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河南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
泥土/拘泥
嘹亮/潦倒
处理/处境
反省/省亲
奴婢/裨益
车轴/压轴
模范/模式
惆怅/绸缪
曲径/曲解
任务/烹饪顷刻/倾诉
一、积累与运用(共 28 分)
1.(2 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载体/载重
B.扁舟/偏旁
C.勉强/强迫
D.缅怀/腼腆
2.(2 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眷顾
B.缄默
C.荟萃
D.肯求
3.(3 分)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依次填人文中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魂牵梦萦
赏心悦目
金碧辉煌
力挽狂澜
笑容可掬
集思广议
博采众长
目不暇接
雄纠纠
催化剂
文绉绉
检字法
维护/帷幕
)
建筑不是浮在空中的,它跟一个民族的文化、理念和思维方式紧密相关。“中则正,满
。方方正正的一个房子,故意缺少一角,留出一点缺憾,
,
,
。
则覆”,
意思就是不能过满,过满就走向反面了。
①它的审美趣味在于“整”和“缺”
⑧中国建筑不过分追求完美
②这是中国人的
处世之道
④同样也反映在
建筑上。
,
,
。”
。(李贺《雁门太守行》)
,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陶渊明《饮酒》),沉醉其中,乐而忘我,此第二境也;“
4.(8 分)古诗文默写。
(1)报君黄金台上意,
(2)
(3)欧阳修《醉翁亭记》一文中,写山中早晚不同景色的句子是:“
(4)潜心读书有四种境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静下心来,耐住寂寞,此第一境
也;“
”
(杜甫《望岳》),登临顶峰,高屋建瓴,此第三境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生有
限,学海无涯,此第四境也。
5.(4 分)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
(1)从下面两个故事中选择一个,结合相关情节,写出主人公是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获胜
的。
①斗金角大王、银角大王
(2)《鲁滨逊漂流记》也被译为《鲁滨逊历险记》,你认为哪种翻译更合适?请结合具体情
节简述理由。
6.(9 分)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之一﹣﹣谷雨(如图)
材料二传说,张仲景告老还乡时正值冬至。
②三打祝家庄
,
他路过白河岸边,看到风雪里劳作的乡亲们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弟子搭起医棚,盘上大
锅,把羊肉和一些祛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煮好后再用面皮把它们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
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耳朵很快就好了。此后,就有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1)材料一的图画,介绍了和“谷雨”相关的哪些内容?
(2)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的内容。
(3)联系两则材料内容,使用关联词语“不仅……而且……”写一句话,概括二十四节气
和大自然、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二、现代文阅读(共 28 分)
7.(16 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放 学
①安安上小学了。半年之后,妈妈觉得他可以自己走回家,不必再接了,毕竟只是十五
分钟、拐三个弯的路程。
②十五分钟过去了,又过了一个十五分钟。妈妈开始不安。
③一个小时零十分之后,妈妈拎起汽车钥匙,准备出门找安安。门铃响了,安安进门,
看见妈妈生气的面孔,惊讶地问:“怎么啦?”妈妈生气地说:“怎么啦?还问怎么啦!你过
