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论文研究-基于粒子群优化的NLOS环境的节点定位算法 .pdf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资料共7页,全文预览结束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http://www.paper.edu.cn 基于粒子群优化的 NLOS 环境的节点定位 算法 文 恬,余小平,贾 勇 (成都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成都 610059) 摘要:无线传感网络的非视距 NLOS(Non-line-of-sight)环境是影响测距定位精度的重要因素, 提 出 了 基 于 粒 子 群 优 化 PSO(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的 NLOS 环 境 的 节 点 定 位 NLOS+PSO 算法。NLOS+PSO 算法采取惯性权重的非线性调整策略,提高了算法的收敛速 度,同时,对目标值进行排序,摒弃性能差的粒子,可降低计算量。实验数据表明,在非视 距环境中,所提出的 NLOS+PSO 算法可提高定位精度,抑制 NLOS 测距误差,提高收敛速 度。 关键词:无线传感网络;定位;粒子群优化算法;非视距;惯性权重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based node localization algorithm in non-line-of-sight environment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en Tian, Yu Xiaoping, Jia Yong Chengdu 610059, China) Abstract:Non-line-of-sight (NLOS) environment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is key issue for the precision in localization. A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based node localization algorithm in Non-line-of-sight environment is proposed (marked as NLOS+PSO algorithm). The non-linear inertia weight strategy is applied in NLOS+PSO algorithm to improve the convergence rate. In addition, the fitness is sorted and particle with low performance is discard to reduce the computation.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NLOS+PSO algorithm presents better localization precision and can effectively suppress NLOS ranging-error to improve the convergence rate. Keywords: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localization;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Non-line-of-sight; inertia weight 为了完成特定的任务,可在环境中部署一系列的节点从而形成无线传感网(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s)[1]。每个节点装备一个无线收发器、微型处理器以及一系列的传感 器,用于发现邻居节点并测量相应的距离。此外,还存在额外功能的特殊节点,如移动节点、 全球定位系统 (Global Position systems,GPS)。对于环境遥感、结构监察以及移动目标跟踪 等 WSNs 应用,定位成为一个关键技术。由于大多数应用依赖于准确的定位,在 WSNs 中 设计有效的定位算法非常关键。 尽管 GPS 是应用最广泛的定位服务,但是却受到成本、功耗和扩展性等问题的限制[2]。 为此,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大量的定位算法。已提出的定位算法主要分为基 于测距的定位和基于非测距的定位两类。 基于测距的定位先利用通信参数信息进行测距,再利用三角算法进行定位。常用的测距 技术有到达时间 TOA(Time of Arrival)、到达时间差 TDOA(Time Different of Arrival)以及接收 信号强度 RSSI(Radio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等。 非测距的定位算法利用网络连通性等信息进行定位,如 DV-Hop 算法[3]、APIT 算法[4] 以及 MDS-MAP 算法[5]等。 相比于非测距定位算法,测距定位算法利用距离信息进行定位,定位精度较高,但是需 要额外的硬件设备。 测距的准确性对测距定位算法有直接的影响。