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3上半年上海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资料共12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3 上半年上海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 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 1.一个儿童能够辨别自己的左右手,但是不能辨别他人的左右手,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 理论,这个儿童的认知发展处于()。 A.前运算阶段 B.形式运算阶段 C.感知运动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2.小学生在课外开展的气象观察、标本制作等活动属于()。 A.科技活动 B.学科活动 C.社会活动 D.技能活动 3.孔子主张学习过程应包含四个基本环节,它们是()。 A.导、学、习、行 B.学、思、习、行 C.闻、行、忠、信 D.知、情、意、行 4.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地发展,甚至摆脱社会影响的法国教育家是()。 A.杜威 B.卢梭
C.裴斯泰洛奇 D.洛克 5.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有人善于言辞,有人长于数理运算,上述现象表明,人 的心理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连续性 C.不均衡性 D.差异性 6.教《新型玻璃》时,为了丰富小学生对玻璃的认识,张老师带领学生去玻璃厂观看玻璃 的生产流程,这种教学方法是()。 A.实验法 B.参观法 C.实习法 D.演示法 7.在按年龄编班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的发展变化进行分组教学,这 种分组属于()。 A.内部分组 B.外部分组 C.交叉分组 D.综合分组 8.某寄宿制小学-位学生睡觉时突然小腿抽筋,生活老师应立即采取的措施是()。 A.让学生下床,站直抽筋的腿 B.让学生下床,用冷水冲洗抽筋的腿 C.让学生平躺,按摩抽筋部位
D.让学生平躺,在其抽筋部位贴上止痛膏 9.“-把钥匙开-把锁”所反映的是()。 A.教育影响-致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正面教育原则 D.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10.衡量学生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要素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意志 C.道德行为 D.道德情感 11.我国小学低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生活》在课程性质上属于()。 A.活动型综合课程 B.校本课程 C.分科课程 D.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12.社会发展与教育是相互作用的,其关系可概括为()。 A.培养与推动 B.共性与个性 C.影响与干预 D.制约与促进 13.为了便于因材施教,学校对报名参加英语课外小组的学生进行水平测试,并据此成绩
进行编班,这种评价属于()。 A.安置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14.讲完“体积的大小”后,张老师要求学生回家量-量日常用品的体积,这种教学方法 是()。 A.实物演示法 B.实习作业法 C.实验教学法 D.实践探究法 15.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认为,国家的教育制度只有-个目标,那就是造就公民,这种 教育目的观的价值取向是()。 A.社会本位 B.科学本位 C.伦理本位 D.个人本位 16.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上的重大变革之-是()。 A.小学和初中分别设置 B.九年-贯的整体设置 C.十二年-贯的整体设置 D.初中和高中分别设置 17.人们-般认为,北方人豪放,南方人细腻,这-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
A.投射效应 B.晕轮效应 C.首因效应 D.刻板效应 18.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最主要、最基本的职责是()。 A.培养能力 B.传授知识 C.依法执教 D.教书育人 19.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 A.提高学习成绩 B.矫正学生问题行为 C.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D.发展学生能力 20.鲁班由“茅草划破手”这-现象引发思考,发明了锯子,这种创造活动的心理机制属 于()。 A.思维定势 B.功能固着 C.负向迁移 D.原型启发 第 3 页:答案:单项选择题第 4 页:答案:简答题;材料分析题;案例分析题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分) 21.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22.简述教育报告的-般结构。 23.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简述你对这三种 学习方法的理解。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 24.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项有趣的试验:把两辆-模-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两个不同的 街区,-辆完好地停放在-个中产阶级集聚的街区,另-辆则摘掉车牌、打开顶棚,停放 在相对杂乱的街区。结果发现停放在中产阶级集聚街区的那-辆过了-个星期还完好无 损.而打开顶棚的那-辆,不到-天就被偷走了。于是,该研究者把完好无损的那辆汽车 敲碎-块玻璃。结果发现,刚过了几个小时,这辆汽车就不见了。因此,有研究者以该试 验为基础,提出了著名的“破窗理论”。 问题(1):基于上述材料,请从教育学、心理学视角谈谈你对“破窗理论”的理解。(8 分) 问题(2):试述“破窗理论”对班级管理的启示。(12 分) 25.请观看小学高年段《落花生》教学片断,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问题(1):请结合本教学片断评析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10 分) 问题(2):试论述教师课堂提问的功能。(10 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有 2 小题,请任选 1 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 1 小题计分,40 分) 26.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黄山奇石 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的南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 趣极了。 就说“仙桃石”吧,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 在-座陡峭的山峰上,有-只“猴子”。他两只胳膊抱着腿,-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 翻滚的云海。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 “仙人指路”就更有趣了!远远望去。那巨石真像-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 向前方。 每当太阳升起,有座山峰上的几块巨石,就变成了-只金光闪闪的雄鸡,它伸着脖子,对
