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青海省海北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A. 触目伤怀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0.0 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佃.农(diàn)
斡.旋(wò)
宽宥.(yòu)
翌.日(lí)
)
2. 下面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B. 强词夺理
C. 舍身求法
D. 浮光掠影
海市蜃楼
酣然入梦
拈轻怕重
走头无路
)
黄晕.(yùn)
震悚.(sǒng)
殉.职(xùn)
修葺.(qì)
A. 雨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络绎不绝....,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
B. 鲁迅先生在创作小说时善于寻章摘句....,因此具有创造性,能带给读者深刻的体
会。
C. 他平日一向沉默寡言,想不到在这次辩论会上竟侃侃而谈....,令人大吃一惊。
D.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对人的促进和影响是与日俱增....的。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中国人民正在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B. 我生长在青海湖边是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
C. 吴获和李强赛跑,经过激烈地竞争,他终于取得了胜利。
D. 不管鸟的翅膀多么完美,如果不凭借空气,就永远不能飞到天空。
4. 下面句子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②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③文字是一道桥梁。
④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A. ③④①②
B. ③①④②
C. ①②④③
D. ②①④③
5. 下面相关连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记》--史学巨著--司马迁--中国(汉代)
B. 《红岩》--小说--罗广斌
C. 《昆虫记》--科普作品--法布尔--法国
D. 《红星照耀中国》--小说--埃德加•斯诺--美国
杨益言--中国(现代)
二、默写(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0.0 分)
6. 请补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10 个填空;若全填,则按前 10 个空计分,
10 分)
(1)长大后/ ______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2)______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杨花榆荚无才思, ______ 。(韩愈《晚春》)
(4)______ ,长歌怀采薇。(王绩《野望》)
(5)______ , ______ 。卖炭得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
(6)成语“秋水伊人”源自《蒹葭》中的诗句“ ______ , ______ 。”
(7)李清照的《渔家傲》词中化用了庄子典故和仙山传说,表达词人有高飞之志、向
往理想境界 的句子是“ ______ 。风休住, ______ 。”
(8)爱国,是炎黄子孙心中永远的情结,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请
写出古诗词中抒发爱国情怀的连续的两句: ______ , ______ 。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25.0 分)
7. 阅读《怀疑与学问》,完成下列各题。
①“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
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
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
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
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
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
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
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的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
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
了。
⑤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
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
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
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
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
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
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屐起来。许多大学问
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
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
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
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
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
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
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
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
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②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2)文章开头引用北宋两位哲学家的名言,提出了本文怎样的观点?
(3)文中第⑥段画横线的语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第⑥段波浪线句中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
为什么?
(5)文中第⑥段“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
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句话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有什么作用?
8.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之中,绵
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的“茶
马古道”。青海地处祖国西北内陆,这里高寒缺氧,本来是一个不产茶的省份,而
从青海穿境而过的茶马古道却使饮茶之风在这里盛行,千年不衰,形成了各民族独
特的茶文化。
②被誉为“海藏咽喉”“茶马商都”“小北京”之美称的青海湟源丹噶尔古城
位于日月山下。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在这里结合,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相交,
唐蕃古道与丝绸南路在这里穿越,众多民族在这里集聚,也成为了茶马古道在青藏
线上的重要的茶马交易场所。
③熬茶,是青海人用茯茶来熬制的茶,深红色,有油脂状感觉,暖融融,还有
点咸和花椒味。主料,首先为茶叶,讲究用色泽黄褐,香气纯正,浓醇带涩,茶中
闪烁金黄色雪花的紧压茶,也就是热性茶。 有两种颇受河湟人的喜爱:一种是松
州茶,是四川松藩地区出产的大叶散茶;另一大宗是茯砖茶,其中又以湖南益阳所
产的茯茶最受欢迎。其次为盐、鲜奶、大红枣、荆芥、杏仁、核桃仁等。调料有草
果、姜皮、花椒等等。
④此类茶的制作很别致,不像通常的饮茶那样用沸水冲泡,而是先用石臼将茶
捣碎,然后将其放入粗陶罐中煮饮,故又称之为“罐罐茶”。罐是用陶土烧制而成,
表面黑粗且疙疙瘩瘩,极为土气。茶杯小了,不易散味,能保醇香。明代冯可宾《茶
笺》道:茶壶以小为贵,每宾壶一把,任其自酌自饮为得趣。
⑤熬时先将茯砖茶放入罐中,沏入开水,然后放到旺火上熬成褐红色的茶汁。
对于注重茶道和茶艺的人来说,在泡汁而饮的茶中加入食盐或调料,似乎是不可思
议的事情,但这种饮茶方法,却是古色古香的“茶”。
⑥在熬好的茶里适量加一撮盐。因为茶的味是香的,而盐恰恰起了调味的作用。
在茶里加入荆芥,同时加入草果、姜皮、花椒等调料,使香气更浓,这样煮出的茶,
广泛应用于日常饮用和待客之中,因其在茶中没有调入牛奶,故又称之为“清茶”,
相反如果在熬茶时调入鲜牛奶,则称之为“奶茶”。这种茶,甜中带咸,浓而不膩,
是促进食物消化的好饮料。
⑦从医学角度来说,茯茶还有去油脂油膩、降血压血脂、生津止渴解酒等作用,
有降糖和抗衰老等功效。在青海,与当地人一起喝茶时,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
是: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这茶就是久负盛名的茯茶。
(1)从全文来看,选文的结构形式是 ______ ;主要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______ 。
(2)选文第③段划横线的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①段说“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
句中的“之一”能否删去?为什么?
