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四川省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doc

第1页 / 共20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8页 / 共20页
资料共20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四川省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
四川省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共 30 分)(更多复习资料) 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其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号后 的字母涂黑。(每小题 1 分) 1.以下人员中,除( )外都有可能属于行政八级。 A.自治旗副旗长 B.县长 C.乡 长 D.省级部门中的副处长 2.我国政权组织形式是( )。 A.人民代表大会 B.人民代表大会制 C.民主集中 制 商制度 3.设立京师大学堂是( )。 A.洋务运动的成果 戊戌变法的成果 C.清末“新政”的成果 化运动的成果 4.承认客观实在性是物质惟一特性的是( )。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D.政治协 B. D.新文
5.围绕组织目标,制定实施方案,在政府管理运行中所处的职能为( )。 A.计划职能 职能 D.控制职能 B.组织职能 C.领导 6.在我国,( )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 A.切实加强党的领导 保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C.走共同富裕之路 B.确 7.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目标是( )。 A.保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 B.保持物价稳定,抑制 通货膨胀 C.实现充分就业 D.实现公正的收入分配 8.在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中,( )占主体地位。 A.劳动者 动资料 D.劳动对象 B.生产工具 C.劳 9.一定社会上层建筑所包括的内容( )。 A.是一切阶级的意识形态 B.只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 C.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意识形态及与此相应的各种制度、设施的总和 D.只是国家政权及其设施、组织的总和 10.我国政府职能的主要实施手段是( )。 A.依法行政 行政 D.其他手段 B.行政手段 C.经济 11.《行政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 )内做出第一审判决。 A.15 日 C.2 个月 B.1 个月 D.3 个月 1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之一。从根本上说,把经济建设作为 全党全国一切工作的中心,是由( )。 A.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这一思想决定的
B.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决定的 C.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决定的 D.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决定的 13.社会主义法律得以实现的主要方式是( )。 A.依靠法律监督机关的有效监督 B.依靠执法机关 的严格执法 C.依靠人民群众的自觉守法 D.依靠司法 机关的强制 14.贯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在适用法律时,( )。 A.就不必考虑形式 也应考虑形势 C.必须考虑形势 D.法律必须无条件服从形势 B. 15.受理国民对在国家行政机关中工作的党员的违法乱纪提出的申诉控告,并作出处理决定 的是( )。 A.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 基层组织 C.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 地方各级监察厅、局 B.党的 D.监察部和 16.在今年的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召开中,大会议案组共收到议案 1 194 件,这是九届全 国人大历次会议代表提交议案最多的一次。这些议案,反映了来自基层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 和建议,这表明我国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能有效地保障( )。 A.我国公民行使出版自由的权利 B.我国公民行使 结社自由的权利 C.我国公民行使集会自由的权利 D.我国公民行使 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17.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是( )。 A.质量互变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永恒发展的规律 18.最高人民法院是国家的( )。 A.最高审判机关 B.专门审判机关 C.最高司法机关 D.特别审判机关 19.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A.社会主义制度 B.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主集中制 D.民 20.《刑事诉讼法》规定,不服判决的上诉和抗诉期限为( )。 A.5 日 日 B.10 C.15 日 D.20 日 21.“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 )。 ①我国各族人民在现阶段的共同理想 ②我国各族人民的远大目标 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规定的奋斗目标 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A.①② ③ B.①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2.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 20 年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了人们的交往。当时人们可以享用的 交通工具和信息工具有( )。 ①飞机 话 A.①③④⑤ ③④ ②电子计算机 ③有线电 ④汽车 ⑤火车 B.②③④⑤ C.①② D.①③④
23.非政府组成人员的行政领导者的产生可用( )。 A.委任制 聘任制 D.考任制 B.选任制 C. 24.如果当事人申请复议后又向法院起诉的,只要是因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诉讼是在 复议期满之日起 15 天内提出的,人民法院( )受理。 A.必须 当 B.应 C.可以 D.不能 25.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 )。 A.客观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 26.当作者与主要受文者存在不相隶属关系时,只能选取( )。 A.上行文 下行文 D.公布性文件 B.平行文 C. 27.在我国,有关法定继承人的顺序,错误的说法是( )。 A.第一顺序是配偶、子女、父母 B.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可作为第一顺序人 C.第二顺序是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D.前一顺序排斥后一顺序,同一顺序的继承人间也有先后次序之分 28.下列内容在规范性文件中均应包括的是( )。 A.标题、发布或通过或批准的日期、章题 B.标题、主送机关、正文、 通报日期 C.标题、主送机关、正文 发机关、成立时间 29.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指的是( )。 A.权利的平等性 权利的广泛性 C.权利的真实性 D.标题、制 B. D.