着天都峰不住地啼叫。不用说,这就是著名的“金鸡叫天都”了。 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那些叫不出名 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着你去给他们起名字呢。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1)(2)(3)。 (1)试对上文进行文本解读。(10 分) (2)若指导低年段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8 分) (3)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写话教学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22 分) 27.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在进行“三角形面积”教学时,指导面积计算公式-般采用两种方法:-种是把两个 完全-样的三角形拼成-个平行四边形(见图 1),另-个是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剪拼成平行四 边形(见图 2-1)或折叠成长方形(见图 2-2)。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1)(2)(3)。 问题(1):试分析上述两种方法所蕴含的数学思想。(8 分) 问题(2):若指导高年段小学生学习上述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10 分) 问题(3):根据你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讲授的部分教学活动。(22 分)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原型启发指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产生新的设想和创意。 2.D【解析】投射效应:认为他人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 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首因效应: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 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晕轮效应: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 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然后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其他品质的现象;刻板效应:人们 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而笼统的看法。 3.A【解析】诊断性评价在教学前实施,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而总结性评价在 教学后实施。 4.C【解析】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但被现存的环境和教育破 坏了,假如能为人造就新的、适合人性健康发展的环境和教育,人类就能在更高阶段回归 自然。因此,人为的、根据社会要求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的教育,让儿童顺其自然地发展 的才是好的教育。 5.D【解析】本题考查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素质进行有针对 性的教育。 6.A【解析】抽筋即肌肉痉挛。缓解小腿抽筋,需要伸直抽筋的腿,改卧为坐。 7.D【解析】皮亚杰将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 一 2 岁);(2)前运算阶 段(2—6、7 岁);(3)具体运算阶段(6、7—11、12 岁);(4)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 岁)。在前运算阶段,儿童能比较固定化地辨认自己的左右方位。 8.C【解析】课外活动类型中的科技活动是指发展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 9.B【解析】参观法是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到一定的校外场所——自然界、生 产现场和其他社会生活场所,使学生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研究获得新知识的方 法。 10.C【解析】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 11.C【解析】新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上的重大变革之一就是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 12.A【解析】实习作业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或其他活动 的方法。 13.A【解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 学生的心理素质。 14.A【解析】凯兴斯泰纳提出公民教育和劳作学校的主张,他的教育主张和实践基本适应 当时德国资产阶级培养大批生产上有技术、政治上服从资产阶级利益的新型劳动力的要求。 15.D【解析】孔子主张的学习过程是学一思一习一行,教学内容为文、行、忠、信。 16.D【解析】略。 17.C【解析】分组教学制分为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外部分组是指打破按年龄编班的传统 习惯,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或学习成绩编班进行教学。内部分组,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 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分组。 18.C【解析】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形成与否的关键。 19.A【解析】《品德与生活》是小学低年级开设的课程,属于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 20.A【解析】经济、政治和文化与教育之间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简答题 21.【参考答案】 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遗传、成熟、环境和个人实践活动,而 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他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1)遗传素质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冈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