(4)选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熬茶文化的?
(5)结合选文内容,为本文拟写一个标题: ______ 。
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4.0 分)
9. 阅读秋瑾的《满江红》,完成下列各题。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
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1)“四面歌残终破楚”运用了 ______ 的典故来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词中
“蛾眉”这里借指 ______ 。
(2)词作最后以“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作结,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2.0 分)
10. 阅读《周亚夫军细柳》,完成下列各题。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
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
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
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
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
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
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
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
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 军:驻扎
B.将军亚夫持.兵揖曰
C.居.无何,上至
持:率领
居:经过
劳:慰问
D.上自劳.军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B.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C.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D.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3)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______
A.将.以下骑送迎
B.天子且.至
C.已而之.细柳军
出郭相扶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杜少府之.任蜀州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D.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5)文中把文帝在细柳营和霸上、棘门军遇到的不同情况加以对比,刻画了周亚夫的
形象。请写出其中两处对比,并作分析。
(6)文中最后一段说“群臣皆惊”,一个“惊”字,含义丰富,联系全文,谈谈你的
理解。
六、其他(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9.0 分)
11. 长江源学校八年级准备开展“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
回答问题。
本报讯为进一步提升青海省海西州天峻县美誉度,让更多文化体育旅游爱好者
了解天峻,走进天峻, 5 月 10 日,2019 徒步中国•全国徒步大会天峻站活动推介
发布会在西宁举行。
本次活动是为积极响应“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决
策部署举办的大型群众性文体活动。徒步活动围绕“寻找中国最原生景观 -探秘神
湖之源,朝拜吉祥神山”为主题,这次活动将历时 3 天,分 3 个赛段,行程 48 公
里。据悉,来自全国各地,尤其是海西州天峻县内徒步爱好者 700 余人将齐聚天峻,
一展徒步运动风采,与天峻进行一场亲密之旅。
(《西海都市报》2019 年 5 月 10 日,有删改)
(1)阅读上面的文字,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内容。
(2)根据图片,请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写出在学生中开展“低碳生活
方式”宣传的意义。
(3)八年级语文教研组准备开展低碳生活方面的知识竞赛,下面的通知在格式和内容
方面存在问题,请至少找出两处并改正。
通知:
兹定于本周五举行八年级学生“低碳生活知识”竞賽,请各班选派五名学生代表准
时参加。
此致
敬礼
八年级语文教研组
2019 年 5 月 15 日
① ______
② ______
③ ______
(4)端午期间,天气晴朗,气温适宜。假如你和家人准备去附近的湿地公园游玩,大
家正在为选择哪种出行方式犹豫时,你说:“ ______ 。”听完你的建议后,大家一致
决定徒步出行。
七、作文(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100.0 分)
12. 题目:请将题目“我读懂了____”补充完整,写一篇作文。
要求:(1)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情感真实,语言通顺。(2)文
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 600 字。(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
名。(4)不得抄袭试卷中的材料及他人作品。
1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汪国真《山高路远》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名言警句富有哲理,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是人们思想智慧的结晶。
读了上面这些句子,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自选一个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
作文。
要求:(1)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情感真实,语言通顺。(2)文
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 600 字。(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
名。(4)不得抄袭试卷中的材料及他人作品。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ABC.正确;
D.有误,“翌日”的“翌”读作“yì”,“走头无路”应写作“走投无路”;
故选:D。
本题考查字音与字形的积累。字音字形题的解答,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熟练的
语感,正确的书写习惯,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的应用。
形近字的区分:在平时学习中要观察偏旁,有些可以通过词语的意思来记忆。平时学习
中,要注意区分形近字的偏旁、意义和读音。
2.【答案】C
【解析】A.有误,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用来形容“雨”,
属用错对象;
B.有误,寻章摘句:旧时读书人从书本中搜寻摘抄片断语句,在写作时套用。指写作
时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属不合语境;
C.正确;
D.有误,与日俱增:用于人的思想感情,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属用错对象;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
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
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
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成语的使用是考查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一个重要题型。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的理解成
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运用是否恰当。要做好该类题,
平时的积累是离不开的。在解题时尤其是词义正确,而感情色彩不合乎题意的更应该注
意。
3.【答案】D
【解析】A.有误,缺少宾语中心语,句末加“而努力”;
B.有误,偷换主语,改为“我生长在青海湖边,青海湖是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
C.有误,产生歧义,“他”改为“吴获”;
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
