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4年湖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治经济学A卷考研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资料共10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04 年湖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治经济学 A 卷考研真题及 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 1.劳动资料:是生产力三要素之一,包括生产工具、建筑物、管、桶、度量衡等,其中最 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劳动资料的状况,标志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马克思说:“动物遗 骸的结构对于认识已经绝迹的动物的机体有重要意义,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 社会经济形态也有同样的意义。各个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 么资料进行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 系的指示器。 2.相对工资:指与资本家的剩余价值相比较的工资。又称比较工资。在资本主义发展中, 相对工资有下降的趋势。工资和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新价值的两部分,在新价值已定的条 件下,剩余价值部分增加了,工资部分就必然减少。反映厂工人和资本家的利益的对立。 3.资本输出: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资本家或垄断组织,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和利息广 以及取得其他经济利益,而对国外进行投资和贷款。大量对外输出资本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的基本经济特征之一。其主要形式有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两种。它是垄断资本主 义国家的金融资本掠夺剥削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重要手段,是实现金融资本统治世界的重要 工具,是国际垄断的基础。 资本输出是在 20 世纪初迅速发展起来的。在 1870 年前后,英、法、德、美、日等主要 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投资只有 50 亿美元,1914 年已增加到 490 亿美元。资本输出的增长速 度大大超过商品输出,对外投资取得的收人大大超过对外贸易取得的收入。因此,进入垄断阶 段,资本输出已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4.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来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从 广义上理解,即为财产权,是指与财产相联系的各方面权利,或者说是指人们对财产在社会经 济生活运动中存在的各方面的权利。因而,产权是包括财产多种权能在内的一种权利结构体 系。对于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来说,首先必须有明确的产权,并在明确产权基础上有明确的、对 投资享有权益并承担责任的投资主体。只有这样,才有了成为市场主体的基本条件。产权的 内涵与外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产权区别于严格意义上的所有权。所有权范畴最核心、最本质的是说明财产的隶属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处置权,其功能最根本的在于明确财产权利的排他性,而产权概念则是更 为宽泛的范畴,它可以包括所有权以及与之不同但相联系的收益权、交易权、支配权等等, 也包括与所有权有区别而且联系可能并不直接的一系列财产权,如委托一代理制下发生的代 理权、经营权、使用权,在公司制度下集合的公司法人产权与股东所有权的区别就更加显著。 (2)在产权权利束中如何划分其中所包括的权利结构,并无定论。人们可以从经济学角度去划 分,也可以从法学角度去划分。人们可以将其区分为所有权、隶属权、处置权、收益权、经 营权,使用权:也可将其区分为所有权,支配权、分配权、使用权;还可以区分为占有权、交易
权、剩余索取权等等。但有两方面的问题必须注意:一方面,无论作怎样的结构划分,必须明确 各种权能相互间的关系,尤其是要说明产权束中不同权利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程 度。否则,结构划分便无意义。另一方面,在区分产权各项权能时,应区分是从财产使用价值形 态出发还是从财产价值形态出发,从不同形态出发对产权权能的划分可能完全不同。(3)如果 需要以产权概念作为有别于所有权并且不包括所有权含有的范畴为讨论提供便利,那么,不 能含混地、统而论之地运用“产权”范畴,必须对所运用的“产权”范畴加以特别界定。 5.企业活力:指企业劳动者(包括企业的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 以充分发挥而表现出的企业产品所具有的竞争力、企业在技术上所具有的开发力、企业资 产所具有的增值力、企业对市场的应变力,以及企业决策系统的协调有效和企业所具有的凝 聚力的统称。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1.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在于资本的物质形式在位置上是否固定。 答:错误,原因如下。 (1)生产资本可以根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是 指以厂房、机器设备、生产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这部分资本在使 用价值形态上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可以较长期地在多个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直至其使用 价值需要更新为止,它们的价值也就根据其使用价值的逐渐损耗而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次转移 到所生产的产品中去,并随着商品的出售而以货币形式逐渐收回,直至使用价值使用寿命的 结束,其价值才全部转移完毕。 