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上半年辽宁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
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不是创设情景的教学方法是( )。
A.故事引趣
B.观察演示
C.组织活动
D.引导联想
答案:C
2.“儿童中心主义”教育理论,违背了( )。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B.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C.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
答案:D
3.班主任工作是从( )开始的。
A.评定学生操行
B.教育个别学生
C.了解和研究学生
D.组织班集体
答案:C
4.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思维过程属于( )。
A.联想
B.幻想
C.理想
D.想象
答案:D
5.下列教师促成的纪律属于结构创设的是( )。
A.规定限制
B.理解
C.协助
D.同情
答案:A
6.( )的课堂行为指与促进课堂教学目的实现相联系的行为。
A.积极
B.权威
C.民主
D.消极
答案:A
7.新课程提倡师生新关系。新课程中具有现代师生关系的模式( )。
A.合作模式
B.平等模式
C.管理模式
D.授受模式
答案:A
8.德育方法很多,榜样示范法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能体现这种方法的是( )。
A.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B.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C.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D.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答案:D
9.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不断自我认识和反思的能力是( )。
A.教学设计能力
B.教学组织能力
C.教学决策能力
D.教学监控能力
答案:D
10.( )型的课堂气氛最有助于知识的学习。
A.集权
B.权威
C.教师主导
D.民主
答案:D
11.班主任了解学生最基本的方法是( )。
A.观察法
B.谈话法
C.问卷法
D.实验法
答案:A
12.美国学生热衷于吸收各学科的成就。然后通过辩论剔除混乱知识体系中的糟粕和
谬论,从而获得迅速进步。这个现象说明了( )。
A.学习的实践性
B.学习的渗透性
C.思考的独立性
D.思想的开放性
答案:B
13.“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 )教学原则。
A.系统性
B.启发性
C.思想性
D.巩固性
答案:D
14.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满足于“授人以鱼”.更要做到“授人以渔”。这说明教
学中应该重视( )
A.传授学生知识
B.发展学生能力
C.培养学生个性
D.养成学生品德
答案:B
15.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
A.知识.智力.能力
B.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力
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知识.智力.情感
答案:C
16.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要依据( )的特征进行。
A.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B.儿童身心发展的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C.儿童身心发展的统一性
D.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答案:B
17.课堂导入方式多种多样。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样品标本、模型图表、幻灯片、电视
片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在从观察中提出问题,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学生为解决直观感
知中带来的疑问,产生了学习新知识的强烈要求。这种导入方式称之为( )。
A.直观导入
B.练习导入
C.事例导入
D.悬念导人
答案:A
18.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 )。
A.修养和处世方法
B.身份和地位
C.交往方式与方法
D.需要满足的程度
答案:D
19.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本人并没有受到直接的外在强化.但通过观察他人某种行
为受到强化,从而在自己身上也产生了类似的强化效果,心理学家班杜拉将这种现象称为
( )。
A.内在强化
B.负强化
C.替代强化
D.无意强化
答案:C
20.俗语”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说明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答案:D
二、简答题
1.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
答案解析: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
心理品质。
2.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答案解析:
一节好课的标准包括:
(1)教学目的明确;
(2)教学内容正确;
(3)教学方法适当;
(4)教学过程紧凑:
(5)学生主体充分发挥。
3.简述动机及其功能。
答案解析:
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过程.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
动力。动机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内驱力是指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一种内部推动力,是一种内部刺激。诱因是指满足有机体需要的物体、情境或活动,是有
机体趋向或回避的目标。动机有三种功能:
一是激活功能。动机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原因,是推动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内部动
力。
二是指向功能。在动机的支配下,有机体的行为将指向一定的目标或对象。
三是强化功能。当动机把某种活动引起之后,动机并不能也不会立即停止,而是继续
发挥 其作用,即维持或调整已引起的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
4.为什么说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思想和人格上的影响?
答案解析:
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对成长中的青少年、儿童有着巨大的又是潜移默 化的影响。
但这种精神上的、道德上的影响并不是靠说教就能产生的。教师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
力量,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同样,学生不仅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作出反应。
对教师的道德水平、精神风貌更会作出反应,并用各种形式表现他们的评价和态度。
5.简述如何进行创造性的培养。
答案解析: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给学生留有选择的
余地;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
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方法有:①发散思维训练;②推测
与假设训练;③自我设计训练;④头脑风暴训练。
三、材料分析题
1.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派车”的教学片断:
(1)出示问题:假期里,我们班将组织 25 名优秀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夏令营,学校安排面
包车、小轿车两种车接送。其中面包车每辆限乘 8 人,小轿车每辆限乘 3 人。假如你是老
师.你将如何派车?
(2)学生独立思考后并在小组内交流。
(3)学生汇报:
生 1:派 2 辆面包车和 3 辆小轿车,算式:2×8=16(人)3×3=9(人)。
师:掌声鼓励!
生 2:派 4 辆面包车,留 7 个坐位放行李。算式:8x4—7=25(人)
生 3:派 5 辆面包车。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 3:每辆面包车坐 5 人,留 3 个坐位放行李,算式:5×5=25(人) 师:也可以!
生 4:派 6 辆面包车,其中 5 辆面包车每辆坐 4 人,一辆坐 5 人,空位放行李。
学生海阔天空地答,而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以示教学的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