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年甘肃兰州大学新闻理论考研真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10'×4=40')
1、新闻的倾向性∶新闻的倾向性是指新闻报道者在报道或评述新闻事实时所表现出来的一
种倾向。在传播过程中,新闻的倾向性总是客观存在的,总是必然产生的,新闻倾向性是由
新闻报导者个人和新闻事业两个层面的原因产生的,新闻报道是新闻报道者个人对客观社会
生活的反映,而新闻事业总是隶属于一定的阶级,一定的政党或一定的社会集团,是一定的
阶级,政党或社会集团的舆论工具。这两个原因使得新闻事业报道的新闻不可避免地带有倾
向性,在具体的新闻报道活动中,新闻的倾向性是通过选择事实和编写新闻表现出来的,新
闻的倾向性要受到新闻的客观性的制约。
2、舆论∶舆论是社会生活中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基本相近的人们或社会集团对某一事态的
大体相同的看法,也可以表述为舆论就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
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舆论和一般的意见不同;它代表和反映社会成员中相当数量的人们对某
一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的言论和评价,是群体意识的集合,具有鲜明的倾向性。舆论必须是
公开表达的意见,只有公开表达、才能传播交流,并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的形式成更广泛的普
遍意见,所以,它还具有群体性。社会群体和社会成员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是肯定还是否
定,接受还是拒绝,支持还是反对,都是从自己的政治立场,评价利益出发的,是各自的世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这又使舆论除具有倾向性外人又具有多样化的特征。
3、范长江。范长江,四川内江人,作为现代中国的一位著名记者,他的通讯和他的高贵品
质为世人仰慕。范长江的新闻工作始于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和天津《大众报》撰
稿,1935 年 5 月一—7 月《大公报》连载其采写的旅行通讯,同年 7 月年仅 25 岁的范长江
又以《大公报》记者的身份开始了西北采访的历程。他追踪考察了红军北上动向和考察西北
的社会历史现状结集编成《中国的西北角》。艰苦的西北之行,使年轻的范长江成为全国著
名的新闻记者。
1936 年西安事变爆发后,他向全国报道了西安事变的真相和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统一
战线的方针政策,写成《塞上行》。抗战爆发后,范长江深入前线,在抗日战争的风云中,
往返于各个战区,写了许多通讯。1938 年,在周恩来的领导下,范长江组织和发起了中国
青年记者学会,团结了全国大批青年记者,1938 年 10 月脱离《大公报》与胡愈之、孟秋
江等创办国际新闻社,1939 年 5 月,范长江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新华日报》社长,《人
民日报》社长,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等职。
4、《察世俗每月统纪传》∶1815 年 8 月 5 日在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纪传》是世界
上第一份中文报刊,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是这家报刊的创办者。《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虽由外国人在海外创办,但是办给中国人看的月刊;从 1815 年至 1821 年共 84 期,形式采用
我国的线装书形式,封面印有孔子语录,木版、雕印。
《察世俗》除把"阐发教义为根本要务"外,还提倡"灌输知识"与"砥砺道德"并出现了非营利
性的"告贴",是我国近代新闻史上最早的广告。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尽管具有宗教性质,但它与我国封建报刊已大不相同了。它有消息,
有言论,面向广大民众。它的创刊标志着我国新闻史由古代进入了近代的发展阶段。
二、简答(15′×4=60′)
1、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为什么比较缓慢?
中国近代报刊发展缓慢原因有三∶
第一,我国的封建制度延续了将近两千年,社会发展节奏十分缓慢,经济基础没有发生根本
性变化,生产方式没有剧烈的变动,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不可能不受到影响。
第二,米自受众的制约,封建社会主体是农民本身对信息需求量很少,中国近代报刊的主要
阅读者是官员和士绅,这部分人在中国社会中人数较少。
第三,米白传播制度和媒介白身的制约。封建统治阶级实行"愚民"政策,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千方百计钳制舆论,限制和禁止异已力量出版报纸,另外,中国近代报刊社会传播的商业方
式还不成熟,没有强烈的利益驱动,无法取得快进展。
2、简述 19 世纪外报对中国及其新闻事业的影响
总结 19 世纪外国人在南洋和我国创办近代报刊的成果,我们可以对这一阶段的中国报业得
出这样的结论;这个时期,外国人在南洋和我国共创办了十余种中外报刊,其创办者大多是
披着宗教的伪装,他们在从事报业活动的同时,也参与鸦片走私和商业贸易活动,有的还参
与了搜集情报的特务活动和战争活动。这些报刊号称宗教报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宗教色
彩逐渐减少,新闻成份特别是商业新闻,政治新闻逐渐增加。
19 世纪下半时,外国人创办的近代报刊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影响日渐显著;一定程度上讲
是外报催生了中国的近代报刊和近代新闻事业,打破了中国古代封建传统报刊的模式,不再
是官方言论之汇编,有编者白己的言论.消息和通讯,还有编者摘自其他报刊上的材料及外
界的来稿,品种较多,写谈不一,内容广泛,体现了西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倾向,具有广
泛的社会性。他们所掌握的办报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四方的新闻采访与编辑技术,新闻事业
