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福建高考文科综合真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 126 分)
本卷共 21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126 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3 小题,每小题 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核糖体、溶酶体都是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
B. 酵母菌的细胞核内含有 DNA 和 RNA 两类核酸
C. 蓝藻细胞的能量来源于其线粒体有氧呼吸过程
D. 在叶绿体中可进行 CO2 的固定但不能合成 ATP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A 核糖体无膜结构,故 A 选项错误。
B 酵母菌细胞核内存在遗传物质 DNA,且存在 DNA 转录过程,即存在转录产物 RNA,故 B 选项正确。
C 蓝藻是原核生物,不具有线粒体,其有氧呼吸过程在细胞膜上完成,故 C 选项错误。
D 叶绿体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进行 CO2 的固定,光反应过程产生 ATP 和[H],故 D 选项错误。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高中生物基本知识。本题在强化提高班 理科综合生物 第一章《分子与细胞》中有
过比较系统的讲解。
2. 离子泵是一种具有 ATP 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 ATP 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 子。下列叙述
正确的是( )
A. 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B. 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是顺着浓度阶梯进行的
C. 动物一氧化碳中毒会降低离子泵扩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D. 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提高离子泵扩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离子泵通过消耗 ATP 进行离子的跨膜运输,是主动运输过程。一般为逆浓度进行。故 A、B 选
项错误。主动运输速率受 ATP 供应和具有活性的载体数量的限制,C 选项中,CO 中毒会导致供氧不足,进
而导致细胞呼吸作用速率下降,ATP 供应减少,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降低,故 C 选项正确。D 选项中,
蛋白质变性剂会降低具有活性的载体数量,使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降低,故 D 选项错误。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的有关概念比较多,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在寒假特训班 理科综合生物 第
一章《细胞代谢》 中有非常全面的讲授,这个知识点也是本章重点强调的一个知识点。
3. 若除酶外所有试剂均已预保温,则在测定酶活力的试验中,下列操作顺序合理的是
A.加入酶→加入底物→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B. 加入底物→加入酶→计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C. 加入缓冲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D. 加入底物→计时→加入酶→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测定酶活性实验操作中,体积最大的物质一般最先加入;对反应条件最敏感的试剂一般最后
加入。故先加入缓冲液,再加入底物,最后加入酶,然后立即混匀保温,并开始计时。故 C 选项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酶的综合性内容。该题目在生物-寒假特训班 第一章《细胞代谢》部分做了专题讲
解,讲解非常详细,练习题目与真题考查的知识点及解题方法完全相同。
4.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TP 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B.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 ATP
C. 突触后膜上受蛋白体的合成需要消耗 ATP
D. 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 ATP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A 神经元细胞可进行有氧呼吸,其中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完成,并产生大量 ATP,故 A
选项正确。
B 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不消耗 ATP,故 B 选项错误。
C 蛋白质的合成均需消耗 ATP,故 C 选项正确。
D 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过程中,将 Na+排出细胞,同时将 K+摄入细胞,此过程为逆浓度的主动运
输,消耗 ATP。故 D 选项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高中生物基本知识。本题在强化提高班 理科综合生物 第一章《分子与细胞》中有
过比较系统的讲解。