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及动力、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以及用于购买劳 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购买劳动对象的资本的周转,是采取原有价值一次转移的方式;购买劳动 力资本的价值周转则是以新价值的再创造来补偿劳动力价值的耗费。但两者在形式上有相 同的特点,它们的价值耗费和回收都是一次性的。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资本周转方式上存在差异,使它们的周转速度也不相同。固定 资本价值是在多个生产过程中分批转移,并逐渐地分批加以回收;流动资本价值是在一个生 产过程中一次全部转移,并通过产品出售而全部回收。相应地,两者的物质形态的更新方式也 不同,固定资本在其跨越多个生产周期的较长的有效使用期内可不必更新;流动资本则需在 每一生产周期开始前都得到及时更新。所以,固定资本是预付量大,且分批转移,因而价值回收 较为缓慢,周转期长:流动资本是一次预付,一次全部回收其价值,因而价值回收期短,周转期 短。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固定资本的比重越大,全部资本的周转越慢;反之,流动资 本所占比重越大,全部资本的周转就越快。 所以,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不在于资本的物质形势在位置上是否固定。 2.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是竞争。 答:错误。原因如下。
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是垄断 (1)垄断取代自由竞争。垄断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和最深厚的基础。从整个资本主义 经济制度来看,帝国主义是作为一般资本主义特性的发展和直接继续而成长起来的。但是资 本主义只有发展到很高的阶段,当它的某些基本特性转化为自己的对立物时,才成为垄断资 本主义即帝国主义。自由竞争是资本主义和一般商品生产的基本特性。垄断作为自由竞争 的直接对立物,则是帝国主义的基本特性,是它的经济实质。只有当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的 决定地位被垄断取代时,自由资本主义才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 在论述帝国主义时期垄断和自由竞争的关系时,应当指出以下两点: ①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自由竞争的地位被取代并不意味着自由竞争不再存在。垄断 资本主义时期除了占统治地位的垄断组织外,还存在大量的中小企业,因为任何垄断组织都 不可能把极其复杂多样的社会生产和流通全部囊括。既然中小企业广泛存在,它们之间就不 可避免地还存在某种程度的自由竞争。如列宁指出的: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不与许多部门 内的自由竞争同时并存的垄越来越受到限制,受到破坏;在资本主义经济运中已经不起主要 作用。 ②通过竞争使价格与价值(或生产价格)相一致的价格形成过程是自由竞争机制的基本 环节。垄断取代自由竞争表明这个基本环节受到破坏。垄断使个别价值接近统一的社会价 值的部门内部竞争受到干扰,趋于复杂化;但只要生产同一种商品的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各 不相同,部门内部的竞争就将继续存在。同样,垄断也无法消除使利润平均化的部门之间的竞 争,因为竞争的基础即各部门资本有机构成不同,资本周转速度也不一致的情况还继续存在 着。这样,垄断统治就会造成极为复杂的难于解决的矛盾。 所以,列宁在分析垄断与自由竞争时指出:“从自由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垄断并不消除自由 竞争,而是凌驾于这种竞争之上,与之并存,因而产生许多特别尖锐特别剧烈的矛盾、摩擦和冲 突。”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我们曾就生产集中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论述股份公 司的建立是一种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资本社会化。但这仅仅是资本社会化的初步发展。 股份公司的发展把许多个别资本家联合成为结合的资本家,实际上也就是资产阶级在资本主 义私有制的范围内把生产力作为社会生产力来看待。股份公司这种资本社会化的形式,有利 于进一步加强集中,促进生产社会化的新发展。当生产集中和生产社会化达到更高的发展程 度时,一般的股份公司这种形式已经不够了。于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就要求新的、层次更高的 资本社会化形式,这样,“代表着股份公司的二次和三次方”小的垄断组织就开始出现并取得 极大发展。现在已经不是分散的资本结成股份资本,而是一些大的股份公司的联合,他们为了 操纵和控制某一个或某几个部门的生产、销售以及原料来源以获取垄断高额利润而联合起 来。这种垄断联合是更高层次的资本社会化。资本的占有形式从股份资本发展到私人垄断 资本,资本的组织形式从一般股份公司经营发展到垄断集团的经营。资本的生产目的也由获 取平均利润和超额利润转为攫取垄断高额利润。这样,就使自由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为垄断 所代替;从这个意义上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我们所以说垄断的形成是资本 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是因为垄断代替自由竞争仅仅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范围内的局部变化,一个方面的变化,或如列宁说的某些基本特性的变化。但基本经济 关系如资本家所有制、剩余价值生产、基本矛盾等等,都还是自由资本主义的酝酿出现的这 种部分质变在它出现的初期曾对生产力有促进,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 高,它的矛盾和不适应性也日益明显。这些都为根本的质变,即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被否定 创造条件。 上面分析的垄断主要是私人垄断。