来给我坐下!”安安卸下背上的书包,嘟着嘴在妈妈指定的沙发角坐下。他的球鞋一层泥,
裤膝上一团灰,指甲里全是黑的。“你到哪里去了?”审问开始。“没有呀。”安安睁大眼睛。
“只要十五分钟的路,你走了一小时零十分,你做什么了?”“真的没有呀!”安安渐渐生气
起来,声音开始急促,“我跟米夏儿、克利斯、史提方一起走,就这样一路走回家,哪里都
没去,什么都没做呀!”他气愤地站了起来。看样子孩子没说谎。“安安,妈妈只是担心,怕
你被车子撞了,被坏人拐了,懂吗?”安安点点头:“我知道,可是我真的哪里都没有去。”
④以后的日子里,妈妈又紧张过好几次,用电话追踪来追踪去,然后安安又一脸无辜地
出现在门口。
⑤妈妈决定亲眼看看孩子怎么走那十五分钟、三个拐弯的路程。
⑥11 点半,放学了。孩子们像满天麻雀似的冲出来,叽叽喳喳吵得像一锅滚水。孩子
往千百个不同的方向奔跑跳跃,坐在长凳上的妈妈好不容易才盯住了安安,还有安安的“死
党”。四个小男生在前头走,妈妈在后头跟着,隔着一段距离。
⑦经过一截短墙,小男生一个接一个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再爬上去,惊险
地走几步,跳下来……11 点 45 分。
⑧经过一个大铁门,里头传出威武的狼狗叫声。米夏儿已经转弯,现在只有三个男生了。
三个男生蹑手蹑脚地走向大铁门,一接近铁门,狼狗扑过来,小男生尖叫着撤退,尖叫声中
混着刺激的狂喜。狼狗安静下来,小男生又开始蹑手蹑脚地摸向大铁门……狂喜尖叫着撤退。
妈妈看看手腕,12 点整。
⑨克利斯转弯,这已到了板栗街。安安和史提方突然四肢着地,肩并肩,头颅依着头颅
在研究地面上的什么东西。他们跪趴在地上,背上突出着正方形的书包,像乌龟背着硬壳。
地面上有一只黑色的蚂蚁,蚂蚁正用它的细手细脚,试图将一只死掉的金头绿眼苍蝇拖走。
死苍蝇的体积比蚂蚁起码大上 20 倍。蚂蚁工作得非常辛苦。妈妈很辛苦地等着。12 点 15
分。
⑩史提方转弯。安安踽踽独行,背着他花花绿绿的书包,两只手插在裤袋里,嘴里吹着
不成调子的口哨。差不多了吧!妈妈想,再转弯就是咱们的麦河街。安安停下来。他看见了
一片美好的远景:一块工地。他奔跑过去。妈妈心一沉。工地上乱七八糟,木板、油漆桶、
铁钉、扫把、刷子……安安用脚踢来翻去,聚精会神地搜索宝藏。他终于看中了什么﹣﹣一
根约两米长的木条。他握住木条中段,继续往前走。12 点 25 分。
⑪在离家还有三个门的地方,安安停在一株大松树下,仰头往上张望。这一回,妈妈知
道他在等什么。松树上住着两只红毛松鼠,它们经常在树干上来来去去地追逐。有时候,它
们一动也不动的,就贴在那树干上,瞪着晶亮的圆眼看来来往往的路人。现在,两只松鼠就
这么定在树干上,安安仰首立在树下,他们彼此用晶亮滚圆的眼睛瞅着对方,安静得好像可
以听到彼此的心跳。
⑫在距离放学时间一个小时零五分之后,七岁半的安安抵达了家门口。他把一根两米来
长的木条搁在地上,腾出手来按了门铃。
(作者:龙应台。有删改)
(1)放学回家的路程,妈妈认为只需十五分钟,安安却走了一小时零十分。为什么会有这
样的矛盾?
(2)第①﹣③段中哪些语句为后文写安安放学路上的经历做了铺塾?
(3)品读第⑦﹣⑩段,从词语运用、修辞方法、细节描写中任选一个方面,结合相关语句
进行赏析。
(4)全文十多次写表示时间的词句,有什么作用?
(5)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表现母爱,有人认为是表现童真童趣,有人认为是关注儿童
成长。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8.(12 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不假思索”的肌肉记忆
①我们都知道记忆的功能是由大脑完成的,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当人们需要记忆一些必
须由身体参与的技能和运动时,除了通过大脑进行记忆之外,肌肉自身也会自觉启动记忆功
能。
②肌肉记忆虽然听起来很陌生,但在生活中却相当常见。用筷子、骑自行车、跳舞、做
体操、演奏乐器等等,无一不需要肌肉记忆的配合。就拿弹钢琴来说,有时候一首曲子弹到
一半,突然想不起后面的谱子了,这时候无论你怎么绞尽脑汁地回忆,都没有任何进展。但
是,如果你能从头开始,再弹一遍曲子,很可能到卡壳的地方就自然而然地顺下去了,这就
是你身体的肌肉记忆在起作用。
③再比如打羽毛球,所有人都可以用大脑记住一系列规则和技巧,但在实际操作中,一
个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人可能和林丹打得一样好吗?
