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从IE工程师到总经理》.pdf

第1页 / 共23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5页 / 共23页
第6页 / 共23页
第7页 / 共23页
第8页 / 共23页
资料共23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从 IE 工程师到总经理》 作者: 饮水思源 (2008 年 03 月 30 日 17:30:44 星期天) 由于信息的闭塞,一直以为国内在 IE 的领域属于空白,除了前些年听到清华大学设立了 工业 工程学系外,几乎再也没听到 IE 这个字眼了。也不知道怎么发现到这个论坛的,看了一段时 间,也下载了不少资料参考,想想也似乎该回馈些什么吧?要谈论技术面的知识,我脱离 IE 的 工作很久了,怎么也无法跟年轻的 IE 人相提并论;思来想去,就谈谈个人的心得,希望也能回 馈点经验跟大家分享。 文中内容,由于专有名词牵涉到两岸用词或是翻译的不同,如造成困扰,也请多包涵。 84 年大学联考,在填写志愿的时候,看了半天的科系,眼睛都花了,也不知道填哪个 科系 好?就用了排除法,由于小时候被电过,对电有很深的恐惧感,所以只要跟电扯上关系的 ,一律划掉;想想自己也没本事当科学家,凡跟研究有关的,如物理,化学,数学等科系 也被大笔一挥;因为家人从事建筑,实在是不想在工地上度过残生,土木,建筑这些科系 也不考虑.....。 就这样排除后,发现了有个工业工程学系,突然眼睛一亮,这是什么?经多方打听,结果 很失望,在那个年代,台湾知道 IE 的人也是少之又少,唯一问到的就是不用像理工科系的学 生,整天窝在实验室里,跟烧杯,仪器度过 4 年,太好了,就选这科系......,我就这样走 进了 IE。 等进入大学,奇怪,我是工学院的,怎么要读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 这些不是商学院读的吗?如果要读这,我直接考商学院就好了,何必拐个弯? 同学之间也议论纷纷,这 IE 到底是要读什么啊? 实事上,绝大部分的同学,大概都是抱着这样的疑惑跟悔恨读完了大学,更多的是,一 直 到毕业都不知道能找什么工作?我呢?没差,要真找不到工作,就回家跟老爸继续到工地干 ,至少还有点砌砖头,搅拌水泥的专业知识,当年的我,还真有这样的想法。 懵懵懂懂的混到毕业,到底 IE 学到了什么?真的是一点概念也没。要说大学 4 年里印 象最深 刻的,就是毕业论文的题目,我们这组选了人因工程的专题,做了汽车驾驶座位与刹车, 油门距离的最佳化研究(论文题目记不是太清楚了)。当时,之所以会选这个题目,最主 要的原因是“好玩,可以折磨同学”,在自制的驾驶座上,为了取样更有说服力,除了全 班同学,几乎动员(也可以说逼迫)了科系的所有学弟来当试验品。可没想到的是,当初 为了一个好玩的心理,在我以后的工作上,竟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影响也延续至今。 毕业后分发到了海军舰艇,本来按专业分,我该到后勤单位的,但由于缺兵,舰上的军 官 逐个问专业,问到我,我说学工业工程的,当场几个军官都瞪着眼看我,那表情就像看个 火星人一样,大概是不知道该怎么问下去?后来一个军官问我,你是工科还是商科的?我
