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8年四川省遂宁市中考物理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21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8页 / 共21页
资料共21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8 年四川省遂宁市中考物理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下列有关声和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声纹锁在房主说出暗语时才能被打开,是因为它能辨别声音的音调 B. “辽宁号”航母上的起飞引导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这是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 太阳能、风能、核能是目前正在努力研究、开发的新能源,它们都是可再生能源 D. 能量的转化和转移具有方向性,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量总保持不变 【答案】D 【解析】分析:(1)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2)减弱噪声有三种: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3)根据现在人类面临资源紧缺的现状,所以应该开发和利用新能源进行解答; (4)根据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 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不变,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进行解答。 解答:A、声纹锁在只有房主说出暗语时,才能被打开,因为它能辨别声音的音色,故 A 错误; B、“辽宁号”航母上起飞引导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 B 错误; C、现在人类面临着资源紧缺的现状,所以应该开发和利用新能源,人类应更多地开发和利用太阳能、风能、 核能等新能源,太阳能、风能是可再生能源,核能是不可再生能源,故 C 错误; D、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量总保持不变, 但是能量的转化和转移具有方向性,故 D 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关于能源和能量守恒的知识,题目难度不大。 2. 下列光现象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 A. 雨后彩虹一光的色散 B. 鱼翔浅底一一光的直线传播 C. 小孔成像一光的反射 D. 镜花水月一光的折射 【答案】A 【解析】分析:A、用光的色散的知识解释; B、用光的折射的知识解释; C、用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解释; D、用光的反射的知识解释。 1
解答:A、雨后彩虹:是光的色散形成的,故 A 正确; B、鱼翔浅底:是光的折射造成的,故 B 错误; C、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故 C 错误; D、镜花水月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 D 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各种现象的成因。 3. 小军帮妈妈煲鸡汤时,联想到了许多物理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鸡汤香气四溢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 鸡汤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内能不变 C. 煲鸡汤过程中,限压阀转动,此过程的能量转化与内燃机的做功冲程相似 D. 限压阀口“烟雾缭绕”,这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答案】B 【解析】分析:(1)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内能的大小跟质量、温度、状态有关; (3)内燃机的做功冲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4)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 解答:A、煲鸡汤时,鸡汤香气四溢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 A 正确; B、正在沸腾的鸡汤,温度虽然不变,但不断吸收热量,所以其内能增加,故 B 错误; C、煲鸡汤过程中,限压阀转动,此过程的能量转化情况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与内燃机的做功冲程相似, 故 C 正确; D、限压阀口“烟雾缭绕”,“烟雾”不是气体,而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 D 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与热学相关的多个知识点,联系生活中的现象,能用相关热学知识做出解释是解答的 关键。 4. 如图是某品牌榨汁机,为保障安全,该榨汁机设置了电源开关 s 和安全开关 S1.当杯体放在主机上时, S1 自动闭合,此时再闭合 S,电动机才能启动,开始榨汁。下列电路图符合上述要求的是( ) 2