④林丹之所以成为“超级丹”,不是因为他脑子里羽毛球理论记得比任何人都熟,而是
因为他的肌肉在大量的练习中熟记了各种球的应对模式,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自动给出反
应。其实不难理解,当外界刺激出现时,如果完全要靠大脑支配身体肌肉,需要的时间较长,
而肌肉依靠自身的记忆支配身体就要快得多了。如果你恶作剧突然偷袭一位武木高手,即使
这位高手是你的亲人,你也千万不要以为他会对你手下留情,因为身体的反应绝对要快过大
脑,当他后悔时,你可能已经被打残了。“不假思索”就是肌肉记忆的真实写照。
⑤事实上,肌肉记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和普通记忆一样,也起源于大
脑。当我们的身体学习某种新的技能时,大脑就会激活身体上所有需要配合的运动单元来帮
助我们完成一系列的动作。
⑥一旦我们的肌肉纤维从大脑处获得了移动的信号,它们便会开始反馈信息。当我们做
出某种动作时,肌肉、肌腱以及关节中的“传感器”便会持续不断地将身体当前的空间位置
反馈到我们的中央神经系统当中,以便肌肉得到下一步行动的信息。
⑦这一过程是从大脑到肌肉的一个持续不停的反馈循环,久而久之,我们的大脑会创建
一条穿过中央神经系统的路径,从此,肌肉的动作也就不再需要一次次通过大脑的指示,而
是可以自动进行了。这些一次次经过的路径也就变成了所谓的肌肉记忆。
⑧从肌肉记忆的原理中我们不难看出,想要构建肌肉记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动作重复的
数量。在刚开始学习某种技能或运动项目时,我们还是需要通过大脑来控制身体协调的,只
有在一次次的大脑和肌肉反馈循环之后,才能构建出便捷的路径,形成肌内记忆。
⑨肌肉记忆有个特点,那就是形成以后便很难忘记了,即使我们很长一段时间不再重复
那些动作,肌肉记忆也会潜藏在我们的身体中,一旦需要使用就会被再次激活,其效率远比
新学者的效率高得多。比如,专业的运动员即使中断训练长达 20 年,当其再次重新训练时,
所需要的时间也比那些新手要短至少 40%。
⑩一般来说,记忆花费的时间长,遗忘所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而肌肉记忆是在长期的
重复练习中形成的,因此遗忘得慢也是理所当然喽。
(作者:李苗苗。有删改)
(1)肌肉记忆为什么可以“不假思索”?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3)下面这段文字介绍了一种利用肌肉记忆原理发明的新技术。如果你想用它为上文锦上
添花,你会把它放在文章的开头部分还是结尾部分?为什么?
美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名叫“移动音乐触觉”的技术,你只需要戴上一款特殊的无指手
套,把手放在琴键上,这副手套通过蓝牙与﹣台笔记本或是手机连接,科学家设计的计算机
程序会将音符转换成震动,并刺激手指移动到正确的位置上敲击琴键。而在这期间,你完全
可以背英语单词或者看部新上映的电影。实验证明,这期间背诵单词的效率与正常情况下没
有任何区别。
(4)你和小明一起去游泳,他虽然学过,但已经好几年没下过水了,有些犹豫。请你结合
文章相关内容,鼓励他大胆游泳。
三、古诗文阅读(共 14 分)
9.(10 分)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一)
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二)
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
尔。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
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注】: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
长的水流。④陇:通“垄”。⑤牧竖:牧童。⑥髹(xiu)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C.
B.
