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Notice
关于CMOS 器件的注意事项
本手册的使用方法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1.1 特点
1.2 订购信息
1.3 引脚配置 (顶视图)
1.3.1 30针产品
1.3.2 32针产品
1.3.3 36针产品
1.3.4 40针产品
1.3.5 44针产品
1.3.6 48针产品
1.3.7 52针产品
1.3.8 64针产品
1.3.9 80针产品
1.3.10 100针产品
1.4 引脚名称
1.5 框图
1.5.1 30针产品
1.5.2 32针产品
1.5.3 36针产品
1.5.4 40针产品
1.5.5 44针产品
1.5.6 48针产品
1.5.7 52针产品
1.5.8 64针产品
1.5.9 80针产品
1.5.10 100针产品
1.6 功能概述
第二章 引脚功能
2.1 引脚功能列表
2.1.1 30针产品
2.1.2 32针产品
2.1.3 36针产品
2.1.4 40针产品
2.1.5 44针产品
2.1.6 48针产品
2.1.7 52针产品
2.1.8 64针产品
2.1.9 80针产品
2.1.10 100针产品
2.1.11 各种产品的引脚(端口引脚以外的引脚)
2.2 引脚功能的描述
2.2.1 P00至P06 (端口0)
2.2.2 P10至P17 (端口1)
2.2.3 P20至P27 (端口2)
2.2.4 P30, P31 (端口3)
2.2.5 P40至P47 (端口4)
2.2.6 P50至P55(端口5)
2.2.7 P60至P67 (端口6)
2.2.8 P70至P77 (端口7)
2.2.9 P80至P87 (端口8)
2.2.10 P100至P102 (端口10)
2.2.11 P110,P111 (端口11)
2.2.12 P120至P124 (端口12)
2.2.13 P130和P137 (端口13)
2.2.14 P140至P147 (端口14)
2.2.15 P150至P156 (端口15)
2.2.16 VDD, EVDD0, EVDD1, VSS, EVSS0, EVSS1
2.2.17 RESET
2.2.18 REGC
2.3 引脚的输入/输出电路和未使用引脚的推荐连接
第三章 CPU架构
3.1 存储空间
3.1.1 内部程序存储空间
3.1.2 镜像区域
3.1.3 内部数据存储空间
3.1.4 特殊功能寄存器(SFR)区域
3.1.5 扩展特殊功能寄存器 (2nd SFR: 第二特殊功能寄存器) 区域
3.1.6 数据存储器寻址
3.2 处理器寄存器
3.2.1 控制寄存器
3.2.2 通用寄存器
3.2.3 ES和CS寄存器
3.2.4 特殊功能寄存器(SFR)
3.2.5 扩展特殊功能寄存器 (2nd SFR: 第二特殊功能寄存器)
3.3 指令地址寻址
3.3.1 相对寻址
3.3.2 立即寻址
3.3.3 表间接寻址
3.3.4 寄存器直接寻址
3.4 处理数据地址的寻址
3.4.1 隐含寻址
3.4.2 寄存器寻址
3.4.3 直接寻址
3.4.4 短直接寻址
3.4.5 SFR寻址
3.4.6 寄存器间接寻址
3.4.7 基址寻址
3.4.8 基址变址寻址
3.4.9 堆栈寻址
第四章 端口功能
4.1 端口功能
4.2 端口配置
4.2.1 端口0
4.2.2 端口1
4.2.3 端口2
4.2.4 端口3
4.2.5 端口4
4.2.6 端口5
4.2.7 端口6
4.2.8 端口7
4.2.9 端口8
4.2.10 端口10
4.2.11 端口11
4.2.12 端口12
4.2.13 端口13
4.2.14 端口14
4.2.15 端口15
4.3 控制端口功能的寄存器
4.4 端口功能的操作
4.4.1 写入输入/输出端口
4.4.2 读取输入/输出端口
4.4.3 操作输入/输出端口
4.4.4 连接至电位不同的外部器件(1.8 V、2.5 V、3 V)
4.5 使用复用功能时端口模式寄存器和输出锁存器的设置
4.6 使用端口功能时的注意事项
4.6.1 用于端口寄存器n (Pn)的1位操作指令的注意事项
