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3年湖北武汉大学国际贸易学考研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4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8页 / 共14页
资料共14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03 年湖北武汉大学国际贸易学考研真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6 分,共 30 分) 1.生产可能性边界 答:也称为社会生产可能性边界或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 时最好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的最大数量的组合。由于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是有限的, 当这些经济资源都被充分利用时,增加一定量的一种产品的生产,就必须放弃一定量的另 一种产品的生产。整个社会生产的选择过程形成了一系列的产品间的不同产量组合,所有 这些不同产量的组合就构成了社会生产的可能性边界。假设一个社会把其全部资源用于 A 和 B 两种产品的生产。那么生产可能性边界可用下图表示。 它表示,一个社会在资源一定、技术一定的情况下所可能生产的 A 产品和 B 产品的各 种不同产量的组合。位于曲线右边的点(如 C 点)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源, 而曲线左边的点(如 D 点)可以成立,但没有利用或没有有效利用全部可供利用的资源。 而位于曲线上的点(如 E 点)则表示全部资源都得到了利用而又可以接受的组合。这条曲 线向下倾斜是因为当全部资源都被利用时,要获得更多一些的一种产品,就必须以牺牲其 他的产品为代价。一条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边界以外无法达到的组合意味着资源的有限 性;边界线上各种组合的存在意味着选择的必要;边界向下倾斜意味着机会成本。 2.学习曲线 答:反映厂商的累积产出与单位产出所需投入量之间关系的曲线。在长期中,随着时 间的延续和产量的积累,厂商会“学到”很多东西:第一,工人们在前几次完成—项工作 会花很多时间,当他们适应后,速度就会提高。第二,管理者通过生产过程的物流分析学 会把生产过程组织得更有效率。第三,工程师最初在生产设计上十分小心谨慎,一段时间 后便可用获得的经验来节省设计成本,减少错误设计;较好的和更专业的工具和组织规模 也可以降低成本。第四,原材料的供应者可以更有效地供应厂商所需要的原材料,并且可 以通过较低价格给予厂商一些好处。
如图所示,图中曲线就是一条学习曲线,横轴是厂商所生产的机器设备的累积产出组 数,纵轴是生产每组设备所需劳动的小时数。劳动投入直接影响厂商的生产成本,这是因 为劳动时间需要的越小,边际成本和平均生产成本越低。 一旦厂商生产足够多的设备,学习曲线的整个效果就完全表现出来了,并且一般的成 本分析也就可以使用了。然而,如果生产过程是新的,那么低产出水平上的高成本(和高产 出水平上的低成本)将显示出学习的效果,并且不是递增的规模收益。在学习的情况下,成 熟厂商的生产成本是很低的,不管厂商生产的规模如何。一个生产机器设备的厂商为追求 递增的规模收益,将大批量生产以获得低成本的好处。如果具有学习曲线,一个厂商可以 在不考虑每组数量情况下,通过安排生产更多的产品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3.资本外逃 答:资本外逃指为了避免因不利的经济、政治或军事等形势所带来的损失而发生的货 币从一国向另一国的大规模转移。例如在 20 世纪 30 年代后期,战争的威胁使欧洲人将数 十亿美金的私人资金转移到了瑞士、美国和其他可能保持中立并且维护政治和经济稳定的 国家。资本外逃说到底都是为了规避经济风险,但其具体原因是各有不同的:逃避税收和 严格的外汇管制;本币定值过高有趋软的危机;国内存在通货膨胀等等。资本外逃会使本 来恶化的形势雪上加霜,在国际资金流通中造成很大的骚乱,使资本外逃的国家出现巨额 国际收支逆差,而这又引起了大规模的货币投机浪潮,致使政府不得不实行货币管制,以 阻止资本外流。 现阶段,资本外逃主要发生在存在资本管制的国家,特别是拉美国家,这与这些国家 的宏观经济不稳定和经济政策不当是有很大关联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那些国际收支暂 时出现逆差的国家发放短期贷款,其目的就在于抑制货币投机并减轻由于不稳定的政治经 济形势所引起的资本外逃所带来的恶劣影响。 4.最优关税率 答:对于贸易小国,任何关税都会带来社会福利的净损失,面对大国来说,关税有可 能带来收益,但并不是关税越高其收益就越大。高关税固然使进口商品的单位税收增加, 但也造成了进口数量的减少,总的关税收入不一定增加。如果关税过高,进口量下降严重, 关税收入有可能下降。另外,如果进口缩减得厉害,造成国内价格大幅度上升,消费下降, 消费者所受的损失也就会增加以致额外的税收不足以弥补。因此,只有在一个适当的税率 下,进口国才有可能使收益达到最大。这个能使进口国的经济损失达到最低或收益达到最 大的适当税率,我们称之为“最优关税率”。
