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1-2022学年天津市和平区九年级上学期物理期末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27页
第2页 / 共27页
第3页 / 共27页
第4页 / 共27页
第5页 / 共27页
第6页 / 共27页
第7页 / 共27页
第8页 / 共27页
资料共27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1-2022 学年天津市和平区九年级上学期物理期末试题及 答案 第 Ⅰ 卷选择题(共 2 大题共 39 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将你选择的答案涂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 1. 关于分子和物体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固体间能扩散,表明固体物质分子是运动的 B. 杯子里的水可以任意倒出,说明水分子间没有引力 C. 把 0℃ 的冰块加热熔化成 0℃ 的水,其内能不变 D. 用力搓手,手发热表明手的热量增加了手的内能 【答案】A 【解析】 【详解】A.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固体间能扩散,表明固体物质分子 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 A 正确; B.杯子里的水可以任意倒出,说明水具有流动性而且分子间作用力较小,不能说明分子间 没有引力,故 B 错误; C.把 0℃的冰块加热熔化成 0℃的水,该过程中冰吸收热量,其内能会增加,故 C 错误; D.用力搓手,是通过克服摩擦力做功使手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而不是通过吸收热量来 增大手的内能,故 D 错误。 故选 A。 2. 如图所示,甲、乙是两个演示实验的示意图,丙、丁是四冲程汽油机工作过程中的两个 冲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丙图所示的是做功冲程,其工作原理如甲图所示的实验
B. 丙图所示的是压缩冲程,其工作原理如乙图所示的实验 C. 丁图所示的是压缩冲程,其工作原理如甲图所示的实验 D. 丁图所示的是做功冲程,其工作原理如乙图所示的实验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甲图知,活塞往下运动,对筒内的空气做功,筒内的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活塞的机械能转化为空气的内能;由乙知,水蒸气对橡皮塞做功,水蒸气的内能减小,橡皮 塞由静止变为运动,机械能增加,即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橡皮塞的机械能;由丙图知,两气 门关闭,活塞向上运动,对气缸内的气体做功,活塞的机械能转化为气体的内能,此冲程是 汽油机的压缩冲程,其工作原理如甲所示;由图丁知,两气门关闭,火花塞点火,气体对活 塞做功,活塞往下运动,此冲程为汽油机的做功冲程,其原理如乙所示的实验。 故选 D。 3. 如图所示,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 A 和 B,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 A,使 A 带电, B 不带电,再用带有绝缘手柄的金属棒把 A 和 B 连接起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 中正电荷通过金属棒流向 B,金属棒中瞬间电流方向从 A 到 B B. B 中负电荷通过金属棒流向 A,金属棒中瞬间电流方向从 A 到 B C. A 中负电荷通过金属棒流向 B,金属棒中瞬间电流方向从 B 到 A D. B 中正电荷通过金属棒流向 A,金属棒中瞬间电流方向从 B 到 A 【答案】B 【解析】 【详解】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缺少电子,带正电,当玻璃棒与验电器 A 接触后,验电器 A 带正电,B 不带电,用带有绝缘手柄的金属棒把 A 和 B 连接起来,B 上的部分负电荷(自由 电子)会转移到 A 上,电流的方向与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因此电流方向是由 A 到 B,
故 B 正确,ACD 错误。 故选 B。 4. 某同学按照下面的电路把图中的元件连成电路,他所选择的电路图是图中的(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用电流法分析可知,电路中的电流有分有合,是并联,靠近正极的开关在干路上, 下边的开关控制左侧灯泡,将实物图中元件用相应电学符号代替后,按电路图的要求画成方 方正正,且元件不能画在拐角处即可,故选 D。 故选 D。 5. 如图所示是小勇连接的实验电路,他检查导线连接无误后,闭合开关,发现灯泡 L1、L2 均不发光,于是他用一根导线来排查故障。当导线连接 L1 两端时两灯仍不发光,连接 L2 两 端时 L1 发光、L2 不发光。由此判断电路的故障是( )