回答是工学院的,另一个军官就说:工学院的?那到轮机来好了。我就这样到了轮机队。 当我看到机艙的时候,我第一个念头就是想跳海。所谓机舱,简单的理解就是把汽车引 擎 盖打开,把里面所有的设备放大 N 倍,人可以在里面操作机器,里面的工作环境大概跟煤矿 坑差不了多少。要我去启动发动机?维护那些电力设备?看着机舱里面布满管路密密麻麻 比蜘蛛网还复杂,我当时真想逃兵。 学习是辛苦的,按海军的规定,是要经过专业知识的验收合格后才能放假的。我从最基 本 的工具开始认识起,到机舱的最底层去摸管路,要分辨清楚哪些管路是属于水管?哪些是 油管?哪些是汽管?到背诵设备的维护手册(类似 SOP), 到真正上手能维护设备,我花了比别人约多三个月的时间才通过验收考试。 在学习的过程中,是老兵带着我们,每个人有自己的教法,但总体来说,没有系统性。 我 为了能尽快放假,都是利用晚上跟睡觉时间,自己到机舱里面去画管路图,去学习如果设 备真出了问题,该从哪里开始检查起? 有一晚,在画好柴油系统的管路图后,突然对整个机舱的系统有了清晰的概念,为了验 证 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还刻意把某台辅助设备的柴油管路关闭掉,看是否真能检查出问题 并且解决它?就在那一晚,我终于理解了到底 IE 在学什么?到底它能做什么?我当时的理解 是:如果一个从事 IE 的人,没有系统的概念,那他规划的东西或是计算的结果,肯定是很 片面的,永远也不会让其他人认可的。那一晚,我真觉得自己好像是练武功的人,突然顿 悟了。 第二天,我要家人把一些关于 IE 的书寄给我,我渴望的能把书上的知识应用到现在的 工作 环境,大约经过了半年吧,当我把机舱所有管路跟设备的路线图画好,并且把设备的维护 手册重新编制,用大量的图表做成 SOP,队上的军官跟老兵都很惊讶,他们没想到可以这 样 来训练新兵?而且效果似乎更好?为了这个自己赋予的任务,我所获得的报酬是:从此不用 再修机器了,负责整合整个轮机队各单位的训练工作,这对当时的我,真是一大福利,因 为可以不用每天再用柴油来洗手了,呵呵。 因某些原因, 享受了点特殊待遇,退伍前近三个月,我就回家准备找工作了,但由于没有退 伍 令,也无法去正规的公司应聘。刚好朋友家人开了个清洁公司,问我有没兴趣去打几天工?想 想也好,总比每天待在家里发慌的好。 这家清洁公司主要的业务是做新竹科学园区的清洁外包工作,负责外墙清洗跟办公室的 消 毒工作等。第一个安排我去的公司是罗技(我想这公司不需要多做说明了),一进罗技的 off
ice,给我的感觉就是跟传统的公司不一样,心里的震撼,大概就跟今天看国内民营企业与 外企之间的差异很接近。 那天是星期天,有几个员工在加班,都很年轻,大概年纪跟我不相上下;看到我带着消 毒 工具,也都客气的把位置挪开,让我能进行工作。他们在不远处泡着咖啡,传来的咖啡味 道,很香......。等我消毒结束了,他们拿了杯咖啡请我喝,也跟我聊了一会,他们很惊讶 我还没退伍就出来工作了,呵呵。可我更惊讶的是,上班还能喝咖啡,这么休闲?这跟我 从小出来打工看到的景象,完全不同。记忆中,曾在高中的暑假去了一家日资厂打工,别 说喝咖啡了,我看办公室的人,连倒杯水都得跟那个日本干部点个头,打声招呼才好去倒 水,好像不这样做,是占了公司的时间做私人事情。这一天,我感觉外企好像真的不错, 难怪那么多人想进外企上班。 第二家安排的是 X 邦(AXcton),当时这家公司也刚起步不久,如果用时髦的说辞就是 Desig n house,刚好他们要找仓管员,我想反正退伍令还没拿到,也可以趁这机会去实地学学仓 储作业,抱着这样的的心态,我去应聘了。 在 X 邦的一个多月,跟我接触最多的是 R/D 的工程师,他们平均一天要领料近 30 次, 每次领 的材料都是以颗为单位,电感几颗,电容几颗,电阻几颗的领。