在一般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国家垄断因素虽也存在, 但起主导作用的是私人垄断。生产集中与生产社会化的程度,在一般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继续 提高,与此相应,对资本社会化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将成长为国家垄断资本 主义。同样,作为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实质的垄断,也将发展为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 这是垄断资本主义本身的部分质变。 三、简述题(每题 10 分,共 40 分) 1.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答:(1)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货币 的起源看,货币只不过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 关系,它是一个历史范畴。 (2)货币的本质体现在货币的职能上。货币有以下五种职能: ①价值尺度。货币价值尺度的职能是指货币充当衡量商品所包含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 度。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有价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 是商品的价格。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这一职能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作为流通手段,货币必须是现实 的货币。一定时期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流通中商品的数量、价格水平和货币 的流通速度。 ③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 充当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金属货币。 ④支付手段。货币用于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或在商品买卖过程中延期支付,就是 货币支付手段的职能。 ⑤世界货币。当货币用作国际购买手段、国际支付手段时,或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 际间转移时,就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 2.什么是股票?股票价格是怎样决定的? 答:(1)股票是它的持有者向股份公司投资入股并有权取得股息收入的凭证。它表示的是 股东对股份公司财产的所有权关系,股票一般不能向公司退换现金。股票本身没有价值,不是 真实的资本。因为真实的资本已转到企业中去了,而股票和债券不过是资本所有权的凭证,
只是资本的“纸的复本”,是虚拟资本。 (2)股票价格是股票出售时的价格,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股票是虚拟资本即资本的“纸 的复本”,它没有价值,但凭借其所有权就可以定期取得股息收入,就如同将一笔资金存入银行 取得利息一样。股票价格同股息成正比,同银行利息率成反比。 股票价格应相当于这样一笔资本,将它存入银行所获得的利息与凭这张股票所领取的股 息相等。 (3)股票价格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股息息率,它与股票价格成正比。二是利息率,它 与股票价格呈反比。用公式表示为: [例]一张票面额为 100 元的股票,一年领取股息 12 元,当年银行存款利息率为 6%,那么这 张股票的价格应该为 12 元÷6%=200 元。 (4)在实际生活中,股票价格还要受市场供求关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包括政治因 素、经济因素、心理因素,等等。特别是一些大股东的操纵,常常是造成股市暴涨暴跌的主要 原因。 3.我国应怎样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答:我国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重在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个人收入分配要坚 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劳动者的 个人劳动报酬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实行多劳多得,合理拉开差距。要改革工资制度, 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坚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 来的政策,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提倡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 实现共同富裕。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①实行这种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原因。 第一,之所以实行这种分配制度,主要是由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生产资料社 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所有制结构中的主体地位,决 定按劳分配在分配制度中是主要分配方式,公有制为主体,决定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 制经济要求有多种分配方式与之相适应,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和发展,决定了多种分配方式 的并存。 第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主体,为适应市场,必然有多种经营方式,从而有多种 分配方式。 ②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 配制度的具体表现和要求。由于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非劳动要素的所有者进行投资、 经营或技术入股等,给其带来相应的收入,这是按生产要素所有权进行分配。所以,按劳分配和