B. L2 断路 C. L1 短路 D. L2 短路 A. L1 断路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若 L1 断路不能形成闭合回路,所以电路中无电流,两个灯都不亮,当导线连接 L1 两端时 L2 发光 L1 不发光,故 A 不符合题意; B.若 L2 断路不能形成闭合回路,所以电路中无电流,两个灯都不亮,当导线连接 L1 两端时 两灯仍不发光,连接 L2 两端时 L1 发光、L2 不发光,故 B 符合题意; C.当 L1 短路时,L1 不亮,L2 亮,故 C 不符合题意; D.当 L2 短路时,L2 不亮,L1 亮,故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6. 根据你对生活中物理量的认识,下列数据最符合实际的是( ) A. 对人体的安全电压为不高于 220 V B. 学生做实验用的一根铜导线电阻约为 500 Ω C. 教室里一盏日光灯的额定电流约为 180 mA D. 智能手机正常使用时的功率约为 500 W 【答案】C 【解析】 【详解】A.对人体的安全电压为不高于 36 V,故 A 不符合题意; B.实验室所用铜导线的电阻非常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故 B 不符合题意; C.教室里一盏日光灯的额定电流约为 180 mA,故 C 符合题意; D.智能手机正常使用时的功率约为几百毫瓦,故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7. 图甲所示是一款雾霾浓度检测仪,其检测原理如图乙所示,R0 是定值电阻,传感器 R1 的电阻随雾霾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当雾霾浓度增大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压表示数变大,电流表示数变小 B. 电压表示数变小,电流表示数变大 C. 电压表示数变大,电流表示数变大 D. 电压表示数变小,电流表示数变小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电路图可知,R0 与 R1 串联接入电路,电流表测电路中电流,电压表测 R0 两端电 压,由题意可知,当雾霾浓度增大时,R1 的阻值减小,故可知电路中的总电阻减小,电源电 压不变,故由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的电流变大,即电流表示数变大;由串联电路电阻等比 例分压可知,R1 两端电压减小,R0 两端电压增大,即电压表示数变大。故 ABD 错误,C 正确。 故选 C。 8. 某型号动车组在到站前可以利用减速发电,原理是高速行驶的列车关闭电源后会继续向 前运行,车上的电动机线圈随车轮一起转动, 产生感应电流,并自动输入电网。这既减少 了机械磨损又保护了环境。图中与此工作原理相同的是( ) A. B. 司南 电磁起重机
扬声器 话筒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动车在到站前可以利用减速发电,原理为电磁感应。 A.司南原理为地磁的应用,故 A 不符合题意; B.电磁起重机原理为通电螺线管周围产生磁场,故 B 不符合题意; C.扬声器原理为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故 C 不符题意; D.话筒原理为电磁感应,将声音信号转化为感应电流记录下来,故 D 符合题意。 故选 D。 9. 如图甲所示,高层建筑的墙体中有三根绞在一起的电线,小明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测 量仪”把它们区分开。判断时两人合作,小华将 A 、B 连在一起,小明将“测量仪”连接 X、 Z 两端时,灯泡发光;小华将 A、C 连在一起,小明将“测量仪” 连在 Y、Z 两端时,灯泡 发光。则( ) A. A 和 Z 是同一根电线, C 和 Y 是同一根电线 B. B 和 Z 是同一根电线, C 和 Y 是同一根电线
C. A 和 Y 是同一根电线, B 和 X 是同一根电线 D. C 和 Y 是同一根电线, B 和 Z 是同一根电线 【答案】A 【解析】 【详解】(1)小华将 A、B 连在一起时,小明将“测量仪”连接在 X、Z 两端,灯泡发光,如 图 1 所示;图 1 中上面只剩下 C 端,下面只剩下的是 Y 端,则说明 C 和 Y 是同一根电线; (2)小华将 A、C 连在一起时,小明将“测量仪”连在 Y、Z 两端,灯泡发光,如图 2 所示; 图 1 中上面只剩下 B 端,下面只剩下的是 X 端,则说明 B 和 X 是同一根电线;综上分析,C 和 Y 是同一根电线,B 和 X 是同一根电线,则剩下的 A 和 Z 是同一根电线,故 A 符合题意, BC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10. 在如图所示的电器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R1、R2 均为定值电阻。当①、②都是电压表 时,闭合开关 S1 和 S2,①表的示数与②表的示数的比值为 m;当①、②都是电流表时,闭合 开关 S1,断开开关 S2,①表的示数与②表的示数的比值为 n;下列关于 m、n 的关系说法正 确的是( )
A. 11m   n 1 1  【答案】D m C.  n B. D. 11m   n 1  m  1 n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当①、②都是电压表时,闭合开关 S1 和 S2,R1 与 R2 串联,①测两电阻 总电压,②测 R2 电压,由串联电阻电流的规律及欧姆定律可得 变形可得 则有 U V 1 R R  1 2  U V 2 R 2 U U V 1 V 2  R R 1 2  R 2  R 1 R 2 1   m R m  1 R 2  1 当①、②都是电流表时,闭合开关 S1,断开开关 S2,R1 与 R2 并联,①测 R2 的电流,②测两 电阻的总电流,则 R1 的电流为 I A 2 I ,由并联电阻电压的规律及欧姆定律可得 A 1 I R A 2 1   I A 2  I A 1  R 1 I I A 2 A 1  R R 1 2  R 1  R 2 R 1 1   1 n R 1 R 2  n  n 1 R 1 R 2  m 1   n  n 1 变形可得 则有 综合上述分析可得 则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