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山东省日照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第Ⅰ卷 (选择题 共 30 分)
一、(共 18 分,每小题 2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窗扉(fēi)
绮(qǐ)丽
戏谑(nüè)
惟妙惟肖(xiào)
B.庇荫(yìn)
轩(xuān)昂
贮(zhù)存
叱咤(zhà)风云
C.癖(pī)好
谮(zèn)害
苋(xiàn)菜
扣人心弦(xuán)
D.蓬蒿(gāo)
哂(shěn)笑
伧(cāng)俗
无动于衷(zhō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渺茫
B.仰慕
C.枯燥
D.沉湎
迥然
慰籍
吞噬
黝黑
根深缔固
引颈受戮
不可理谕
黯然失色
如法炮制
矫揉造作
前仆后继
相形见绌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书信承载了太多的的文化内涵,一封信 ,就是 一份沉甸甸的敬意。
B.网络语言可以反应出普通人的生活关注,呈现出市井百姓的人生百态。
C.散文诗《雪》写的是江南的雪和江北的雪,作者去别有用心地从描写雨开始。
D.综艺节目《喜剧小品节目汇》中,演员们的表演常让观众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
B.要实现梦想,必须付出更多的心血与努力,准备好了吗?同学们。
C.美的对象能陶冶人们的性情,因为它有有种两种特性:一是普遍;二是超脱 。
D.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帖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最灿烂的瑰宝,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屠呦呦科研团队研究出了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B.针对进来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几个学校的领导进行了深刻反思。
C.家长要让孩子接受“吃苦”教育,以此提高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和独立自主的精神。
D.一堂看似普通的体育课,不仅潜移默化得影响青少年的体育价值观,更直接地关系到他
们的身体健康。
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宋代朱熹抽取其中的《大学》《中庸》两篇,
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B.2016 年 4 月,曹文轩获得了“国际安徒生奖”,他的长篇小说《草房子》曾获“宋庆龄文
学奖奖金”,《孤独之旅》就选自这部作品。
C."总角""垂髫"均代指童年;“豆蔻”指称十三四岁的少女;"及笄”指古代男子到了十五
岁时,把头发簪起来表示已成年
D.词,兴起于唐五代,极盛于宋代。在唐五代时,一般称为“曲”“曲子”“曲子词”。后来
才成为“词”,又称“乐府”“诗余”“长短句”等。
7.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浒》塑造了一些上层人物被迫造反的典型,如林冲曾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因丢
失“生辰纲”,被逼上梁山。
B.《西游记》构造了一个幻想的世界,塑造了一群神话人物。其中“单打二龙山”“三打白
骨精”等情节也很受读者喜欢。
C.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讲述了英国船医格列佛因因海难流落到小人国、大
人国、飞岛国、慧骃国等地的奇遇。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身负重伤,双目失明,身体瘫痪。但仍以顽强
意志创作长篇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他未完成作品就去世了。
8.日 常交 往 要 注重 礼 貌用 语 , 选用 恰 当措 辞 。 下列 各 句中 , 语 言表 达 得体 的 一 项是
(
)
A.赵老师找小华到办公室谈话,小华说:“找我有什么事?有话快说,我还得写作业呢!”
B.明明晨练时遇到一位舞剑的白发老人,问道 :“爷爷,您老身体真硬朗,今年高寿?”
C.张强遇到困难求助领导时,他说:“请您务必帮忙,一定要帮我渡过难关。”
D.芳芳送给婷婷一件生日礼物,婷婷说:“我非常喜欢这个礼物,我就笑纳了 。”
9.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民间常听听到 “金算盘 ”“铁算盘”的比喻,多指“只算进,不算出”的精明。
②自古以来,算盘都是用来算账的,也被赋予了很多象征意义。
③除了与钱财相关的象征意义之外,算盘也常被用来象征“出入平衡,分毫不差”。
④这些关于算盘计算功能之外的引申,算盘植入了中国历史文化之中。
⑤在北京东岳庙内挂着两副大算盘,左右批有“毫厘不差,乘除分明“,以示公正严明。
A.②①③⑤④
B.④②③①⑤
C.②③⑤④①
D.④③⑤①②
二、(共 6 分,每小题 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
①“书卷长留伴一生。”书简翰墨的馨香,总能滋润干渴的心田,拂去灵魂的浮躁,
撇除精神的泡沫。
②然而,当白纸黑字变为虚拟数字,当实体书籍容身数码屏幕,读屏与读书的“华山论
剑”,总是会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如期上演。有的人认为,数字化乃是大势所趋,读屏
不但无可厚非,还能开阔个人眼界、填平信息鸿沟。相反,有的人则笃定,数字阅读助长
了碎片化、片段式阅读,也容易让人丧失专注力。争论一再出现,似乎意味着,读书与读
屏生来就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对立关系。
③其实不然。回望人类阅读历史,无论是文字载体,还是阅读方式,本来就是处在不断
变化、与时俱进之中。书籍的数字化,不过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开卷有益。君不见,数码
产品层出不穷,电子书籍成为“标配”,不是让阅读更加方便了吗?在地铁公交上,通过数
字阅读,对知识的点滴汲取,不是让生活更加充实吗?“忙时读屏,闲时读书”,又有何不
可?
