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安徽池州中考历史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请将正确选项填入答题框)
1.有学者认为:“从春秋到战国是一变,但这尚是小变。从战国到秦却是一大变。”从制度
变革的角度理解这句话,此“一大变”是指
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C.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B.分封制取代世袭制
D.行省制取代郡县制
2.隋唐时,四方传入的少数民族音乐有十四种之多,唐代士大夫多醉心胡乐,以至王建有
诗云:“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这反映了
A.隋唐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B.少数民族音乐仅流行于洛阳
C.胡乐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D.四方少数民族仰慕中原文化
3.宋代民间编印出售图书的书坊,往往将说书人的底本作为话本出版。这促成了小说的发
展和民间文化的普及。据此可知,当时
A.书坊是文化传播的管理机构
B.木活字印刷已普遍使用
C.商业行为助推市民文化发展
D.小说成为主要文学形式
4.成立于雍正年间,由几位满汉亲信大臣组成,被西方人意译为“大顾问班子”的机构是
A.议政王大臣会议
C.军机处
B.南书房
D.总理衙门
5.“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阳阴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这幅对
联所反映的社会风貌是
A.男尊女卑
C.封闭保守
B.新旧并呈
D.自由博爱
6.表 1 为新中国成立后安徽某县水稻种植面积、总产、单产统计表。该表数据的变化主要
得益于
A.土地改革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1991 年 3 月,中共中央确定在上海和深圳试点实行部分股份制公司股票上市。这表明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B.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C.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D.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落实
8.在中国“入世”关键阶段,中美经过多轮磋商和激烈的讨价还价,最终达成《关于中国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这说明
A.中美共同利益大于分歧
B.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C.美国开始放弃霸权主义
D.发展中国家主导世界贸易
9.公元前 5 世纪,雅典雕塑家米隆参加过很多运动会,其雕塑《掷铁饼者》(图 1)被
誉为“空间中凝固的永恒”。该作品体现了
A.苦行禁欲的生活哲学
B.科学理性的主流思潮
C.漠视民主的专制意识
D.崇尚人性的运动之美
10.14-16 世纪,许多欧洲学者认为,在罗马时代和他们自己的时代之间,主司文学和
艺术的女神逃离了欧洲;如今,女神突然重新降临,意大利人兴高采烈地与她们携手合作。
符合此描述的事件是
A.基督教兴起
B.文艺复兴
C.“发现”美洲
D.启蒙运动
11.“光荣革命”导致了政治合法性的思想大改变。它不是某个统治者或者一群精英从他人
手中夺得国家,而是确定如何选择后续统治者的原则。此“原则”指的是
A.王位世袭
C.三权分立
B.君权神授
D.议会至上
12.1880 年,恩格斯写成《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随后,这一著作陆续被译为法
文、波兰文、意大利文、俄文等文字,在工人中得到了广泛传播。这说明,当时欧洲
A.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
B.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C.各国无产阶级已经实现联合
D.科学社会主义理想变成现实
13.1925-1927 年夏季之前,苏联连续三年粮食丰收。然而,1927 年底之前国家仅征收到 240
万吨粮食,为计划征收数量的 52%。为解决这一问题,苏联推行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农业集体化运动
B.新经济政策
D.垦荒运动
14.1934 年,洛雷纳·希科克在美国访问数月后感慨道:我原以为至少在大工业中法规会起
作用,但我现在敢断言,99%的美国大企业正试图撕毁法规,而小企业则连假装遵守都不干。
这表明,罗斯福新政
A.克服了经济危机的冲击
B.遭到了部分资本家抵制
C.解决了社会的基本矛盾
D.实施了全面公有制政策
15.图 2 是某国际组织 1958-1986 年的发展历程示意图。该组织
A.构建了主权国家组成的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
B.标志着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政治的重要力量
C.致力于制定和规范全球范围内多边贸易协定
D.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二、辨析改错(8 分)
16.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经典流传,须辨伪存真。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
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并加以改正。
【 】(1)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治
未病”理论。改正:
【 】(2)东晋绘画名家阎立本的代表作《女史箴图》,用笔细劲连绵,线条优美活泼,人物
传神,富有个性。改正:
【 】(3)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旨在“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是
一部纪传体通史。改正:
【 】(4)明代昆曲既有南曲的清柔婉转,又有北曲的慷慨激昂,汤显祖创作的《窦娥冤》
是其中杰出代表。改正: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19 年 1 月,巴黎和会召开。在关于中国山东问题的会议上,中国代表顾维钧沉着镇
定,不卑不亢,侃侃陈词:
“三千六百万之山东人民,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宗教。”“以
文化言之,山东为······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以经济言之······人口既已稠密,竞存已