5.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
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
是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 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 “退耕还林、还草”是提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 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A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生物群落中的物
质可通过呼吸作用进入无机环境;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二者均具有各自的规律,故 A 选项正
确。
B 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可反复利用,故 B 选项错误。
C “退耕还林、还草”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
D 人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能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保持其相对稳定,故 D 选项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植物群落等相关内容。该题目在生物-寒假特训班 第三章《生态学》中有详细的讲
解,练习题目与真题考查的知识点及解题方法完全相同。
6. 理论上,下列关于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B.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C.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D.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根据 Hardy-Weinberg 定律,满足一定条件的种群中,等位基因只有一对(Aa)时,设基因 A 的
频率为 p,基因 a 的频率为 q,则基因频率 p+q=1,AA、Aa、aa 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p2、2pq、q2 。基因频
率和基因型频率关系满足
(p+q)2= p2+2pq+q2
本题中,若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发病率与性别无关。结合前述内容,A 选项中,发病率为 aa 的基因
型频率,即 q2,故 A 选项错误。B 选项中,发病率为 AA 和 Aa 的基因型频率之和,即 p2+2pq,故 B 选项错误。
若致病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发病率与性别有关。女性的发病率计算方法与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的情
况相同。C 选项中,女性的发病率为 p2+2pq,故 C 选项错误。D 选项中,因男性只有一条 X 染色体,故男性
的发病率即为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D 选项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遗传定律有关概念,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在生物-寒假特训班 第二章《遗
传基本规律》 中有非常全面的讲授,这个知识点也是本章重点强调的一个知识点。
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用灼烧的方法可以区分蚕丝和人造纤维
B.食用油反复加热会产生稠环芳香烃等有害物质
C.加热能杀死流感病毒是因为蛋白质受热变性
D.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为 95%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A、蚕丝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灼烧时会有烧焦羽毛的气味,而人造纤维由纤维素改性得到,
灼烧时有刺激性气味,可由此区分二者,故 A 正确。
B、食用油反复加热,碳链会变成环状,产生稠环芳烃等有害物质,故 B 正确。
C、加热、强酸碱、重金属盐均可以使蛋白质变性,因此加热可杀死流感病毒,故 C 正确。
D、医用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为 75%,工业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为 95%,故 D 错误。因此,本题选 D。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有机合成和化学实验原理等知识点。本题在强化提高班 理科综合化学《有机化学复
习》和百日冲刺班 第二章《有机合成与推断》中有详细的讲解,练习题目与真题考查的知识点及解题方法
完全相同。
8.设 N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14 g 乙烯和丙烯混合气体中的氢原子数为 2NA
B.1 molN2 与 4 molH2 反应生成的 NH3 分子数为 2NA
C.1 molFe 溶于过量硝酸,电子转移数为 2NA
D.标准状况下,2.24 LCCl4 含有的共价键数为 0.4N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A、乙烯和丙烯的最简式相同,均是 CH2,14 g 乙烯和丙烯混合气体中的氢原子数为14 2
14
AN
=2NA,正确;B、N2 与 H2 反应生成的 NH3 的反应是可逆反应,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 1 molN2 与 4 mol