4.6.2 100针以外的产品引脚设置的注意事项
第五章 时钟发生电路
5.1 时钟发生电路的功能
5.2 时钟发生电路的配置
5.3 控制时钟发生电路的寄存器
5.4 系统时钟振荡电路
5.4.1 X1振荡电路
5.4.2 XT1振荡电路
5.4.3 高速片上振荡器
5.4.4 低速片上振荡器
5.5 时钟发生电路的操作
5.6 控制时钟
5.6.1 高速片上振荡器的设置示例
5.6.2 X1振荡电路的设置示例
5.6.3 XT1振荡电路的设置示例
5.6.4 CPU时钟状态转换图
5.6.5 转换CPU时钟之前的条件以及转换CPU时钟之后的处理
5.6.6 切换CPU时钟和切换主系统时钟所需要的时间
5.6.7 停止时钟振荡前的条件
5.7 操作经验证的谐振器和参考振荡器常数 截止到2011年12月
第六章 定时器阵列单元
6.1 定时器阵列单元功能
6.1.1 单独通道操作功能
6.1.2 多个通道联动操作功能
6.1.3 8位定时器操作功能(仅限通道1和3)
6.1.4 支持LIN-bus功能(仅限单元0的通道3)
6.2 定时器阵列单元的配置
6.3 控制定时器阵列单元的寄存器
6.4 定时器阵列单元的基本规则
6.4.1 多个通道联动操作功能的基本规则
6.4.2 8位定时器操作功能的基本规则(仅限通道1和3)
6.5 计数器的操作时序
6.5.1 计数时钟(fTCLK)
6.5.2 计数器的开始时序
6.6 通道输出(TOmn引脚)控制
6.6.1 TOmn引脚输出电路配置
6.6.2 TOmn引脚输出设置
6.6.3 通道输出操作的注意事项
6.6.4 TOmn位的集中操作
6.6.5 计数操作开始时的定时器中断和TOmn引脚输出
6.7 定时器阵列单元的单独通道操作功能
6.7.1 作为间隔定时器/方波输出的操作
6.7.2 作为外部事件计数器操作
6.7.3 作为分频器的操作(仅限单元0的通道0)
6.7.4 作为输入脉冲间隔测量的操作
6.7.5 输入信号高/低电平宽度测量的操作
6.7.6 作为延迟计数器的操作
6.8 定时器阵列单元的多个通道联动操作功能
6.8.1 作为单触发脉冲输出功能操作
6.8.2 作为PWM功能的操作
6.8.3 作为多重PWM输出功能的操作
6.9 使用定时器阵列单元时的注意事项
6.9.1 使用定时器输出时的注意事项
第七章 定时器RJ
7.1 概述
7.2 输入/输出引脚
7.3 寄存器
7.3.1 外围允许寄存器1 (PER1)
7.3.2 操作速度模式控制寄存器 (OSMC)
7.3.3 定时器 RJ计数器寄存器0 (TRJ0),定时器RJ重加载寄存器
7.3.4 定时器 RJ 控制寄存器 0 (TRJCR0)
7.3.5 定时器 RJ输入/输出控制寄存器 0 (TRJIOC0)
7.3.6 定时器 RJ 控制寄存器 0 (TRJMR0)
7.3.7 定时器 RJ 事件引脚选择寄存器 0 (TRJISR0)
7.3.8 端口模式寄存器0、3、4、5 (PM0、PM3、PM4、PM5)
7.4 操作
7.4.1 重加载寄存器和计数器的重写操作
7.4.2 定时器模式
7.4.3 脉冲输出模式
7.4.4 事件计数器模式
7.4.5 脉冲宽度测量模式
7.4.6 脉冲周期测量模式
7.4.7 与事件链接控制器 (ELC)的协作
7.4.8 各模式的输出设置
7.5 定时器 RJ使用上的注意事项
7.5.1 计数操作开始和停止控制
7.5.2 标志的存取(TRJCR0寄存器中的TEDGF和TUNDF位)
7.5.3 计数器寄存器的存取
7.5.4 更改模式时
7.5.5 引脚TRJO0和TRJIO0的设置步骤
7.5.6 当定时器RJ未使用时
7.5.7 当定时器RJ工作时钟停止时
7.5.8 设置STOP模式的步骤 (事件计数器模式)
7.5.9 STOP模式下的功能限制 (仅限事件计数器模式)
7.5.10 通过TSTOP位强行停止计数时
7.5.11 数字滤波器
7.5.12 将fIL选为计数源时
第八章 定时器RD
8.1 概要
8.2 寄存器
8.2.1 外围允许寄存器1 (PER1)
8.2.2 定时器RD ELC寄存器(TRDELC)
8.2.3 定时器RD开始寄存器(TRDSTR)
