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模态分析理论与应用(傅志方)超清晰.pdf

第1页 / 共398页
第2页 / 共398页
第3页 / 共398页
第4页 / 共398页
第5页 / 共398页
第6页 / 共398页
第7页 / 共398页
第8页 / 共398页
资料共398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第八章 模态分析在工程中的应用
第6章 动态载荷识别、模态修正和结构动力修改
第5章 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模态参数辨识
第7章 模态综合技术
前 言 模态分析技术从 世 纪 年代后期发展至今已趋成熟。它和有 限元分析技术一起,已成为结构动力学中两大支柱。模态分析是结构 动力学中的一种“逆问题”分析方法,它与传统的“正问题”方法(主要是 指有限元方法)不同,是建立在实验(或实测)的基础上,采用实验与理 论相结合的方法来处理工程中的振动问题。目前这一技术已发展成为 解 决 工 程 中 振 动 问 题 的 重 要 手 段 ,在 机 械、航 空、航 天、土 木、建 筑、造 船、化工等工程领域被广泛应用。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无论在理论 上,还是在应用上都已取得很大成果。本书系统阐述模态分析与参数 辨识理论和分析方法,并大量介绍应用实例,供高等学校力学专业和工 程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以及从事这方面工作的科技人员阅读、 参考。 本书是在作者 年编写的《振动模态分析与参数辨识》一书基 础上加以删节、补充、更新而写成的 其中引进了一些近几年来发展的 新内容。全书共分八章。第 章阐述模态分析的基本理论,围绕传递 函数(或频率响应函数)的基本概念,讨论实模态及复模态理论。第 章是实验模态技术,重点介绍模态实验的方法、设备及数据处理。第 章是模态参数的频域辨识方法。第 章是模态参数的时域辨识方法。 这两章分别介绍了几种有代表性的单输入多输出系统的模态参数辨识 方法。鉴于实际结构常常是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为此本书专门设立一 章,讨论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参数辨识方法,并对传递函数的 章,即第 各种估计方法作了详细的介绍。第 章介绍了动态载荷识别,结构动 力修改,结构参数识别与灵敏度分析。第 章介绍了动态子结构及模 态综合技术,着重对固定界面和自由界面模态综合法作了详细介绍,还 对复模态综合法、组合结构系统分析法等一一作了介绍。第 章是模 态分析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这一章收集了国内外大量应用实例,反 映 了模 态分 析在 航空、航天、汽车、机 床、发 电设 备、桥 梁及 水工 结构 中
的振动特性分析、振动控制、故障诊断和预报以及噪声控制等方面的应 用情况及最新研究成果。 本书由傅志方和华宏星合写,傅志方负责全书的统稿及审校工作, 章,华宏星负责编写第 章中的 章时引用了在《振动模态分析与参数辨识》一 章以及第 并编写第 部分内容,在编写第 书中韩祖舜教授所写的第 章的部分内容。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还 得到了上海交通大学振动冲击噪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饶柱石副教授, 博士研究生张志谊及其他同志的热情帮助,特此致谢。 为了反映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在本书中收集了不少公开发表的论 文及资料,这些资料给本书提供了丰富的“粮食与营养”,使作者得益匪 浅。对这些资料的作者亦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不吝指正。 傅 志 方 于上海交通大学 年
第 章  模态分析的理论基础 引 言 模态分析的理论基础是在机械阻抗与导纳的概念上发展起来的。 虽然机械阻抗的概念早在 这样较为完整的理论及方法,却经历了较长的岁月。近十余年来,模态 年代就已形成,但发展成为今天 世纪 分析理论吸取了振动理论、信号分析、数据处理、数理统计及自动控制 理论中的有关“营养”,结合自身内容的发展,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 为模态分析及参数辨识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自动控制理论中的传递函数(或频率响应函数)概念的引入,对模 态分析理论的发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传递函数反映系统的输入与 输出之间的关系,反映系统的固有特性,是系统在频域中的一个重要特 征量,亦是频域中识别模态参数的依据。因此,对传递函数的特性分 析,并建立它与模态参数之间的关系,是模态分析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 容 。 本章将系统地叙述模态分析的基础理论。首先从较为简单的单自 由度系统着手,引出机械阻抗、导纳、传递函数或频响函数的概念,然后 详细讨论它们的特性,并分别对简谐、周期、瞬态及随机激励下的传递 函数的各种表达式进行推导,建立传递函数与模态参数之间的关系,为 频域参数辨识奠定基础。 实际的工程结构均可视为有阻尼的多自由度系统。因此,多自由 度系统将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对象。对多自由度系统而言,不仅使分析 的复杂性增加了,而且还具有单自由度系统所没有的特性。结构参数、 输入力及输出响应常用矩阵来描述,因此矩阵分析方法是我们应用的 主要手段。 实际结构的阻尼特性是十分复杂的。可以说 到目前为止。 尚 未 建