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
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辨析病句常用的方法有:
1.语感法。辨析句子正误,首先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
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
子的毛病。
2.紧缩法。找出句子的主干,检查主谓宾(中心语)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
3.分解法。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
搭配得当。
4.聚焦法。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
先检查多用、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
4.【答案】B
【解析】本瓖段讲了“文字”的作用,③引领了话题,是第一句;结合①中的“这边”
及句意理解,此句为第二句;上两句提到“桥梁”③讲到了“桥梁”的作用,④为第三
句;
结合上句的“会面”理解,②为第四句;由上分析,可排序为:③①④②
故选:B。
此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
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
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此题可结合句意理解,抓重点词,依据逻辑顺序排列。
5.【答案】D
【解析】ABD.正确;
D.有误,《红星照耀中国》是纪实文学。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学、文体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
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文体
常识要注意各种文体的特点。
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朝代、国籍等必须
熟记。
6.【答案】【小题 1】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小题 2】枯藤老树昏鸦
【小题 3】惟解漫天作雪飞
【小题 4】相顾无相识
【小题 5】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小题 6】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小题 7】九万里风鹏正举,蓬舟吹取三山去
【小题 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答案:
(1)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注意“窄”的写法);
(2)枯藤老树昏鸦(注意“戟”“藤”的书写)
(3)惟解漫天作雪飞(注意“惟”的书写)
(4)相顾无相识(注意“顾”的书写)
(5)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注意“鬓”的书写)
(6)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注意“伊”的书写)
(7)九万里风鹏正举,蓬舟吹取三山去(注意“鹏、蓬”的写法)
(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注意“汗”的书写)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
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
结合语境填充。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
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7.【答案】【小题 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本身含义的理解,需要学生结合自己
的积累和联系文意进行作答。
(2)本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概括和总结。通过“学者先要会疑”和“在可疑而不疑者,
不曾学;学则须疑。”都出现“学”和“疑”,再结合题目,可以总结出本文的观点:
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
(3)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通过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的例子,可以判断出是举
例论证。举例论证的作用答题格式:举……的例子,具体准确地论述了…….这里即举
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发问的的例子,论证了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
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屐起来,进而论证了本文
的中心论点: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
(4)本题考查议论文中各语句能否调换的问题。因为第五段提出:对于不论哪一本书,
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所以首先要抱
有怀疑的态度,然后再思索辨别,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只有评判完学说之后才可以修正。
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
(5)本题考查段落中首句的作用,学生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分析。由于在一个自
然段中的开头,所以首先考虑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引起下文论述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答案:
(1)①无需攻击,自己就会破灭。
②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2)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
(3)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发问的的例子,论证了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
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屐起来,进而
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
(4)因为第五段提出: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
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所以首先要抱有怀疑的态度,然后再思索辨别,和书中
的学说辩论,只有评判完学说之后才可以修正。
(5)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引起下文论述怀疑也是
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小题 2】
【小题 3】
【小题 4】
【小题 5】
【解析】本文先通过引用名言而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接下来论
述对于传说和书都应该保持怀疑的态度。最后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怀疑精神的
重要性。
在回答能否调换位置的题时,要看看是否和上文内容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8.【答案】【小题 1】总分总
【小题 2】逻辑顺序
【小题 3】茶马古道的茯茶
【小题 4】
【小题 5】
【解析】(1)本题考查说明文结构以及说明顺序。本篇说明文首段中“茶马古道却使
饮茶之风在这里盛行,千年不衰,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茶文化。”总起全文,文章③④
⑤⑥段按照相关逻辑分别介绍了茯茶的味道、用料、制作方法、医学功效等,第七段最
后一句话“这茶就是久负盛名的茯茶。”总结全文,由此可见,文章的结构形式为总分
总,说明顺序为逻辑顺序。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根据文章中“一种是”、“另一大宗是”可判断横
线部分说明方法为分类别,分类别的作用是条理清楚的说明对象的特点,画线句说明的
是受河潢人喜爱的茶的种类,可由此作答。
(3)本题考查说明语言及其作用。“之一”作为一个修饰限制性词语,一旦去掉,会
使整句话变得过于绝对,意为“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就是茶马古道”,
这与事实不符,所以可根据这个角度进行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