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4年湖北武汉大学政治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资料共11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04 年湖北武汉大学政治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 8 小题,每小题 2.5 分,共 20 分) 1.级差地租:指因租种不同等级的土地或对土地投资的收益差异所形成的地租,来源子 农业工人创造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的丰度或地理位置不同,以及对同一 块土地连续投资的收益差别。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的经营垄断。级差地租的形式分为级差地 租工和级差地租Ⅱ。 级差地租 I,是指雇佣工人在肥沃程度较高或位置较好的土地上创造的超额利润转化的 地租。它是并列地投入等级不同地块的各个资本具有不同生产率的结果。造成这种不同结 果的条件,一是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二是土地位置的差别。级差地租Ⅱ,是指由于连续追加投 资于同一块土地,而具有不同劳动生产率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而转化的地租。 2.绝对剩余价值:指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绝对 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之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 剥削的一般基础。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 分,工作日是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总和。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延长工作 日的长度就会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增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例如:原来工作日的长度是 12 小时,必要劳动时间为 6 小时,剩余劳动时间为 6 小时,剩余价值率则是 100%。如果 6 小时必 要劳动时间不变,把工作日延长 2 小时,达到 14 小时,剩余劳动时间就增加 2 小时,变为 8 小时, 剩余价值率=8 时/6 时×100%=133%。此外,提高劳动强度也是资本家用以增加绝对剩余 价值生产的常用手段。它表现为在内含上增加劳动量,从而增加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量。 3.固定资本:指在生产资本中,物质形态全部参加生产过程,而价值逐步转移到新产品中 的那部分资本,也就是投在厂房、机器、设备等等劳动资料上的那部分生产资本。例如,一台 机器值 10 万元,可以使用 10 年,在产品生产中,整个机器是每年都全部参加生产过程的.,但 是其价值每年只能有 1 万元转移到这一年生产的新产品中去。 固定资本的所谓“固定”,并不是指固定资本的实物形态必须固定在一定的地理位置上 不能移动,而是指它能在较长的时期内,在反复地参加许多次的生产过程中,能保持其固定的 实物形态。不断变更位置,又不断处于生产过程中的车辆、船舶也是固定资本。农业生产上 的役畜、种畜、奶牛等动物也是固定资本。 4.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来进行。也就是说,价值规律既是价值如 何决定的规律,也是价值如何实现的规律。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 定的价值量进行。这是贯穿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的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 然趋势,随着供给和需求关系的不断变化,商品价格不断地和价值发生着上下偏离。商品价格 与价值偏离的现象,实质上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这是因 为:第一,商品价格的涨落,总是围绕价值这个中心而进行的;第二,从商品交换的较长时期来看,
同—种商品的价格,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其涨落部分可以相互抵消,因而它的平均价 格同价值还是一致的;第三,从不同商品的不同价格的涨落来看,无论价格怎样涨落,总是以各 自的价值为基础的。由此可见,价格背离价值,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向自发地围绕着价值上 下波动,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正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5.通货紧缩:指流通中的货币量(纸币)少于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物价下 跌,纸币增值的现象。通货紧缩往往表现在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在这种情况 下,假设流通中实际需要 1 亿元人民币,而在流通领域只有 0.5 亿元人民币,这样人民对货币的 需求大于货币的供给,这 0.5 亿元的人民币要承担 1 亿元人民币的购买力,所以人民币升值一 倍,这就发生了通货紧缩。但是通货紧缩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才会发生。 6.产业结构:通常指国民经济中各个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之间的组合与构成状况以及它们 各自在社会生产总体中所占的比重。广义的产业结构,还包括了某些非物质生产部门,如第一 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划分就是如此。产业结构的变化和调整,既会对国民经济的增 长与发展起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它本身也必然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产业 结构是产品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外贸进出口结构、消费结构等等的基础,它的状况直接 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对宏观经济效益的好坏具有重大影响。 7.买方市场:指供大于求的市场形势,此时买方在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市场竞争主要表 现为卖方之间的竞争。在这种市场形势下,价格通常趋于下降。卖方不仅可采用价格手段进 行竞争,而且可以通过改善其服务,加快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市场开拓来参与竞争。市场经 济体制能使企业按市场导向进行生产,实际上就要以一定的买方市场的形成为物质基础,所 以,买方市场是市场经济中的一般市场状况。 8.价格体系:指在商品交换中,各种价格形成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整体。价格体系是 由商品比价和商品差价构成的。商品比价,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在同一地点,一种商品与另一种 商品之间的价格比例。商品差价,是指同一种商品由于质量不同,流通环节不同,购销的地区、 季节、数量不同而形成的价格差额。 二、判断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货币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最终产物。 答:对。货币的起源表明,货币不外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的本质是一般 等价物。货币是一般价值形势发展的产物,货币形势是价值形势的完成 2.如果一国经济是开放经济,则该国国民生产总值一般要大于其国内生产总值 答:错。两者的大小取决于它国的人在该国货取得收入与该国的人在他国取得的收入的 比较。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国民生产总值大于国内生产总值,反之,则小于。 3.货币发行完全可以脱离贵金属准备。 答:错。中央银行发行货币要以一定的国际储备作为基础,不能完全脱离贵金属准备。
