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江苏省常熟市高三上学期 10 月月考语文试
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什么是意境?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的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
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
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璞归真,
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
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
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
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
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瑞士思想家阿米
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中国大画家石涛也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
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
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
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
为艺术的“意境”。
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王安石有一首诗:“杨柳鸣蜩绿暗,荷花落日
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相见江南。(《题西太一宫壁二首(其一)》)”前三句全是写景,
江南的艳丽的阳春,但看了末一句,全部景象遂笼罩上一层无边的惆怅,回忆的愁思,和重
逢的欣慰,情景交织,成了一首绝美的“诗”。
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
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
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正如恽南田所
说:“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这是我的所谓“意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唐代画家张璟这两句训示,是这意境创设的基本条件。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材料二
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
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
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
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
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
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
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
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
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
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
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
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
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
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
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
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
在这一点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
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
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
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是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
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
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
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
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
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期《说意境》)
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阿米尔的话,论证了自然风景的重要性,没有自然风景,就无心灵的映射。
B. “鸢飞鱼跃”虽是自然景象,但渗透了主观的生命情调,因此成就了一种活泼玲珑、渊
然而深的灵境。
C.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
能够具有意境的。
D. 王夫之评论杜甫诗“工”,王维诗“妙”,说明逼真的刻画有损于意境的营造。
2. 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境”是区别于功利、伦理、政治、学术、宗教五种境界的一种“艺术境界”,在艺术
创作中,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立言,这种“灵境”就是“意境”。
B. 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涌现出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
的想象,从而开辟了异于人间景物的新境界。
C. 王国维对“意境”解释就是情景交融,而中国传统美学则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情
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
D. 西方艺术家对“美”的理解和中国艺术家不同,他们追求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并不追
求在作品中超越现实揭示整个人生的意味。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方士庶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
实,是在笔墨有无间。”讲究“实中求虚”,“虚而为实”,即意境。
B. 龚定庵说:“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不关风雨晴晦也!”西山的忽
远忽近,乃是心中意境的远近。