H2 反应生成的 NH3 分子数小于 2NA,B 错误;C.1 molFe 溶于过量硝酸生成硝酸铁,电子转移数为 3NA,错误;
D、标准状况下四氯化碳是液态,不能利用气体摩尔体积计算物质的量,错误。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高中生物阿伏伽德罗常数与微粒数的关系判断的有关内容。本题在高一化学同步课
堂中有过比较系统的讲解。
9.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2-甲基丁烷也称异丁烷
B.由乙烯生成乙醇属于加成反应
C.C4H9Cl 有 3 中同分异构体
D.油脂和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A.2-甲基丁烷也称异戊烷,错误;B.乙烯与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醇,正确;C.C4H9Cl 有 4 种
同分异构体,错误;D.油脂不是高分子化合物,错误。
【试题点评】题考查有机合成和化学实验原理等知识点。本题在强化提高班 理科综合化学《有机化学复习》
和百日冲刺班 第二章《有机合成与推断》中有详细的讲解,练习题目与真题考查的知识点及解题方法完全
相同。
10.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长颈漏斗分离出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产物
B.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铜粉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 NO
C.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将氯化铁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加水稀释
D.将 Cl2 与 HCl 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可得到纯净的 Cl2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A、乙酸和乙醇反应的产物为乙酸乙酯,分离乙酸乙酯应该用分液漏斗,长颈漏斗不带有活塞,
无法用于分离操作,故 A 错误。
B、 NO 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 2NO ,且 NO 密度与空气相近,故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故 B 错误。
C、氯化铁易发生水解,所以配制时应在较浓的盐酸中溶解,抑制其水解,防止生成沉淀,再加水稀释,故
C 正确。
D、将 2Cl 与 HCl 的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可除去其中的 HCl ,但是得到的 2Cl 未干燥,会含有水蒸气,故
D 错误。
因此,本题选 C。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本题知识点在化学-百日冲刺班 第一章《无机推断题解题策略》中有非
常详细的讲解内容,相关的原理解释讲义中都有提到。
11.三室式电渗析法处理含 Na2SO4 废水的原理如图所示,采用惰性电极,ab、cd 均为离子交换膜,在直流电
场的作用下,两膜中间的 Na+和 2
4SO 可通过离子交换膜,而两端隔室中离子被阻挡不能进入中间隔室。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通电后中间隔室的 2
4SO 离子向正极迁移,正极区溶液 pH 增大
B.该法在处理含 Na2SO4 废水时可以得到 NaOH 和 H2SO4 产品
C.负极反应为 2H2O–4e–=O2+4H+,负极区溶液 pH 降低
D.当电路中通过 1mol 电子的电量时,会有 0.5mol 的 O2 生成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直流电作用下电解硫酸钠溶液,由于钠离子与硫酸根在水溶液中均不放电,因此其本质为电
解水。
A、电流从正极流出,负极流入, 2
4SO 为阴离子,其移动方向应与电流相反,因此 2
4SO 向正极区(阳极)
,则正极附近酸性增强,pH 下降。故 A
移动。正极区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为 2
项错误。
2H O 4
e
O
↑
2
4H
4
2OH
4H
H SO ,故 B 项正确。
2H O 2 === H
e
↑
2
O
2H O 4
e
↑
2
,剩余 OH ,中间区域的 Na 迁移到负极区,
,余下 H ,中间区域的 2
4SO 迁移到正极区,
B、负极区(阴极)的电极反应为 2
得到 NaOH ;正极区的电极反应为 2
得到 2
C、负极区发生还原反应: 2
D、由正极区的电极反应可知,转移电子与产生氧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4:1,因此转移1 mol 电子时会有
0.25 mol 氧气生成,故 D 项错误。
因此,本题选 B。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本题知识点在化学-百日冲刺班 第一章《无机推断题解题策略》中有非
常详细的讲解内容,相关的原理解释讲义中都有提到。
,负极附近碱性增强,pH 升高,故 C 错误。
2H O 2
2OH
↑
2
e
H
12.298K 时,在 20.0mL 0.10mol
1L 氨水中滴入 0.10mol
1L 的盐酸,溶液的 pH 与所加盐酸的体积关系如图
所示。已知 0.10mol
1L 氨水的电离度为 1.3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滴定过程应该选择酚酞作为指示剂
B.M 点对应的盐酸体积为 20.0mL
C.M 点处的溶液中
c
(NH )
4
c
(CL )
c
D.N 点处的溶液中 pH<12
(H )= (OH )
c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A、向氨水当中滴加稀盐酸,两者等物质的量反应则达到滴定终点,产物为 4NH Cl ,其溶液显
