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8年安徽工业大学物理化学考研真题A卷.doc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资料共4页,全文预览结束
2008 年安徽工业大学物理化学考研真题 A 卷 一、填空题。在题中“____”处填上答案。(共 20 分) 1、(2 分)1mol 理想气体绝热可逆膨胀,ΔU____0,W____0。(埴>,<或=) 2、(2 分)反应 C(s)+O2(g)→CO2(g)的ΔrH(298K)<0。若此反应在恒容绝热器中进行,则 该体系的ΔU____0,ΔH____0。(埴>,<或=) 3、(2 分)在绝热封闭条件不,可逆过程的ΔS___0,自发过程的ΔS___0,(埴 >,<或=) 4、(4 分)已知 A、B 两组分可构成理想液体混合物,且该混合物在 101325Pa 下沸 点为 373.15K。若 A、B 两组分在 373.15K 时的饱和蒸气压分别为 106658Pa 和 79993Pa,则 该理想液体混合物的组成为:xA=____________,平衡气相的组成为:yB=______________。 5、(2 分)25℃,0.02mol·kg-1CuCl2 和 0.002mol·kg-1ZnSO4 混合液的离子强度为 mol·kg-1, 6、(1 分)电化学测定中,使用盐桥的目的是。 7、(2 分)电解池的阴极发生_______反应;原电池的阴极发生________反应。 8、(2 分)通常液体的表面张力是指某液体与其_______________相接触,或者与 _________________相接触时的界面张力。 9、(2 分)推导朗缪尔吸附等温式时,其中假设之一吸附是________分子层的;推导BET 吸附等温式时,其中假设之一吸附是__________分子层的。 10、(1 分)分散相粒子在重力场的作用下发生移动时,在移动方向的两端产生的电势差称 之为__________。 二、选择题。在题后括号内,填上正确答案代号。(本小题 1 分,共 10 分) 1、理想气体从状态 I 经自由膨胀到状态 II,可用哪个热力学判据来判断该过程的自发 性?() (1)ΔH(2)ΔG(3)ΔS隔离(4)ΔU 2、理想气体经可逆与不可逆两种绝热过程,则() (1)可以从同一始态出发达到同一终态。 (2)不可以达到同一终态。 (3)不能确定以上 A、B 中哪一种正确。 (4)可以达到同一终态,视绝热膨胀还是绝热压缩而定。 3、在 410K,Ag2O(s)部分分解成 Ag(s)和 O2(g),此平衡体系的自由度为:() (1)0(2)1(3)2(4)-1 4、在通常情况下,对于二组分物系能平衡共存的最多相为:() (1)1(2)2(3)3(4)4 5、二元溶液,B 组分的 Henry 系数等于同温度纯 B 的蒸汽压。按 Raoult 定律定义活度系数 () (1)γA>γB(2)γA=γB=1 (3)γB>γA(4)γA≠γB≠1
(1)在指定温度下该反应的速率不随时间而变; (2)最慢的反应步骤包括溴; (3)溴起催化剂的作用; (4)速率决定步骤不包括溴。 7、在下列各速率方程所描述的反应中,那一个无法定义其反应级数。() 8、在等电点上,两性电解质(如蛋白质、血浆、血清等)和溶胶在电场中:()。 (1)不移动;(2)移向正极;(3)移向负极。 9、用补偿法测定可逆电池的电动势时,主要为了:() (1)简便易行;(2)减少标准电池的损耗; (3)消除电极上的副反应;(4)在可逆情况下测定电池电动势 三、(12 分) 在 298.15K 和 101.325kPa 条件下,对于相变 四.(16 分) 已知 25℃时下列数据
六.(8 分) C(s)+1/2O2(g)=CO(g),一般极难控制或多或少会有 2CO 生成,所以此反应的反应焓无法直 接测量。设计两个易测反应的反应焓来计算上述反应焓。(写出反应,计算方法,所需数据)。 七、(15 分) 根据图(a),图(b)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a)中,K点所代表的系统的总组成,平衡相数及平衡相的组成; (2)将组成 x(甲醇)=0.33 的甲醇水溶液进行一次简单蒸馏加热到 85°C 停止蒸馏,问馏出 液的组成及残液的组成,馏出液的组成与液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这样一次简单蒸馏是 否能将甲醇与水分开? (3)将(2)所得的馏出液再重新加热到 78°C,问所得的馏出液的组成如何?与(2)中所得 的馏出液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4)将(2)所得的残液再次加热到 91°C,问所得的残液的组成又如何?与(2)中所得的残 液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5)欲将甲醇水溶液完全分离,要采取什么步骤? 八、(20 分)
十一、(14 分) ②、证明该反应在高压时为一级,低压时为二级。 ③、分别求二级反应、一级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与各基元反应活化能的关系。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