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1年浙江省7月自学考试新闻采编业务真题.doc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资料共5页,全文预览结束
2011 年浙江省 7 月自学考试新闻采编业务真题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8 分) 1.倒金字塔结构 2.新闻特写 3.深度报道 4.声画编辑 5.新闻评论 6.网络评论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空 1 分,共 10 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新闻标题按构成来分,可分为__________标题和__________标题。 2.新闻稿件的整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__________、一方面是__________。 3.新闻采访中主要有这样 3 种常见的提问方式:正问法、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新 闻 采 访 活 动 的 流 程 大 致 这 样 : ____________ 、 确 定 采 访 主 题 、 做 好 采 访 准 备 、 ____________、考虑采写安排。 5.电视节目是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构成的,而二者都是独立的表意体系。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30 分) 1.简述报纸编辑工作包括哪几个部分。 2.简述通讯分为哪几大类。 3.简述导语的重要任务。 4.简述电视评论有哪些特点。 5.简述新闻写作的几大理念。
四、分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4 分,共 28 分) 1.试分析比较以下两家报纸对同一新闻时间拟定的不同标题,分析它们的优劣。 标题 A (主题)福布斯发布全球富豪榜盖茨重登首富 标题 B (主题)最新首富 (副题)盖茨重返全球榜首,中国内地最富刘永行 2.试分析以下这篇新闻评论的写作风格 2009:“船长”胡锦涛的中国道路 他需要改造当前的政治道德,弥合社会价值观的分裂,刷新中国人的精神天空。长期以来, 中国官方话语和民间言论分歧,公开表达和私下非议相异,言语与行动背离。改造中国数千 年文化传统累积的幽暗的价值体系,形成与现代文明大国相配的国家价值观,这或许是他和 他的继任者同样要面对的更为长远的工作。 一艘 13 亿乘客的船 ………… 67 岁的胡锦涛,自 2003 年任国家主席以来,挑战不断,从当年的 SARS 到去年的四川大地 震,再到去年底的国际金融危机。迈过了改革开放 30 年门槛的中国,未来何去何从,面临 着艰难而关键的抉择。 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六位国家主席,上任至今,刚好是第六年。 作为船长,胡锦涛需要带着有 13 亿乘客的中国之船趟过险恶之途,驶向阳光航道,其担子 之沉重不难想象。 面对金融海啸,他和他的同事们以前所未有的灵活,出台“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和十大产 业振兴规划。本次人代会,即将通过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最大的政府支出预算。 应对经济危机,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要摆脱西方消费制约,从中国制造、西方消费,转变 为中国制造、中国和西方共同消费的经济体,如此方能把握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崛起之路,埋 下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石。 一个做了一百多年的梦 如果说国际金融危机对内凸显了经济转型的困境,对外,则似乎为中国提供了机会——胡锦