8.2.4 定时器RD模式寄存器(TRDMR)
8.2.5 定时器RD PWM功能选择寄存器(TRDPMR)
8.2.6 定时器RD功能控制寄存器(TRDFCR)
8.2.7 定时器RD输出主允许寄存器1 (TRDOER1)
8.2.8 定时器RD输出主允许寄存器2 (TRDOER2)
8.2.9 定时器RD输出控制寄存器(TRDOCR)
8.2.10 定时器RD数字滤波器功能选择寄存器i (TRDDFi) (i = 0或1)
8.2.11 定时器RD控制寄存器i (TRDCRi) (i = 0或1)
8.2.12 定时器RD输入/输出控制寄存器Ai (TRDIORAi) (i = 0或1)
8.2.13 定时器RD输入/输出控制寄存器Ci (TRDIORCi) (i = 0或1)
8.2.14 定时器RD状态寄存器i (TRDSRi) (i = 0或1)
8.2.15 定时器RD中断允许寄存器i (TRDIERi) (i = 0或1)
8.2.16 定时器RD PWM功能输出电平控制寄存器i (TRDPOCRi) (i = 0或1)
8.2.17 定时器RD计数器i (TRDi) (i = 0或1)
8.2.18 定时器RD通用寄存器Ai、Bi、Ci和Di (TRDGRAi、TRDGRBi、TRDGRCi、TRDGRDi) (i = 0或1)
8.2.19 端口模式寄存器1 (PM1)
8.3 操作
8.3.1 多种模式共有的项目
8.3.2 输入捕捉功能
8.3.3 输出比较功能
8.3.4 PWM功能
8.3.5 复位同步PWM模式
8.3.6 互补PWM模式
8.3.7 PWM3模式
8.4 定时器RD中断
8.5 定时器RD的注意事项
8.5.1 SFR读/写存取
8.5.2 模式切换
8.5.3 计数源
8.5.4 输入捕捉功能
8.5.5 设置 TRDIOAi、TRDIOBi、TRDIOCi和TRDIODi引脚的设置步骤 (i = 0或1)
8.5.6 外部时钟 TRDCLK
8.5.7 复位同步PWM模式
8.5.8 互补PWM模式
第九章 定时器RG
9.1 概要
9.2 寄存器
9.2.1 外围允许寄存器(PER1)
9.2.2 定时器RG模式寄存器(TRGMR)
9.2.3 定时器RG计数控制寄存器(TRGCNTC)
9.2.4 定时器RG控制寄存器(TRGCR)
9.2.5 定时器RG中断允许寄存器(TRGIER)
9.2.6 定时器RG状态寄存器(TRGSR)
9.2.7 定时器RG输入/输出控制寄存器(TRGIOR)
9.2.8 定时器RG计数器(TRG)
9.2.9 定时器RG通用寄存器A、B、C和D (TRGGRA, TRGGRB, TRGGRC, TRGGRD)
9.2.10 端口模式寄存器0、5 (PM0, PM5)
9.3 操作
9.3.1 复数个模式和功能的共通事项
9.3.2 定时器模式 (输入捕捉功能)
9.3.3 定时器模式 (输出比较功能)
9.3.4 PWM模式
9.3.5 相位计数模式
9.4 定时器RG使用上的注意事项
9.4.1 相位计数模式下的相位差、重叠和脉冲宽度
9.4.2 模式切换
9.4.3 计数源切换
9.4.4 TRGIOA和TRGIOB引脚的设置步骤
9.4.5 外部时钟TRGCLKA、TRGCLKB
9.4.6 SFR读/写存取
9.4.7 停止计数时的输入捕捉操作
第十章 实时时钟
10.1 实时时钟的功能
10.2 实时时钟的配置
10.3 控制实时时钟的寄存器
10.4 实时时钟的操作
10.4.1 开始实时时钟的操作
10.4.2 开始操作后切换至STOP模式
10.4.3 读/写实时时钟
10.4.4 设置实时时钟的报警
10.4.5 实时时钟的1 Hz输出
10.4.6 实时时钟的钟表误差修正示例
第十一章 12位间隔定时器
11.1 12位间隔定时器的功能
11.2 12位间隔定时器的配置
11.3 控制12位间隔定时器的寄存器
11.4 12位间隔定时器的操作
第十二章 时钟输出/峰鸣器输出控制电路
12.1 时钟输出/蜂鸣器输出控制电路的功能
12.2 时钟输出/蜂鸣器输出控制电路的配置
12.3 控制时钟输出/蜂鸣器输出控制电路的寄存器