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改革开放以来,调整所有制结构,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 结果。 (2)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 公平的原则。劳动者的个人劳动报酬要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实行多劳多得,合理拉开 差距。要改革工资制度,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坚持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 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起到示范作用,影响左邻右舍,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 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提倡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①在经济政策上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大家共同富裕。 ②致富方式应该是劳动致富、合法致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要体现"效率优 先,兼顾公平"原则。 ③我们出台的政策是逐步缩小分配差距,而不是导致两极分化。 A.依法保护合法收入;B.取缔非法收入;C.整顿不合理收入;D.调节过高收入;E.建立社会 保障体系,为社会低收入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4.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什么? 答:(1)完善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指价格、供求、竞争等各种市场要素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调节功能。其主要特点是利益的制约性、内在性、相互制约性。 健全市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它不仅包括消费 品市场,而且包括生产资料、金融、劳动力、技术、信息、房地产等生产要素市场。培育和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有重要意义。要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在我国现阶段,存在市 场体系的完善程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状况。应继续加强社会主义 市场体系的建设。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首先要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必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企业经营机 制是指企业根据市场信号、国家计划及宏观经济政策,自主协调自身行为,推动企业经济运行 的内在条件和功能.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目标是:使企业适应市场的要求,成为依法自主 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成为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 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企业制度是同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它 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它的主要组织形成有:股份有限 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途径是:必须理顺财产关系;必须实行政 企分开;必须完善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和领导体制。 (3)加强宏观调控。因为以市场为主配置资源的方式有很多局限性,如对未来供求关系的 平衡具有较大的盲目性;不能自动引导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平衡;不能保证收入分配的公平 合理。这些局限性导致市场失灵和市场不经济。市场失灵是指在存在公共物品的情况下,以
市场为主配置资源的方式不能对相应的资源实现有效的配置。市场不经济是指市场在配置 资源过程中,由于受外部影响不能正常运作而产生的一些不经济现象。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宏观调控是指国家从总体上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的调节、控制和 引导。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健康运行的重要内容。 (4)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社会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和福利 而提供物质帮助的各种原则、措施的总称。它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社会福 利、社会优抚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和经济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许多问题。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革 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措施是:深化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推进企业职工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工作;实行社会化的社 会保障管理体制。 四、论述题(每题 30 分,共 60 分) 1.