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1安徽芜湖中考历史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资料共10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1 安徽芜湖中考历史真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历史试卷满分为 70 分,历史与思想品德考试时间共 120 分钟。 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 4 页,“答题卷”共 2 页。 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3.答题过程中你可以参考教科书和其他资料,请仔细审题,认真作答。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 1. 老子认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二者 都主张 A. 无为而治 B. 重农抑商 C. 儒道一家 D. 以民为 本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以百姓心为心”、“节用而爱人”等信息可以看出,老子和孔子都主张重视 民众,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选 D;儒家没有主张无为而治,排除 A;重农抑商是法家 提出的,排除 B;儒道一家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2. 下图反映了西汉封国形势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刺史制度的确立 B. “推恩令”的实施 C. 七国之乱的发生 D. 休养生 息政策的推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图片可知,与西汉初期相比,西汉后期封国的土地越来越小。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候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
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 势力越来越小,故 B 项正确;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 13 个州部,每州部派刺 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与题干“封 国土地减少”不符,排除 A 项;七国之乱是发生在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最终叛 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与题干“封国土地减少”不符,排除 C 项;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 策,促进了社会生产发展,与题干“封国土地减少”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3. 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垂脚高坐被视为傲慢行为。魏晋南北朝时, 随着“胡床、胡坐”的传播,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成垂脚高坐,这一转变体现了 A. 民族交融的加强 C. 政权分立的加剧 【答案】A 【解析】 B. 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D. 少数民族汉化的开始 【详解】从跪坐到垂脚高坐体现了汉族对少数民族习俗的接受,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加强,故 选 A;儒学正统地位并没有丧失,排除 B;材料反映的是民族融合的加强,而非政权分立的 加剧,排除 C;材料体现的是汉族对少数民族习俗的融合,并不是少数民族汉化,排除 D。 4. 唐高宗时,宰相薛元超曾感叹自己虽然高贵,但却非进士出身,这是人生最大的遗憾; 唐宣宗也羡慕进士,曾在宫中题“乡贡进士李道龙”。这说明 A. 殿试制度成为定制 C. 进士身份受到尊崇 【答案】C 【解析】 B. 科举制是唐朝唯一的选官制度 D. 下层民众成为进士主要来源 【详解】根据“进士”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唐代的科举制,薛元超和唐宣宗都 羡慕进士说明进士身份尊崇,故选 C;材料没有体现殿试的设立,排除 A;科举制是当代主 要的选官制度,并不是唯一的选官制度,排除 B;材料没有体现进士的来源,排除 D。 5. 下表中人口数据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西汉末至明初江南地区(除岭南外)人口总数变化表 中历 西汉元始二年 东汉永和五年 唐天宝元年 公历 2 年 140 年 742 年 宋崇宁年间 1102—1106 年 人口总数(口) 2507188 6294801 10579726 14580885
明洪武二十六年 1393 年 35987111 A. 赋税制度的改革 B. 江南经济的发展 C. 高产作物的引进 D. 土地政 策的调整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从西汉末到明初,江南地区的人口总数在不断增长结合所学 内容可知这种变化与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密切相关,故选 B;赋税制度改 革并不是江南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排除 A;高产作物的引进是在明代中后期,排除 C;土 地政策的调整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D。 6. 清末,127 所高等专门学校中有理、工、农、医类学校 23 所,学生 2195 人,占全部专 科学生总数的 9.2%。1915 年,94 所专科学校中有工、农、医类学校 29 所,学生 4763 人, 占全部学生总数的 19.8%。这反映出 A. 专科学校分布科学合理 C. 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 【答案】C 【解析】 B. 新文化运动成果丰硕 D. 全国学制得到了统一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到 1915 年,近代新式教育的学科分类覆盖已经越来越全面, 科学技术专业的人才明显增多。因此,题干反映出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故 C 项正确; 题干材料只提到了专科学校的数量,没有涉及学校分布和学制问题,排除 AD 项;新文化运 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与题干“科 技人才增多”不符,排除 B 项。故选 C 项。 7. 1937 年 3 月,陕甘宁边区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后又明确宣布:“(地主)出租土地给农 民,只要地租不苛刻,政府不加以任何干涉。”这一做法有助于 A. 团结各阶级共同抗战 C. 打击国民党投降势力 【答案】A 【解析】 B.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D. 结束国共十年内战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37 年是全面抗日战争前夕,此时停止没收地主土地有利于 团结地主阶级一致抗日,故选 A;中共的这一做法是为了团结抗日,BCD 都与这一主旨不符, 排除。 8. 日本官员承认,进入核俱乐部使中国“获得亚洲第一大国的称号”。中国第一颗氢弹爆 炸成功后,英国媒体评论说,如果“四大国”继续假装中国弱,这是在发疯,赶紧让中国进 安理会。据此可知