12.4 时钟输出/蜂鸣器输出控制电路的操作
12.4.1 作为输出引脚的操作
第十三章 看门狗定时器
13.1 看门狗定时器的功能
13.2 看门狗定时器的配置
13.3 控制看门狗定时器的寄存器
13.4 看门狗定时器的操作
13.4.1 控制看门狗定时器的操作
13.4.2 设置看门狗定时器的溢出时间
13.4.3 设置看门狗定时器的窗口打开期间
13.4.4 设置看门狗定时器的间隔中断
第十四章 A/D转换器
14.1 A/D转换器的功能
14.2 A/D转换器的配置
14.3 A/D转换器中使用的寄存器
14.4 A/D转换器的转换操作
14.5 输入电压和转换结果
14.6 A/D转换器的操作模式
14.6.1 软件触发模式(选择模式,连续转换模式)
14.6.2 软件触发模式(选择模式,单触发转换模式)
14.6.3 软件触发模式(扫描模式,连续转换模式)
14.6.4 软件触发模式(扫描模式,单触发转换模式)
14.6.5 硬件触发无等待模式(选择模式,连续转换模式)
14.6.6 硬件触发无等待模式(选择模式,单触发转换模式)
14.6.7 硬件触发无等待模式(扫描模式,连续转换模式)
14.6.8 硬件触发无等待模式(扫描模式,单触发转换模式)
14.6.9 硬件触发等待模式(选择模式,连续转换模式)
14.6.10 硬件触发等待模式(选择模式,单触发转换模式)
14.6.11 硬件触发等待模式(扫描模式,连续转换模式)
14.6.12 硬件触发等待模式(扫描模式,单触发转换模式)
14.7 A/D转换器的设置流程图
14.7.1 设置软件触发模式
14.7.2 设置硬件触发无等待模式
14.7.3 设置硬件触发等待模式
14.7.4 使用温度传感器时的设置 (软件触发模式和单触发转换模式下的示例)
14.7.5 设置测试模式
14.8 SNOOZE模式功能
14.9 如何阅读A/D转换器特性表
14.10 A/D转换器的注意事项
第十五章 D/A转换器
15.1 D/A转换器的功能
15.2 D/A转换器的配置
15.3 A/D转换器的配置
15.4 D/A转换器的操作
15.4.1 正常模式时的操作
15.4.2 实时输出模式时的操作
15.5 D/A转换器使用上的注意事项
第十六章 比较器
16.1 概要
16.2 输入/输出引脚
16.3 寄存器
16.4 操作
16.4.1 比较器i 数字滤波器(i = 0或1)
16.4.2 比较器i中断 (i = 0或1)
16.4.3 比较器i ELC事件输出 (i = 0或1)
16.4.4 比较器i输出 (i = 0或1)
16.4.5 停止或供应比较器时钟
第十七章 串行阵列单元
17.1 串行阵列单元的功能
17.1.1 3线串行I/O (CSI00、CSI01、CSI10、CSI11、CSI20、CSI21、CSI30、CSI31)
17.1.2 UART (UART0至UART3)
17.1.3 简化I2C (IIC00、IIC01、IIC10、IIC11、IIC20、IIC21、IIC30、IIC31)
17.2 串行阵列单元的配置
17.3 控制串行阵列单元的寄存器
17.4 操作停止模式
17.4.1 以单元单位停止操作
17.4.2 以通道单位停止操作时
17.5 3线串行I/O (CSI00、CSI01、CSI10、CSI11、CSI20、CSI21、CSI30、CSI31) 通信的操作
17.5.1 主发送
17.5.2 主接收
17.5.3 主发送/接收
17.5.4 从属发送
17.5.5 从属接收
17.5.6 从属发送/接收
17.5.7 SNOOZE模式功能
17.5.8 计算传送时钟频率
17.5.9 3线串行 I/O (CSI00、CSI01、CSI10、CSI11、CSI20、CSI21、CSI30、CSI31)通信过程中发生错误时的处理步骤
17.6 具有从属选择输入功能的时钟同步串行通信
17.6.1 从属发送
17.6.2 从属接收
17.6.3 从属发送/接收
17.6.4 计算传送时钟频率
17.6.5 从属选择输入功能通信过程中发生错误时的处理步骤
17.7 UART(UART0至UART3) 通信的操作
17.7.1 UART发送
17.7.2 UART接收