当时,我真觉得自己不是 仓管,而是中药店配药的,客人拿药单来,我就打开药柜去配药。而这来的客人又很烦, 几乎是每两小时就得换料测试,有时是料领上去了,没多久又说要退料,说是领错了,还得 再换其他型号的料....。就为了 R/D 人员要领料换料,几乎是天天加班到晚上 10 点才能下班 ,根本没时间去思考到底仓库能有什么学问? 当时,我一直纳闷的是,难道他们的研发过程这么繁琐?这可苦了我们,上班就是等着 R/ D 人员的领料换料。同事跟主管反应,主管说,R/D 人员得罪不起,况且你们的工作就是发 料,这点苦都吃不了吗?一句话就把我们堵了回来,我心想,当时那家公司的仓管人员流 动率高,是不是跟工作流程不顺有关? 也许有人会问我们主管人呢?呵呵,我就知道他上班会站在旁边盯着我们怎么算料发 料, 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们效率太慢了,其他的,他一概不管。真有问题问他,他会认 为你是想找借口推托,除此之外,他很少跟我们对话。当时有个同事忍受不了,跟经理反 应,经理算很客气,希望我们能提出不满的依据跟数据,当时同事除了满肚子的牢骚情绪 ,也不知道该怎么具体跟经理说这要怎么讲数据?第二天他离职了,而我却在想:原来跟 上级反应还不光是发发牢骚他就会处理的,还得有依据跟数据?若说我在 X 邦学到了什么? 就是凡事都得讲依据跟数据。 总算拿到退伍令了, 意味着独立的人生开始了新的起点。在当时的台湾,学理工科系的, 如果 不是去台北发展,大概就是往竹科挤了。
当时的竹科也刚起步没几年,我因地利之便,家里离竹科也就几公里的路程,可说是看 着 竹科从零开始发展起来的,整个园区内,比较知名的如宏碁,慧智,全友等公司是当时很 多人想进去的企业。就在思考该选哪家公司时,原来在 X 邦的同事联系我,有没兴趣去旺 X 公司(MXXC)应聘?是做半导体的,说是工作环境比系统厂好,发展前途应该不错。半导体? 我当时的概念是一边导电一边不导电的东西就叫半导体,不过也没多作思考就答应了。 当时旺 X 的 office 承租园区内好多办公地点,还没有独立完整的一个 office,更别说有工 厂 了,我满腹的疑惑,工作环境好?发展前途不错?怎么我一点也看不出来?人事部门让我 填写完履历后,就安排了资材的经理跟我面谈,她简单的问了几个如希望待遇,想在哪个 部门工作问题后,就问我几时可以上班?我心想应聘就这么简单?提问了经理一个问题,不 用做什么笔试,专业知识考试吗?这个女经理回了我一句:“不用,清 X 毕业的,可以不用 考试,只要你们肯来,我们就录取;如果做不好,一样得走人”。 我听了她的话,心里百味杂陈,是该高兴我是清 X 的毕业生,所以不用经过繁琐的 intervie w 过程?还是该难过我只是顶着清 X 的光环,而不是因为我个人的能力才被录取的? 第一天报到是星期六,在 office 的顶楼等待着办理报到手续,有近 200 个新人,看样子 都是 刚退伍的,其中还有不少校友。心想连工厂影子在哪都不知道,最多也就是在顶楼远远看 到一个连地基都还没挖的工地上,挂着未来工厂规模的示意图,怎么一下子就招了这么多 人进来?这到底是什么公司?(如果换成在国内,我想可能会有很多人认为这家公司是什 么皮包公司吧?) 跟几个校友没聊几句,就一个一个被带走了,被分配到资材的有 10 几人,来带我们的 是资 材的助理,早上由她跟我们作资材部的介绍,然后发了好多的资料给我们,要我们回去后 自己看,一摊开都是英文,看样子想在这里混下去,英文这关就得尽快克服。 星期一,正式上班。不用打卡也不用签到,好像还不错,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个人对打卡 钟 有很深的痛恶感。