4.只要本币汇率下降,出口就会增加。 答:错。本币汇率下降是否有利于出口的增加要看是否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不符合的 话,出口不一定增加。 5.工资是流动资本的组成部分。 答:错。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和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 本。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并不是工资,工资是资本家在工人劳动之后支付的。 6.如果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等于或者高于社会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农业资本就不会获得 超额利润。 答:错。虽然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一般高于社会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但是农业资本仍然可 以获取超额利润,绝对地租就可以说明这种情况。 7.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呈反比关系,并不意味着该商品生产部 门的商品价值总量定会减少。 答:对。劳动生产力次提高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减少,但由于厂商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比以 前增多,所以商品生产部门的商品价值总量可能会增加。 8.进口替代就是以进口产品替代本国产品。 答:错。进口替代是发展中国家的一种发展战略,是靠进口来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不是简 单的以进口产品来替代本国产品。 9.如果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中央银行应该采取提高再贴现率的政策。 答:错,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情况下,一般出现通货紧缩,所一中央银行应该降低贴现率,从 而增加货币供给。 10.在一国出现通货紧缩的情况下,若本币汇率不变,则通货紧缩不会对本国商品出口产 生影响。 答:错。一国出现通货紧缩,货币升值,而本币汇率不变,则出口产品的成本会提高,进而会 减少出口。 三、简答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15 分同,共 60 分) 1.试论自由资本主义经济中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并说明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中阻碍利 润平均化的因素。
答:(1)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 ①不同部门由于资本有机构成、周转速度等因素不同,利润率应是有差别的。这种现象 在资本主义初期曾经存在。但资本主义的现实生活却不是这样,实际上从较长时期看各个部 门的利润率是基本相同的。而且现实生活也只能如此,否则利润率低的部门则无人去经营。 这种劳动价值理论与利润平均化在表面上的矛盾应如何解决?马克思的分析表明,是部门之 间的竞争使利润率趋于平均化。 ②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竞争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部门内部的竞争,它使个别劳动时间折算 为社会主义必在劳动时间;另一种是部门之间的竞争,指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争 夺最有利的投资场所而进行的竞争,哪个部门或行业的利润率高,其他部门的资本就会向这 里转移,其结果必须导致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趋向于平均化。这是因为,通过资本的转移, 资本在各部门间的分配比例发生了变化。利润率高的部门,资本数量增加,生产规模扩大;相反, 利润率高的部门由于供给不断扩大,需求相对缩小,必须使价格下降,并导致利润率下降;相反, 原来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资本的转出而使利润率提高。当资本转移使这两个部门的利润率 出现反转时,那么资本转移也就要出现倒流。一直到不同部门的价格变动自发调节利润率出 现反转时,那么资本转移也就要出现倒流。一直到不同部门的价格变动自发调节利润率趋于 基本平衡时,即形成平均利润率,资本转移才会趋于停止。 ③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总预 付资本的比率,而一定量预付资本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即平均利润=预 付资本×平均利润率。所以,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剩余价值总额在不 同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体现着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同 时,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并没有否定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因为从全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 额和剩余价值总额是完全相等的。 (2)阻碍利率平均化的因素 分析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时,我们是把每一个部门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因而是以每一 个部门的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和平均周转速度为前提的;至于同一部门中各企业之间在这方 面存在的差别,当时是存而不论的。事实上,这种差别引起的各个企业利润率的高低不同是必 然的。因此,其中少数先进企业可以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而有的企业却得不到平均 利润,只有多数处于中等水平的企业可以获得平均利润。 还有,垄断市场具有很高的市场进入壁垒,虽然垄断厂商存在着高额利润,但是新厂商要 想加入是非常之难,甚至是不可能的。这就阻碍了资本的自由移动,从而阻碍了利润的平均 化。再加上信息的不对称和部门之间的恶性竞争都会使利润平均化变得不那么容易。 2.用公式和文字说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并说明其现实意义。 答:(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第一部类的 可变资本加上剩余价值,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用公式表示为:Ⅰ(v+m)=Ⅱc。
