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面试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页 / 共13页
资料共13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面试真题及答案
第一批
第二批
2017 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面试真题及答案 第一批 初中物理《二力平衡》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举例:桌子上摆放的花瓶;篷上悬挂的吊灯;在平直道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虽然他们都 收到了力的作用,但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这种状态就叫做平衡状态。 从受力角度来说,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最简单的受力就是——二力平衡。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二力平衡的概念 分析桌子上的花瓶,吊灯都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总结二力平衡的概念。 (二)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连接好实验装置,把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向挂在小车两端的托盘里挂砝码,观 察在什么情况下小车会保持运动状态不变。 (1)使两托盘里砝码质量不相等; (2)使两托盘里砝码质量相等; (3)保持两托盘里砝码质量相等,把小车在水平桌面上扭转一个角度在释放; 然后让学生把实验条件和实验结果填在表格中。 实验一结论:小车受到大小不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结果小车 不是平衡状态。 实验二结论:小车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结果小车 仍然处于平衡状态。 实验三结论:小车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结果小车不 再是平衡状态。
请学生四人为一组,进行小组讨论,时间为三分钟,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生: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 样的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环节三:巩固提高 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本书重为 1.5 牛?它受到了哪几个力的作用,这几个力的关系怎 样? 环节四:小结作业 总结本节内容。 作业:如果在已经作匀速成直线的小车上再加一对平衡力时,小车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 变化? 【板书设计】 略 【答辩题目解析】 1.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有的学生说可以用轻质量的纸板代替小车做受力 物体,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知识性问题】 【参考答案】 因为小车在水平方向还会受到摩擦阻力,虽然这个摩擦阻力与拉力相比可以忽略,但用 纸板来代替小车会更大的减小误差,这样实验的结果会更加准确。 2.二力平衡与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区别?【知识性问题】 【参考答案】
相同点: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1.对象不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作用对象不同,它们是分别作用在相互作用 的对方,即两个物体上,而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2.性质不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的性质一定相同,而平衡力则没有这个性质。3.时间要求不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是同 时的,而平衡力则没有这个性质。4.独立性不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相互的,而平衡力的 两个力是彼此独立的。注意:相互作用力(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且作用力与 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的。(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因此绝 对不是一对平衡力。(3)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是属于同一性质的力。如果作用力是摩擦力, 反作用力一定是摩擦力。 初中物理《压强》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压力作用效果 展示一系列图片:
(1)小姑娘站在雪地里,对雪地有压力,双脚陷入雪里;一大人利用雪橇站在雪地里,对 地面也有压力,却几乎没有陷入雪地; (2)用手指肚按铅笔的两端,铅笔对手指肚有压力,笔尖的一端觉得很疼,而笔尾的一 端疼痛感很弱。 让学生找出这些事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通过引导看出他们的压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等不同。顺势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环节二:建立概念——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及受力面积的关系 学生猜想: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回顾:如果我们要研究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那要采用什么研究方法?复习控制变量的 实验探究方法。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提问如何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如何控制和改变压力、受力面积等 变量? 学生根据已有的小器材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用小桌陷入沙子的深度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通过控制放在木块上砝码的个数控制压力;通过小桌的正放和倒放控制受力面积。 在学生分组实验过程中我进行巡视指导。 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 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提出问题:如果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都不相同,那么应该如何判断压强的大小呢? 学生:应比较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最方便
第二批 初中物理《光的直线传播》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看到我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教师抓住学生提到的“光”这个条件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光源的概念学习: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