然而,无线环境测距受到非视距环境的影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201410616016) 作者简介:文恬(1993—),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工程 通讯联系人:余小平,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路与系统,电子与通信,yxpsc@126.com -1-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http://www.paper.edu.cn 响。大量的研究分析表明,非视距误差是测距定位的主要误差来源。文献[6]提出了基于最 大后验概率估计的定位算法,首先利用最大后验概率估计对测距误差进行非视距检测,摒弃 误差大的测距结果,然后利用加权最小二乘进行定位。尽管该算法定位精度较高,但是检测 NLOS 误差复杂、功耗较大。文献[7]提出了一种降低 NLOS 误差影响的定位算法,首先通 过最小二乘法估计每组测距的残差,然后依据残差大小对定位结果加权,进而降低 NLOS 误差对定位精度的影响。文献[8]提出了基于最小二乘的合作定位算法,解决了 NLOS 误差 问题,但是该算法的定位精度不高。 上述的这些定位算法存在计算复杂或定位精度不高的问题,研究人员着力寻找占用资源 少、定位精度高的定位算法。粒子群优化 PSO(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算法是一个不错 的选择[9]。本文将 PSO 算法应用于非视距环境中的无线传感网络节点定位,提出了基于粒 子群优化的 NLOS 环境的节点定位算法(记为 NLOS+PSO 算法),对基于粒子群中的惯性权 重进行改进,进而降低非视距对定位精度的影响,并提高算法的收敛速度。 1 约束条件及问描述题 a a A [  }M ,    和 {1, 2, p p T T 1 2 M N + } M x y , i i ν M { +1, p ( i j 。锚节点 1.1 系统模型 考虑一个分布于二维空间的有 M 个未知节点和 N 个锚节点的无线定位网络,设定 + 2, ,        分别为未知节点集和锚节点集。未知节点 i  的 位 置 标 识 为 。 相 应 地 , M 个 未 知 节 点 的 位 置 矢 量 为 ) p 的位置标识为 对于每对节点,考虑 R 组测距值进行距离估计。节点 i 和节点 j 的真实距离为 dij。第 n 个测距值对 dij 的距离值为 : 式中, [ ] 测距偏差,且均值 { [ ]} b n n (1) [ ] + [ ] 1, 2, ,     ij ijz n ~ Ν ) ij( ijz n 为零均值的高斯测量噪声,且 [ ] 0, ; [ ] 2 b n 。 Var{ [ ]} 2  ij ij R ijb n 为因NLOS导致的 ,x y 。  i  ;方差 E b n d n [ ] ˆ ij p ]M z n ij    L i p i  +   p  i ( ) A T ij ij j 为 了 解 决 LS 定 位 问 题 [10] , 引 用 R 个 测 距 值 的 样 本 均 值 有 : d ˆ ij d n [ ] ˆ ij (2) b ij p i      p z R ij j 1 R  n =1 式中, z ij R 1 R   n =1 z n [ ] ij b ij ; R 1 R   n =1 b n [ ] ij 。 NLOS 偏差变量 [ ] ijb n 为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利用 [ ] ijb n ijd nˆ 的无偏差样本方差估计 [ ] 的方差,有: 1 1 2 n  ) ( 1    R d ˆ ij ˆ 2 ij 2  ij (3) d n ˆ [ ] ij  N 1.2 问题描述 本文以最小二乘法为例,阐述 NLOS 测距误码对定位的影响。设定 xi 表示 i 个未知节 点位置,并且 x 。位置矢量 p 的 LS 协作定位的位置估计 ˆp: ]M T     x x T 2 [ argmin x R ∈ 2 f ˆ =p 其中: f LS x ( )    i ν  a j ν  a  ν A c ij  2   ij 2 ij x T 1 x ( ) LS (4) d ( ˆ ij  b ˆ ij  x i  x j ) 2 (5) -2-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http://www.paper.edu.cn 式中, ijbˆ为偏差估计; ijc 为连接因子。如果节点 i 和 j 能够连接, ijc =1;否则 ijc =0。此外, 如果是在 LOS 环境中, ijbˆ 为无偏差估计, { }ij E b ˆ ij 。 文献[11-13]提出了众多缓解 NLOS 测距的偏差影响的方案。 n 对 p 估计有直接影响,而在实际环境中, 从式(4)和(5)可看出,NLOS 偏差变量 [ i jb ] NLOS 的测距偏差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 NLOS 环境中,定位算法必须考虑 NLOS 的测 距偏差。为此,本文提出面向 NLOS 环境的 WSN 的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 NLOS+PSO,以 缓解 NLOS 测距偏差对位置估计的影响,从而提高定位精度。 2 NLOS+PSO 算法 分析可知,测距过程中一定存在 NLOS 的测距偏差,并且该偏差对位置估计有直接的 影响。因此,所提出的 NLOS+PSO 算法就是从已有的测距中,选择较准确的测距数据,丢 弃误差的数据,从而提高定位精度。