经理把我们几个新人带到会议室安排工作,可能我有在 X 邦的打工经验 吧 ,就安排我跟另一新人进物管部门跟仓管,其他的同事几乎全安排到了生管。到了物管报 到,就两个人,一个物管的经理(相当于课长),一个比较资深的工程师,两人都很客气 ,要我把发到的资料先看看,如果不懂的可以问他们。瞄了一眼电脑,他们应该是在排 BO M 表吧,也不好多问就独自看着资料。到了中午用餐进到餐厅,眼睛一亮,这么漂亮的餐 厅 ?还有咖啡厅?也没具体规定用餐时间?餐后发现很多人留在餐厅喝咖啡抽烟聊天,这么 闲?(当时的半导体厂,对禁烟的要求没那么严格,会规划几个吸烟区)。
下午上班,物管经理拿了一大叠的领料单给我,要我逐一去找制程,制造等相关部门人 员 补签名。心想领料单还能补签名?而且一补就是近百张?但也不好多问。就这一动作,我 正式开始了具体的工作,也开始了我的 IE 生涯。拿到领料单,我逐一的按部门分类,然后 拨分机号跟对方联系预约时间(这一动作在无形中给我日后的工作带来了难以想象的方便 )。在请各部门工程师补签名的时候,发觉对我都满友善的,也没怎么说就很爽快地签名 了。其间也跟各部门的工程师聊了他们的工作,发现他们跟我一样,就是整天在看相关的 资料,也没具体分配到什么工作? 日子就在学习跟看资料中过了一段时间,一天下午,物管经理又拿了之前填过的领料单 说 是要作废,要我跟仓管的同事拿新编定的领料单,再让各部门的主管跟工程师重新填写。 我当时真懵了,重复两次动作?而且不单是签名,是要别人重新填写,还要该部门的主管 重新签名?真的头疼了,把一张空白的领料单拿给别人,他们会理你吗? 当时,一下子就联想到 X 邦的 R/D 工程师,想到了 R/D 人员得罪不起的话,万一拿去 人家不肯 签该怎么办呢?我决定了用最笨的方法,就是自己填写,只留签名栏,或许到时候他们比 较不会啰嗦!利用晚上加班忙到约 11 点,(在旺 X 工程师加班是没有加班费的,最多就是 报 补休)总算把所有的单据都写好了,就等第二天拿给他们签名。 第二天上班,我拿着单据到各部门请他们签名,有好几个人说:“怎么好意思让我自己 重 新填写,空白单据拿给他们就好了,”我也客气地回说:“这也是我们部门的失误,怎么 好意思一再麻烦你们?”事情算是很顺利的完成了。可当我回到办公室,就听到仓管的同 事气呼呼的在抱怨说:“那些工程师一个也不肯签,说你们自己的失误,凭什么要我们陪 着你们耗时间?” 奇怪,怎么同一个工作,面对同样的人却是不同的结果? QBQ (问题背后的问题) 在前文, 我有点流水账的写下我到旺 X 的前段生活,是想做几点说明: 1) 为什么一家连工厂都还没建设的企业,连同原来的员工就招进了约 300 个人进来?而且绝 大部分的人都是在学习,并没有分配到工作。 是这家公司财大气粗还是?在当时,以我一个新鲜人的粗浅概念想了很多答案,都真的难以理 解,难道就因为它有钱?如果当时,我怀疑一家连工厂都没的企业,可能我待没几天就会离 开。那我日后就没法了解当时为何旺 X 要这样做的原因。 这个问题牵涉到经营者的观念与企业的战略规划,就先略过不谈。
2)为什么一个领料单会发生让 user 补签名跟发生后来重新制作新单据的问题? 是相关人员经验太差?为什么一个都交付印刷的单据没多久就失效? 在以上两个问题的背后,是否还有我没看透的原因存在? 在说明领料单发生的种种问题前,我想很多刚从事 IE 的人会很激情的去思考怎么改善?甚 至会主动的去了解两个单据之间的差异,而提出自己的改善方案或是看法。如果当时我真 这样做,可能就犯了职场上的一些禁忌。可事实上我还是做了,这就是欠缺经验所造成的 影响。 当时我也试着想找出两个单据之间的差异,发现除了排版稍微有点不同外,并没什么严重 的缺失。