C. 《天净沙·秋思》前四句写景,只有末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写情,“情”和“景”相对
独立,不能做到“情景交融”。
D. 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句句写景,却融合着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
伤,符合“境生于象外”的理论。
4. 两则材料中“意境”的含义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简要概括。
【答案】1. B
2. D
3. C
4. ①都强调情景交融(或:“意境”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意境”
具有意象“情景交融”的规定)。
②都强调开辟(创造)新境(“意境”是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开辟新境/“意境”强调超越具
体的有限的“象”,揭示宇宙、人生的意味)。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论证了自然风景的重要性,没有自然风景,就无心灵的映射”理解有误,引用阿米尔“一
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是为了论证“心灵的映射”的重要性,强调主观的生命情
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
C.“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强加因果。材料一第三段原文为“他所表
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
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在这句话中“鸢飞鱼跃、活泼玲
珑、渊然而深”是一个形容词组,修饰“灵境”,并非指一个画面或行为。所以“鸢飞鱼跃”
与“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不构成因果关系。
D.“说明逼真的刻画有损于意境的营造”无中生有。作者举出杜甫和王维的例子,是为了说
明“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这一观点。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西方艺术家……他们追求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并不追求在作品中超越现实揭示整个人
生的意味”理解有误。根据材料二第三段“有意境的作品……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
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和材料二最后一段“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
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
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可知,有些西方艺术家也追
求在作品中超越现实揭示整个人生的意味。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A.选项符合材料一第一段“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的表述,选项正确。
B.选项符合材料一第三段“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
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
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的表述,选项正确。
C.“‘情’和‘景’相对独立,不能做到‘情景交融’”表述有误。对照材料一第四段原文对
王安石《题西太一宫壁二首(其一)》的分析“前三句全是写景,江南的艳丽的阳春,但看
了末一句,全部景象遂笼罩上一层无边的惆怅,……情景交织”可知,《天净沙·秋思》也
是前四句完全写景,末一句写情,景物笼罩、渗透进惆怅、愁思,全篇点化成一片哀愁寂寞,
宇宙荒寒的意境,做到了情景交融。
D.从材料二第二段“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
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可知,刘禹锡《石
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句句写景,却融合着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符合这一
对“意境”的定义。选项正确。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从材料一第三段“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
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
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材料二第一段“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
等内容可知,两者材料都强调情景交融。
从材料一最后一段“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
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
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
材料二第三段“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
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
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
境”等内容可知,两者材料都强调开辟(创造)新境。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__________
董桥
美国当代桂冠诗人比利·柯林斯说,写诗的人不必觉得诗人必须沉吟哀悼纽约世贸大厦
的灾难:诗歌的精神从来就跟邪恶对立;一首写蘑菇的诗、写遛狗的诗,也许反而可以贴切
回应“911”带来的惨云愁雾。话虽这么说,《美国今日报》邀请诗人选一首旧作抚慰国殇的
时候,他还是选了《死亡》。
那首诗写逝者在天堂上乘坐一叶玻璃扁舟划向永恒,远远俯视人间的动静:看着我们在
穿鞋子、做三明治;看见我们躺在草地上、躺在卧榻上沉沉陶醉在炎午的万籁之中,还以为
我们是在回望他们。他们于是搁桨停划,悄悄等待,像爹娘似的等着我们闭上眼睛。诗的情
调祥和体贴,轻轻载着伤感渡进一片宁静而深远的太虚幻境,从而给生死下了一个圆浑的诠
释。可是,萦回在我心中的其实是诗人没选没写的蘑菇和遛狗的诗。
三四十年前我带着家小来香港谋生,白天做两份兼差的工作,晚上给报纸杂志写稿翻译,
三口生计勉强应付,偶然碰到意外支出,变卖细软的落难举措还是有的。这样熬了两三年,
老二出世的时候,我去应征一份工钱优厚的职务,连过三关,十拿九稳,竟然落空。
那期间,申石初先生辗转知道了我的境遇,有一天约我到莲香茶楼喝早茶。是农历腊月,
天刚亮,楼上靠窗的茶座冷得很,他殷殷劝我多吃点心暖胃,尽说些不着边际的闲话,下楼
道别之际,徐徐从大衣口袋里摸出一本薄薄的小册子给我,是他早年手抄的一些田园诗,喃
喃说:“这些诗写得清爽,念起来舒服。苦闷的时候读读诗词,日子会变得漂亮些!”
风很大,我走到大马路一家绸缎庄的屋檐下翻出诗册,浓浓淡淡的墨色录了许多唐诗清
诗,范石湖的作品不少,最后一页是毕九歌的一首七绝:“芍药花残布谷啼,鸡闲犬卧闭疏
篱。老农荷锰归来晚,共说南山雨一犁。”
那天晚上天更冷,石初先生打电话言归正题,要我宽心,用了“事缓则圆”四个字劝我
再碰碰机缘,说他 1952 年刚来香港也磕磕绊绊,困顿无助,天天晚上读诗抄诗解忧。我说
石湖的诗我小时候读得多,倒想知道毕九歌是谁。他说那是清代王渔洋《古夫于亭杂录》里
抄到的,只知道他字调虞,渔洋同邑大司空亨的后人,能诗,可惜只流传了那一首七绝∶“可
见名与利那玩意儿都是注定的!”