A. B. C. D. 【答案】B 【解析】分析:串联的各电路元件相互影响,不能独立工作;并联的各电路元件互不影响,能独立工作; 根据题意确定两开关与电动机的连接方式,然后分析电路图答题。 解答:由题意可知,只有开关 S1、S2 都闭合后,才开始榨汁,即电动机才开始工作,说明两开关相互影响, 一个开关不能单独控制电动机,两开关是串联的,两开关、电动机与电源组成串联电路,由图示电路图可 知,B 正确。 故选:B。 【点睛】(1)根据电路元件是否相互影响,判断出它们的连接方式,相互影响为串联,互不影响为并联; (2)根据开关的控制作用,确定开关的位置,控制整个电路,开关在干路上,单独控制某个用电器,开关 在支路上。 5. 下面是小明整理的部分电学笔记,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 A. 丝绸与玻璃棒摩擦过程中,丝绸失去了电子 B. 由欧姆定律可知,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其两端电压成正比,与通过它的电流成反比 C. 磁感线总是从磁体北极出发回到磁体南极 D. 安装家庭电路时,开关应与所控制的用电器串联,且接在火线上 【答案】D 【解析】分析:(1)当两种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的物质相互摩擦时,束缚电子能力强的物体得到电子而带 负电;束缚电子能力弱的物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 (2)电阻是导体阻碍电流的性质,其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有关,而与所加电压和通过的电 流无关; (3)磁感线是为了形象的描述磁场而画出的,是封闭的曲线,在磁体外部磁感线从磁体北极出发回到磁体 南极,在磁体内部磁感线从磁体南极出发回到磁体北极; (4)为了有效的控制用电器,需要将用电器和开关串联;开关应接在火线和用电器之间,这样开关断开时, 用电器不带电,保证了维修人员的安全。 解答:A、丝绸与玻璃棒摩擦过程中,玻璃棒失去电子而带正电,丝绸得到电子带负电,故 A 错误; B、由欧姆定律可得 ,利用该公式可以计算导体的电阻,但导体电阻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 3
料有关,而与所加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不能说成: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其两端电压成正比,与通过它的 电流成反比,故 B 错误; C、在磁体外部磁感线从磁体北极出发回到磁体南极,在磁体内部磁感线从磁体南极出发回到磁体北极,故 C 错误; D、安装家庭电路时,开关应与所控制的用电器串联,且开关接在火线与用电器之间,这样开关断开时,用 电器不带电,保证了维修人员的安全,故 D 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摩擦起电、电阻特性、磁感线的方向以及开关的连接方法,要求认真审题,易错题! 6. KTV 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唱歌时用的麦克风(动圈式话筒)如图所示,它的工作原理是:对着 话简说话时,话简将声音转变为随声音变化的电流,然后经扬声器(喇叭)还原为声音。麦克风工作原理 与下列装置的工作原理相同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分析:动圈式话筒工作过程是:声波振动→引起膜片振动→带动线圈振动→线圈切割永久磁体的 磁场产生感应电流→经放大传给扬声器。由此可知其工作原理是电磁感应现象。分析各个选项的内容,找 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解答:A、该装置是电磁铁,是利用了电流的磁效应工作的,故 A 不符合题意; B、此图是奥斯特实验,说明了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着磁场,故 B 不符合题意; C、此图中没有电源,当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路中会产生感应电流,即电磁感应现象,故 C 符合题 意; D、此装置中有电源,即通电后,磁场中的金属棒会受力运动,故说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的作用,故 D 不 符合题意。 故选:C。 4
【点睛】记住:发电机、动圈式话筒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原理,带电动机的用电器、扬声器利用通电导体在 磁场中受力原理,带电磁铁的仪器利用是电流的磁效应原理。 7. 如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 S,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 向 b 端移动,则在移动过程中 ( ) A. 电压表 V 的示数变小,电流表 A1 的示数变大 B. 电压表 V 的示数不变,电流表 A2 的示数变小 C. 电压表 V 的示数与电流表 A1 的示数的乘积变小 D. 电压表 V 的示数与电流表 A1 和 A2 的示数差的比值不变 【答案】C 【解析】分析:由图可知,电阻 R1 与滑动变阻器 R2 并联,电流表 A2 测通过定值电阻 R1 的电流,电流表 A1 测干路中的总电流,电压表与定值电阻并联在电路中;并联电路两端电压等于电源电压,从而可以判断出 电压表示数的变化;首先判断出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 向 b 移动时,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电阻的变化,根 据欧姆定律 判断出通过滑动变阻器电流的变化;根据并联电路电流特点判定干路电流的变化;根据各 表的示数变化情况判定比值和乘积的大小。 解答:AB、由图可知,电阻 R1 与滑动变阻器 R2 并联,电流表 A2 测通过定值电阻 R1 的电流,电流表 A1 测干路 中的总电流,电压表与定值电阻并联在电路中,电压表测量的是电源电压,其示数保持不变;将滑动变阻 器的滑片 P 向 b 端移动,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变大,根据 可知,通过变阻器 R2 的电流变小;由 于 R1 两端的电压不变,所以 R1 的电流保持不变,即电流表 A2 的示数不变,根据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可知, 干路中的电流减小,即 A1 的示数变小;故 AB 错误; C、电压表 V 的示数不变,电流表 A1 的示数变小,则电压表 V 的示数与电流表 A1 的示数的乘积变小,故 C 正 确; D、电流表 A1 和 A2 的示数差为通过滑动变阻器的电流,由欧姆定律可知,电压表 V 的示数与电流表 A1 和 A2 的示数差的比值为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其电阻变大,则该比值变大,故 D 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并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的应用,关键是能把比值问题转化为阻值问题来处理,这 5