D.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语段(一)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4)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
10.(4 分)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四、作文(50 分)
11.(50 分)任选一题作文。
(1)题目:让路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 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女儿问:“为什么有的西瓜甜,有的西瓜不甜呢?”父亲说:“甜的西瓜是因为被阳光照
耀的时间长。……‘那地里的西瓜不是都在接受阳光的照耀吗?”女儿又问。父亲说:“是
啊,阳光是公平的,它一视同仁地照耀着所有西瓜。可是有的西瓜怕热,躲在阴影里,不肯
接受阳光的照耀。”
要求:①根据材料寓意,选好角度,自拟题目。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 字左右。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013 年河南省中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泥土/拘泥
嘹亮/潦倒
处理/处境
反省/省亲
奴婢/裨益
车轴/压轴
模范/模式
惆怅/绸缪
曲径/曲解
任务/烹饪顷刻/倾诉
一、积累与运用(共 28 分)
1.(2 分)(2013•河南)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载体/载重
B.扁舟/偏旁
C.勉强/强迫
D.缅怀/腼腆
【分析】本题考查字的读音,汉字当中有很多多音字,要结合平时的课文学习来归类整理.要
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能准确辨析.
【解答】A.zài/zài,mó/mó,ní/nì,xǐng/xǐng;
B.piān/piān,chóu/chóu,liáo/liáo,bì/bì;
C.qiǎng/qiǎng,qū/qū,chǔ/chǔ,zhóu/zhòu;
D.miǎn/miǎn,rèn/rèn,qǐng/qīng,wéi/wéi.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汉字的字音,汉字中多音字很多,学习中要注意归类区分,在平时的学
习中要多加积累.
维护/帷幕
)
雄纠纠
催化剂
文绉绉
检字法
笑容可掬
集思广议
博采众长
目不暇接
魂牵梦萦
赏心悦目
金碧辉煌
力挽狂澜
2.(2 分)(2013•河南)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眷顾
B.缄默
C.荟萃
D.肯求
【分析】本题考查汉字的准确书写,仔细分辨所给选项所提供的所有词语,找出错误字词,
用排除法去除错误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解答】A.“雄纠纠”应为“雄赳赳”,属于同音字乱用;
B.“集思广议”应为“集思广益”,属于同音字乱用;
C.正确;
D.“肯求”应为“恳求”,属于同音字乱用.
故选:C.
【点评】注意不要和同音字与形似字混淆,注意“纠﹣赳、议﹣益、肯﹣恳”的区别和运用.
3.(3 分)(2013•河南)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依次填人文中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
填序号)
建筑不是浮在空中的,它跟一个民族的文化、理念和思维方式紧密相关。“中则正,满
则覆”, ② , ④ 。 ③ , ① 。方方正正的一个房子,故意缺少一角,留出一
点缺憾,意思就是不能过满,过满就走向反面了。
①它的审美趣味在于“整”和“缺”
⑧中国建筑不过分追求完美
②这是中国人的
处世之道
④同样也反映在
建筑上。
【分析】解答嵌入类语句衔接题首先要结合上下文语境,然后再结合排序的句子之间的内被
关系进行排序.
【解答】通读语段,②中的“这”指前面的“中则正,满则覆”,且“中则正,满则覆”和
“处世之道”相符合,④“同样”表示和②并列,③中的“中国建筑”紧承④中的“建筑”,
①中的“整”和“缺”和后面的语境相吻合.
答案:②④③①.
【点评】本题重点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以及文段逻辑顺序安排的能力.本题的排序主
要找出句中前后呼应的一些词语.
4.(8 分)(2013•河南)古诗文默写。
(1)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雁门太守行》)
(2)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欧阳修《醉翁亭记》一文中,写山中早晚不同景色的句子是:“ (若夫)日出而林霏
开 , 云归而岩穴暝 。”
(4)潜心读书有四种境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静下心来,耐住寂寞,此第一境
也;“ 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沉醉其中,乐而忘我,此第二
境也;“ 会当凌绝顶 , 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登临顶峰,高屋建瓴,此第三
境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生有限,学海无涯,此第四境也。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认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
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解答】(1)提携玉龙为君死.(注意“携”不要写成“锲”)
(2)瀚海阑干百丈冰.(注意“阑”不要写成“澜”)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注意“暝”不要写成“冥”)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注意“览”不要写成“揽”)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的积累,注意识记正确,不要出现错别字.