的管理方法和发行、广告、印刷技术也陆续为中国人所掌握,办报所需的机械设备也在中国
大量出现,因此,可以说外报在中国活动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捷径,但却不是
中文报刊改革进步的促进者。将中文报刊内容和业务水平推向新高度的任务,主要由后来的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完成的。
3、社会责任论
社会责任理论是 1947 年美国自由委员会提出的当代报刊理论,其内容主要包括∶报业应当
享有新闻自由,反对集权对报界的控制,人类的思想和行为并非完全合乎理性,报业自由的
放任主义是有害的;报刊必须承担社会责任,新闻自由以社会责任为规范,报道新闻要正确
且有意义,政府应对报业滥用自由加以干涉,对正当的自由加以保护和支持,社会责任理论
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民众约束和媒体自律的结果,社会责任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
意义,它可以促进"积极的自由",并明确言论自由的界限。
社会责任理论从指导思想上对自由主义新闻理论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补充和修正。首先,社会
责任理论否认绝对自由的存在,强调自由是伴随着义务和责任的。
其次,社会责任理论认为,报刊自由涉及三者的利益,即报刊拥有者的利益、公众利益和社
会利益,报刊作为一种媒介,它的自由并不等同于公众的自由,而社会应当保护的是公众的
自由。第三,社会责任论提出了"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两个不同的概念。它认为,自
由作为一种行动的权利,它的实现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没有来自外部的限制和控制;二
是具备行动所必需的手段和设备。
第四,社会责任理论主张政府应对传播媒介进行干预。它认为,政府不应当是报刊自由的旁
观者,如果报刊不主动地负起责任,政府将以权力作为最后手段,强制它改正,没有任何东
西能阻止政府干预大众传播。
应当承认,社会责任理论提出的一些思想观点与具体措施,在调节政府、媒介和公众三者之
间的关系,缓解社会矛盾方面,是能够产生一些效果的,因而在西方各国甚至在世界范围普
遍受到重视。但是,由于新闻媒介的私人山有,而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又是这种私有制经济
的维护者,因此,这理论仍然不能摆脱与实际脱节的困境。
4、受众是从哪些方面对新闻机构进行评判的?
受众的信息反馈是受众对新闻机构的评判,他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评判;一是新闻机构对
他们的新闻需要的满足程度。如果受众背遍关注的新闻新闻机构没有报道,受众就会表示不
满∶二是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程度。如果新闻机构的报道不真实,甚至造谣,说假话,必然遭
到受众的唾弃;三是对事实的判断,解释的正确性程度,即宣传的观点正确与否。如果新闻
机构的宣传违背人民的利益和意愿,就会激起人民的愤怒并会受到尖锐的批评。此外,传播
方式是否得当,传播者态度是否平等,这些也都是受众评判的重要方面。
反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出来,读者来信反映意见,公众舆论对新闻机构的评价,报纸销
售量大小、升降,广播、电视收听、收视率的高低,以及受众对新闻机构着力宣传的思想观
点接受与否,即新闻机构的宣传效果如何,等等,这些都是反馈。
三、论述(25′×2=50′)(传播学专业答第 1、3 题,新闻学专业答第 2、3 题)
1、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实际,论述新闻媒介经营变革的主要动因和变革
的过程中国大众传传媒所开始的市场化进程是中国媒介事业发展过程中非常令人关注的一
个现象;其主要特征在于承认媒介事业的产业属性,在社会效益和传播职能优先的目标下,
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大众传媒的产业化机遇,来自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社会目标确决定,也来自于经济改革的实际进程。
我国新闻媒介的产业化发展经历了 20 年的进程,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始于 1978 年财政部批准《人民日报》等首都几家报纸实行"企业化管理"的报告,
中国报业打开了经营之门,开始了走向市场的进程。
第二阶段开始于 1985 年出现的报业经营危机,并持续到 1988 年年初。报业经营危机,促
使报人在"企业化"寻求摆脱困境的出路,探索壮大自身经济实力的增长点。在经营战略上,
各报社开始狠抓广告收入,广告经营给报社带来了实际经济收益。
第三阶段起始于 1988 年 3 月,截止于 1992 年初,1985 年国家颁布了《暂行办法》指出报
社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国家政策允许的,与本身业务有关的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
第四阶段开始于 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截止于 1995 年报业集团的出现,这是中国报业
经济加速发展的阶段,1992 年 10 月发布《五项意见》,提出报社可以开展多种经营活动。
第五阶段即报业集团的建立,1996 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此后,大陆相继成立了众多
报业集团。已经成立和即将成立的报业集团,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报业及传媒经济未
来发展的整体态势。
考我国新闻媒介产业化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媒介最初的经营变革是在经济紧张的压力下被
动实现的,后续行为则是对市场认识的不断深化与适应。而且也有国家政策和具体的媒介政
策的促动,因费用上涨、经费短缺出现的媒介生存危机的催动,因整个社会的迅速发展而出
现的社会信息化以及媒介信息产业化性质的引导等因素。正是这些因素共同促使报业更新新
闻传播手段,迅速向综合信息产业和集团化方向发展。
2、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实际,谈谈你对新闻事业的特点的认识。
