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云南怒江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42 分
1.(2 分)(2014•昆明)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菠萝榨汁
B.食物腐烂
C.玻璃破碎
D.水分蒸发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化学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
是否生成新物质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解答:
解:A、菠萝榨汁过程中,只是把菠萝中的汁液榨取出来,没有生成
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B、食物腐烂过程中,其中的有机物发生缓慢氧化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C、玻璃破碎过程中,只是玻璃的形状发生了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
属于物理变化;
D、水分蒸发过程中,水由液体变成气体,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
理变化.
故选:B.
点评:
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
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它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
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而化学变化中有新
物质生成.
2.(2 分)(2014•昆明)下列化肥属于磷肥的是( )
A.CO(NH2)2
B.K2SO4
C.KNO3
D.Ca(H2PO4)2
考点:
专题:
分析:
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常见的盐 化学肥料.
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
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
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解答:
解:A、CO(NH2)2 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
B、K2SO4 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
C、KNO3 中含有钾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合肥.
D、Ca(H2PO4)2 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
故选: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化肥的分类方面的知识,解答时要分析化肥中含有
哪些营养元素,然后再根据化肥的分类方法确定化肥的种类.
3.(2 分)(2014•昆明)人体缺乏下列哪种元素会导致佝偻病、骨质疏松( )
A.钙
B.碘
C.氟
D.锌
考点:
专题:
分析:
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化学与生活.
A、根据钙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碘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氟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锌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钙主要存在于骨胳和牙齿中,使骨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
架,缺乏幼儿和青少年会患佝偻病,老年人会患骨质疏松,故选项
正确.
B、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甲状腺肿大,故选项
错误.
C、氟能防治龋齿,缺乏易患龋齿,过量会引起氟斑牙和氟骨病,故
选项错误.
D、锌影响人体发育,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
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是中考考查的热点之一,掌握人体化学
元素的分类、生理功能、食物来源、缺乏症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
键.
4.(2 分)(2014•昆明)下列物品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
B.
C.
D.
陶瓷花瓶
纯 棉 衣
塑料桶
裤
纳米铜
考点:
专题:
分析:
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化学与生活.
有机合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要判断是否属于合成材料,可抓住三
个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据此常见材料的分类进行
分析判断.
解答:
解:A、陶瓷花瓶是用泥土烧制而成的,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选
项错误.
B、纯棉衣裤是用棉线制成的,属于天然材料,故选项错误.
C、塑料桶是用塑料制成的,塑料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故选项正
确.
D、纳米铜属于纳米材料,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合成材料的三大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
化合物)、分类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5.(2 分)(2014•昆明)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
A.氧
B.硅
C.铝
D.铁
考点:
专题:
分析:
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
生产、生活、环保类简答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利用元素的分类,结合地壳中元素的含有情况进行判断解决即
可.
解答:
解:在地壳中元素含量排在前四位的是:氧硅铝铁,其中铝铁属
金属元素,
故选 C
点评:
此题是对地壳中元素含量的考查,只要能记住元素含量的排列顺
序即可顺利解题.
6.(2 分)(2014•昆明)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空 气 的 主 要 成
B.氧 气 可 用 于 医
分 是 氮 气 和 氧
疗急救
气
C.食 品 包 装 中 充
D.新 鲜 空 气 中 不
入氮气以防腐
含二氧化碳
考点:
专题:
分析:
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空气与水.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 78%、氧气大约占
21%、稀有气体大约占 0.94%、二氧化碳大约占 0.03%、水蒸气和
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 0.03%;空气的成分主要以氮气和氧气为
主,氧气约占五分之一,氮气约占五分之四.氧气用途有:支持
燃烧和供给呼吸;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氮气的用途是:制造
氮肥、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内可以防腐、液态氮可以做制冷剂.
解答:
解:A、空气的成分主要以氮气和氧气为主,氧气约占五分之一,
氮气约占五分之四,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氧气用途有: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
选项错误;
C、氮气的用途是:制造氮肥、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内可以防腐、
液态氮可以做制冷剂,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新鲜空气中也含有二氧化碳,说没有不正确,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项正确;
故选 D
点评:
本考点考查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和用途等,同学们要加强记
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
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7.(2 分)(2014•昆明)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灼烧后闻气味的方法区分羊毛纤维和棉纤维
B.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C.除去氢气中的水蒸气可用浓硫酸
D.用洗涤剂清除油污是因为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考点:
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气体的干燥(除水);
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
意义.
专题:
分析:
物质的鉴别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常见的盐 化学肥料.
A、依据羊毛纤维和棉纤维燃烧后的气味不同分析解答;
B、依据化肥和农药使用的要求分析解答;
C、依据浓硫酸做干燥剂的要求分析解答;
D、依据洗涤剂的除污原理分析解答;
解答:
解:A、羊毛纤维和棉纤维燃烧后的气味不同,羊毛纤维燃烧
时有焦羽毛味,而棉纤维燃烧时有烧纸的味道,所以该方法可
以区分两者;
B、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容易造成污染,所以两者的使用要适量,
不可大量使用;
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做干燥剂,浓硫酸不能与氢气反应也
不能吸收氢气,所以除去氢气中的水蒸气可用浓硫酸;
D、洗涤剂的除污原理是利用其乳化性,所以用洗涤剂清除油
污是因为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故选:B.
点评:
此题是一道多点知识考查题,解题的关键是能够对各选项有关
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8.(2 分)(2014•昆明)下列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氨水挥发﹣分子不断运动
B.将二氧化碳气体制成干冰,体积变小﹣分子体积变小
C.18g 水中大约有 6.02×1023 个水分子﹣分子的质量很小
D.50mL 酒精和 50mL 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 100mL﹣分子间有间隔
考点:
专题:
分析: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
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A、氨水挥发,是因为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故选项解释正确.
B、将二氧化碳气体制成干冰,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小,而
不是体积,故选项解释错误.
C、18g 水中大约有 6.02×1023 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质量很小,故选
项解释正确.
D、50mL 酒精和 50mL 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 10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
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选项解释
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
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9.(2 分)(2014•昆明)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读取液体的体
倾倒液体
积
塞紧橡胶塞
稀 释 浓 硫
酸
考点:
液体药品的取用;测量容器-量筒;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
专题:
分析:
仪器的装配或连接.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A、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
断.
C、根据在把橡皮塞塞进试管口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
瓶口紧挨;图中瓶口没有紧挨、标签没有向着手心,所示操作错误.
B、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仰视
刻度,操作错误.
C、在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在
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
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
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
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10.(2 分)(2014•昆明)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用锅盖盖灭的原理是( )
A.降 低 油 的 着 火
B.让油与空气隔绝
点
C.降 低 温 度 至 油
D.清除了可燃物
的着火点以下
考点:
专题:
分析: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化学与生活.
灭火的原理有:与空气(或氧气)隔绝、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
下、清除可燃物,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方法即可.
解答:
解:A、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用锅盖盖灭这样可以隔绝氧气,
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而不是降低油的着火点(物质本身固有的属
性,不能降低着火点),故选项错误.
B、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用锅盖盖灭这样可以隔绝氧气,从
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项正确.
C、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用锅盖盖灭这样可以隔绝氧气,从
而达到灭火的目的,而不是降低温度至油的着火点以下,故选项错
误.
D、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用锅盖盖灭这样可以隔绝氧气,从
而达到灭火的目的,而不是清除了可燃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
题的关键.
11.(2 分)(2014•昆明)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 )
A.面粉
B.泥沙
C.蔗糖
D.植物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