立一种完备而有效的阻尼模型,能确切地反映实际结构的阻尼特性。 已有的各种阻尼模型都是在经验假设前提下提出来的。尽管如此,现 有的阻尼模型仍然是我们分析问题的依据。本章将对粘性阻尼(包括 比例阻尼与非比例阻尼)及结构阻尼(滞后阻尼)作详细叙述,并推导在 这些阻尼情况下的频响函数表达式。 模态分析的经典定义是:将线性定常系统振动微分方程组中的物 理坐标变换为模态坐标,使方程组解耦,成为一组以模态坐标及模态参 数描述的独立方程,以便求出系统的模态参数。坐标变换的变换矩阵 为模态矩阵,其每列为模态振型。由于采用模态截断的处理方法,可使 方程数大为减少,从而大大节省了计算机时,减小了机器容量,降低了 计算成本。这对大型复杂结构的振动分析带来很大的好处。 实际结构振动时,由于阻尼的分散性,各点的振动除了振幅不同 外,振动相位亦各异。这就使系统的特征频率及特征向量成为复数,从 而形成所谓“复模态”。复模态的性质与实模态不同,后者是前者的一 种特例。因此复模态比实模态更具有一般性。对复模态的分析研究将 是本章的又一个重要内容。 模态分析可以在频域中进行,亦可在时域中进行。时域分析的理 论基础较广,其数学模型的建立(数学建模)是时域分析的理论基础。 有关时域数学建模问题将在以后的章节中讨论。 模态分析的最终目标是识别出系统的模态参数,为结构系统的振 动特性分析、振动故障诊断和预报以及结构动力特性的优化设计提供 依据。因此模态参数辨识是模态分析理论的重要内容。有关模态参数 辨识的理论及方法将在有关章节中讨论。 单自由度系统频响函数分析 单自由度系统是最基本的振动系统。虽然实际结构均为多自由度 系统,但对单自由度系统的分析能揭示振动系统的很多基本特性。由 于它简单,因此常常作为振动分析的基础。从单自由度系统出发分析 系统的频响函数,将使我们便于分析和深刻理解它的基本特性。多自
由度线性系统常常可以看成为许多单自由度系统特性的线性叠加。 下面我们分别对粘性阻尼及结构阻尼系统的频响函数理论进行讨 论,并推导它们的表达式。 一、粘性阻尼系统 对粘性阻尼系统,假设其阻尼力与振动速度成正比,方向与速度相 即反 式中: 为阻尼系数; 为振动速度。 系 统 的力 学 模 型如 图 所 示 。其 运 动 微分方程式为 式中 及 均为时间 的函数。 对于自由振动( ,上式可写为 其解的形式为 式 中: 为复 数; 为不依赖于时间的量。 对 式( 两边进行拉普拉斯( )变 换,并 假设 初 始值 为 , 图 单自由度系统 可得 ( () ) ( ) , ( 式 中: 为拉氏变换因子; ( )为 的拉氏变换,而 )则为 的拉氏 变换。 对自由振动而言,可得 由上式可解得 的两个根, 式中: ,系统的无阻尼固有圆频率; 为阻尼比。
为量纲为 的因子。一般钢结构属小阻尼, 。对 的阻尼称为欠阻尼。 由式 可见, 为共轭复数,它们的实部为衰减因子,反映 系统的阻尼;其虚部则表示有阻尼系统的固有频率。 式( 中 的( )具有刚度特性,故称为系统的动刚 度。在一定的激励力作用下,其数值与系统的响应 )成 反 比 。它 具 有阻止系统振动的性质,因此又称为系统的机械阻抗,简称阻抗(与电 学中的 阻抗有类似之 处),则有 其倒数称为机械导纳,简称导纳,又称传递函数, ( ( 若对式( 在傅氏域中进行变换,即 ,则阻抗与导纳公式 可写成 式中 )又 称为频率响应函数,简称频响函 数。 位移导纳、传递函数及频响函数都具有柔度的性质,故又称为动柔 在实际应用上(对稳态线性系统而言)这三个名称并不严格加以区 度 。 别 。 由 式( )及 式( 可见,传递函数与频响函数均为复数。 式( 还可表示为 式中 ,称为频率比。 由式( 可见,系统的位移阻抗由三部分组成,即质量阻抗、阻 尼阻抗及刚度阻抗。它们分别为
; 质量阻抗 阻尼阻抗 刚度阻抗 它们的位移导纳分别为各自的倒数,即 质量导纳 阻尼导纳 刚度导纳 ; 上述阻抗与导纳公式均为位移阻抗与位移导纳。若系统的输出为 速度或加速度,则同样可得速度阻抗与速度导纳;加速度阻抗与加速度 导纳对于不同的阻尼器,其阻抗与导纳的表达式亦不同。表 给 出了单自由度系统各元件的各种阻抗与导纳的表达式。 表 单自由度系统元件的阻抗与导纳 读者可以发现表 的规律性,若由左边项求右边项时,对阻抗 则除 ,对导纳则乘 ;若由右边项求左边项时,对阻抗则乘 ,对导 纳则除 对无阻尼系统,可由式( 及 式( )很方便地求出其阻抗 与导纳的表达式
二、结 构 阻 尼( 滞 后 阻 尼 )系 统 对于实际金属结构,常常不完全能用粘性阻尼来描述它们的衰减 特性。实际结构的阻尼主要来源于金属材料本身的内部摩擦(内耗)及 各部 件连接界 面(如螺钉、铆钉、衬垫等 )之 间的相对 滑移。因此结 构阻 尼主要由材料内阻尼与滑移阻尼两部分组成。 结构阻尼的阻尼力 与振动位移成正比,相位比位移超前 ,即 与速度方向相反 式中 为结构阻尼系数,它与刚度 成正比, , , ( ( 式中 为结构损耗因子,或称结构阻尼比,是量纲为 的因子。 对结构阻尼系统而言,运动方程可写成 由式( ,上式可改写为 ( ( 对上式两边进行拉氏变换,可得 因此传递函数及频响函数分别为 ( ) ) , ( 将上式写成实部与虚部, 式( )中 的( 称为复刚 度。 由式 与式 )比较可见,对粘性阻尼和结构阻尼,频响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