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相比,新闻事业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
第一、新闻事业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同经济基础的联系更直接。党的十五大以后,我国的新
闻事业对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道路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对境
外走私,偷税漏税的违法行为,对贪污受贿等腐败行为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改革不适应生
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进行了有力推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
市场经济条件下独立经济主体的分化涌现,各阶层利益诉求日益偏离,体现在新闻事业的发
展上就是媒介维护对自己有直接影响的的利益群体;如维护目标受众,广告商的权益,微他
们的代言人等。
第二、新闻事业发映社会生活面最广,最迅速影响极大。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
一就是社会对新闻的需求程度,新闻必须具有时新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否则就不
能称之为新闻,这就直接确定了新闻事业具有反映社会生活面最广,最迅速,影响极大的特
性,另外,新闻事业是人类认识周围环境的重要工具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休戚相关,这也决定
了新闻事业具有面广,快速,影响大的特点。2003 年伊拉克战争,2004 年奥运会报道,世
界各国媒体行动迅速,详尽报道,体现了新闻事业在当今社会的作用及白身鲜明的特色。值
得一提的是以先进技术装备起来的新闻事业,在反映客观变动的时效上也最为迅速。同时了
解现场发生的重大事件已不再是幻想。2004 年 8 月,奥运会回到雅典,世界人民与雅典几
乎同时目睹各种比赛的全过程。
第三、新闻事业通过特有的新闻手段为经济基础服务。这里所说的新闻手段是指消息、通讯、
评论、新闻图片、标题、版面及节目编排及传播形式的总称,它们是指报纸、通讯社、广播
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纪录电影进行新闻报道时普遍使用的手段。新闻手段最显著的特点就是
报道事实,就事实发表评论,并以此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它不能强迫人们信毒或放弃
某种思想,某种观点,只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影响或说服受众。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
我国各大媒介对改革开放成就的报道,具体的像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报道中,其中消息
的标题、报道时间的安排以及评论角度的选取等都是通过对事实的选择、剪裁、观点于事实
之中,让受众在不知不觉中被事实的逻辑所说服,从而接受作者隐藏在新闻中的观点和意见。
3、试述"五四"时期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
由于形势的迅速发展和新思潮的影响,"五四"新文化运动给我国这一时期的新闻事业以新的
变化和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语言文字上,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的广泛应用,使报刊宣传朝着通俗化、大众化
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早在 1876 年,《申报》就提出"如寻常说话";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的《新青年》,
首先倡导和使用白话文;在它的影响下,有《少年中国》、《每周评论》、《湘江评论》等
数百种报刊相继使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的广泛应用,不仅在整个新闻界,
而且在思想界、文化界、教育界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二、报纸编排的改进和副刊重大革新。首先在宣传内容上有了较大的变化,宣传新思潮的
文章在报刊上占了重要版面或重要成份;其次是编排形式的变化,这一时期各大报都采取了
《时报》版式,即对开双面印成 4 版,"杂志报纸化"风行一时;开始分栏,实行分类编辑法,
标题的制作已经现代化了。这个时期我国报纸的一些副刊突破了它的消闲性质,把它变成为
宣传新文化,新知识,新思想的阵地。《晨报》副刊《民国日报》副刊,《京报》副刊和上
海《时事新报》"学灯"副刊并称五四时期四大副刊。它们富有思想战斗性,大力宣扬民主与
科学思想,传播社会主义新思潮,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短小生动,很吸引人,为办好我国
报纸的副刊报供了有益经验。
第三、新闻体裁的突破与发展,首先是评论重新占领报坛,并且除社论外,还有专论、代论
等新的体裁兴起,其中杂文的出现也是报刊文体的一个创造和发展,这个明期短消息被大量
使用,特别是在电讯上。
第四、设置国外特派员,开展国际通讯报道。1920 年《晨报》、《时事新报》共同派出骤
秋白等 3 人赴苏联采访。1912 年,胡政之采访巴黎和会,是报道巴黎和会的难一中国记者。
第五、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的发展。革命报刊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我国新闻研究和新闻
教育的兴起。1918 年 10 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宣告成立,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新
闻学理论",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这期间除徐宝璜的《新闻学大意》外,
还有任白涛的《应用新闻学》,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等
著作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