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1年高级统计师高级统计实务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资料共6页,全文预览结束
2011 年高级统计师高级统计实务真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 简述题 第一题 (20 分) 今年四月,XX 县统计局对全县 1 季度固定资产投资情况进行初步汇总,全县一季度共完成 固定资产投资 2.16 亿元。有关领导认为此数偏低,不符合该县的实际情况,要求县统计局 对数据进行核实,调整,根据县领导的要求,县统计局对 6 家单位填报的(固定资产完成 情况表)进行了改动,编造了 7 单位并为其填报了投资统计表,同时,县统计局主管副局 长带队,到 4 家单位核实投资数据,并要求这几家单位比实际投资额分别多报了 450 万元、 768 万元、1154 万元、3080 万元,经此调整,全县上报 1 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 5.49 亿 元。请问:1、该县统计局的行为构成了哪种统计违法行为?2、对县统计局的违法行为, 依法应如何处理?3、对该县统计局局长和主管副局长,应由哪个部门依法给予什么样的处 理? 答:1.篡改统计调查对象填报的统计资料;凭空捏造虚假统计资料;授意统计调查对象 提供与客观情况不符的统计资料。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二十九条 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 如实搜集、报送统计资料,不得伪造、篡改统计资料,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 提供不真实的统计资料,不得有其他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对**县统计局的违法行为,根据 《处分规定》第七条规定,统计调查对象中的单位发生虚报、瞒报统计资料或者伪造、篡改 统计资料,情节较重的,对属于《处分规定》第二条所列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 者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特别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3.应当由上级单位或监察机关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应给予降级或者 撤职处分。
第二题 简要分析抽样调查中的非抽样检查误差的来源。 答:1.在抽样方案设计阶段,非抽样误差的来源:一是抽样框的编制与准备不够充分完 善;二是问卷设计不够科学合理。 2.在数据收集阶段,非抽样误差的来源:调查数据的残缺和调查数据的错误。 3.在数据处理阶段,非抽样误差的来源是调查资料的整理、分组、计算、编码和录入等 过程中出现的差错。 第三题 简述贸易顺差的含义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贸易顺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又称 “ 出超 ”.表 示该国当年对外贸易处于有利地位。贸易顺差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国在特定年份对外 贸易活动状况。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有利方面:1.贸易顺差促进经济增长。2.贸易顺差增加了外汇储备,增强了综合国力, 有利于维护国际信誉,提高对外融资能力和引进外资能力。3.贸易顺差有利于经济总量平衡。 4.贸易顺差加强了中国抗击经济全球化风险的能力,有助于国家经济安全。5.贸易顺差有 利于人民币汇率稳定和实施较为宽松的宏观调控政策。 不利方面:1.贸易顺差使得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加大,国际贸易摩擦增加。2.贸易顺差 弱化了货币政策效应,降低了社会资源利用效率。 3.贸易顺差提高了外汇储备成本,增加 了资金流出。4.贸易顺差异致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民族经济发展空间狭窄,出口结构难 以调整。5.贸易顺差影响了国内金融业利率市场化进程。
第四题 简述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及相应的统计指标。 答: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有四个: 1、持续均衡的经济增长;相应的统计指标是 GDP,是以价值形式表示的一个国家或地 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2、充分就业,相应的统计指标是城镇登记失业率。 3、物价水平稳定,相应的统计指标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 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 (PPI),反映全部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变动趋势和成都的相对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RPI),反映城乡商品零售价格变动趋势。 4、国际收支平衡,相应的统计指标由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经常账户差额、资本和金融 账户差额,国际储备,外债,汇率等主要指标构成。 第五题 简述通货膨胀的定义,给出 3 个度量通货膨胀的主要统计指标,并简要分析通货膨胀的原 因。 答:一般指物价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的普遍的上升过程,或者是说货币价值在一定时 期内持续的下降过程。 衡量通货膨胀率的价格指数一般有三种:消费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国内生产总 值价格折算指数。 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国家财政赤字的增加。政府为了挽救经济危机或弥补庞大的 财政赤字,不顾商品流通的实际需要,滥发纸币。还有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 度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成本或供给方面的原因形成的通货膨胀。供求混合推进的通货膨 胀。预期和通货膨胀惯性。
第二部分 选答题 第六题 工业发展速度通常有两种计算方法,即物量指数法和价格指数缩减法,请简要说明这两种 计算方法的原理,并结合实际分析我国采用的价格指数缩减法计算工业发展速度的原因。 答:工业发展速度旨在反映工业生产的物量动态变化。为了与国民经济核算相衔接,用 工业增加值计算发展速度。 物量指数法的原理是:利用代表产品的产量或经价格指数缩减后的价值量计算个体指 数,再加权计算总指数,用于反映整个工业生产的物量变动程度。 价格指数缩减法的原理是:现行价格工业增加值的变化既包括物量变动因素,也包括价 格变动因素。为了真实的反映工业生产的变动情况,必须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计算出 可比价工业增加值,然后计算实际工业发展速度。根据我国统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确定采用 单缩法。即先用报告期现行价格工业总产值乘以工业增加值率得到现行价格工业增加值,再 除以报告期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得到可比价工业增加值,用可比价工业增加值除以基期的 工业增加值得到工业发展速度。 第七题 为什么要在住户调查中定期进行样本轮换?样本轮换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为了减轻调查户长期记账的负担,增强样本的代表性,更加准确地反映社会经济情 况,需要在住户调查中定期进行样本轮换。 第八题 请列出五个描述或分析我国城市化的统计指标,另简要说明其意义。
答:1.城市人口比重,用一定区域范围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计算,反映了人口 的集聚度,是城市化的核心指标。 2. 二、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推动器,第三产业的兴旺和快 速发展则是城市化的加速器,城市经济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二、三产业增加值在 GDP 中比重 不断提升。 3. 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反映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异和一体化程度。 4. 人均受教育年限,城市化既是乡村地域向城市的转化,也是城市地域功能不断完善、 城市服务不断拓展、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不断惠及和被充分享受的过程。 5. 万元 GDP 综合能源消耗,高质量的城市化,必然是充分考虑了环境保护、坚持可持 续发展方针的城市化进程。 第九题: 简述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关系。 答: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指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建造、购置、转入和自产自用的 固定资产,扣除销售和转出的固定资产后的加之总额。固定资产是通过生产活动生产出来的 并在生产过程中反复或连续使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的有形或无形资产,不 包括自然资产。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是指以货币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 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它是我国计算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基本资料来源,但由于统 计范围有限,有些固定资本形成未纳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统计,需要加以补充计算,主要 有: 总投资 50 万元以下的建设项目完成的投资; 新产品试制增加的固定资产; 商品房销售增值; 无形固定资产增加; 未经过正式立项的土地改良支出。
另一方面,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包括购置旧建筑物、旧设备的价值和土地征用、购置及 迁移补偿费以及其他费用中不形成固定资产的部分,因他们不是核算期内所增加的固定资 产,计算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要将其扣除。 因此,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近年来,随着土 地征用、购置及迁移补偿费以及其他费用中不形成固定资产的部分迅速增加,计算出的固定 资本形成总额一般要小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且两者的差距呈逐年扩大的趋势。 第十题 根据下表给出的某地区 2006 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有关资料: 1、计算该地区 2006 年核心消费价格指数(保留一位小数) 2、计算并分析 2006 年该地区八大类消费支出价格变化对总指数的影响(保留 2 位小数) 答:略。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