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河南开封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2 分)
)(2 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 28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A.殷.勤/殷.红 咀嚼./咬文嚼.字 风调.雨顺/南腔北调.
B.儒.雅/懦.弱 侍.奉/恃.才傲物 咄.咄逼人/相形见绌.
C.卡.片/关卡. 屏.障/屏.气凝神 置之度.外/度.日如年
D.譬.如/偏僻. 栅.栏/姗.姗来迟 前仆.后继/赴.汤蹈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松驰 慰藉 天然气 崭露头角 记忆犹新
B.馈赠 涣散 座谈会 食不果腹 源远流长
C.精湛 遨游 俯卧撑 谈笑风声 通宵达旦
D.彰显 闲暇 水笼头 耳熟能详 真知灼见
3.古诗文默写。(8 分)
(1)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麦》)
(2)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用“
己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的原因。
(3)天南地北,别时容易见时难。所以,困于战火的杜甫只能空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
金”的感慨;归期不定的李商隐只能憧憬“
”
(《夜雨寄北》)的幸福;兄弟分离的苏轼只能遥寄
“
4.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4 分)
(1)下面是两部名著的插图,请任选一幅,简述与画面内容相关的故事情节。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祝愿。
,
,
。(白居易《观刈
,
”解释了自
,
①《鲁滨逊漂流记》
②《格列佛游记》
(2)有人评价《西游记》“极幻之事中蕴含极真之理”。请从下面两个具有奇幻色彩的故事
中任选一个,简述故事情节,并指出其中蕴含的“极真之理”。
①悟彻菩提真妙理
②尸魔三戏唐三藏
5.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4 分)
丁香花香得浓烈,桂花香得甜润,兰花香得清幽,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花朵中有一种油细
胞,里面藏着芳香油, ① ,所以香味也不同。芳香油挥发的香味会吸引昆虫前来传授花
粉。颜色艳丽、花瓣大的花一般香味不浓,因为它们主要靠颜色来吸引昆虫;反之, ② ,
因为它们主要靠花香来吸引昆虫。
①
②
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共 8 分)
材料一
①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他事矣。(《荀子》)
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③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韩非子》)
④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管子》)
材料二 “信用中国”网站是政府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的窗口。该网站于 2015 年 6 月上线
运行,2017 年 10 月改版升级。新版分区设置更合理,更加突出权威性、及时性、互动性和
可读性。2018 年 4 月,该网站开通了个人信用信息查询功能。“信用中国”网站自运行以
来,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目前,该网站日访问量超过 500 万人次,网民浏览、查询已累计
突破 9 亿次。
材料三 漫画(见右图)。
(1)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你从中得出的结论。(20 字左右。2 分)
(2)请介绍材料三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介绍时注意要素齐全,顺序合理,70 字
左右。6 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 28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7~10 题。(共 16 分)
父亲的长笛
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那时,她特别爱听,笛声一
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唱。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儿,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
美。
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邻居们说:“来,来,吹一段!”“吹一
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在嘴边。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
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
拜。
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
笛来吹。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哎呀!别吹了好不好!烦死人了!”笛声戛然而止。她看
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里。
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又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
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
爸!”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上哭了。那一刻,她只恨父亲
没出息!
她毕竟还是个懂事的孩子,没有把这事告诉父母,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
一吹就被她狠狠制止。渐渐地,家里就听不到笛声了。
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可事情就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
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老
师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小敏,你爸好酷啊,扫大街
还忘不了吹笛子!”
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她忍无可忍,到家
就跟父亲吵:“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了!”