接下来,首先分析传统粒子群优化算法原理,随后提出 其改进算法。 粒子群优化算法首先在某特定区域随机地选择一组位置坐标,并将该组位置坐标作为初 始粒子;然后将初始粒子代入目标函数,进而计算适应度;最后获取粒子的最优位置和整个 种群当前的最优位置。 2.1 粒子群优化算法原理 假 定 第 i 个 粒 子 位 置 坐 标 为   , ,   2 为粒子速度,其迭代方式为: , 其 中 r 表 示 空 间 维 度 ; (           )   x i 1 x ir x i x i   ( ) ,   k ( +1) i  rand(   1 1 k ( )  i p best i  k ( )) x i  g rand (  2 best 2 g  x i ( )) k (6)  x i k ( )  i  k ( + 1) k ( + 1) (7) x i 式中,k 为迭代次数; 1 和 2 为加速度系数; 1 为惯性权重系数; besti 子全局最优位置。 此外,适应度表示粒子到每个锚节点之间的距离与测距结果的平均误差值,其值为: rand 分别为两个 0~1 的随机数; g 表示当前群体所有粒 p 表示第第 i 个粒子经历的个体最优位置; best g rand 和 2 f x y ( , )  1 M  N  i 1 ( ( x  x i ) 2  ( x  ) 2 y i  d i ) (8) 式中, id 表示粒子离锚节点 i 的测距值。适应度是粒子群优化算法的重要参数,直接影响定 位精度。 2.2 粒子优化算法的改进 为了提高粒子优化算法的定位精度,NLOS+PSO 算法对惯性权重系数进行了优化。惯 性权重系数越大,粒子速度越大,全局搜索能力也越强;反之则局部搜索能力强。为此,将 惯性权重函数定义为: k ( )   (   min max  )exp      h (  2 k iter max     2 )   min (9) iter 表示迭代的最大次数。 式中,h 表示扩展常系数;k 表示当前的迭代次数; max 和 min 分别表示惯性权重系数的最 大值和最小值; max 调整扩展常系数 h 的值可改变惯性权重函数的非线性。研究表明,h=0.2 时,粒子群优 化算法的收敛速度最快。h 分别为 0.1、0.2 和 0.3 时,惯性权重函数随迭代次数的变化情况 如图 1 所示。 -3-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http://www.paper.edu.cn 0.9 0.85 0.8 0.75 0.7 0.65 0.6 0.55 0.5 0.45  重 权 性 惯 0.4 0 5 10 15 h=0.1 h=0.2 h=0.3 30 35 40 45 50 20 25 迭代次数k 图 1 惯性权重函数 从图 1 可知,惯性权重函数随迭代次数的增加迅速递减。在迭代初期,惯性权重以凸 函数递减,有利于全局搜索最优解。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加,惯性权重函数以凹函数递减,有 利于算法的收敛。整个曲线变化逼近于凹函数递减曲线,与文献[14]的结论吻合。在凹函数 递减情况下,调整惯性权重凹函数递减,可得到最优的定位性能。 收敛速度也是表示粒子群优化算法的重要性能,为了提高收敛速度,可对粒子的速度和 位置进行优劣排序,每次迭代,摒弃一半性能较差的粒子,将性能较好的另一半粒子进入下 一轮迭代,有: s f ( sort (1: N ))  x  sort       sort    N 2 N 2       : :  N    N    x sort   sort  1 :    1:   N 2 N 2       (10) 和 sort 分别为排序后的粒子位置和速度集合。 s f ( (1 : 式中, sort 2.3 NLOS+PSO 算法流程 N 为选择函数; sortx )) 依据以上分析,首先提出 NLOS+PSO 算法的初始参数,再计算每个粒子的目标函数, 然后存储粒子的个体最优适值 bestp 和全局最优适值 bestg ,并通过对惯性权重函数的调整,反 复迭代,筛选出最优的测距数据。所提出的 NLOS+PSO 算法伪代码如下: (1) initialize itermax,c1,c2,and  /*初始参数*/ (2) for each particle i do (3) for each dimension r do /*每一维数据*/ (4) initialize vi randomly: vmin≤vi≤vmax (5) End for (6) End for (7) for (k=0;kƒ(T) then (9) for each particle i do (10) compute ƒ(xi) (11) If ƒ(xi)<ƒ( besti (12) for each dimension r do p (13) besti (14) End for (15) End if (16) If ƒ(xi)<ƒ(gbest) then (17) for each dimension r do p (18) best g (19) End for (20) End if ) then = xi = xi g -4-