A. 核试验的成功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 B. 安理会担负着维护世界和平的责 任 C. 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 新中国得到了西方各国的普遍承 认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中国拥有核武器是英国媒体认为应该赶快让中国进入联合国安理会, 说明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故选 A;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CD 都与这一主 旨不符,排除。 9. 1984 年,石家庄造纸厂推行承包制改革,第二个月就实现利润 21 万多元,超过了改革 前原定的全年指标。第一年承包期满,完成利润 140 万元,比承包指标翻了一番。这说明 A. 乡镇企业产值迅速提高 B. 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注入了活力 C.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 1984 年造纸厂实行承包制后,企业的利润大幅度增长,这说明企业经 营体制的改革,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提高了经济效益,故选 B;材料反映的是城市国有企业 的改革,而不是乡镇企业,故排除 A;材料反映的是国有企业改革,没涉及到多种所有制经 济,故排除 C;21 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 D。 10. 随着帝国的扩张和商业的发展,社会上各种新的矛盾日益凸显,罗马缺乏一个适用于外 来人口以及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关系的法律。针对这一情况,罗马帝国 A. 颁布了成文法 B. 建立了元首制 C. 编制了儒略历 D. 推行了 万民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罗马帝国时期为了应对复杂的统治状况,罗马帝国制定了更为 完善的法律,即推行了万民法,故选 D;颁布成文法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排除 A;BC 都不 是针对社会矛盾采取的措施,排除。 11. 美国宪法的制定者认为,任何政府部门都有扩张权力的野心,而“野心必须要用野心来 对抗”,只有这样才能限制权力,保障民主。基于这一理念,1787 年美国宪法规定 A. 总统和议员均由选民选举产生 B. 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 C. 黑人和白人不能享有平等权利 D. 最高法院有权解释法律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美国宪法的制定者认为只有权力才能制约权力,所以在美国 1787 年 宪法中践行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实行了权力的制衡,故选 B;ACD 都是美国 1787 年宪法的内 容,但与题意中的以权力制约权力的主旨不符,排除。 12. 1900 年以后,机器导致的力量革命使男人相对于女人在生产领域的力量优势变得无足 轻重,“女性与男性第一次平等地站在机器面前”。这可以说明 A. 科学研究引领技术突破 C. 科技进步引起社会变化 【答案】C 【解析】 B. 男女平等基本实现 D.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详解】材料反映了机器的应用,推动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这说明科技进步是引起社会 变化、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故选 C;材料反映的机器导致社会变革,并没有反映科学 研究与技术突破的关系,故排除 A;1900 年男女平等基本实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B;1900 年西方资本主义统治着世界,“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说法不符合当时世界的情况,故排除 D。 13. 有学者针对一战指出:“因为欧洲看起来被削弱、分裂和不堪一击了,所以这些白人不 再注定是殖民地的统治者了。从欧洲和西南亚战场返回家乡的殖民地居民根据他们的亲身观 察加深了这种印象。”这意在说明一战 A. 缓和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C. 终结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答案】D 【解析】 B. 结束于世界人民的反战运动 D. 有利于被压迫地区民族解放 【详解】据题意可知,材料说明一战导致欧洲被削弱、分裂和不堪一击,即一战使欧洲的殖 民统治地位下降,从而有利于被压迫地区的民族解放,故选 D;材料反映了一战对欧洲的打 击,说明有利于被压迫地区的民族解放,ABC 都不符合这一主旨,排除。 14. 1948 年,意大利举行选举,共产党可望获得 51%的选票,对此,美国明确提出,凡投票 赞成共产党的国家均不能获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最终,意大利共产党只获得 30%的选票, 这反映出马歇尔计划 A. 推进了冷战政策的实施 C. 消除了共产主义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B. 导致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D. 阻碍了意大利经济恢复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马歇尔计划成功阻止了意大利共产党当选执政。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开始推行冷 战政策。1947 年 3 月,杜鲁门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 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以杜鲁门主义为起点,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
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也是美国实施冷战 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骤,故 A 项正确;1955 年,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 成,排除 B 项;冷战政策只能遏制共产主义,而非消除了共产主义的影响,排除 C 项;马歇 尔计划帮助西欧各国渡过了战后难关,使其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从而巩固了西欧各国资产 阶级的统治,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5. 1970 年,一位西方国家领导人指出,过去的福利政策“使穷人堕落,是纳税人受骗,” 必须进行改革,政府应当鼓励工作,公平地对有工作的贫困家庭提供援助。据此可知,福利 政策 A. 遭到资产阶级的反对 C. 应该兼顾效率与公平 【答案】C 【解析】 B. 调动了全体劳动者生产积极性 D. 解决了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 【详解】根据题干“使穷人堕落,是纳税人受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 70 年代, 国家福利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造成人们工作积极性降低;题干材料“政府应当鼓励工作, 公平地对有工作的贫困家庭提供援助”反映了福利政策的调整,应该兼顾效率与公平,故 C 项正确;A 项不符合“政府应当鼓励工作,公平地对有工作的贫困家庭提供援助”,排除 A 项﹔题干材料认为调整福利政策的目的在于激发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而不是福利政策已调动 了积极性,排除 B 项;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D 项表述不符合史 实,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二、辨析改错(8 分) 16. 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后的括号内正 确的填“正确”;错误的填“错误”,并加以改正。 (1)贾思勰总结了农业生产经验,著有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天工开物》。 (2)齐白石以西洋写实主义的技法改革中国画法,创造了宏篇巨作《愚公移山》。 (3)王进喜于 1960 年率队参加胜利油田建设大会战,以他为代表的艰苦创业精神被誉为 “铁人”精神。 (4)袁隆平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作出重要贡献。 【答案】(1)错误,“《天工开物》”改为“《齐民要术》” (2)错误,“齐白石”改为“徐悲鸿” (3)错误,“胜利油田”改为“大庆油田” (4)正确。 【解析】 【详解】(1)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贾思勰所著农书为《齐民要术》,而《天工开物》 是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所著。所以“《天工开物》”改为“《齐民要术》”。
