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生物面试真题及答案
高中生物《减数分裂》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高中生物《减数分裂》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并播放有丝分裂多媒体课件,教师总结出有丝
分裂重要的特点是遗传物质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分裂的结果是子细胞中染色体
数与亲代细胞一样。
PPT 展示三口之家的图片,图示有性生殖的过程。
(二)动画演示,共同探究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初步了解减数分裂的相关信息(以精子的产生为例)。
(问题:减数分裂的概念,场所和结果;产生精子的原始细胞及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动画演示: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过程。
2.动画演示:同源染色体联会时的动态变化和四分体形成过程。
3.动画演示:减Ⅰ中期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减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
4.动画演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5.动画演示:次级精母细胞形成过程。
6.动画演示:次级精母细胞到精子的过程。
提问:精细胞中染色体数目,DNA 含量,染色体特征与精原细胞相比有什么变化?为什么精
子寿命很短?精子还能再分裂吗?
7.再完整播放一遍减数分裂全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减数分裂过程:提问:减数两次分裂各时
期细胞名称是什么?染色体有哪些行为变化?
(三)动手体验,形成概念
引导学生用橡皮泥模拟减数分裂全过程,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四)小结作业,课外延伸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课下请学生归纳形成配子的细胞分裂(减数分裂)的过程与特点。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简述减数分裂的主要特征?【专业知识类】
【参考答案】
(1)减数第一次分裂主要特征:
间期:精原细胞经过染色体复制,体积稍微增大,成为初级精母细胞。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
对等片断的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分裂,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
(2)减数第二次分裂主要特征:
同有丝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 2 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
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 2 个子细胞,最终形成 4 个子细胞。精细胞经过复杂的变
形成为精子。
2.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你是如何突破的?【教学设计类】
【参考答案】
本节课的重点是:精子形成的过程。为了突出这一重点,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出精子
形成各个重要时期的动态变化,引导学生分别分析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对较抽象的概
念,比如“四分体中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我配合照片以及模式化的示意图进行讲解。
当学生对减数分裂有直观的认识之后,师生共同用精炼的语言归纳总结精子形成的过程;之
后引导学生合作模拟精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通过模型建构,对减数分裂过程中
染色体数目和行为变化有更直观的印象,这样减数分裂概念的形成就水到渠成。整节课我将
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通过多媒体直观教学和模型建构,有利于学生知识的
建构。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活动从而突出重点。
高中生物《孟德尔第二定律》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高中生物《孟德尔第二定律》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回顾分离定律的基础上,沿孟德尔的探究思路,通过问题(一对相对性状的分离对其他相
对性状有没有影响?两对相对性状共同遗传时有何规律?)引入两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的学
习。
(二)层层引导,学习新知
(1)实验现象: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相关内容后,请学生
叙述该实验的过程及结果,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2)提出问题:在观察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回答:
①为什么 F1 全是黄色圆粒?(帮助学生巩固对性状显隐性的认识)
②对 F2 粒形和粒色两对性状分别研究时是否仍遵循分离定律?9:3:3:1 与 3:1 之间有什
么关系?③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中,性状分离的原因是什么?借鉴遗传因子假说,能否解释
性状的自由组合现象?
(3)做出假说:此时学生会积极思考,相互讨论。进一步引导学生阅读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
象的解释。
(4)验证假说:教师引导:孟德尔在得出分离定律时,提出假说后探究过程结束了吗?假说可
以解释已有的实验现象,就说明它一定是正确的吗?让学生参考分离定律的验证实验,自主
设计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实验。
(5)总结规律:至此可让学生自行总结并叙述自由组合定律。(培养学生总结及表达能力)
(三)课堂巩固,小结作业
(1)完成“课堂巩固”部分习题,公布答案并点评。
(2)学生总结本节课知识,完成课后作业。
板书
答辩题目解析
1.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专业知识类】
【参考答案】
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
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
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
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自由组合
2.本节课的教学应用了课堂组织技能,其目的是什么?【教学设计类】
【参考答案】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组织学生注意、管理纪律、引导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
帮助学生达到预定课堂目标的行为方式。
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和维持学生的注意
(2)引起学生兴趣和动机
(3)加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4)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标准
(5)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高中生物《有丝分裂》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高中生物《有丝分裂》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提问细胞增殖是什么?引出真核细胞分裂的三种方式,并引出本课内容。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细胞周期
教师提出细胞周期的概念,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分组讨论:细胞周期包含哪两个阶段,特点
分别是什么?
2.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
Flash 动画模拟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动态变化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后分步播放各个时
期,暂停各期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各期的特征。
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出好的记忆口诀。
(三)模型操作,巩固提高
1.模型操作:学生 2 人为一组,用棉线段模拟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主要变化阶段。学生代表
上讲台示范,边讲解边操作。
2.引导学生再次分析各时期变化图像,填写下列表格,并将规律绘制在学案的坐标图内。
(四)小结作业,拓展延伸
学生结合板书自己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梳理。
课后练习:试着将所学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 DNA 数量的变化曲线标注在坐标
图上。
课后思考: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与植物细胞一样吗?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简述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前期:膜(核膜)仁(核仁)消失现两体(染色体和纺锤体);
中期:形数清晰赤道齐(染色体的形态固定,数目清晰,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后期:一分为二向两极(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并平均移向两极);
末期:两消两现新建壁(纺锤体、染色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植物细胞中央出现细胞板)。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设计问题】
【参考答案】
根据我对本节课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真核细胞增殖的方式;概述细胞周期的概念;描述细胞有丝分裂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图,图文结合,提高识图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通过模型操作,提高抽象概括归纳的能力及转换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有丝分裂过程及其中各种量变化的学习,认识到生物学中体现
的生命的运动性、物质发展变化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等哲学问题;进一步了解模型法、
数学归纳法在生物研究中的作用,并认同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的观点。
高中生物《氨基酸的脱水缩合》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高中生物《氨基酸的脱水缩合》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播放电影《蜘蛛侠》的片段。设问:电影中的主人公是谁?他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
紧接着用 ppt 分别展示黑寡妇蜘蛛和荧光水母的图片,设问:从这些画面中我们应该不难发
现这些神奇的生命现象是由谁来承担的?从而导入新课。
(二)引导学习,探索新知
1.资料分析,探究氨基酸的通式
ppt 上展示拥有 4 种氨基酸的一个表格:
让学生思考讨论如下问题:
(1)四种氨基酸都由哪些元素组成?有什么共同特点?区别是什么?
(2)如果将各氨基酸的不同部分作为 R 基(—R),尝试归纳氨基酸的通式。
教师邀请两位学生主动到黑板上演板,其他学生尝试在纸上书写。并请学生评价演板的两位
同学尝试写出的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教师最后总结,并针对错误进行说明。
2.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
让 4 个学生代表 4 种不同的氨基酸,进行角色扮演。尝试怎样才能连接起来。学生会很容易
想到“手拉手”。
通过此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肽”、“多肽”、“肽链”,以及一条肽链中“肽键数”、“脱去
的水分子数”,和“氨基酸数”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
继续提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