“啪”的一声,母亲的巴掌落在她脸上:“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你,你
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父亲喝住了母亲。“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你
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一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
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训斥并没有打动她。她还是悄悄拿走长笛,扔进了城外的小河里。
虽然那一刻她心里也有丝丝的不舍。她等着父亲爆发,然而,没有。自此,父亲再没提过长笛
的事儿。
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她对父母很好,常给他们买吃的穿的。儿
子初一那年,学校要开“感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练唱《父亲》这首歌:“想想你的背影,
我感受了坚韧;抚摩你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
十分,你只尝了三分。”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
第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挲起来。她
吞吞吐吐,说:“爸,对不起,当初是我扔了您那长笛。”父亲一笑:“傻丫头,我早知道是你
干的。”母亲走过来:“还是闺女疼你呀!你这条腿没白断,委屈没白受啊!”“腿?没白
断?”她吃惊地问。“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大
雪天骑车去给人家送货,摔断了腿……”“唉!跟孩子提这些干啥!都是过去的事儿了。”父
亲笑着打断母亲,转脸看她。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
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在嘴边。
久违的笛声,从父亲嘴边漫延开来,飞扬在屋子的各个角落。她跟着哼唱,母亲则满脸温
柔,鬓角的白发泛着银光,格外柔美。
(作者:赵文静。有删改)
7.请以长笛为线索,从父亲的角度概括父女之间发生的四件事。(4 分)
8.下面的语句是如何描写笛声的?请简要赏析。(4 分)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
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9.请品读下面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揣摩她和父亲的心理。(4 分)
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
在嘴边。
10.母亲这一形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 11~13 题。(共 12 分)
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
①母语通常是指一个人所属民族的群体语言,是一个民族最为鲜明的符号标志,它能把
一些人凝聚为一个共同体。母语自信则是对母语品质和母语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体现了一个
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母语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尊重。
②每个民族对自己的母语都有一种天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视其为最美的语言。汉语是
中国人的母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徽章。汉语拥有最为丰富的书面文献和自公元前 841 年以
来不曾中断的历史记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它因其承载的文化的先进性而对世界产生了不
小的影响。这让我们自豪,也增强了我们对汉语的自信。然而,在近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
加之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冲击,我们对汉语的自信产生了动摇,这给汉语带来了危机,造成了伤
害。“五四”时期,汉语严重欧化,有学者甚至主张用拼音来代替汉字;20 世纪 80 年代,汉
语的计算机输入成为难题,汉字又蒙受了“笔画复杂、输入困难”的责难;即使是现在,国人
对外语的重视程度依然远远超过汉语……因此,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是每个中国人必须正视
的问题。
③对母语的不自信,究其本质,是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在当今形势下,我们更应清醒地
认识到,中华文化是我国生存和发展的软实力,是中华民族的命脉和灵魂。而汉语既是这种
文化的产物,也是这种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还是这种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和最集中的体
现。因而要维护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就不能再对汉语采取那种“自贬、自侮、自戕”的
态度,而应重新拾回对汉语的自信。
④事实上,从语言学角度看,汉语也的确有值得我们自信的理由。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