④事实上,人们对数字阅读的批评,与其说是对阅读形式的责难,毋宁说是对阅读内容
的不满。数字化让阅读更便利的同时,也打开了传播无效信息、庸俗信息的“潘多拉魔盒”。
对于每一个人而言,沉浸于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自然很难让信息沉淀下来,成为思想
的养料;钟情于娱乐至死,甚至是低俗不堪的网络内容,难免会让自己的灵魂染上低级趣
味;习惯于“快餐式”信息,更是只会给自己留下一个虚幻的阅读假象。说到底,阅读无
关形式,根本乃在于内容。
⑤阅读,绝不仅仅只是一个知识获取的过程,更关乎人的精神趣味。正如一句名言,“未
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过”,未经筛选的信息同样是不值得读。而这,恐怕才是读屏与读书之
争的关键点所在。其实,书本身是有分量的。只不过,书的分量从来都不体现在纸张的厚
薄、墨色的浓淡,而体现在内容的深浅、品格的高下。当前,数字阅读还没有完全摆脱掉
“碎片化”“肤浅化”的标签,这需要我们推动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助力新旧媒体形态
融合发展,为数字阅读提供更好的内容和载体。
⑥宋代大儒朱熹曾如此诠释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事实上,只有自己挑选的书籍和内容本身有分量,“深阅读”才有可能顺理成章地展开。在
这个意义上,读屏时代,勿忘阅读品格。坚守这一点,恐怕比争论该不该读屏,意义重要
得多。
(选自《人民日报》( 2016 年 04 月 22 日 11 版,文/陈凌)
10.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数字阅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B.阅读无关形式,根本在于内容。
C.阅读关乎人的精神趣味。
D.读屏时代,勿忘阅读品格。
11.下列有关“数字阅读”的表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数字阅读是指阅读的数字化,既指文字载体的数字化,也指阅读方式的数字化。
B.数字阅读会给忙碌的人们带来更多的阅读便利,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充实。
C.数字阅读难以让信息沉淀下来,会让灵魂染上低级趣味,使人产生虚幻的阅读假象。
D.数字阅读需要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来提供更好的内容和载体。
1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运用排比句的形式,语言生动形象且富有诗意,阐释了书籍对人的重要作用。
B.第②段作者通过列举正反两种观点,来阐明读书与读屏生来就是一种对立的关系。
C.第⑥段引用朱熹的话,阐明了读书要讲究方法,即专心致志,虚心研读,反复赏玩。
D.本文从读书与读屏的争论谈起,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三、(共 6 分,每小题 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3-15 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
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
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
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
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游:交往。
B.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质:询问。
C.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再:又一次。
D.腰白玉之环
腰:腰佩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无从致书以观
属予作文以寄之
B.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何陋之有
C.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虽杀臣,不能绝也
D.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复前行,欲穷其来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少时家境贫寒,无力购书,只好向别人借书抄录来读,天寒手冷也不放松。
B.“色欲恭,礼欲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写出了作者求学态度谦和,有自卑心理,以至于
不敢出声。
C.在艰难的求学生活中,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是因为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
物质上的贫困。
D.选文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求学艰难:抄书之辛,叩问之难,奔走之艰,住读之苦。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90 分)
四、默写(共 10 分)
16.按要求默写诗文名句。(10 分,每小题 1 分)
(1)逝者如斯夫,
。(《论语·子罕》)
(2)
, 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3)夕阳欲颓,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4)
,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5)共看明月应垂泪,
。(白居易《望月有感》)
(6)
,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7)须晴日,看红装素裹,
。(毛泽东《沁园春·雪》)
(8)晴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秋词》)
( 9 )《 滁 州 西 涧 》 中 以 非 转 流 动 之 势 , 衬 托 闲 淡 宁 静 之 景 的 一 句
是:
,
。
(10)徜徉于青山绿水之间的古代文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句,请写出分别
含 有 “ 山 ” “ 水 ” 的 完 整 的 古 诗 词
句:
,
。
五、阅读(共 30 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7-18 题。(5 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7.“沙场秋点兵”与“可怜白发生”所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2 分)
18.“马作的卢飞快“中一句引用了“的卢”的典故,有什么作用?(3 分)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9-20 题。(8 分 )
古之君民①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此五
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身已终矣,而后世化之如神,其人事审②也。
魏武侯之居中山也,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骤③战而骤胜。”
武侯曰:“骤战而骤胜,国家之福也,其独以亡,何故?”对曰:“骤战则民罢④,骤胜则
主骄。以骄主使罢民,然而国不亡者,天下少矣。骄则恣,恣则极物;罢则怨,怨则极虑。
上下俱极,吴之亡犹晚。此夫差之所以自殁⑤于干隧⑥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有改动)
【注释】①君民:统治百姓。②审:弄明白。③骤:屡次。④罢:通“疲”,疲乏。⑤殁:
死。⑥干隧:地名。
19.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爱利以安之
(2)其独以亡,何故?
