国的统一。A 排除;秋收起义后毛 泽东分析了我国城市敌人力量强大,决定放弃攻打城市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C 排除;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D 排除;故选 B。 2.在鲁迅的小说中,深刻剖析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弱点,成为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是 A. 《子夜》 B. 《狂人日记》 C. 《阿 Q 正传》 D. 《骆驼祥子》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鲁迅的杂文思想深刻,语言犀利。他的作品《阿 Q 正传》,深刻解剖了整个民族的 精神弱点,成为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所以 C 项符合题意;A 项是矛盾的作品,排除;B 项表达了对 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和反思,排除;D 项是老舍的作品,排除。故选 C。 3.21 世纪的第 17 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于 2020 年 2 月发布。70 年前,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该法令的实施 A. 摧毁了封建的土地制度 B. 激发了农民参加合作社的热情 C. 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D. 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施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50 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 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2 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 2000 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所以 A 项符合题意;B 项发生在 1953—1956
年的三大改造中,排除;C 项是 1956 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D 项发生在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排除。故选 A。 4.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对“一国两制"解释正确的是 ①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 式长期不变 ②坚持“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 ③是党领导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 ④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指引下,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发展 A. ①② 【答案】D B. 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为解决这些问题,实 现祖国统一,我国从维护民族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 伟大创举;“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港澳台保持原 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是在“一国” 前提派生的,并统一于“一国”之内;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指引下,我国成功的收回了香港、澳门,并保 持了港澳的繁荣稳定;“一国两制”构想,也促进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发展。①②③④正确,D 符合题意;ABC 包括不全,排除,故选 D。 5.人类最早的文明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产生的。其中两河流域的文明成果是 A. 通过了一系列的民主改革 B. 修建了呈角锥体状的法老陵墓 C. 制定了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D. 确立了贵贱分明的四等级制度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两河流域的文明成果是制定了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公元前 18 世纪,古巴比伦国 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 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所以 C 项符合题意; A 项与雅典的民主政治有关,排除;B 项与古埃及文明成果有关,排除;D 项与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有关,排 除。故选 C。 6.公元前 4 世纪,马其顿国王的东征和帝国的建立,既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 大交汇。其建立的帝国是 A. 波斯帝国 B. 拜占庭帝国 C. 日不落帝国 D. 亚历山大帝国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 4 世纪,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东征。历经 10 年征战,亚
历山大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其版图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亚,南抵埃及,地跨欧、 亚、非三洲,这个帝国被称为“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但是,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所以 D 项符合题意;A 项建立于公元前 6 世纪,排除;B 项建立于公元 4 世纪,排除;C 项是指 18、19 世纪的英国,排除。故选 D。 7.下列对《封建时代的欧洲》相关内容的表述,连线正确的是 A. 中世纪城市——完全摆脱了国王和领主的控制 B. 庄园法庭——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C. 大学的兴起——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D. 《查士丁尼法典》——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2 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 育“最美好的花朵”,C 正确;中世纪城市并不能摆脱国王和领主的控制,城市贵族一般也是国王的支持者, 故“不能完全摆脱国王和领主的控制”,排除 A;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 单位,不是庄园法庭,排除 B;《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 渊源,不是《查士丁尼法典》,排除 D。故选 C。 8.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通过吸收中国文化成为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改革是 A. 伯里克利改革 B. 大化改新 C. 彼得一世改革 D. 明治维新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 7 世纪中期,日本积极吸取中国隋唐文化,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 了一系列改革,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B 正确;伯里克利改革使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 发展到高峰,排除 A;彼得一世改革向西方学习,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排除 C; 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排除 D。故选 B。 9.有学者评价某段历史时指出,文化一旦脱离中世纪空想的桎梏,也不能立刻找到理解这个世界的途径。 它需要一个向导,并在古代文明的身上找到了这个向导。这位学者评价的是 A. 手工工场出现 B. 租地农场兴起 C. 文艺复兴运动 D. 早期殖民掠夺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文化”“脱离中世纪空想的桎梏”“ 并在古代文明的身上找到了这个向导”并结合 所学可知,“向导”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所以学者评价的是文艺复兴打着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 号,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的一次解放运动,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 思想文化基础,所以 C 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 ABD 三项在题干中均未体现,排除。故选 C。 10.运用时间轴培养时空观念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列时间轴中,与②对应的事件是