(2)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徐悲鸿以西洋写实主义的技法改革中国画法,创造了宏篇 巨作《愚公移山》,而齐白石创造了独特的大写意国画风格,擅于花鸟鱼虫。所以“齐白石” 改为“徐悲鸿”。 (3)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进喜于 1960 年率队参加了大庆油田建设大会战,而不是 胜利油田。所以“胜利油田”改为“大庆油田”。 (4)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袁隆平是我国杂交水稻之父,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作出 重要贡献。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估计,1913 年中国近代工业企业共有 698 家,资本总额 33082 万元。到 1920 年,近代工业企业达到 1759 家,资本总额 50062 万元。中国的产业工人在 1913 年只有 60 多万人,到“五四”之前,达到了 200 多万人。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逐渐成长, 并于五四时期开始表现出不可低估的阶级力量,必将产生其政治的代表。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 1913——1920 年中国工业的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五四时 期工人阶级是如何“表现出不可低估的阶级力量的”。 材料二 中国工人运动最初主要是自发的经济斗争。1923 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将工 人运动转变到争取自由的政治斗争阶段。罢工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工人阶级独立斗争 是不可能得到胜利的。中共三大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单纯领导工人运动转移到国民革命中 来。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工人运动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3)结合时代特点,为上述材料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答案】(1)状况:企业数量、资本总额、工人总数增加。说明: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 主力;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等。 (2)变化:从自发的经济斗争到有组织的政治斗争;从独立斗争到国民革命。原因:近代 工业发展,工人阶级力量壮大;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 等 (3)示例: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是近代历史的必然选择 【解析】 【详解】(1)第一问状况,根据材料一“1913 年中国近代工业企业共有 698 家,资本总额 33082 万元。到 1920 年,近代工业企业达到 1759 家,资本总额 50062 万元。中国的产业工 人在 1913 年只有 60 多万人,到‘五四’之前,达到了 200 多万人。”可知,1913—1920 年中国工业的发展状况是企业数量、资本总额、工人总数增加。第二问说明,根据所学知识
可知,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五四运动促进了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推动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 (2)第一问变化,根据材料二“中国工人运动最初主要是自发的经济斗争。1923 年,京汉 铁路工人大罢工将工人运动转变到争取自由的政治斗争阶段。”可知,从自发的经济斗争到 有组织的政治斗争;根据材料二“罢工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工人阶级独立斗争是不可 能得到胜利的。中共三大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单纯领导工人运动转移到国民革命中来。” 可知,从独立斗争到国民革命。第二问原因,根据材料二“罢工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 工人阶级独立斗争是不可能得到胜利的。”可知,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根据材料二 “中共三大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单纯领导工人运动转移到国民革命中来。”可知,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推动了中国工人运动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工人阶 级的力量逐渐壮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 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不少知识分子开始走向工人群众,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使中国 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3)根据时代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民主 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救亡图存”、中国“向何处 去”,是当时许多仁人志士所探索的大问题,而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则是 近代以来中国关于社会发展方向的所有争论的焦点。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尽管中国人民已 进行了 80 多年的艰苦斗争,但没有一个阶级、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认清这场斗争的 本质,提出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纲领。历史实践证明,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先 进政党,才能真正担负起领导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建立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 因此,为上述材料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是近代历史的必然选择。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农奴制度促进了西欧主要农业组织形式——采邑的发展。采邑是大 型庄园,包括土地、草场等,以及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由于地区性国家建立了越来越有效 的政治组织,地方上的封君和封臣管理着政治和军事事务,这一体系一般被历史学家称为封 建制度。 ——据[美]杰里·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 材料二 13 世纪的欧洲处于变革的阵痛之中,在经济上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和工业化。 工商业的兴起促进了城市生活的产生,新的城市生活又使中世纪社会产生了市民阶级,市民 阶级公开提出政治代表权和在法律面前平等的要求,这些经济社会变革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的 经济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