涛带领的中国之船,越来越多地开始参与和影响国际规则的制定。 ………… 作为一个世界政治大国的元首,胡锦涛不仅要应对出口、就业等具体的现实挑战,保证经济 发展和社会稳定,他还需要考虑改革的突破路径、执政党的自我更新、中国的发展之路。 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如何在一个动荡的世界里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并且实现中国的民族 复兴梦,这是胡锦涛和他的执政团队面临的重要的中长期课题。 这是一个做了一百多年的梦。经历数百年的自我封闭,从 1840 年鸦片战争到 1949 年新中国 成立,中华帝国被西方列强以战争的形式,连打带踢地拉进世界版图之中。 中国人看到了自己的落后位置,但直到改革开放打开国门,中国才重新回到世界竞赛的跑道。 30 年的时间里,我们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急切,将西方世界数百年的武艺尽数操练了一遍。 对西方科技和经济的高度向往,主导了这个民族的全部行动,最终在 2008 年 8 月 8 日,汇 入鸟巢上空的足印。在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这是一个老大民族新生之后的成人礼,是一个 古老大国沉睡几个世纪后,重回世界大国俱乐部的欢宴。 在全球化的时代,作为中国的最高决策者,胡锦涛面临的形势已经不同他的前任。新世纪以 前中国可以韬光养晦,但在今天,中国的一举一动,都无法摆脱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的注视, 被他们时刻放置到自己的价值天平上衡量。 在西方人日益贴近的目光中,中国人需要跳出自己的舞步。 唯一的敌人是自己 “中国模式”在世界上能否成立,唯一的敌人是自己。 ………… 他需要革新执政党,破除腐败的魔障。经济下行、生活和就业问题日益严峻,人们将更难容 忍公权力的腐败。 历史给予胡的期待,需要他凝聚改革共识,突破重重利益阻力,重塑改革的方向,实现社会 的共富。2008 年 12 月 18 日纪念改革开放 30 年大会上,胡锦涛以“不折腾”的大白话,形 象概括他的从政理念,警示全党不要陷入无意义的内部纷争,以免在关键时期错失历史机遇。 他亦需要改造当前的政治道德,弥合社会价值观的分裂,刷新中国人的精神天空。长期以来, 中国官方话语和民间言论分歧,公开表达和私下非议相异,言语与行动背离。改造中国数千 年文化传统累积的幽暗的价值体系,形成与现代文明大国相配的国家价值观,这或许是他和
他的继任者同样要面对的更为长远的工作。 一些人看来,胡锦涛含蓄、温和、理性、沉稳,让外国记者觉得神秘,却符合中国人对一个 “掌舵人”的心理期待。但他也有展示其真实性情的一面。今年春节时他在井冈山过年,在 农民家炒栗子磨豆腐,脸上的笑容回归一个老人的本色;去年 5 月访问日本时,他和日本女 乒乓球选手福原爱对阵,众目睽睽中展示凌厉的扣杀。 更多人记忆犹新的,是 2008 年 5 月的四川大地震,他飞到四川灾区视察,在成都机场双手 紧握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手,这一幕曾令多少普通的中国人动容。 作为国家主席,他越来越重视人民的力量。去年 6 月他视察人民日报社时,破天荒地和人民 网网友进行交流,成为中央高层领导“触网”的拓路人。 重要的是,他不缺乏民意支持——2008 年漫长的悲喜中,江湖和庙堂的声音,由相互呼应 到呈现汇流之象,这是中国政治文化中前未有过的新形态。 他在中国拥有大量粉丝。在人民网“什锦八宝饭”网站上,贴着他和温家宝总理年轻时候的 照片以及他视察各地的讲话,受到 650 多万网友追捧。 2009 年,金融危机的阴霾中,新的世界秩序若隐若现。中国正在尝试脱胎换骨的转型。虽 然痛苦的过程才刚开始,但是,你也许会看到,无论是外在的地位还是内在的肌理,中国将 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 五、论述题(本大题 14 分) 随着“两会”的召开,翻开报章的头版,经常能看到许多会议的报道。有网友撰文对两会报 道提出异议: “曾几何时,新闻报道盛行假大空。为了纠正这个毛病,这些年记者们从国外同行那里取经, 都比较注重细节描写,甚至不放过花絮报道。从那些看似没有关系的花絮中,读者也能了解 更多的新闻背景。但是,在很多时候,出现了只有花絮乱飞、不见主体出场的情况。各大网 站上,每年两会都少不了突出一些例牌菜:第一道菜是美女代表、美女记者。她们的照片的 确养眼,但是我看不出来长相跟这个会议有什么关系。如果让人以为这是一个选美会,那倒 很有些政治不正确了。第二道菜是少数民族代表的服装展示。这些服装的确很漂亮,但是很 少见到媒体报道穿这些服装的人在会上都干了些什么。如果让人以为他们只是来站台的,恐 怕就有很大的问题了。第三道菜是明星代表,不管他们开会认真还是不认真,记者们几乎都 是当娱乐新闻来报道的。第四道菜是领袖后人相遇,他们应媒体的要求握手微笑,说几句“我 早就想和你见面”之类的话,就可以成为两会新闻的标题。以上几道菜跟两会的内容没有任 何关系,在媒体中的分量却似乎越来越重。当然,目前它们还是没有超过对代表委员的提案 和发言的报道。不过,这些提案和发言也有主次不分、轻重颠倒的花絮倾向。那些没有内容 但很幽默的话,那些没有分量但很偏激的话,往往会成为媒体追逐的目标。在两会报道中, 大多记者不是没有关心国计民生的情怀,但是很少有人列出其中的重点,并让自己的报道工 作跟着这些重点走。一场盛大的两会开下来,他们累得人仰马翻,却不知道这些重点问题中, 哪些该谈到的还没有谈到,哪些该解决的已经解决了。”
针对这篇文中谈到的问题,请从新闻主题提炼、新闻报道策划等多个角度谈谈你的体会。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