17.7.3 SNOOZE模式功能
17.7.4 计算波特率
17.7.5 UART(UART0至UART3)通信时的发生错误时的处理步骤
17.8 LIN通信操作
17.8.1 LIN发送
17.8.2 LIN接收
17.9 简化I2C (IIC00, IIC01, IIC10, IIC11, IIC20, IIC21, IIC30, IIC31)通信的操作
17.9.1 地址字段发送
17.9.2 数据发送
17.9.3 数据接收
17.9.4 产生停止条件
17.9.5 计算传送速率
17.9.6 简化I2C (IIC00, IIC01, IIC10, IIC11, IIC20, IIC21, IIC30, IIC31)通信时的发生错误时的处理步骤
第十八章 串行接口IICA
18.1 串行接口IICA的功能
18.2 串行接口IICA的配置
18.3 控制串行接口IICA的寄存器
18.4 I2C总线模式功能
18.4.1 引脚配置
18.4.2 利用IICWL0和IICWH0寄存器设置传送时钟
18.5 I2C总线定义和控制方法
18.5.1 开始条件
18.5.2 地址
18.5.3 指定传送方向
13.5.4 应答(ACK)
18.5.5 停止条件
18.5.6 等待
18.5.7 取消等待
18.5.8 控制中断请求(INTIICA0) 的产生时序和等待
18.5.9 地址匹配检测方法
18.5.10 检测错误
18.5.11 扩展代码
18.5.12 仲裁
18.5.13 唤醒功能
18.5.14 通信预约
18.5.15 注意事项
18.5.16 通信操作
18.5.17 I2C中断请求(INTIICA0)的发生时序
18.6 时序图
第十九章 DTC
19.1 概要
19.2 寄存器
19.2.1 DTC控制数据区和DTC向量表区的分配
19.2.2 DTC控制数据的配置
19.2.3 DTC向量表
19.2.4 外围允许寄存器1 (PER1)
19.2.5 DTC控制寄存器j (DTCCRj) (j = 0至23)
19.2.6 DTC块大小寄存器j (DTBLSj) (j = 0至23)
19.2.7 DTC传送次数寄存器j (DTCCTj) (j = 0至23)
19.2.8 DTC传送次数重载寄存器j (DTRLDj) (j = 0至23)
19.2.9 DTC源地址寄存器j (DTSARj) (j = 0至23)
19.2.10 DTC目标地址寄存器j (DTDARj) (j = 0至23)
19.2.11 DTC启动允许寄存器i (DTCENi) (i = 0至4)
19.2.12 DTC基址寄存器(DTCBAR)
19.3 操作
19.3.1 启动源
19.3.2 普通模式
19.3.3 重复模式
19.3.4 链传送
19.4 DTC的使用注意事项
19.4.1 设置DTC寄存器和向量表
19.4.2 DTC控制数据区和DTC向量表区的分配
19.4.3 DTC保留指令
19.4.4 存取数据闪存空间时的操作
19.4.5 DTC执行时钟周期数
19.4.6 DTC响应时间
19.4.7 DTC启动源
19.4.8 备用模式时的操作
第二十章 事件链接控制器 (ELC)
20.1 概要
20.2 寄存器
20.2.1 事件输出目标选择寄存器 n (ELSELRn) (n = 00至 25)
20.3 操作
第二十一章 中断功能
21.1 中断功能类型
21.2 中断源和配置
21.3 控制中断功能的寄存器
21.4 中断处理的操作
21.4.1 可屏蔽中断请求受理
21.4.2 软件中断请求受理
21.4.3 多重中断处理
21.4.4 除法指令中的中断处理
21.4.5 保留中断请求
第二十二章 按键中断功能
22.1 按键中断的功能
22.2 按键中断的配置
22.3 控制按键中断的寄存器
第二十三章 待机功能
23.1 待机功能和配置
23.1.1 待机功能
23.1.2 控制待机功能的寄存器
23.2 待机功能操作
23.2.1 HALT模式
23.2.2 STOP模式
23.2.3 SNOOZE模式
第二十四章 复位功能
24.1 确认复位源的寄存器
第二十五章 上电复位电路
25.1 上电复位电路的功能
25.2 上电复位电路的配置