我疑惑了,为什么要换?我带着疑惑去请教主管,主管也简略跟我说明了背后的 原因。也因为这样,在日后我无形中被贴上联 X 派系的人马。 当时旺 X 的干部主要挖角自台 X 电跟联 X 两家半导体厂, 资材(联X):下属有生管(联 X),物管(联 X),仓储(台 X 电)三个部门 IE(台 X 电) 采购(台 X 电)<--------------------------------- 仓储的经理是采购的处长带过来的 第一次的单据是由仓储经理用台 X 电的表单经过部分修改后使用的,可联 X 系统的人觉得 不 合适,就推翻了原来的表单,沿用联 X 的表单使用。 等我清楚了一些状况后,没多久,作业副总(台 X 电)在一天早上突然召集 IE 跟资材的全体 员 工做人事宣达:"即日起,IE 跟资材合并成立资材处,由 IE 经理担任资材处长,原资材经理 担任专案经理。内部人员调动由各部门主管自行安排报人事部门备案“。 这一天,资材的女经理请假没来,后来就请长假,等假期结束她就离职了。 也就在这一天,我第一次看到职厂上的斗争,台 X 电系统的人取得胜利。 我也深深的体会到,不管你是什么专业,尤其是需要与跨部门协作的单位,如 HR,IE,QA 等 ,如果你看不清大环境的风向球或是抱着管那么多干嘛?我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好(这里 不是要各位去做打听小道消息或是议论高层是非的动作,请勿观念混淆),我个人的经验 就是:越做越得罪人,越做越不讨好。 由于仓储经理因故请了长假,因人员不足加上我最资浅,把我调到仓储支援。等他回来后 ,因当时已经人事冻结,遇缺不补,他没打算放我回物管就拖了下来。这一拖,让我跟他
日后产生了三次严重的摩擦。而摩擦的起因是他认为我属于联 X 系统的人,肯定心不向着 他 ,等人员补齐了再放我回物管,留我无非是多个体力活。我一直纳闷的是我几时变成哪个 派系的人马了? 在与仓储经理共事的期间,公司也开始了建厂的工作,需要 IE 人员参与协助建厂工作。资材 处长找我约谈了在仓储工作的想法后,没几天后他就安排我进了 IE 部门,参与建厂的工作 。严格说,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新 IE 根本没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最多的就是陪着老 IE 到 处开会,协助他们整理相关资料。 在建厂的过程中,听到了几次评价 IE 的言论: 1)建筑商说:你们 IE 就是建厂有用,等工厂建好了就等着失业。 当时,这些建筑商也承接了不少半导体厂的工程,从他们口中说出这样的言论,在我们听 来似乎有点依据,那其它厂的 IE 出路在哪里呢? 2)其他部门说:你们 IE 是不学无术系,什么都沾一点没一样精的。 说这些话的人,大部分是制造部门跟负责制程的工程师们,他们每天会钻研在自己的工作 领域内,对一个制程会研究的非常细微跟深入。当他们看到 IE 人员几乎什么部门都能待, 在他们的观念里面,这叫“滚石不生苔”,怎么有可能精通? 3)生管的经理有次半开玩笑说:如果他小孩出生后,要是长的一副生管脸,就把他 X 死, 免得以后出来工作受气。 怎么 IE 就这么招人厌?惹人嫌?如果真是这样,IE 这门学科难道是理论家们自己想出来的 理论无法跟现实结合?就带着疑惑的心情,日子还是一天一天的过下去,其间也思考过很 多次,难道 IE 的处境就这么尴尬? 无独有偶,一个交 X 毕业的同事,在写一次气体管路漏气的测试报告,或许是措词没有稍 微 圆滑些,整个责任完全指向厂务部门负责气体工程的工作人员身上。