这是因为,如果Ⅰ(v+m)>Ⅱc,那么第一部类的总产品将有一部分将因供大于求而不能实 现;如果Ⅰ(v+m)<Ⅱc,则第二部类将有一部分总产品不能实现。 从Ⅰ(v+m)=Ⅱc 这一基本公式出发,还可以推导出两个派生公式:; ①Ⅰ(c+v+m)=Ⅰc+Ⅱc ②Ⅱ(c+v+m)=Ⅰ(v+m)+Ⅱ(v+m) 派生公式①说明,第一部类的总产品,等于两大部类的不变资本之和;派生公式②说明,第 二部类的总产品,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 (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追回的可变资本与资本家 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要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与追加的不变资本之和。用公式表示 为: 由此还可以推导出两个派生公式: (3)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马克思关于社会总产品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上的划分,对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适用 的。 ②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仍然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即实现物质补偿 与价值补偿。在实际工作中,就必须从价值与物质两个方面考虑,注意二者的协调与统一。 ③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与各部门内部、生产与消费之间,也应该保持合理比例。 3.中国政府应采取哪些措施调节居民收入差距。 答:中国政府用来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政策手段硬包括以下几 个方面。 (1)制订扶贫性质的区域经济政策。其中主要包括,①支持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处理;②给 予落后地区企业优惠性的税收政策,以吸引外资流入;③对在落后地区的投资实行优惠性的 信贷政策;④提供科技资源。总的目标是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经济发展带动生产 率和劳动力需求的增长,以此促进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2)实行城乡平衡发展战略,缩小城乡差距.①采取资源平衡发展的战略,以建立新型平等 交换的工农业关系,②建立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如稳定农产品价格,建立健全粮食 储备调节制度;增加国家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等.保持城乡收 入差距的合理界限.一方面加快劳动和其他生产要素市场化进程的改革,解除劳动力与生产 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化障碍,另一方面改变当前收入分配有利于城市的不平等局,逐步缩小 工资收入以外的各项福利补贴在城乡之间的差距,为城乡居民提供追求自身发展的同等机会
和条件 (3)调整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切实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不少企业和部门 内部,不讲求效率,平均主义严重,行业之间及企业内部的分配关系远未理顺。为此,应改革现 行的分配制度,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逐步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收入分配机制,其目标是“效 率优先,兼顾公平”,即打破行业、部门、职业及所有制间界限,在收入的初次分配中,要以提 高经济效率为主,实行工效挂钩;在收入的再分配过程中,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以求社会 公平,以此激励劳动者通过提高文化素质及劳动技能致富。这样既能保持一定的收入分配差 距,又能避免这一差距的不合理拉大。 (4)完善税收制度。完善税收制度,需要建立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个人税收系统,增加 直接税税种,有效地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税是可供政府选择的调节 个人收入分配的税收手段:①对居民收入征税。(个人所得税),对居民收入征税是一种比较简 单的消减居民收入差距的手段,也是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消减居民收入差距的手段,采用这 种手段,政府不仅可以直接使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得以缩小,而且能为政府采取其他调节政 策(如对低收入居民的财政补贴。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提供物质条件。②对居民财产征税。 财产税具有省力易行、不易转嫁、税收收入比较稳定、可避免投机、促进财产转化为生产 资源、矫正社会的诸多行为等优点。它作为主要的社会政策杠杆,促进社会财富公平分配。 (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既是解决失业、疾病、年老等因素所带来 的贫富不均的有力措施,同时也可以尽快消除消费者在新旧制度交替时期的不安全感。一般 而言,现代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充 分运用政府的力量使社会收入分配向中低收入阶层倾斜和缩小各阶层的收入差距。 (6)改革工资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将全部以工薪和薪金的方 式支付;工资水平主要由劳动力市场和集体谈判来确定.调节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的具体 措施:制定和实施反就业歧视和反工资歧视的法律,以形成劳动力市场上公平竞争,同工同酬 和提高经济效率;实施逆向的工资级差制度.即劳动贡献多的职工的报酬率(工资额/创造的价 值额)低于劳动贡献少的职工的报酬率,这种逆向工资级差制度可以自动地发挥缩小居民收 入差距的作用;建立最低工资制度,即政府规定用人单位向招用职工支付的工资水平的最低 界限制度 (7)提供教育服务和教育改革。知识经济给产业结构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给劳动 力结构及劳动性质带来深刻的变化。为缩小差距,必然要求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知识运用及创 新的能力。这也进一步要求政府发展教育事业,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4.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应采取哪些措施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答:制约因素 (1)资金的短缺。从我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及要实现的经济目标来看,资金短缺将 是一个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