25.3 上电复位电路的操作
25.4 上电复位电路的注意事项
第二十六章 电压检测电路
26.1 电压检测电路的功能
26.2 电压检测电路的配置
26.3 控制电压检测电路的寄存器
26.4 电压检测电路的操作
26.4.1 使用复位模式时
26.4.2 使用中断模式时
26.4.3 使用中断和复位模式时
26.5 电压检测电路的注意事项
第二十七章 安全功能
27.1 安全功能的概述
27.2 安全功能使用的寄存器
27.3 安全功能的操作
27.3.1 闪存CRC运算功能(高速CRC)
27.3.2 CRC运算功能(通用CRC)
27.3.3 RAM奇偶校验错误检测功能
27.3.4 RAM保护功能
27.3.5 SFR保护功能
27.3.6 非法存储器存取检测功能
27.3.7 频率检测功能
27.3.8 A/D测试功能
27.3.9 I/O端口的数字输出信号等级检测功能
第二十八章 稳压器
28.1 稳压器的概述
第二十九章 选项字节
29.1 选项字节的功能
29.1.1 用户选项字节(000C0H至000C2H/010C0H至010C2H)
29.1.2 片上调试选项字节(000C3H/ 010C3H)
29.2 用户选项字节的格式
29.3 片上调试选项字节的格式
29.4 选项字节的设置
第三十章 闪存
30.1 使用闪存编程器写入闪存
30.1.1 编程环境
30.1.2 通信模式
30.2 使用外部器件写入到闪存(内置的UART)
30.2.1 编程环境
30.2.2 通信模式
30.3 板上引脚连接
30.3.1 P40/TOOL0引脚
30.3.2 RESET引脚
30.3.3 端口引脚
30.3.4 REGC引脚
30.3.5 X1和X2引脚
30.3.6 电源
30.4 数据闪存
30.4.1 数据闪存概述
30.4.2 控制数据闪存的寄存器
30.4.3 存取数据闪存的步骤
30.5 编程方法
30.5.1 控制闪存
30.5.2 闪存编程模式
30.5.3 选择通信模式
30.5.4 通信命令
30.5.5 签名数据的说明
30.6 安全设置
30.7 通过自编程对闪存编程
30.7.1 引导交换功能
30.7.2 Flash屏蔽窗口功能
第三十一章 On-chip调试功能
31.1 将E1片上调试仿真器连接至RL78/G14
31.2 片上调试安全ID
31.3 用户资源的确保
第三十二章 十进制调整(BCD)电路
32.1 十进制调整电路的功能
32.2 十进制调整电路使用的寄存器
32.3 十进制调整电路的操作
第三十三章 指令集
33.1 应用操作表
33.1.1 操作标识符和指定方法
33.1.2 操作栏的说明
33.1.3 标志操作栏的说明
33.1.4 PREFIX指令
33.2 操作列表
第三十四章 电特性
34.1 安装的引脚(具体视产品而定)
34.1.1 端口功能
34.1.2 端口以外的引脚
34.2 最大绝对额定值
34.3 振荡电路特性
34.3.1 主系统时钟振荡电路特性
34.3.2 片上振荡器特性
34.3.3 副系统时钟振荡器特性
34.4 DC特性
34.4.1 引脚特性
34.4.2 电源电流特性
34.5 AC特性
34.5.1 基本操作
34.6 外围功能特性
34.6.1 串行阵列单元
34.6.2 串行接口 IICA
34.6.3 片上调试(UART)
34.7 模拟特性
34.7.1 A/D转换特性
34.7.2 温度传感器特性
34.7.3 D/A转换器特性
34.7.4 比较器
34.7.5 POR电路特性
34.7.6 LVD电路特性
34.8 电源上升时间
34.9 数据存储器STOP模式低电源电压数据保持特性
34.10 闪存编程特性
34.11 切换模式时的时序规格
第三十五章 封装尺寸图
35.1 30针产品
35.2 32针产品
35.3 36针产品
35.4 40针产品
35.5 44针产品
35.6 48针产品
35.7 52针产品
35.8 64针产品
35.9 80针产品
35.10 100针产品
附录A 修订记录
A.1 修订记录
底页
地址栏
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