悠久、发展水平最高的语言之一。在世界语言中,汉语具有独一无二的简洁而富有想象力的
特征,精通多国语言的季羡林先生称誉汉语是世界语言里最简练的一个语种,同样表达一个
意思,如果英语要 60 秒,汉语 5 秒就够了。汉语在表达的自由度和创造性上具有无可比拟的
优越性,美国语言学家范诺洛萨说,汉语充满动感,不像西方语言那样被语法、词类规则套
死。汉语有声调,音韵铿锵,和谐美丽,瑞典语言学家高本汉认为,在这方面,汉语比西方语言
略胜一筹。
⑤进入 21 世纪,随着我国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汉语在全球快速传播,国际地位显著提
高。不断升温的“汉语热”不仅强化了人们对汉语的认同,旺盛的需求也为汉语“走出去”
增添了信心。英国语言学家格雷多尔研究预测,到 2050 年,汉语将上升到国际语言分类金字
塔的最高一层。因此,我们更应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做一个根基牢固的中国人。
11.从全文看,作者认为应该“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的原因有哪些?请逐条概括。(4 分)
(作者:纪秀生。有删改)
12.请简要分析第②段的论证思路。(4 分)
13.下面两则材料分别可以用作本文哪一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4 分)
材料一 国学大师钱穆说,汉语之美在于“精”。“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仅 10
个字,不仅“使我心与天地大生命融凝合一……又兼及自然科学,生物学。着语不多,而会心
自在深微处”。
材料二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说,语言是一个民族所必需的“呼吸”,通过一种语言,一
个人类群体才得以凝聚成民族,一个民族的特性才能获得完整的映照和表达。
三、古诗文阅读(共 14 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 14~17 题。(共 10 分)
(一)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
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
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
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二)登南昌滕王阁,赣大水西来注北,阁与水称,杰①然大观。然不若武昌黄鹤楼。虽水
与滕王来去不殊②,而楼制工巧奇丽,立黄鹄矶上,且三面临水,又西对晴川楼、汉阳城为佳。
总之又不若岳州岳阳楼。君山一发,洞庭万顷,水天一色,杳无际涯,非若滕王、黄鹤眼界③可
指,故其胜为最,三楼皆西向,岳阳更雄。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节选自王士性《广游志》)
大观:壮丽景象
【注】 ①杰:高大。②殊:差别。③眼界:视力所能看到的范围。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C.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D.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15.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排空:一扫而空
)(2 分)
薄暮:傍晚时分
锦鳞:美丽的鱼
16.语段(一)中,迁客骚人的“悲”从何而来?请简要分析。(2 分)
17.语段(二)是怎样写岳阳楼的?它写岳阳楼的目的与语段(一)有什么不同?(4 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 18~19 题。(共 4 分)
行路难(其一)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8.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中的画线句。(2 分)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19.“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人们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引用
它?为什么?(2 分)
四、作文(50 分)
20.任选一题作文。(50 分)
(1)题目:最懂我的那个人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 字左右。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读下面两则材料,然后作文。
①工于论人者,察己常疏。(张栻)
释义:巧于议论别人的人,很少省察自己。
②君子以细行律身,不以细行取人。(魏源)
释义:品德高尚的人在小事上时时严格要求自己,但不以小事来苛求别人。
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 字左右。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1.A(2 分)
【 解 析 】 本 题 考 查 字 音 的 辨 析 。 A 项 , y ī n / y ā n , j u é / j i á o , t i á o / d i à o ;
B 项,rú/nuò,shì/shì,duō/chù;C 项,kǎ/qiǎ,píng/bǐng,dù/dù;D 项,pì/pì,
zhà/shān,pū/fù。
2.B(2 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A 项,松驰—松弛;C 项,谈笑风声—谈笑风生;D 项,