http://www.paper.edu.cn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1) update  by (11) (22) for each particle i do (23) for each dimension r do (24) compute velocity vi(k+1) by (8) (25) restrict vi to vmin≤vi≤vmax (26) compute position xi(k+1) by (9) (27) End for (28) End if (29) sort ƒ(xi) from best to worst (30) End while 3 系统仿真 3.1 系统参数 利用 Matlab 建立仿真系统,并分析算法性能。80 个传感节点分布于100 m 100 m 区 域。其中,锚节点个数在 5~30 之间变化;另外,节点通信范围=30 m;加速度系数1 和2 为 1.494;惯性权重系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 max   ;最大迭代次数 。每次实验独立重复 100 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的仿 iter 真数据。 此外,选择平均定位误差 avge 作为性能指标,有: 50 ;粒子最大速度 max   和 min 10 0.9 0.4 max  m  ( x i   ( y i  y ˆ i 2 ) 2 ) x ˆ i mγ 式中,xi 、yi 表示第 i 个节点的真实位置; iˆx 、 iˆy 为估计位置;m 表示已定位的未知节点个 数。 3.2 仿真结果 (11) e avg  =1 i 为了更充分地分析算法性能,选择 LS、IMR 和传统的粒子群算法 PSO 进行仿真比较。 (1) 平均定位误差 10 个具有偏差的锚节点所占百分比为 0%时,平均定位误差随 NLOS 偏差的变化曲线如 图 2 所示。 e 差 误 位 定 均 平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4 LS IMR PSO NLOS+PSO 4.5 5 5.5 6 6.5 NLOS 测距误差 (m) 7 图 2 平均定位误差随 NLOS 误差变化曲线 从图 2 可知,随着 NLOS 误差的增加,所有算法的平均定位误差呈增加趋。其中 LS 算 法的波动最大,当 NLOS 误差达到 7 m 时,LS 算法的平均定位误差已高达 65%,而其他的 IMR、PSO 和 NLOS+PSO 算法平均定位误差的变化较平衡,其中 NLOS+PSO 算法的平均定 位误差最小,表明提高了在 NLOS 环境中的定位精度。 -5-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http://www.paper.edu.cn 在 NLOS 偏差服从均值为 6,标准差为 1 的高斯分布环境中,平均定位误差随锚节点个 数的变化情况如图 3 所示。 LS IMR PSO NLOS+PSO e 差 误 位 定 均 平 0.6 0.55 0.5 0.45 0.4 0.35 0.3 0.25 0.2 0.15 0.1 5 10 15 20 25 锚节点个数 图 3 平均定位误差随锚节点个数的变化曲线 30 从图 3 可知,平均定位误差随锚节点个数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但是本文所提出的 NLOS+PSO 算法的定位精度更高,原因在于 NLOS+PSO 算法进行区域约束,锚节点越多, 对未知节点的区域估计越准确。 (2)迭代次数 迭代次数是考量算法的重要性能,为此,分析传统的 PSO 和本文所提 NLOS+PSO 算法 的迭代次数性能。 迭代次数对算法性能的影响如图 4 所示。 40 30 20 10 数 次 代 迭 0 10 60 40 20 数 次 代 迭 PSO NLOS+PSO 15 20 锚节点个数 PSO NLOS+PSO 25 0 4 5 6 7 误差 (m) NLOS 8 9 10 图 4 迭代次数对算法性能的影响 图 4 表示 NLOS 偏差服从 4~8 m 均匀分布,锚节点个数分别为 10、15、20、25 时, 迭代次数对算法性能的影响;以及锚节点个数为 15,NLOS 偏差分别为 4 m、6 m 和 8 m 时, 迭代次数对算法性能的影响算法。 从图 4 可知,本文所提出的 NLOS+PSO 算法的迭代次数远少于 PSO。这主要是通过对 惯性权值的更新,加速了算法的收敛。 (3) 时间 相同迭代次数时,各算法的耗时如表 1 所示。从表 1 可知,LS 算法的耗时最长, PSO 耕时最短,而本文所提出的 NLOS+PSO 算法的耗时略多于 PSO。原因在于 NLOS+PSO 算 法的惯性权重在形式上更为复杂,增加了计算量。 算法 LS IMR PSO NLOS+PSO 表 1 算法耗时 (单位:毫秒) 迭代次数 10 41.19 29.23 30.92 34.02 100 93.36 52.23 40.18 42.38 1 39.82 31.82 23.82 30.14 -6-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4 总 结 http://www.paper.edu.cn 本文针对 NLOS 测距误差,提出了基于粒子群优化 PSO 的 NLOS 环境的节点定位算法, 并将粒子群优化算法引用至无线传感网络定位。首先对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参数进行了改进, 对惯性权重进行非线性调整,提高了算法的收敛速度;另外,对目标值进行排序,降低了计 算量。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算法降低了 NLOS 误差的影响,提高了定位精度。今 后将研究适应度函数的选取,合理地构造适应度函数,进一步提高算法的定位准确性。 