这一最优关税税率选择的原则是:从这一税率上的任何变动所引起的额外收益与额外 损失正好相等。用公式表示: M•ΔP/Δt-t※•p•ΔM/Δt=0 这里的 M 是商品进口数量,ΔP/Δt 是由于税率变动而引起的价格变动,一般来说, 税率与价格成正比,税率提高,价格上升,ΔP/Δt>0,M•ΔP/Δt 就是由于提高税率而增 加的由外国出口商支付的政府税收,对本国来说,这是增加的收益。t※是新税率,t※p 是 单位商品的关税额,ΔM/Δt 是由于税率变动而造成的进口量的变动。如果税率提高,进 口量必定减少,两者成正比,ΔM/Δt<0。因此,t※•p•ΔM/Δt 是提高关税率而造成的额 外税收损失。如果降低税率,情况正好相反,M•ΔP/Δt 变成了额外损失。t※•p•ΔM/Δt 变成了额外收益,但不管是降低还是提高,在最优税率上两者必须相等。 在这一条件下,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导出最优税率的公式: t※=(M•ΔP/Δt)/(p•ΔM/Δt)=M/P×ΔP/ΔM 由于ΔM/ΔP×P/M 是进口商品的供给价格弹性,因此最优关税税率就是进口商品的供 给价格弹性的倒数。由于小国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的供给曲线是完全弹性的,因此对于小国 来说,最优关税税率是零。大国面临的供给曲线是有弹性但不是无限的,因此最优关税税 率就大于零。出口国的供给曲线越是没有弹性,关税率就越高,最优关税率的确定完全取 决于外国出口供给的价格弹性。低于这个最优关税税率,进口国失去了一部分可以获得的 收益,高于这一税率,损失开始增加。 5.强制履行 答:强制履行是指经一方当事人请求由法院作出实际履行判决强迫违约方在指定期限 内履行义务。适用强制履行的必须是属于可强制履行的债务。法律上或事实上不能履行的, 如债务的标的不适于强制履行或履行费用过高的,应当不适用强制履行。 构成强制履行应具备以下条件: (1)必须有违约行为。 (2)必须有受害人请求违约方继续履行合同债务的行为。 (3)必须是违约方能够继续履行合同。如违约方不能履行,或因不可归责于当事人双 方的原因致使合同履行实在困难,如果实际履行则显失公平的,不能采用强制实际履行。 (4)强制履行不违背合同本身的性质和法律。如在一方违反基于人身依赖关系产生的 合同和提供个人服务的合同情况下,不得实行强制履行。 二、案例分析(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
1.我国 A 公司拟参加某宾馆的装修投标,为更确切地估算投标标底,向美国 B 公司询 价购买 300 套卫浴设备,并说明:“这一询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准确地估算投标的价格,投标 日期为 8 月 8 日,开标日期为 8 月 25 日。B 公司于 8 月 1 日向 A 公司发出出售 300 套卫浴 设备的要约。A 公司认为价格合理据此计算标底,并于 8 月 8 日递交了投标书。但 B 公司 发出要约后,因货源紧张,价格上涨,遂于 8 月 15 日发出撤消要约的通知。A 公司收到后 当即表示不同意撤消要约。8 月 25 日开标时,A 公司中标,A 公司于 8 月 26 日对公司 8 月 1 日的要约做出承诺。B 公司回电称要约已撤消,合同不成立,而 A 公司坚持合同成立。问 A 公司 B 公司间的合同是否成立?为什么?” 答: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规定,A 公司与 B 公司之间的合同是成 立的。理由如下: 根据《公约》的 16 条规定,在发盘已送达受盘人,即要约已经生效,但受盘人尚未表 示接受之前这一段时间内,只要发盘人及时将撤销通知送达受盘人,仍可将发盘撤销。如 果一旦受盘人发出接受,则发盘人无权撤销该发盘。 此外,《公约》还规定,并不是所有的发盘都可撤销,下列两种情况下的发盘,一旦生 效,则不得撤销: (1)在发盘中规定了有效期,或以其他方式表示该发盘是不可撤销的。 (2)受盘人有理由信赖该发盘是不可撤销的,并本着对该发盘的信赖而采取了行动。 在本案中,中国的 A 公司已经本着信赖该发盘是不可撤销的,并依照该发盘的报价进 行了投标,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的 B 公司是没有理由认为该合同无效的。 2.我公司拟从日本进口一批商品。经双方商定,我公司采用 D/P 三个月远期付款,且支 付货币可在美元与日元之间选择。