试述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 答:(1)扩大再生产运行的前提条件 社会扩大再生产是指社会生产在社会总资本运动中不断扩大规模,它可以通过生产要素 投入的增加或生产要素产出效率的提高或二者同时发生而得到实现。在经济实践中,无论是 外延扩大再生产还是内涵扩大再生产,追加一定的投入往往是必要的,只不过内涵扩大再生 产所要求的是以改善要素质量和结构,以利于提高要素产出率。外延扩大再生产则突出资本 等要素规模的量的扩大。 在外延扩大再生产条件下,追加资本应该转化为实际的生产要素。其中一部分追加资本 应当追加到不变资本中,用于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服务;另一部分则追加到可变资本 中,并转化为工资形态,用于购买追加的劳动力,而劳动力所有者将把其所得的工资用于购买 消费资料和生活服务。因此,在社会总产出中,在补偿了两大部类原有的耗费以后,还必须有一 定的剩余产品和服务,以满足扩大再生产所要求追加生产资料、生产服务和消费资料、生活 服务的需要。 其中,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追加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服务是由第一部类生产的,因此,第一 部类的产出在补偿了当年两大部类的生产资料和服务耗费以后,必须有一个余额,用来满足 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生产资料和生产服务的需要。这就要求第一部类中代表可变资 本和剩余价值这两部分产出之和,必须大于第二部类所需补偿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服务的耗费 总额。所以,Ⅰ(v+m)>Ⅱc 是社会扩大再生产第一个前提条件。 与此同时,扩大再生产还需要第二部类提供追加的消费资料和生活服务。因此,第二部类 的产出在补偿了当年两大部类的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已消费的生活资料和生活服务后,也要 有一个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劳动力所引起的追加生活资料和生活服务 的需要。设剩余价值中资本所有者消费量为 m/x(其中 x>0),则从第二部类 m 中减去 m/x 后 的余额就是该部类积累的部分,这部分积累额是用于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追加劳动力所需的
生活资料和生活服务的。这样,第二部类产出除了所耗费的生活资料和生活服务外,余下的包 括积累在内的部分必须大于第一部类现有人员补偿所耗费的生活资料和生活服务的总额。 所以,Ⅱ[c+(m—m/x)]>Ⅰ(v+m/x)就是社会扩大再生产第二个前提条件。 以上两个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分别反映了社会扩大再生产对两大部类各自通过积累 实现资本追加的客观需要。 (2)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社会扩大再生产前提条件的具备,为扩大再生产的进行提供了可能性,但可能性要转变 为现实性,就必须解决两大部类产出如何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实现的问题。 根据再生产正常运行所提出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的基本要求,首先是第一部类全部产 出(供给)必须在总量和结构上都符合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生产服务的补偿需要和扩大再生 产的追加需要;其次是第二部类全部产出(供给)必须在总量和结构上都符合两大部类对生活 资料、生活服务的补偿需要和扩大再生产的追加需要。设剩余价值中用于积累的部分(即 m-m/x 的余额)按一定的比例分为追加的不变资本(用△c 表示)和追加的可变资本(用△v 表 示),上述这两方面的供求平衡要求可以分别用以下两个公式表示: ①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第一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Ⅰ(c+v+m)=Ⅰ(c+△c)+II(c+△c)。 在此,把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第一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可简化为Ⅰ(v+m)=Ⅱ(c+△c)+I△c, 和上述第一个前提条件Ⅰ(v+m)>Ⅱc 进行对比,就可知这个前提条件所要求的Ⅰ(v+m)大于Ⅱ c 的部分,正是Ⅰ△c+Ⅱ△c 之和,代表了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生产资料和生产服务的 需要;从其使用价值的供给来源看,是来自于第一部类提供的积累即Ⅰ(m—m/x)那部分的。 ②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第二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Ⅱ(c+v+m)=Ⅰ(v+△v+m/x)+Ⅱ(v+△ v+m/x)。 扩 大 再 生 产 条 件 下 第 二 部 类 产 出 的 实 现 条 件 可 简 化 为 Ⅱ[c+(m —m /x)]= Ⅰ(v+ △ v+m/x)+Ⅱ△v,与上述第二个前提条件Ⅱ[c+(m—m/x)]>Ⅰ(v+m/x)进行对比,就可知该前提 条件所要求的Ⅱ[c+(m—m/x)]大于 I(v+m/x)的部分,正是 I△v+Ⅱ△v 之和,代表了两大部类 扩大再生产追加劳动力对生活资料和生活服务的需要;从其使用价值的供给来源看,是来自 于第二部类提供的积累即Ⅱ(m—m/x)那部分的。 对上述两大部类产出各自的平衡式分别约简,从第一部类的平衡式的两端移项,消去 I(c+ △c),因为它代表的需求是由第一部类的供给来满足的,它的实现由第一部类内部交换解决; 从第二部类的平衡式的两端移项,消去Ⅱ(v+△v+m/x),因为它代表的需求可以在本部类内部 通过交换而解决。然后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能够反映两大部类交换关系的共通的公式,它是社 会扩大再生产基本的实现条件:Ⅰ(v+△v+m/x)=Ⅱ(c+△c) 在这个公式里,Ⅰ(v+△v+m/x)这部分在供给的实物形态上是生产资料、生产服务,所需 要的则是生活资料和生活服务;而Ⅱ(c+△c)的供给和需求恰好相反,它供给的是消费品,需求 的是生产资料和生产服务。因此,工(v+△v+m/x)就需要和Ⅱ(c+△c)进行交换,并且彼此的价值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