石初先生到死也没有成过名。他茶余饭后即兴写写的游戏文字,怎么说都不输那些名家
的笔墨,绝对值得付梓流传。事实竟然不是那样。他的旧诗词,他的白话文,他的英文、法
文、拉丁文,全是他七十二年人生中默默修炼的正果,知道的人却太少太少了。
我是 1965 年才从台北带着父执宋伯伯的信去看申先生。他住半山般含道,四十出头,
白皙的皮肤衬着白皙的衬衫,纤秀的金丝眼镜把一张瘦长红润的脸映得更清贵。他声音低沉,
讲话很慢,颇具绅士风度。那次初识之后,他记起来会打电话问我近况,约我在中环他做事
的洋行附近吃个午饭聊聊。后来我在报上写专栏、做翻译,石初先生这才开始用长辈的口吻
给我提了许多意见,我们渐渐成了师徒。
申先生先是教我中文造句的窍门,说白话文要写出文言的凝练,文言文要透露白话的真
切。“胡适之的文言文写得其实比白话文要好,原因在此。”他说,“胡先生学问深厚而才情
单薄!”这淡淡的半堂课,我受用到老。他起初常常说我的翻译七百字里起码有十个地方是
笨译:“做人不可取巧,翻译必须学巧!”申先生每给我改一篇译文,总是叮咛我回家好好逐
句捉摸。这样改了八九篇,回头重看自己的旧译,我才脸红了。
我亲沐教泽越久,越觉得石初先生做人跟做学问完全不同。做人,他诚实而世故;做学
问,他犀利而纯真,抱定主意不求闻达。那时期,传媒的兴旺造就了一批好辩之士挥笔制造
舆论,改造社会。那时期,知识界也有一小群饱学之士唾弃说教,唾弃生命卑微的歔欷,一
心安贫乐道,一心经营个人精致的技艺,遁迹自娱。申先生继承的正是这一小群人的情操:
“要紧的是了解生命,不是判断生命。”他常说。
1990 年年尾,石初先生丧偶,万念灰蒙,久久难释,人也苍老了许多。一天,我约他
到莲香茶楼喝早茶,下楼道别的时候,我把二十五年前他给我的那本诗册交还给他。我握着
他冰冷的手,一句话没说。
申先生看看我,看看那本破旧的小册子,微微点了点头,转身踽踽走进晨曦里的小巷。
5.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我”失意时,申先生把他早年手抄的诗册送给“我”,是为了表达对“我”的安慰和
(有删改)
勉励。
B. 申先生说的“可见名与利那玩意儿都是注定的”这句话,既是对毕九歌诗名不传的感慨,
也是对自己遭遇的愤愤不平。
C. 申先生批评“我”的翻译有很多笨译时的言行,体现了他的严谨高明,这让“我”受益
匪浅。
D. “最要紧的是了解生命,不是判断生命”,这句话可以见出申先生并不在意个人能否改变
社会,而在意人生是否丰富充实。
6.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萦回在我心中的其实是诗人没选没写的蘑菇和遛狗的诗”,这既是叙写申先生的心理依
据,也为后文叙写申先生即兴写作作铺垫。
B. “我”在申先生送的手抄诗册中特别摘出“共说南山雨一犁”那首,对下文叙写申先生
的品质起了暗示作用。
C. 在申先生遭遇丧偶之痛时,"我"把他的手抄诗册还给他,这与前文他送“我”诗集照应,
暗示了两人情感上的默契。
D. 申先生“微微点了点头”“踽踽走进小巷”等细节描写,表明他理解了“我”的用意,也
营造了一种感伤的氛围。
7. 给本文选择一个标题,你认为是“南山雨”还是“申石初先生”更为恰当?为什么?
【答案】5. B
6. A
7. 选“南山雨”。
①“南山雨”是申先生送给我的诗册里的词语,象征着一种闲适恬淡的生活境界。
②以此为题,表明作者对申先生那种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的肯定。
③典雅优美,与正文风格相谐,具有浓郁的诗意,引人遐思。
【解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也是对自己遭遇的愤愤不平”理解有误。也是对自己境遇的自我解嘲,更是对困境中作
者的安慰与鼓励。
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理解的能力。
A.“为后文叙写申先生即兴写作作铺垫”理解有误。“萦回在我心中的其实是诗人没选没写
的蘑菇和遛狗的诗”并没有为后文叙写申先生即兴写作作铺垫,应该是为“石初先生到死也
没有成过名,知道他的人太少了”做铺垫。
故选 A。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解答此题先明确观点,选“南山雨”。
理解此题的含义很有必要了解毕九歌其人其事以及其诗:毕九歌是田园诗人,写得清爽,念
起来舒服,可惜只流传了那一首七绝,这可以从申先生的介绍中了解到。“南山雨”是申先
生送给我的诗册里的词语,是用来安慰鼓励我的,这表明“南山雨”是一种悠闲自在,闲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