谈判时根据日本政府颁布的资料,日本的通货膨胀比前 一季度大幅上升,国际收支逆差也比上年同期增长了 20%,造成了外汇市场恐慌,而同时 美国的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状况没有什么变化。问:我公司应选择何种货币作为计价货币? 请说明理由。 答:我公司应该采用日元作为记价货币。因为从长期来看,日元将会相对于美元出现 贬值。这是因为,一国货币的汇率跟其国内通货膨胀以及进出口状况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它们之间存在以下的关系: (1)如果一国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则该国货币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贬值,这主要 是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得出的。出现贬值自然会导致在未来只需支付很少的美元。在这里 我们采用美元作为支付货币,这种原则就是采用“软币”作为记价货币;而采用“硬币” 作为支付货币,可以少支付美元了。 (2)如果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了严重的逆差,这样也将导致该国的货币有贬值的倾向。
综上所述,我公司应该采用日元作为记价货币,美元作为支付货币,可以少付美元。 三、简答题(每小题 12 分,共 60 分) 1.据报道,某国的资本所有者要求他们的政府通过进口配额限制贸易。你从中可推断该 国的相对要素丰裕状况如何?为什么? 答:该国的劳动力属于禀赋较强的要素。 对这点的解释可以通过 H-O 模型加以解释。 H-O 模型是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谢尔和他的学生俄林共同提出的。李嘉图的比较利益 说认为,比较利益产生自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劳动成本差异。后人 以机会成本差异代替了劳动成本差异,但劳动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并未给以解释,H-O 模 型对此给予了说明。 (1)H-O 模型的假设前提。第一,两个国家,两种要素(劳动和资本),两种产品。第二, 两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方法相同,技术水平一样,投人系数相同,即具有同样的生产函 数,产量只是要素投入量的因变量。第三,商品、要素市场属于完全竞争市场,要素在一 国内可以完全流动,在国际间完全不流动。第四,两个国家中一个资本存量相对丰富,因 而利息率相对较低;一个劳动力存量相对丰富,因而工资率相对较低。第五,影响贸易的 其他一些因素,如运输、需求、贸易壁垒等被排除。 (2)H-O 模型的基本命题。第一,每个国家用自己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来从事商品的生 产交换,就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相反就会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在国际贸易中,一个 国家出口商品总是那些用自己相对丰富的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的总是那些需要用自己相 对稀缺的要素进行生产的产品。第二,如果两个国家要素存量的比率不同,即使两国资本 与劳动力的生产率完全一样,也会产生成本的差异,这点是贸易发生的直接原因。第三, 国际间的贸易一般会使贸易参与国之间的工资、地租、利息这些要素的价格出现均等化趋 势。 (3)H-O 模型的基本内在逻辑关系。相同种类产品的绝对价格差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基 础,价格绝对差是由成本差决定的,成本差是由要素的价格差决定的,要素价格的差异是 由要素存量比率产生的,而要素存量比率的差异是由要素供求决定的,而要素的供给则是 由要素禀赋决定的。因此,要素供给的禀赋不同造成了国际贸易的产生。 (4)对 H-O 模型的评价。 H-O 模型与比较利益说的异同点。从基本层面看,H-O 模型是建立在相对优势上的, 要素流动假设也基本一致,但 H-O 模型认为一种要素无法进行生产,国内、国际贸易均为 不同区域间的商品贸易,本质是相同的。李嘉图则认为国内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不能用 于国际贸易,价值的决定只是由劳动一种要素决定的,李嘉图认为劳动生产率差异是国际 贸易发生的原因,H-O 模型则将劳动生产率一致作为分析的出发点。
