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7年江西东华理工大学管理学原理及教育管理学考研真题.doc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资料共4页,全文预览结束
2017 年江西东华理工大学管理学原理及教育管理学考研真 题 管理学原理 一、简答题(共 7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70 分) 1、简述领导与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2、简述系统的基本特征。 3、结合实际简述组织设计的任务主要包括哪些? 4、人本原理主要包括哪些思想? 5、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目标管理? 6、简述领导的实质和作用。 7、简述人员在沟通时可能面临的障碍。
二、论述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80 分) 1、“计划跟不上变化,因此企业制定计划的意义不大”。请你谈谈对此的看法。 2、试结合实际论述从企业外部招聘管理人员与从内部提拔管理人员的优劣势? 3、福特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曾说过“不创新,就灭亡”,你对此如何评价? 4、试论述新时期管理者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教育管理学 一、简答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12 分,共 60 分) 1.简析中国文化对管理的影响 2.简析教育管理不同于其它管理的自身特点 3.简析教育政策与教育法的关系 4.简析管理过程四环节的运行规律 5.简析群体在管理中的作用
二、论述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60 分) 1.论述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对教育管理的启示 2.论述如何有效发挥领导者的影响力 3.论述如何对待教育管理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 三、案例分析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1.请从教育管理的角度,分析案例中的李校长的管理行为的利弊得失 应管与不应管 李校长是市教育学会的理事长,又是区政协委员。他经常参加校外社交活动,不可能每天都 在校,但学校工作搞得井然有序。 在校时,他经常到办公室同教师谈这谈那,也不拘形式地与学生接触,问这问那。 交流中,难免会遇到许多具体的要求。例如,物理教研组长提出,实验器材不足,要求学校 解决;一个班主任反映,学生课外作业负担过重,望学校采取措施;会计谈到学校基建中的 矛盾,请求仲裁。对这些,李校长总是说:“我知道了,这个问题副校长在管,你去问他, 让他决定。”“我同教务处谈谈,让他们处理。”“我给总务主任说一下,让他解决。” 一次教职工大会上,李校长念了一份给他的条子:“你是校长,为什么遇到问题不表态,是 权不在手,还是处理不了?”念完条子,李校长先感谢写条子的老师对他的关心,然后明确 表示:“我是有职有权的。学校里重大事情的决定,都是由我主持作出的,这就是权嘛!至 于执行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和细节的处理,领导成员有明确分工。因此,我不能随意表态。” 李校长的解释,一些教职工仍不赞同,他们认为,领导成员多,应是校长说了算。若两位领 导对一个问题表态不同,应该听校长的。由于有这样一些议论,李校长不在校时,个别领导 成员把一些能处理的事也搁了下来。 面对这些情况,李校长除了在领导班子统一认识外,又在教职工中通过各种方式, 谈了他的看法:校长负责制,不是按校长个人的意志办事。不按章办事,校长说的也不能算 数。有的事无章可循,特别是有关改革的事,更不能由校长一人决定。学校中大大小小的事, 都由校长决定,都要通过校长,这不叫有职有权,而是个人专权。集体决定的事,校长随意 变更,或者对那些有人分管的事,校长出面表态处理,不但不能调动每个人的积极主动性, 发挥才干,而且会养成一些同志的依赖性。 李校长的看法得到领导成员的赞同,但有的教职工还向他提出问题:“这样说,校长不是‘无 为而治’了吗?”他回答说:“校长应该为他所应管,而不为他所不应管。样样抓在自己手 中,看似权力大,实质是放掉了大权。不把权授给分管的领导,自己成为光杆司令,那才会
真正的失权。” 2.请根据教育管理学的相关理论,谈谈如果你是校长,你将如何带领以下案例中的学校进行 新课改 校长的难题 牡丹江铁路第三小学是一所省级标准化小学,教育教学成绩斐然,在社会上享有较高声誉。 作为拥有 50 年历史沿革的老校,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创的办学特色,然而,在新一 轮课程改革紧锣密鼓进行的今天,许多问题也接踵而至。 在逐班随堂的摸底听课中发现,老师们经过长期传统的教学实践,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基 本授课思路,虽然不同的教师,其教学风格各异,但采用的教学模式千篇一律化,“一言堂” 的透彻讲解,“我问你答”式的诱导分析仍大比例地主宰课堂,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 状态。而老师将在校大量的时间用于单纯的授课、教案的抄写、后进生的辅导和作业的批改 上。每周三下午固定的学科、年组教研也形同虚设,老师们总是被各种大事小情所牵扯,安 定不下来,待到全部坐定,2 小时的教研时间也所剩无几,而到位的老师也只是埋头于整理 书写自己的教案。如今的教案参考资料甚多,在促进教师吸纳先进教法的同时,也滋长了老 师的慵懒之风,不求创新,一味照抄照搬,把本是一项复杂且富有创造性、艺术性的工作变 成了一种机械操作、反复重复的劳动。这样的教案虽然程序完备,条理清晰,却起不到实际 操作的导航作用,而按照传统的教案检查标准,此类教案照例被评为优秀教案,这无疑也暴 露了教学检查评价的诸多弊端。渐渐地,老师们变得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停滞不前,又何 谈一切为了学生未来的发展服务呢?因此,如何引领教师走出平庸,跨上教育创新的舞台, 并在这方舞台上不断提升层次,成长为一名学习型、研究型和专家型教师就成了摆在校长面 前的首要问题。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