样就可以减小问题的复杂性。 8. 小明在水平地面上推如图所示的一只圆柱形油桶,油桶高 40cm,底部直径为 30cm,装满油后总重 2000N.下 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要使底部 C 稍稍离开地面,他至少应对油桶施加 600N 的力 B. 他用水平力虽没推动油桶,但他用了力,所以他对油桶做了功 C. 他用水平力没推动油桶,是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 D. 油桶匀速运动时,地面对油桶的支持力和油桶对地面的压力是平衡力 【答案】A 【解析】分析:(1)根据杠杆平衡原理,确定出使杠杆平衡的动力方向,然后利用几何关系求出力臂,再 利用平衡条件求出最小拉力的大小。 (2)根据做功的条件分析; (3)根据二力平衡分析; (4)根据平衡力的条件分析。 ,由于 ,则最小拉力 ,故 A 正确。 B、他用水平力没推动油桶,没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故不做功,故 B 错误; C、他用水平力没推动油桶,油桶处于静止状态,推力等于摩擦力,故 C 错误; D、地面对油桶的支持力和油桶对地面的压力没有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不是平衡力,故 D 错误。 故选:A。 【点睛】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 可知,在杠杆中的阻力、阻力臂一定的情况下,要使所使用的动力 最小,必须使动力臂最长;而在通常情况下,连接杠杆中支点和动力作用点这两点所得到的线段是最长的。 9. 2018 年 5 月 14 日早间,四川航空公司 3U8633 航班执行重庆一拉萨航班任务,飞机在 9000 多米高空自 6
动巡航时,驾驶舱右座前风挡玻璃破裂脱落,但最终安全备降在成都双流机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飞行员通过紧急呼叫与地面指挥中心取得联系是利用电磁波传递信息 B. 飞机起飞过程中机翼上方空气流速快压强小,从而获得升力 C. 乘客系好安全带是为了防止由于惯性造成的危害 D. 飞机平安着陆,在跑道滑行过程中如果外力突然消失,飞机将保持静止状态 【答案】D 【解析】分析:(1)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2)飞机机翼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小,下方空气流速小压强大,机翼在压强差的作用下,受到升力作用; (3)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它指的是物体能够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的一种性质,惯性大小与物体的质量 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4)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当物体不受任何外力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解答:A、太空中的航天员与地面指挥中心是利用电磁波传递信息的,故 A 正确; B、飞机的机翼上凸下平,飞机飞行时,空气经过机翼上方的路程长,速度大,压强小;空气经过下方的路 程短,速度小,压强大,从而使飞机获得向上的升力,故 B 正确; C、系上安全带是为了防止飞机咋在飞行时惯性带来的危害,故 C 正确; D、飞机原来的运动状态是正在运动着,因此,在外力突然全部消失后,飞机将沿外力消失的一瞬间的方向 和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 D 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以飞机为例考查了几个物理学中重要的知识点,认真审题,明确每一选项中描述的现象所对 应的知识点,再做出相应的判断。 10. 如图甲所示的圆柱形容器中装有适量的某种液体,现将密度为 0.6×103kg/m3 的正方体木块 A 放人容器 中,木块静止时露出液面的体积与浸人液体的体积之比为 1:3;在木块上表面轻放一个物块 B(VA=2VB),A 的上表面刚好与液面相平,如图乙所示。若将物块 B 单独放人此液体中,它静止时将( ) A. 悬浮 B. 漂浮 C. 沉底 D. 无法判断 【答案】B 7
【解析】分析:根据物体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算出物体 B 的密度,作出判断。 解答:甲图中,木块 A 在液体中漂浮,木块静止时露出液面的体积与浸入液体的体积之比为 1:3,则 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所以 ,即: 则液体的密度: 表面刚好与液面相平,如图乙所示,因为整体漂浮,所以浮力等于总重力,即: , ;在木块上表面轻放一个物块 B(VA=2VB,则 ),A 的上 ,化简可得: 则 B 的密度: 故若将物块 B 单独放入此液体中,它 静止时将漂浮。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阿基米德原理以及物体的浮沉条件,有一定难度。 二、填空题 11. 勤于动手的小聪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过程中,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按如图所示放置时,蜡烛通过 凸透镜在光屏上形成一个倒立、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清晰的像,利用凸透镜这 一成像规律制成的是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若保持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变, 将蜡烛移到“15cm“刻度线位置,他将自己佩戴的眼镜放在蜡烛和透镜间适当位置时,光屏上又出现了清 晰的像,则小明所患的眼疾是_____。(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 【答案】 (1). 缩小 (2). 照相机 (3). 近视眼 【解析】分析:(1)根据物距和像距的关系,能判断凸透镜的成像情况,从而判断其应用; (2)知道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同时知道凸透镜成实像时,遵循物近像远像变大的规律可 做出判断。 解答: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是物距,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是像距。由图知,物距大于像距,由凸透镜成像 规律可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将蜡烛移到“15cm“刻度线位置,物距变大,则像距会变得更小,即像更靠近凸透镜。此时保持凸透镜和 光屏的位置不变,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了一个度数合适的眼镜,光屏上也得到了清晰的像,说明这个 镜片对光起到了发散的作用,因此,他放置的应该是矫正近视眼的凹透镜片。 8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