对 H-O 模型的评价。H-O 模型从一国基本经济资源优势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从实际优势出发决定贸易模式(产品结构、地理格局),从贸易对经济的影响分析是理论有益 的方面。但禀赋并非贸易发生的充分条件,同时该理论比较强调静态结果,排除了技术进 步的因素以及许多实际存在的情况,影响了理论的广泛适用性,另外对于需求因素也未给 予充分的重视。 (5)在本题中,本国必然是劳动禀赋较高的国家,因此会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的商品, 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这种贸易结构产生的结果必然是资本要素所有者的利益下降,劳动 要素所有者的利益上升,通过进口配额这种非常严格的贸易壁垒来保护资本所有者的利益。 2.试述当国际市场上贸易条件编离了均衡贸易条件时,市场的力量怎样使贸易条件恢复 均衡。 答:马歇尔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最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其 主要著作是 1879 年出版的《国际贸易纯理论》和 1890 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等。他的 经济学的理论核心是边际效用论和生产费用论相结合的均衡价格论。他用均衡价格论解释 描绘贸易条件的相互需求曲线,对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和说明。 (1)相互需求曲线 相互需求曲线又被称为提供曲线,它表示一国想交换的进口商品数量与所愿意出口的 本国商品数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它表明一国进出口的贸易意向随着商品的相对价格(交易 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提供曲线是由生产可能性曲线、社会无差异曲线簇以及可发生贸易 的各种不同相对价格推导出来的。 (2)相互需求曲线的形状的说明 上图表示的国Ⅰ的相互需求曲线,通过曲线,我们可以看出此国的比较利益的商品是 X。 上图表示的国Ⅱ的相互需求曲线,通过曲线我们可以看出,此国具有比较利益的商品 是 Y。
各国相互需求曲线之所以凸向代表其具有比较利益商品的坐标轴,可以用马歇尔的供 求理论来加以解释,原因有二:一是出口产品边际成本递增;二是进口产品的边际效用递 减。对一国而言,一方面,随着出口的增加,必须增加出口产品产量,使边际机会成本不 断增加,这就决定了用一定数量的出口产品必须交换更多的进口产品,该国才能继续扩大 贸易;另一方面,随着进出口贸易的增加,国内进口产品由于消费数量增加而效用下降, 而出口产品的消费量减少,而效用相对提高,这也就决定了该国出口同样的商品,必须换 回更多的进口产品,才能使它继续扩大贸易。总之,由于产品的效用和机会成本两方面的 原因,使一国的相互需求曲线凸向代表具有比较利益商品的坐标轴。 (3)通过相互需求曲线决定的均衡贸易条件 把两国的相互需求曲线放在一个坐标轴中,只要两条曲线在原点有不同的斜率,即两 国国内的均衡价格不同,它们总会在某处相交,因为两国国内均衡价格存在差异,为贸易 提供基础。一旦贸易可能,它们便将相互交换产品。 3.试述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1)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提出与假设前提。当代国际贸易实际中,多数贸易在禀赋相 似的国家之间进行(如发达国家),相当部分的贸易又是在这些国家相同的产业内进行(如汽 车、飞机的双向贸易),而且,当代的双向国际贸易并没有引发大规模的资源重新配置和收 人的再分配。产业内贸易理论对这些现象进行了分析。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为:理 论基本上是从静态出发;以不完全竞争市场为 前提;具有规模收益;考虑到需求的情况。 (2)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和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分为同质产品 的产业内贸易和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产品同质性是指产品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 市场区位不同,市场时间不问。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包括国家之间对大宗产品为减少运 费等因素进行的贸易,合作或技术因素的贸易,转口贸易,季节性产品贸易等。产品的异 质性是指产品间不能完全替代(尚可替代),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主 要是指产品在牌号、规格、服务等特点上的不同,消费者产生不同的需求,导致一国同一 产业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 (3)需求偏好相似论。需求偏好相似论认为,需求偏好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动因。在实