属不易,其不容他国之侵入殖民,固无讨论之余地。是以如就本会承认之民族领土完整原则
言之,胶州交还中国,为中国当有之要求权利。”
(1)根据材料,概括顾维钧从哪些角度论证了中国对山东拥有主权。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山东是“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的依据。(6 分)
摘编自李新总编《中华民国史》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巴黎和会最终是如何处理山东问题的。谈谈“山东问题”给你的
启示。(4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村料一 中国的指南针传入欧洲之后,海船敢于、也有条件驶入大洋深处。此外,地圆学说
的日益流行,使许多人坚信从大西洋一直向西航行便能抵达东方。15、16 世纪之交,西欧
各国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欧洲通往印度和美洲的新航路。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新航路开辟的交通科技条件。(4 分)
材料二 19 世纪上半叶,运输手段发生了巨大变化······运输成本显著降低,商品和生产
要素的市场在全世界范围内被整合起来,各种商品的价格逐渐趋同。譬如,英国利物浦和印
度孟买之间棉花价格的差距,在 1857 年是 57%,1913 年则缩小到了 30%。
摘编自[日]玉木俊明著《物流改变世界历史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运输手段发生了巨大变化”的科技原因,并
简析交通科技对世界的影响。(6 分)
四、活动与探究(12 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锻造出了有效的克敌制胜
的武器。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
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本书编写组编著《中国共产党简史》
(1)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给材料一拟一个恰当的标题:___________。(1 分)
将材料一所示历史事件进行归类,属于“统一战线”的是__________;属于“武装斗争”的
是__________;属于“党的建设”的是__________。(填写编号即可,3 分)
(2)根据上述材料一、二并结合相关史实,请人选其中一个“法宝”予以阐释(要求观点
正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5:CACCB
6-10:ABADB
11-15:DACBD
二、辨析改错(
16(1)√
(2)× 阎立本改为顾恺之
(3)× 纪传体改为编年体
(4)× 《窦娥冤》改为《牡丹亭》
三、材料题
17.(1)角度:历史、文化、经济(3 分):山东是孔孟故乡,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孔子创
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 分)
(2)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转交给日本(2 分)启示:综合国力是外交的基础;弱
国无外交(2 分,任意一点)
18、(1)指南针的传入;先进的造船技术;地圆学说日益流行;(答出 2 点即可,1 点 2 分)
(2)原因:工业革命带来交通运输业的变革,汽船和火车的出现。(2 分)汽船和火车的出
现,为社会提供了更为快捷、廉价、便利的交通,使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改变
了人们的生活观念,准点守时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4 分,举例 2 分,简析 2 分)
四、活动探究题
19:(1)标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的不懈探索等,围绕中国
共产党,符合材料主题即可得 1 分)
填空:④
②或⑤
①或③ (3 分)
(2)示例:选择法宝:“统一战线”。
观点:坚持统一战线能够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阐释:1931 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提
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6 年 12 月 12 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
步形成:1937 年国民党发表国共合作宣言,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
成,实现了全民族抗战局面.推动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
败走向复兴的伟大转折点,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946 年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为了粉碎国民党的进攻。中国共产党决定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分别地消灭封
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
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解放战争胜利之后,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促进国家发展。1949 年 9 月,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 1 次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会议
正式确立,爱国统一战线形成。爱国统一战线的形成有利于最广泛的团结和凝聚各民族各民
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的力量,聚合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力量。)
综上所述,建立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坚持统一战线
能够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观点:建立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羊命中战胜敌人的主要保障(运用两个中加以
论证,要求史实准确,表述清渐,论证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