权利的平衡性 30.下列不属于物质鼓励的是( )。 A.奖金 品 B.奖 C.工资晋级 D.加班费用 二、多项选择题(共 30 分)(更多复习资料) 以下各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它们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号 后的相应字母涂黑。(每小题 1.5 分) 1.国家机构按设置属性分为( )。 A.办公机构 机构 D.派出机构 B.领导机构 C.议事 2.下面哪种情况可以联合行文( )。 A.同级政府之间 B.政府及其部门与同级党委之间 C.上级政府部门与下一级政府之间 D.政府部门与同级 人民团体之间 3.国家公务员必须严格遵守的政治纪律有( )。 A.不得散布有损政府声誉的言论 B.不得经商、办企业以及参与其他盈利性的经营活动 C.不得组织或者参加非法组织 D.不得组织或者参加反对政府的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 4.人们发现和掌握真理的能力,要受到( )的限制。 A.社会实践水平 B.历史条件 C.主体认识水平 D.客体无限性 5.最高人民检察院对( )负责。 A.国家主 席 B.全
国人大 C.全国人大常委会 中共中央委员会 D. 6.江泽民同志于 2002 年 3 月 31 日在西安考察时指出,伟大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和宝贵财富,过去是,今天仍然是我们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法宝。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是 ( )。 A.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解放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D.自力更生、艰苦奋 斗的创业精神密 7.下列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共同具有的政府职能是( )。 A.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B.宏观 经济调控 C.调节社会分配 D.维护市场秩序 8.调查报告作为研究结果的书面资料,它必须( )。 A.以科学分析为手段 叙述、描写为主 C.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传递信息为目的 9.根据行政职权的产生和方式,行政主体可以划分为( )。 A.授权性行政主权 内部行政主体 C.职权性行政主体 外部行政主体 B.以 D.以 B. D. 10.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 )。 A.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 B.社会主义生产目 的的要求 C.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D.社会主义
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11.在阶级对立社会中,法具有执行各种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主要有( )。 A.维护人类社会基本生活条件 B.维护生产和 交换的秩序 C.组织社会化大生产 进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 12.当事物处在量变状态时( )。 D.推 A.事物处在数量上的增减变化 B.事物表现为平衡 和静止 C.事物从一种质转化为另一种质 D.事物矛盾的双方只 有统一没有斗争 13.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 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 )。 A.拒绝执 行 止执行 C.变通执 行 回上级国家机关 B.停 D.退 14.现代公共政策制定体制是各种权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完备的科学体系,一般有 以下构件( )。 A.中枢系统 系统 D.执行系统 B.咨询系统 C.信息 15.关于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辩证统一,正确的说法是( )。 A.绝对运动是具体物质形态产生的根源,相对静止则是物质存在和分化的条件,二者的统一 说明了物质世界的无限多样和丰富多彩 B.只有承认和肯定相对静止,我们才能具体认识和区分事物,对事物及其运动进行定性定量 的分析;也只有承认和肯定物质的绝对运动,我们才能够因势利导,改造事物 C.割裂物质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和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