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下半年湖南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
力真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满分为 150 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1.下图为四种民居景观图,能反映干旱炎热环境特征的民居是(
①
②
③
④
A.①B.②C.③D.④
2.一条河流长 7.5 千米,若在某地形图上长度为 7.5 厘米,则该图是()
A.小比例尺地图 B.中小比例尺地图
C.中比例尺地图 D.大比例尺地图
3.编制两极地区地图,一般采用的投影方法是()
A.横方位投影 B.斜方位投影
C.正方位投影 D.正轴圆锥投影
一般情况下,水渠沿等高线修建,以便于将灌溉用水引入地势较低的农田。下图为某区域等
高线地形图,图中较粗线条表示河流或水渠。读图完成第 4~5 题。
4.图示地区的地形类型主要是()
A.山地 B.高原 C.平原 D.丘陵
5.图中表示水渠的线路是()
A.甲 B.乙 C.丙 D.丁
6.下列地质年代中,被称为鱼类时代和裸子植物时代的分别是()
A.中生代,古生代 B.古生代,新生代
C.新生代,中生代 D.古生代,中生代
7.在 GIS 中,明确定义空间结构关系的数学方法是()
A.拓扑关系 B.关联关系 C.包含关系 D.邻接关系
某地理兴趣小组前往我国红壤广布地区开展野外考察,在自西向东水平距离各相差 600 米的
甲、乙、丙三地对某沉积岩层进行了探测,探测结果见下表。据表完成第 8~9 题。
地点
海拔(米)
某沉积岩层的埋藏深度(米)
甲
乙
丙
500
250
600
418
5
397
8.该考察地所处的地区是()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东南地区 D.西北地区
9.乙地的地形可能是()
A.背斜谷 B.背斜山 C.向斜谷 D.向斜山
下图为甲、乙两条河流入海口地理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第 10~11 题。
10.两条河流的河口平原发展农业的共同限制条件是()
A.雨热不同期 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 D.旱涝灾害
11.甲、乙两河三角洲所属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①热带而林气候②热带季风气候
③温带季风气候④温带大陆性气候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泥石流灾害频发。随着山区经济发展,人们对泥石流减灾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下表为某地区重点监测沟谷的参数。据此完成第 12~13 题。
沟谷编号
集水面积(km2)
平均坡度(°)
流域落差(m)
植被覆盖率(%)
①
②
③
④
5.3
2.7
20.0
4.5
24.3
30.1
40.8
26.1
537.2
670.3
1353.7
384.7
15.7
19.6
13.2
20.5
12.根据表中参数推测,发生泥石流可能性最大的沟谷是()
A.④B.③C.②D.①
13.一旦发生泥石流,应先确定灾害位置,并尽快获取受灾地区图像,以便及时评估受灾情
况。这一过程依次用到的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是()
①遥感技术②全球定位系统③地理信息系统
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①③D.③②①
14.徐霞客在游记中写道:“历级而上约三丈,洞口为庐掩,黑暗,忽转而西北,豁然开朗。
上穹下平,中多列笋悬柱,爽朗通漏。”据此判断该景观的地貌类型是()
A.丹霞地貌 B.冰川地貌
C.雅丹地貌 D.岩溶地貌
华东铝业曾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电解铝冶炼企业。2017 年该企业转型发展光学薄膜产业,主
要制造各种光学仪器。下图为华东铝业不同阶段生产模式的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第 15~
16 题。
15.在阶段一,影响华东铝业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原料 B.能源 C.技术 D.市场
16.从阶段二到阶段三,影响华东铝业生产变化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原料 B.能源 C.技术 D.市场
一列国际货运班列从德国汉堡经阿拉山口到达乌鲁木齐。据此完成第 17~18 题。
17.从汉堡到乌鲁木齐,依次经过的陆地自然带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18.从汉堡往乌鲁木齐运输货物,与海运相比,选取铁路运输的优势是()
A.运费低、运量大 B.连续性强、速度快
C.速度快、运量大 D.连续性强、运费低
下图为我国某特大城市不同时段人口增长统计图。读图完成第 19~20 题。
19.1982-2010 年,该市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A.人口增长速度先快后慢 B.人口增长基本按匀速递增
C.人口规模增长速度加快 D.人口规模扩大但增速减缓
20.解决该市人口问题可采取的措施主要是()
A.建设城市新区 B.改造原有住宅区
C.限制人口流动 D.扩大中心商务区
21.下列理论属于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是()
A.折衷论、劳动力成本论
B.聚集指向论、劳动力成本论
C.竞争优势论、运费指向论
D.产品周期论、聚集指向论
北京时间 2015 年 9 月 20 日上午 7 时 30 分,第 35 届北京马拉松比赛从天安门广场鸣枪开跑。
据此完成第 22~23 题。
22.布宜诺斯艾利斯(西四区)华人观看北京马拉松开跑时的现场直播时,当地时间是()
A.9 月 20 日 18 时 30 分
C.9 月 20 日 19 时 30 分
B.9 月 19 日 18 时 30 分
D.9 月 19 日 19 时 30 分
23.北京马拉松比赛结束至国庆节期间,关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地理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 B.白昼时间逐渐变短
C.白昼时间等于黑夜时间 D.日出时间逐渐推后
下图为某时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 24~25 题。