20.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吴国最终灭亡的原因。(4 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21-24 题。(14 分)
又到了槐花飘香的季节!
槐花开了
一到花开的季节,门前那一棵棵槐树互不相让,吐出一串串洁白的花串,一簇簇压弯了
枝头,在这初夏的清风里散发出了浓浓的清香,盛开着的,似一只只展翅欲飞的蝴蝶,微
风轻拂之下,颤颤巍巍;尚未开放的,像是婴儿的小脚丫,肉肉乎乎的,细腻白嫩中泛着
柔光,在碧绿的槐叶衬托下,显得格外漂亮。
古人对于槐花的描述,多有伤感。比如张籍的“街北槐花傍马垂”、朱庆馀的“绿槐花堕
御沟边”、子兰的“满地槐花乱草生”,里面都满含凄清之意,而白居易的“夜雨槐花落,
微凉卧北轩”更使人徒增凄凉。反观现在,那古人笔下的槐花,又哪里比得上眼前的莹润
洁白、柔情满怀呢?
槐花并不陌生。男人少年时,家境不好,槐花就成为少有的美食。几个小伙伴们一起,
扛一根绑着镰刀的长长的竹竿,去割槐花。刚摘下来的槐花甜甜的,你拿一串,我抢一把,
嚼在嘴里满口香甜。捋一小篮儿,母亲下地回家顾不上擦去额头的汗滴,拌面,蒸上,出
锅,加点蒜泥,再滴上几滴香油,就是天底下最好吃的美餐。槐花,在那个衣食尚不丰盈
的年代里,在那种青黄不接的季节里,就成了他最美好的回忆。
母亲病了,医生对男人说吃槐花蜜能补养身体。
于是,夫妻俩趁周末去找那些放蜂人,想买些纯正自然的带回家里。
养蜂人追着花香,追着蜂迹。在那槐花盛开的地方扎起帐篷,大桶小桶里装满了晶莹透
明的槐花蜜。
“有上好的槐花蜜吗?”
“有,你们来的可正是时候。”
“真的假的?你不要骗我,我可是买来给母亲治病的。”
“放心吧,你瞧瞧今年的槐花朵儿多大。”放蜂人开始找瓶子装蜜。
男人拿起瓶子,透明略带有微黄的蜂蜜上竟然浮着黑色的斑点。
“蜜蜂?”女人嘀咕道,语调中有点同情伤感,“竟葬身于自己千辛万苦酿成的蜜池中。”
“呀,你怎么灌进去了一只蜜蜂?”男人对放蜂人说说。
放蜂人一瞧,真是,倒出来重新灌。这时,一只蜜蜂被蜜诱惑了过来,竟然不顾一切扑
向了蜜瀑,顺着蜜流进了瓶子,在蜜湖里挣扎着。女人赶紧又将蜜倒到桶里,取下挂在门
框的网兜,将那蜜蜂从蜜桶里捞出。蜜蜂还活着,但还粘在网兜上,翅膀颤抖着。
“这只蜜蜂活不了了吧?”男人说。
女人不言,用手轻轻去拉蜜蜂的翅膀,企图将它从蜜的沼泽里拽出来。一点一点地,好
像自己的孩子陷进沼泽里,不顾一切小心翼翼地救他,蜜蜂脱离了蜜淖。女人迅速地收回
手,只见蜜蜂已慢悠悠地飞起来了。女人将手指紧紧咬住,啊,她被蜂蜇了,竟没有出声,
脸上抽搐了一下,红了,俄顷,额头渗出汗,脸白了。
男人看到,心疼地问:“被蜇了吧?”
“没事,小时候读杨朔的《荔枝蜜》我就挺喜欢蜜蜂,不是不得已,这小生灵是不会蜇
人的。这次为了活命,才不小心蜇了我,不过这一蜇它可真的没命了。”
回来的路上,一股淡淡的槐花清香扑鼻而来,很是诱人。
槐花开了!淡淡的洁白,淡淡的清香。蜜蜂轻轻飞舞,那嗡嗡嘤嘤的声音是蜜蜂对生活
的美好憧憬吧!
21.第四段有关槐花的回忆,写了几个具体的情景?请简要概括。(3 分)
(选自《中国作家网》2016 年 4 月 19 日,文/荆北,有删改)
22.品味语言,根据提示回答问题。(6 分)
(1)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句子。(3 分)
门前那一棵棵槐树互不相让,吐出一串串洁白的花串,一簇簇压弯了枝头,在这初夏的
清风里散发出了浓浓的清香。
(2)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下面句子。(3 分)
女人赶紧又将蜜倒到桶里,取下挂在门框的网兜,将那蜜蜂从蜜桶里捞出。
23.第三自然段引用描述槐花的古诗句有什么作用?(4 分)
24.本文蕴含的情感丰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4 分)
六、写作(50 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我原想捧起一朵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海
洋;我原想撷取一枚红叶,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我原想亲吻一朵雪花,你却给了我银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