②三打祝家庄
5.(4 分)(2013•河南)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
(1)从下面两个故事中选择一个,结合相关情节,写出主人公是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获胜
的。
①斗金角大王、银角大王
(2)《鲁滨逊漂流记》也被译为《鲁滨逊历险记》,你认为哪种翻译更合适?请结合具体情
节简述理由。
【分析】这是对几部名著的考查,考查不太浅显,也算是较为深入.因为在几部中选择一个
作答,具有很大的可选性.
【解答】(1)①孙悟空斗斗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的经过:孙悟空通过变化,骗得了金角大王
和银角大王的三件宝贝,但阕不会使用反被吸进葫芦.孙悟空谎称被化成了脓水,趁机逃脱,
后又化作小妖再次输得葫芦,把银角大王吸进葫芦.和金角大王打斗时,孙悟空用一根毫毛
变作假身,真身到洞里偷得玉净瓶,把金角大王吸进净瓶.
②三打祝家庄中主要四吴用设计让孙立扮成把守郓州城的提辖,混进了祝家庄.后双方对阵
时,他又故意让孙立活捉了石秀,骗取了祝家庄的信任.三打祝家庄时,他让孙立里应外合,
打下了祝家庄.
(2)本道题是对名著内容的深入考查,要注意表明观点,赞成的是什么,然后根据名著内
容说出理由.
答案示例:(1)①示例:孙悟空通过变化,骗得了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的三件宝贝,但阕不
会使用反被吸进葫芦.孙悟空谎称被化成了脓水,趁机逃脱,后又化作小妖再次输得葫芦,
把银角大王吸进葫芦.和金角大王打斗时,孙悟空用一根毫毛变作假身,真身到洞里偷得玉
净瓶,把金角大王吸进净瓶.
②示例:吴用让孙立扮成把守郓州城的提辖,混进了祝家庄.后双方对阵时,他又故意让孙
立活捉了石秀,骗取了祝家庄的信任.三打祝家庄时,他让孙立里应外合,打下了祝家庄.
(2)示例一:译成《鲁滨逊漂流记》更合适.阑为鲁滨逊不甘于过安稳平庸的生活,一生
都在四处闯荡,“漂泊不定,命运多舛”.他热衷于冒险,三番五次出海闯天下.多次遭遇海
难,被海盗俘虏过,多次遭受野人和野趋的袭击,沆落荒岛近 28 年.“漂流”更符合其四处
闯荡的生活经历.
示例二:译成《鲁滨逊历险记》更合适.冈为鲁滨逊勇于挑战,一生多次遭遇险境
不管
是遇到海难.被海盗俘虏,还是遭受野人和野兽的袭击,他从不放弃希望,用惊人的毅力和
智慧使自己一次又一次从险境中挣脱.
【点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
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
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6.(9 分)(2013•河南)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之一﹣﹣谷雨(如图)
材料二传说,张仲景告老还乡时正值冬至。
他路过白河岸边,看到风雪里劳作的乡亲们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弟子搭起医棚,盘上大
锅,把羊肉和一些祛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煮好后再用面皮把它们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
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耳朵很快就好了。此后,就有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1)材料一的图画,介绍了和“谷雨”相关的哪些内容?
(2)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的内容。
(3)联系两则材料内容,使用关联词语“不仅……而且……”写一句话,概括二十四节气
和大自然、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观察与表达能力.
【解答】(1)从图片中可以看到谷雨的时间是“每年的四月二十日前后”,可以看到谷雨的
习俗有“喝谷雨茶”等,还可以看到进入农时,农民杠着锄头下地劳动,也可以看到雨滴与
曲麦穗,即雨水多起来,万物生长.只要仔细观察即可得全分.
(2)此题考察了学生概括材料的能力.先仔细读懂材料,用最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
容,或提取文中的关键字即可作为关键词语.
本材料的主要人物是:张仲景,事件是:教人们包“娇耳”驱寒,结果为:有了冬至吃饺子
的习俗.最后确定主要内容为:冬至吃饺子习俗的来历(前面材料都是为这做铺垫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