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湖北省黄石市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满分 20 分)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A.氮气 B.氧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根据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来回答本题,并能灵活运用它们解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解答】解: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为: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 0.03%、
水蒸气和杂质:0.03%.
故选:A.
【点评】熟记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知道空气中的主要气体,哪种气体最多,哪种气体最少.
2.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
A.煤 B.石油 C.天然气 D.乙醇
【考点】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天然气、煤、石油属于化石燃料.在我国能源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
【解答】解:煤、石油和天然气是三大化石燃料.乙醇不属于化石燃料,属于可再生能源.
故选 D.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化石燃料包括哪些物质,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3.
下列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碘升华
B.铝放置于空气中,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薄膜
C.风能发电
D.蒸发蔗糖水溶液得到蔗糖晶体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化学反应的分类思想;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碘升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铝放置于空气中,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薄膜,是由于 Al 被空气中氧气氧化为氧化铝的原因,此过程中
有新物质氧化铝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风能发电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蒸发蔗糖水溶液得到蔗糖晶体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4.
一些食物就得近似 pH 如下:
食物
pH
葡萄汁
苹果汁
牛奶
玉米粥
鸡蛋清
3.5~4.5
2.9~3.3
6.3~6.6
7.0~8.0
7.6~8.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鸡蛋清显碱性 B.苹果汁和葡萄汁显酸性
C.葡萄汁比苹果汁的酸性强 D.胃酸过多的人适宜吃玉米粥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 pH 值的关系.
【专题】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分析】当溶液的 pH 等于 7 时,呈中性;当溶液的 pH 大于 7 时,呈碱性;当溶液的 pH 小于 7 时,呈酸性.
当溶液的 pH 小于 7 时,随着 pH 的减小酸性增强.
【解答】解:A、鸡蛋清的 pH 大于 7,显碱性,故说法正确;
B、苹果汁、葡萄汁的 pH 都小于 7,都显酸性,故说法正确;
C、苹果汁、葡萄汁的 pH 都小于 7,都显酸性,但苹果汁的 pH 更小,酸性更强,故说法错误;
D、对于胃酸过多的人比较适宜食用的食物是接近中性或偏碱性的食物,而不适宜吃酸性食物,故说法正确.
故选 C.
【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 pH 大小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根据具体物质的水溶液的酸碱性
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5.
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催化剂必定加快反应速率
B.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通常会发生改变
C.在酿造工业和制药工业,一般都要用酶作催化剂
D.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加入催化剂可使生成氧气的质量增加
【考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
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催化剂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变二不变”,一变是能够改变化学反
应速率,二不变是指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保持不变.
【解答】解:A、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也可能是减慢反应速率,故选项说法错误.
B、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不发生改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C、在酿造工业和制药工业,一般都要用酶作催化剂,故选项说法正确.
D、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生成物的质量无影响,使用催化剂不能增加产物的质量,故选项说法
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掌握催化剂的特征(“一变二不变”)是正确解答本
题的关键.
6.
下列各组物质中的分类正确的是(
)
A.氧化物:H2O、NO2、Fe3O4
B.碱:Ca(OH)2、Ba(OH)2、Na2CO3
C.酸:CH3COOH、CH4、H2SO4
D.盐:NH4NO3、MgCl2、CuO
【考点】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分类.
【分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是酸,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是
碱,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氧化物是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
物,据此分析.
【解答】解:A、H2O、NO2、Fe3O4 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有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都属于氧化物,故正
确;
B、Na2CO3 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错误;
C、CH4 属于有机物,不属于酸,故错误;
D、CuO 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有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盐的概念,解答时要分析各种物质的组成,然后再根据酸、碱、盐、氧化物概念的
含义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7.
下列关于二氧化碳一一氧化碳的性质比较不正确的是(
)
A.组成:均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性质:CO2、CO 都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用途: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一氧化碳气体可作燃料
D.危害: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一氧化碳会引起中毒
【考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用途;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一氧化
碳的毒性.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根据物质的元素组成分析解答;根据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具有可燃性、还原性和毒性;二氧化碳
的化学性质有: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也不供给呼吸;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
浑浊.
【解答】解: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A 正确;
B、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一氧化碳不可以,B 错误;
C、CO2 的固体﹣﹣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CO 可用作气体燃料、冶炼金属的还原剂等,C 正确;
D、CO2 会造成“温室效应”,CO 有毒,极易使人中毒,D 正确;
故选 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组成、性质和用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也是中考中的重要
考点,二氧化碳的特性是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本考点综合性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实验题中.
8.
下列除杂,分离提纯的方法或选用的试剂不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物质
硝酸钾
N2
所含杂质
少量氯化钠
O2
除去杂质的方法
重结晶
通过灼热的铜网
C
D
CaCl2 溶液
Fe
稀盐酸
铁锈
加入过量碳酸钙,过滤
稀硫酸
A.A
B.B
C.C
D.D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酸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
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
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KNO3 和 NaCl 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同,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而氯化钠受温度
影响较小,所以可采取加热水溶解配成饱和溶液、冷却热饱和溶液使 KNO3 先结晶出来、再过滤的方法;故
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时可与铜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而氮气不与铜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
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稀盐酸能与过量的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再过滤除去过量的碳酸钙,能除去杂质且没
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能与适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
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试剂正确.