水笼头—水龙头。
3.(1)右手秉遗穗 左臂悬敝筐 (2)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何
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每空 1 分,有错该空不得
分。共 8 分)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古诗文的背诵与默写能力。第(1)题为直接型默写题,难度不
大,考生根据给出的句子写出相应的诗句即可;第(2)题为理解型默写题,第(3)题为
主题型默写题,考生需要根据题干选择相应诗文中的句子作答。答题时,注意不要漏字、
添字,书写一定要正确、规范。本题中,要注意“穗”“敝”“婵”等易错字的正确书
写。
古诗文默写题,在复习时应强化以下四个环节:
技法 1 古诗文默写题的解题方法
(1)领悟含意。背诵诗文时,要领悟其含意,特别是其中的关键字词,要真正弄懂。
(2)圈点强记。对诗文中的易混字、易错字,要用红笔圈点出来,以引起注意,重点
把握。
(3)边诵边写。在记忆时,可边背诵,边用笔写出上下句或句中的关键字,以防“口
是手非”。
(4)规范书写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
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异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添减笔画。
4.(1)①因为海难,鲁滨逊和一条狗流落到荒岛上。他想记录日期却没有工具,于是就在
上岸的地方竖了一个大十字架,刻下他上岛的日期,并用不同的刻痕来表示日、周、月。
这样,他就有了一个独特的日历。②格列佛被风浪推送到小人国(利里浦特国)。一觉醒
来,他发现自己被很多小人用细绳绑在地上,挣扎不脱。在小人们的攻击和劝说下,他表
示投降。(符合画面内容,起因、经过和结果完整即可。4 分)
(2)①“故事情节”:孙悟空向菩提祖师学艺,悟得祖师打他三下的暗谜,半夜跪在祖师
榻前求学长生之道;后来祖师传他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的口诀,他自悟自修,学成之后
返回花果山。“极真之理”示例:求学之道,名师引路不可少,个人领悟和勤学更重要。
②“故事情节”:尸魔(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先后变成美丽女子、老妇人和老公公来
接近唐僧,都被孙悟空识破,最终悟空将其打死。“极真之理”示例:坏人无论如何伪
装,最终都会被识破,得到应有的惩罚。(“故事情节”,意思对即可,2 分;“极真之
理”,言之成理即可,2 分。共 4 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名著故事情节的理解与概括。第(1)题比较新颖,考生作答时,先
借助画面联想名著中的相关情节,描述故事情节时要简洁、完整、准确。第(2)题要求考
生简述故事情节,并写出其中蕴含的哲理。简述故事情节相对简单,考生注意语言简洁、
内容完整即可;概括哲理时要力求深刻,可以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去联想,但所写内容
不能脱离故事本身且要言之有理。
5.①不同的花会产生不同的芳香油 ②颜色淡雅、花瓣小的花一般香味浓郁(意思对即
可。一句 2 分,共 4 分)
【解析】 本题以补写句子的形式考查句子的衔接与连贯。认真阅读语段,不难发现第①
空是对“香味不同”的原因的概述,结合空前的句子,联系花的油细胞里藏着芳香油,可
知“不同的花会产生不同的芳香油”;第②空,由“反之”一词可知,该句与上文“颜色
艳丽、花瓣大的花一般香味不浓”相对应,据此,考生不难写出答案“颜色淡雅、花瓣小
的花一般香味浓郁”。
6.(1)不论在古代还是现代,不论对个人还是国家,诚信都很重要。(意思对、字数符合
要求即可。2 分)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探究。解答此类试题时,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涉
及多则材料时,注意总结材料的相似性。材料一主要摘录了几则先秦诸子言论,强调古代
人们对“诚”“信”的重视;材料二主要介绍了“信用中国”网站,强调现代人们对“诚
信”的重视。由此不难总结出答案。概括时,注意字数的要求。
(2)画面内容示例:画面的主体内容是一个人被关在牢笼里。他手抓栏杆,表情痛苦,左
脚的铁链上连着一个写有“失信”字样的铁球。牢笼上压着许多写有“禁止”“限制”字
样的标牌。(“人”“牢笼”“失信”“标牌”,一点 1 分,共 4 分;顺序合理,1 分。
共 5 分)寓意:失信者会受到惩戒。(意思对即可。1 分)(共 6 分)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认真审读题干,题干要求“要
素齐全,顺序合理”,考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画面内容,注意语句要通顺。另外注意
不要遗漏漫画中的内容,尤其是文字。本题中,画面上的元素“人”“牢笼”“失信”
“标牌”等是答题的关键。然后根据画面内容阐述寓意即可。
技法 2 图文转换题的解题方法
(一)图表题
首先要对图表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大方向;其次要重视数据的变
化,将不同数据进行比较,将数据与文字结合起来比较,找出数据变化的规律;最后要审
清图表的标题,图表的标题往往是对整个图表内容的概括,反映了图表的主题。
(二)漫画题
探究漫画的寓意,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①通过漫画的标题解读漫画的寓意。②结合
漫画的画面来思考其寓意。③联系漫画中的文字来理解漫画。④透过夸张手法了解漫画意
图。
(三)徽标题
观察分析徽标构图元素,宏观把握徽标的外形特点,注意中英文大小写和变体,以及
涉及的时间、事物等,力求避免遗漏徽标内容。解说画面要依照一定的顺序,一般按照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