酸性,应选择在酸性范围内变色的指示剂,如甲基橙的变色范围为 3.1~4.4。而酚酞的变色范围是 8.2~10.0,
在碱性范围内变色,不能作为该滴定的指示剂,故 A 项错误。
B、盐酸体积为 20 mL 时恰好反应生成 4NH Cl , 4
NH
点处 pH=7,故 B 项错误。
c
C、因为溶液 pH=7,所以
1
(H )= (OH )=10 mol L
,又由于电荷守恒
导致其溶液 pH 小于 7,而 M
(NH )= (OH )
NH H O H
(Cl )
(H )
H O
,可
c
c
c
c
7
2
4
c
c
得
c
(NH )= (Cl )
1
0.05 mol L
1
(OH ) 10 mol L
,远大于 7
,此时对应氨水的电离度为 10%,由于题中给出氨水电离度
,故 C 错误。
1
10 mol L
D、若开始时 pH 为 12,则
为 1.32%,远低于 10%,则 pH 应小于 12,故 D 正确。
因此,本题选 D。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本题知识点在化学-百日冲刺班 第一章《无机推断题解题策略》中有非
常详细的讲解内容,相关的原理解释讲义中都有提到。
2
c
,二者浓度约为
3
2
4
13.短周期元素 W、X、Y、Z 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m、p、r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n是元素 Z
的单质,通常为黄绿色气体,q的水溶液具有漂白性,0.01 mol·L–1r溶液的 pH 为 2,s通常是难溶于水的
混合物。上述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的大小 WX>Y
C.Y 的氧化物常温常压下为液态
D.X 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强酸
1
0.01mol L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Z 的单质 n 为黄绿色气体, n 为 2Cl ,因此 Z 为氯元素。
r 的水溶液 pH 值为 2,说
明 r 为一元强酸。 2Cl 与 p 在光的条件下反应得到 r 以及难溶于水的混合物 s ,因此 p 为烷烃(如 4CH ),r
为 HCl , s 为发生取代反应后的有机混合物。 2Cl 与 m 反应可得 HCl 以及具有漂白性的 q ,可知 m 为 2H O ,
q 为 HClO 。综上,W、X、Y、Z 分别为 H 、 C 、 O 、 Cl 。
A、原子半径大小排序为 HC ,即 Y>X,故 B 错误。
C、Y 为氧元素,其氢化物为 2H O 或 2
D、X 为碳元素,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碳酸,是弱酸,故 D 错误。
因此,本题选 C。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短周期元素的相关性质。本知识点在强化提高班 理科综合化学《物质结构 元素周
期表(一)和(二)》这些章节都有非常详细的讲解。
2H O ,常温下均为液态,故 C 正确。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 14~17 题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第 18~21 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 6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3 分。有选错的得 0 分。
14.一平行电容器两极板之间充满云母介质,接在恒压直流电源上,若将云母介质移出,则电容器
A.极板上的电荷量变大,极板间的电场强度变大
B.极板上的电荷量变小,极板间的电场强度变大
C.极板上的电荷量变大,极板间的电场强度不变
D.极板上的电荷量变小,极板间的电场强度不变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由
C
rS
4π
kd
可知,当云母介质抽出时, r 变小,电容器的电容 C 变小;
因为电容器接在恒压直流电源上,故U 不变,根据 Q CU 可知,当 C 减小时,Q 减小。再由
U 与 d 都不变,故电场强度 E 不变,答案为 D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电容器相关知识,难度中等。本知识点的相关内容在寒假特训班 理科综合物理《电
UE
,由于
d
场和磁场专题》中有详细的讲解内容。
15.现代质谱仪可用来分析比质子重很多的离子,其示意图如图所示,其中加速电压恒定。质子在入口处从
静止开始被加速电场加速,经匀强磁场偏转后从出口离开磁场。若某种一价正离子在入口处从静止开始被
同一加速电场加速,为使它经匀强磁场偏转后仍从同一出口离开磁场,需将磁感应强度增加到原来的 12 倍。
此离子和质子的质量比约为
A.11
B.12
C.121
D.144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设质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分别为 1m 、 1q ,一价正离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为 2m 、 2q ,对于任意
粒子,在加速电场中,由动能定理得:
得
在磁场中应满足
2
mv
0
qU
1
2
v
2qU
m
2v
r
qvB m
①
②
由题意,
由于两种粒子从同一入口垂直进入磁场,从同一出口垂直离开磁场,故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
的半径应相同.
由①②式联立求解得
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
r
1
B
2mU
q
,由于加速电压不变,
r
故 1
r
2
B
2
B
1
m q
2
1
m q
1
2
1
1
B
其中 2
1
144
故一价正离子与质子的质量比约为 144
m
,可得 1
m
2
12
,
q
1
q
2
B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