A. 法国大革命 B. 美国独立战争 C. 拿破仑建立帝国 D.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776 年、《独立宣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对应的事件是美国的独立战争。1776 年,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是美国独立战争期间颁布的,B 正确;③对应的事件法国大革命,排除 A; ④对应的事件是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排除 C;①对应的事件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排除 D。故选 B。 11.恩格斯称《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人的第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纲领,对于确立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 动中的主导地位,无疑是完全必要的。这里恩格斯强调的是 A. 工人阶级必须组织起来 B. 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 C. 需要成立国际工人协会 【答案】D D. 用科学理论指导工人运动 【解析】根据材料“《共产党宣言》……对于确立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无疑是完全必 要的”可以看出,恩格斯认为工人运动的发展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D 正确;材料 中没有体现 ABC 的内容,排除。故选 D。 12.下侧内容是某同学在学习<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一课时的笔记。 中人物应该是 A. 玻利瓦尔 B. 卡斯特罗 C. 纳赛尔 D. 甘地 【答案】A 【解析】依据示意图信息“印度民族大起义、章西女王”“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圣马丁”并结合所学可知, 方框内应该是玻利瓦尔。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列强加紧了对外扩张和殖民活动,激起了殖民地人民 的普遍反抗。19 世纪,拉丁美洲和印度相继爆发了反抗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19 世纪中期的印度爆发了民 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代表人物是章西女王。19 世纪初,拉丁美洲人民在玻利瓦尔和圣马 丁的领导下,打击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建立了一系列独立国家,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所以 A 项符 合题意;B 项是二战后古巴民族独立运动领导人,排除;C 项二战后埃及独立运动领导人,排除;D 项是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印度民族民主运动高涨时期领导人,排除。故选 A。 13.1866 年,人们铺设了一道横越大西洋的电缆。建立了东半球与美洲之间直接的通讯联络。其主要技术来
源于 A. 工业革命 B. 第二次工业革命 C. 新航路开辟 D. 第三次科技革命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 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 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在各国发明家的努力下,发电机、电动机、电话、电报等纷纷问世,人 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题干“1866 年,人们铺设了一道横越大西洋的电缆。建立了东半球与美洲之间 直接的通讯联络”正是反映的有线信息的传播,所以 B 项符合题意;A 项开始于 18 世纪 60 年代—19 世纪 上半期,排除;C 项是 15—17 世纪,排除;D 项开始于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排除。故选 B。 14.苏联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从 1921 年的 1.5%增长到了 1939 年的 10%。这主要是由于其实行了 A. 新经济政策 C. 农业集体化运动 【答案】D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解析】根据题干“苏联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从 1921 年的 1.5%增长到了 1939 年的 10%。”结 合所学知识,1926 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928——1937 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 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D 正确;新经济政策在 1925 年底已经取消,排除 A; 1921 年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 B;20 世纪 30 年代初,苏联开始的大规模农业集体化运动为工业 发展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资金和劳动力,排除 C。故选 D。 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在发展中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其中不包括 A. 东欧剧变 C. 欧洲的联合 【答案】A B.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D. 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 【解析】东欧剧变属于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的变化,不属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A 符合题意;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政策,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B 不符合题意;第 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走上了联合自强以提高 国际地位的道路,1967 年欧共体成立,C 不符合题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西欧和日本很快从战争的废墟中恢复并发展起来,D 不符合题意。故选 A。 16.《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白皮书指出,中国有世界上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中国既是“世界工厂”,也 是“全球市场”。这反映出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是 A. 政治格局多极化 C. 社会生活现代化 B. 全球经济一体化 D. 