(2)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为了降低经济结构转换中的社会成本,我们必须在工业化进程中 正确处理工农业关系。确定工农业发展的优先次序和机会成本,做出切实的选择。 (3)如何解决结构转换中的就业压力问题也是制约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因素。 (4)经济体制的不健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的标志在相当大得程度上是由技术进步对 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评价和度量的,而技术进步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体制创新。 措施: (1)从片面追求社会生产总量的增长、突出产值增长速度,转变到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和效益为主要目的; (2)从主要靠生产要素的扩张、增加人、财、物的投入,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 者素质、提高生产的效率和效益为主要手段; (3)从以铺新摊子、上新项目、扩大投资规模,转变到以充分利用现有基础,着重于更新、 改造和挖潜为主要途径; (4)从经济周期性波动地增长转变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转变增长方式,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集约型经济增长的经济运行机制;形成 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 技术进步机制;形成有利于公平竞争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形成有利于实现集约化增 长的宏观调控机制。 四、论述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60 分) 1.试论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答:(1)价值规律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 件下,社会生产也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这就要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要按一定比例分配 于各生产部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按一定比例分配,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是价值规律自 发调节的结果。价值规律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分配的调节作用,是通过竞争和价格的波动以 及与此相联系的供求关系的变动实现的。当某些商品供不应求、市场价格高于价值时,商品 生产者就会调动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这些生产部门,扩大生产;反之,则把生产资料 和劳动力转移出去,从而引起这些部门生产的缩小。这样,在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下,使社会生 产各部门建立起大致平衡的比例关系。当然,价值规律调节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按比例 分配是在不断的波动中实现的,不可避免地要带来社会劳动的浪费。 ②自发地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价值规律 要求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那些劳动生产率较高、个别劳动时间较少的商
品生产者,就能获得较多的利益,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而那些劳动生产率较低、个别劳动时 间较高的生产者就只能获得较少的利益,甚至被竞争所淘汰。这样,价值规律和与此相联系的 竞争就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导致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的产生.不同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技术条件各不相同,劳动生产率有高有低。在竞争过 程中,优胜劣汰必然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就是在封建制度 瓦解,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 (2)作用机制 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价值规律是市场机制发挥其功能的基础,市 场机制是价值规律得以贯彻的形式。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价值规律正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发挥 作用的。 第一,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机制,自发地调节着社会劳动在各个生产部门的分配。在私有制 条件下,商品生产者根据自己的判断,独立地进行生产经营,他们只有把生产的商品拿到市场 上进行交换,发生社会接触时,通过市场价格这个“晴雨表”才知道社会需要什么,需要多少。 商品的市场价格不仅传递、反馈经济信息,而且直接关系到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切身物质利益。 因此,商品生产者都十分关注市场价格的变化。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时,生产者会 从这种高价格上得到更多的好处,这会促使更多的商品生产者来生产经营这类商品。相反, 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价格跌落时,又会迫使商品生产者压缩原有的生产规模,乃至放弃这种 商品的生产和经营。价值规律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就是这样通过价格机制自发地调节 着商品生产,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各部门之间的配置不断得到调整。当然,在私有制为基础 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作用,会使社会生产产生盲目性,往往重复生产,造成社会 资源的浪费。 第二,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机制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 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并要求按照 这样的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如果某些商品生产者生产条件比较好,劳动生产率比较高,其商 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在市场上仍按社会价值出售,就可以得到较多的价值。而那些 生产条件差、劳动生产率低的生产者,其商品的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而仍按社会价值出售, 结果就会有一部分劳动消耗得不到补偿而亏本。这一得一失之别,是由劳动生产率的差异造 成的。商品生产者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必然要千方百计地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 率。从而在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导致分配上的不公平,促进了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各个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条件是各不相同的。生产条件好的商品生产者, 劳动生产率较高,竞争能力强,往往获得较多的收入,因而愈来愈富裕;而生产条件差的商品生 产者,无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竞争能力差,往往得不到应有的收入,甚至亏损,以至破产。这种两 极分化,表面上看似乎是竞争的结果,实际上却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因为商品生产者之间 的竞争关系,是受价值规律支配的。从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关系来看,其实质不 过是各个生产者竭力使自己所生产的商品的个别劳动耗费低于社会必要劳动耗费,以便获取 更多的利益。从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关系来看,其实质也不过是各个生产最需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