故选:A.
【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
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9.
验证 Zn、Fe、Cu 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下列的实际组合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FeSO4 溶液、Zn、Cu
B.ZnSO4 溶液、稀盐酸溶液、Fe、Cu
C.ZnSO4 溶液、FeSO4 溶液、Cu
D.ZnCl2 溶液、CuCl2 溶液、Fe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验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否合理,可根据“反应则活泼,不反应则不活泼”
进行分析判断,通过分析方案所能得到的结论,确定是否能得出 Zn、Fe、Cu 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解答】解:A、Zn 与 FeSO4 溶液反应置换出铁,说明了活动性锌>铁;Cu 与 FeSO4 溶液不反应,说明了活
动性铁>铜,由此可得的三种金属活动性锌>铁>铜银,故该方案合理.
B、Fe、Cu 与 ZnSO4 溶液均不反应,说明了活动性锌的活动性大于铜、铁;Fe 能与稀盐酸溶液反应而 Cu 不
反应,说明了铁的活动性大于铜,由此可得的三种金属活动性锌>铁>铜,故该方案合理.
C、Cu 与 ZnSO4 溶液、FeSO4 溶液都不反应,说明了锌、铁的活动性大于铜.但无法比较锌、铁的活动性,故
该方案不合理;
D、Fe 与 ZnCl2 溶液不反应,说明了活动性锌>铁;Fe 能与 CuCl2 溶液反应置换出铜,说明了活动性铁>铜,
由此可得的三种金属活动性锌>铁>铜银,故该方案合理.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此
类题的关键所在.
10.
类推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类推结果中正确的是(
)
A.铝与盐酸反应生成 AlCl3 和 H2,则金属铁与盐酸反应生成 FeCl3 和 H2
B.碱的水溶液显碱性,所以 NaOH 的水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C.酸溶液能使紫色试液变红,所以能使紫色石蕊变红的一定是酸的溶液
D.燃烧一般都伴随着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就是燃烧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化学与能源;金属与金属材料;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常见的碱 碱的通性.
【分析】A、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碱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燃烧特征、伴随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铝与盐酸反应生成 AlCl3 和 H2,金属铁与盐酸反应生成 FeCl2 和 H2,故选项类推结果错误.
B、碱的水溶液显碱性,所以 NaOH 的水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故选项类推结果正确.
C、酸溶液能使紫色试液变红,但能使紫色石蕊变红的不一定是酸的溶液,也可能是盐溶液,故选项类推结
果错误.
D、燃烧一般都伴随着发光、放热现象,但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燃烧,如灯泡发光、放热,故
选项类推结果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碱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石蕊溶液的性质、燃烧的特征等是正确解
答本题的关键.
二、解答题(共 7 小题,满分 39 分)
11.
请从下面五种物质中选择恰当的物质,将其字母代码填入空格中.
A.涤纶 B.硝酸钾 C.苛性钠 D.生铁 E.油脂
(1)可做复合肥的是 B .
(2)属于基本营养物质的是 E .
(3)用于铸造农具的是 D .
(4)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A .
(5)能使酚酞溶液变为红色的碱类物质是 C .
【考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生铁和钢;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
响;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
【专题】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已有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1)硝酸钾中含有氮元素和钾元素,属于复合材料,故填:B;
(2)油脂属于基本营养物质,故填:E;
(3)生铁,可以用于铸造农具,故填:D;
(4)涤纶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故填:A;
(5)苛性钠是碱类物质,能使酚酞溶液变为红色,故填: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是正确解答此类题
的关键.
12.
(1)下列是与水有关的几个描述,请根据所学知识填写完整:
①自然界中的水大多是 混合物 (选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② 活性炭 (填物质名称)具有吸附性,可用于水的净化;
③电解 H2O 时,与直流电源的 负 (选填“正”或“负”)极相连的电极附近得到 H2.
(2)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④ t2 ℃时,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⑤t3℃时,将甲、乙、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 t2℃ 丙 (选填“甲”、“乙”或“丙”)变为不饱和溶
液.
⑥t1℃时,甲、乙、丙三种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丙>乙>甲 .
【考点】水的净化;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电解水实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
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空气与水.
【分析】(1)①根据自然界中的水大多是混合物解答;
②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解答;
③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及结论解答;
(2)①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②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的溶解度变化情况,进一步可以判断溶液是否饱
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
③根据饱和时质量分数的计算式×100%,即溶解度大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大;
【解答】解:
(1)①自然界中的水大多是混合物;
②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用于水的净化;
③电解 H2O 时,与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的电极附近得到 H2.
(2)①t2℃时,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②将 t3℃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 t2℃时,因为甲和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
小,所得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丙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所以丙物质变成不饱和溶液;
③饱和时质量分数的计算式×100%,即溶解度大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大;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
度大小为:丙>乙>甲,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丙>乙>甲;
答案:
(1)①混合物;②活性炭;③负;
(2)①t2; ②丙;
③丙>乙>甲,
【点评】溶解度曲线能定量地表示出溶解度变化的规律,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同一溶质在不同温度下
的溶解度不同;同一温度下,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温度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影响不
同,据此分析解答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