文明发展多元化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国既是‘世界工厂’,也是‘全球市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世界发展趋势 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日趋紧密的今天,中国的 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同时,世界的繁荣也越来越离不开中国。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及整体经济规模的 不断扩大既为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 “稳定之锚”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使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从 “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转型、持续提升全球市场需求成为了现实可能,B 正确;ACD 与题干描述的不 符,排除。故选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其中第 17 小题 10 分,第 18 小题 14 分,第 19 小题 9 分,第 20 小题 10 分,共 43 分) 17.依据材料,做出判断。 汉武帝接连派出好几支远征大军去讨伐匈奴。最后迫使匈奴各部落或者归顺,或者逃往沙漠地区。这 时,贸易紧跟在胜利的中国旗帜之后。中国丝织品是各地最为需要的,至少占中国出口商品的 90%。作为回 报,中国也得到了各种物产,如;来自中亚的毛织品和牲畜,来自罗马诸行省的玻璃、珊瑚、珍珠、亚麻 布和黄金,其中黄金占首位。这些货物由商队沿着著名的“丝绸之路”来回运送。“丝绸之路”的主线自 中国西北部的长安(西安)开始,向西经河西走廊至塔里木盆地,分为两道,一条道沿盆地的北部边缘, 一条道沿盆地的南部边缘,绕过盆地。然后西逾帕米尔高原,穿过撒马尔罕,再绕过里海南端,由此继续 西进,至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的罗马边境。 以下表述从材料中得出的,请在对应题号后填“正确”;违背材料表述的,请在对应题号后填“错误”;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中没有涉及的,请在对应题号后填“未涉及”。 (1)张骞出使西域,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 (2)汉武帝大败匈奴后,丝绸之路得以畅通。( ) (3)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交流。( ) (4)丝绸之路到塔里木盆地后分为三道,最终到罗马边境。( ) (5)罗马帝国强盛时期的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为其“内湖”。( ) 【答案】(1)未涉及。 (2)正确。 (3)正确 。 (4)错误。 (5)未涉及 【解析】(1)材料没有涉及张骞出西域的内容,故本题应填未涉及。
(2)根据材料“汉武帝接连派出好几支远征大军去讨伐匈奴。最后迫使匈奴各部落或者归顺,或者逃往沙 漠地区。这时,贸易紧跟在胜利的中国旗帜之后……”,故汉“武帝大败匈奴后,丝绸之路得以畅通”在 材料中能够得出。故本题应填正确。 (3)根据材料“中国丝织品是各地最为需要的,至少占中国出口商品的 90%。作为回报,中国也得到了各 种物产,”可得出“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交流”在材料中能够得出。故本题应填 正确。 (4)根据材料“‘丝绸之路’的主线……至塔里木盆地,分为两道,一条道沿盆地的北部边缘,一条道沿 盆地的南部边缘,绕过盆地。……至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的罗马边境。”可知“丝绸之路到塔里木盆地后 分为三道,最终到罗马边境”违背材料描述的。故本题应填错误。 (5)材料没有涉及“罗马帝国强盛时期的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为其‘内湖’”,故本题填 未涉及。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陷入深渊】 材料一从 1840 年开始,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社会蹒跚地走入了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 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中国“走入了近代"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的三大丧权辱国条 约依次是什么? 【前赴后继】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义和团将矛头指向什么人?结合所学知识,“民族主义"的含义是什么?“三民主义”的 提出有什么意义? 【民族解放】 材料三
(3)中共一大确立的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的结果如何? (4)综合上述材料,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你得到什么启示?请从两个方面回答。 【答案】(1)鸦片战争;《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2)帝国主义;含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反对民族压迫。意义:是三民主 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3)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结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结 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4)启示:落后就要挨打;中国的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发展中 国。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从 1840 年开始,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社会蹒跚地走入了近代”并 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走入了近代"的标志性事件是鸦片战争;1840 年 6 月,鸦片战争正式爆发。1842 年 8 月,英国舰队沿长江而上,直逼南京城下,用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 京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古老的 中国开始被卷进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中国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是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的三大丧权辱国条 约依次是《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1840—1842 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4—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 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900—1901 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可知,义和团将矛头指向帝国主义;义 和团运动是 19 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这一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 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 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 指导思想。其中“民族主义"的含义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反对民族压迫。 (3)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可知,1921 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党的奋斗目标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