践中,人均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的需求结构,人均收入相似则市场之间的隔阂 较小,即便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穷国中的富人与富国中的富人的消费层次也很 相似,这样在两国间便产生了共同的消费群体与消费层次,在没有贸易限制的时候,便易 于发生贸易,因为消费者既可以在国内购买,也可以在国外购买同样的消费品,在一定的 国际价格水平下,收入相似的国家之间,由于需求发生重叠,因而贸易易于产生。 (4)规模经济的贸易利益。规模经济对贸易利益的影响可以表述为:产业内贸易利益源 于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的可选择性。具有相似禀赋的不同国家,其中若有一国因规模经济 而使成本降低,它便会因此产生新的比较优势,而在贸易中受益。 (5)对产业内贸易利益的评价。产业内贸易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批判,尤其是其假定更 符合实际,扩大了探讨的内容。产业贸易理论不仅从供给方面进行论述,而且从需求角度 进行了考察,这实际将李嘉图理论中贸易利益等于国家利益的隐含假设转化为供给者与需 求者均可受益。产业内贸易理论认为,规模经济是当代经济的重要内容,将规模经济 gg 荆 杯柞为产业内贸易的利益来源的分析较为贴近实际。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对比较利益说的补 充和发展,但该理论仍然是静态分析。 4.试述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以来,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发展的特点。 答:(1)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以来,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发展的理论基础 美国政府是一个高度介入国家贸易发展活动的政府,以新一代经济学家库格曼和克罗 斯曼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这种新贸易理论根据递增的规模报酬与不完全竞争理论证明: 对本国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如政府使用保护政策,将会产生一种“垄断利润转移”的 结果,本国企业将利用它在国内外市场上取得长期的竞争优势。若长期竞争优势的作用大 于短期的保护成本,一国的保护政策事实上对本国是有利的。这种理论在政策中被称为“战 略性贸易政策”。这种理论对美国政府的国际贸易政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这种贸易理论 的基础上,美国政府一方面强调维持开放型贸易体系,另一方面亦积极采用策略性贸易政 策,帮助美国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获得优势。 (2)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以来,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发展的表现 美国的贸易政策到 80 年代进入一个新阶段,以 1988 年最终形成的《1988 年贸易和竞 争综合法案》为标志,确立了美国贸易政策在新地历史条件下的基本格调与基本战略,主 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是从全球多边主义转向了双边互惠主义加强有针对性的双边贸易谈判,以解决争端 贸易与冲突,同时寻求建立区域性贸易集团,来获取更大的贸易与经济利益。 ②是从倡导“自由贸易”转向所谓“公平贸易”强调对等互惠条件,强化其贸易法的 自我保护性和主动性,依据 1988 年《综合贸易法》对不符合美国要求的国家和地区实施单 方面的贸易制裁。美国政府虽然强调其自由贸易的指导思想,但在实际做法上则采取了对 国内部分产业给予保护的措施,这期间通过了两个贸易法案,即《1974 年贸易法》和《1979 年贸易协定法》,为美国实行贸易保护奠定了法律基础。进入 80 年代,美国贸易逆差以惊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