24.甲地的气压值最有可能是()
A.1014hpaB.1016hpaC.1018hpaD.1021hpa
25.下列对各地天气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A.①地电闪雷鸣 B.②地阴雨绵绵
C.③地风雨交加 D.④地北风劲吹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26 题 10 分,第 27 题 14 分,共 24 分)
26.简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建议”中“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
方式”的内容,并举例说明。(10 分)
27.绘制地形雨示意图(要求:绘制山地、暖湿气流、云层、雨区位置、高度标尺)。(6 分)
简述运用“地形雨示意图”进行讲解的教学要点。(8 分)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28 题 16 分,第 29 题 16 分,第 30 题 20 分,共 52
分)
28.材料一中亚地区是古代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商业贸易活动频繁。中亚油气资源丰富,每
年有大量油气出口。中国石油、天然气的产量增长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消费需求。
材料二下图为中亚地区示意图。
问题:
(1)分析中亚地区古代商旅通行不便的自然原因。(8 分)
(2)说明中国与中亚积极发展油气贸易的理由。(8 分)
29.材料:
下面是赵老师在“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一课中的教学片段:
课件展示教材中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以及天山博格达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下
图),要求学生观察两山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的自然带名称,并思考下列问题:
a.博格达锋山麓的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是什么关系?
b.对比博格达锋北坡与喜马拉雅山南坡“针叶林”的海拔高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c.假如博格达锋海拔只有 2445 米,自然带带谱会剩下哪几个自然带?
d.假如博格达锋位于赤道或两极,自然带带谱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e.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前面学习的哪种地域分异规律类似?为什么?
问题:
(1)举例说明赵老师通过提问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12 分)
(2)简述赵老师该课提问设计的主要优点。(4 分)
30.材料:
下面是刘老师在“世界表层洋流分布”一课中安排的学生活动:
读教材“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北半球冬季)图”,要求学生熟悉洋流的名称和流向,学生
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分组活动:将全班同学分为四组,分别观察以 60°N 和 60°S 为中心的副极地海区、以 30°
N 和 30°S 为中心的副热带海区的洋流分布特点,对比分析洋流运动的方向、东西岸的洋流
性质差异,完成下面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
(1)本组归纳的是___半球___(中低纬度、中高纬度)海域的洋流运动规律。
(2)该海域的洋流是否连续运动、形成环流?若是,则该环流中心是___(副热带海域、
副极地海域、两极地区)。
(3)该海域洋流的运动呈___(顺时针、逆时针)方向流动。
(4)观察洋流的性质,大洋东岸是___(寒流、暖流),大洋西岸是___(寒流、暖流)。
归纳并画图:各组根据学习任务简单归纳出所选海域的洋流分布规律,并在图中画出此海域
洋流分布的简单模式图,寒流用虚线画,暖流用实线画。
老师巡查并指导小组讨论。
交流评价:在实物展台上投影展示学生的绘图结果,并让学生进行评价。
总结规律:把通过评价、经过修改的局部模式图汇总到黑板上的世界轮廓图上,并添加“赤
道逆流”等,归纳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
问题:
(1)简要说明在刘老师设计的活动中,学生初步学会了哪些地理学习方法。(9 分)
(2)归纳该片段中刘老师开展地理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步骤。(5 分)
(3)结合学习任务单,举一例谈谈深化洋流分布规律教学的基本思路。(6 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 1 小题,24 分)
31.阅读关于“区域经济联系”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
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区域经济联系”中“南水北调”的部分内容。
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规划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把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流域连接起来,
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因此可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规划建设的东线、中线和西线工程,到 2050 年总调水规模达 448 亿立方米,其中东线 148
亿立方米,中线 130 亿立方米,西线 170 亿立方米。
要求: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9 分)
(2)设计本课主要的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等),并说明设计理由。
(1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