参考文献(Reference) [1] Hackmann G, Castaneda N. A holistic approach to decentralized structural damage localization using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2012, 36(1): 29-41. [2] 王行甫, 刘志强, 黄秋原. WSN 中一种改进的边界盒定位算法[J].计算机工程, 2011, 37(20): 57-59. Wang Xingfu, Liu Zhiqiang, Huang Qiuyuan. Improved bounding-box localization algorithm in WSN[J]. Computer Engineering, 2011, 37(20):57-59. (in Chinese) [3] Niculescu D, Nath B. DV based positioning in ad hoc networks[J].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s, 2003, 22(1-4): 267-280. [4] He Tian, Huang Chengdu, Blum B M. Range-free localization schemes in large scale sensor networks[J]. Mobile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2013,14(2): 81-95. [5]Shang Yi, Ruml W, Zhang Ying. Localization from mere connectivity[J]. Mobile Ad Hoc Networking and Computing, 2011,12(5):201-212. [6]Lui K W K, So H C, Ma W K. Maximum a posteriori approach to time-of-arrival-based localization in non-line-of-sight environment[J].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2010, 59(3): 1517-1523. [7] Chen Pengchao.A non-line-of-sight error mitigation algorithm in location estimation[J].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Conference. IEEE, 1999: 316-320. [8] Nguyen T V, Jeong Y, Shin H, et al. Least square cooperative localization[J].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2015, 64(4): 1318-1330. [9] Chan F K W, So H C. Accurate distributed range-based positioning algorithm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 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 2009, 57(10): 4100-4105. [10] Larsson E G, Danev D. Accuracy comparison of LS and squared-range LS for source localization [J]. 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 2010, 58(2): 916-923. [11] Marano S, Gifford W M, Wymeersch H, et al. NLOS identification and mitigation for localization based on UWB experimental data[J].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2010, 28(7): 1026-1035. [12] Wymeersch H, Maranò S, Gifford W M, et al. A machine learning approach to ranging error mitigation for UWB localization[J].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2012, 60(6): 1719-1728. [13] Decarli N, Guerra A, Conti A, et al. Non-regenerative relaying for network localization [J].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2014, 13(1): 174-185. [14]Dardari D. Threshold-based time-of-arrival estimators in UWB dense multipath channels[J].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2008, 56(8): 1366-1378. -7-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