这一个报告激怒了厂 务部门所有的人员,厂务处长带着报告来兴师问罪:为什么这份报告提报上去前,没跟他 们先讨论过? (这位交 X 毕业的 IE,是跟我同天进公司的同事,之前就听说他的脾气很怪,不怎么喜欢跟 他人说话,很沉默的一个人。类似与其它部门发生的冲突在他身上也有过几次,但他似乎 都不以为意。但毕竟不是同一组的,我们也不好多过问)。 处长当时也懵了,按规定,应该是由他签名后才会送达到副总办公室的。可这份报告却没 有他的签名?姜还是老的辣,他安抚对方请他先回去,说今天了解后会给对方一个答复。
经事后了解,是副总来办公室巡视(处长又刚好在开会),副总随口问他进度情况,他或 许是为了想表现自己的效率也或者是想证明自己报告写的很好,就把报告交给副总看了。 也就发生了事后厂务部门被副总指责的事件。后来处长去厂务部门打圆场,希望能把事情 淡化掉,但可能真得是激怒对方了,对方说最好 IE 部门换个工程师,不然以后不欢迎 IE 的 人。 处长回来后,召集了所有 IE 人员开会,主要是希望这位同事去道歉。我们心里也认为,他 的报告的确措词上不够圆滑,甚至有点主观很容易得罪人,去道个歉又不丢面子,也有利 以后工作的开展。 可没想到的是,他竟然不认为他有必要去道歉,如果是因他的专业知识不行,数据有误而 影响到部门,他可以离职。所有的人都安静的都看着处长,他也算脾气好没有发怒,就问 了他一句:“你认为你的专业够吗?” 他:“我自认为学得不错”。 处长:“你想过为什么你的同事都没跟其他部门产生矛盾冲突,在你身上却发生了好几次 ?他们的专业知识比你差吗?“ 他:”别人怎样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是来工作的不是来陪笑脸的。“ 处长可能也被激怒了,(其实我们也被激怒了)回他一句:”人外有人,你想把事情做好 前最好先学会怎样做人。“ 过了一会,处长又说:“以你今天的言论跟态度,以后你跟同事之间也很难相处,你自己 决定去留吧。” 第二天,这位同事来办离职手续,毕竟同事一场,我们请他在餐厅喝饮料也聊了一会,他 还是坚持认为自己没错。其实在我来看,错与对都不重要了。我只是不明白,都是同届毕 业的,他凭什么就这么傲? 他离职后,处长安排了我跟另一同事到厂务部门跟踪他之前的项目,可以想象遭白眼是免 不了的。可没想到,我们进去开会时,他们的态度似乎不错也没怎么敌视我们。等会议结 束后,我们去了厂务处长办公室拜访,想化解之前遗留下的敌对氛围。他也客气的请我们 喝茶闲谈说:“大家都是出来工作的,没必要搞的那么对立,但事情发生了,况且事情真 相也不完全是他所看到的那样,他就按自己的主观意识来写,我如果不维护部门的利益, 那我以后怎么带底下的人?”“以后大家还要共事,我不会因为之前的事情否定你们 IE 的 人,不过也希望以后你们的报告要送上去前,最好先拿给我们看看,大家先沟通沟通。” 出来后,我跟同事跑去工地外抽烟,当时天很冷,两个人缩在墙角边一边吸烟,一边聊着 离职同事的论点跟厂务处长的谈话。当时,我朦胧的意识到,专业知识大家都有,为什么 有人工作进展很顺利,有人却被排挤?我突然想到了一句话:“与人为善”,当我告诉同 事这四个字时,他也笑了。 厂房在一年半后建成。此前数月我们再次调动到 fab(可理解为车间),负责设备的 lay o ut。由于有了厂房的 lay out 经验,在规划设备 lay out 的工作算是做的比较驾轻就熟。在 这时,公司来了 12 个日本人,说是来学习的(旺 X 技术输出给日本 NXK),他们就派了 12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