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6G 概念及愿景白皮书.pdf

第1页 / 共30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5页 / 共30页
第6页 / 共30页
第7页 / 共30页
第8页 / 共30页
资料共30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一、前言
二、从5G走向6G:打通虚实空间泛在智联的统一网络
三、6G应用场景展望
(一)人体数字孪生
(二)空中高速上网
(三)基于全息通信的XR
(四)新型智慧城市群
(五)全域应急通信抢险
(六)智能工厂PLUS
(七)网联机器人和自治系统
四、6G网络性能指标及潜在关键技术
(一)性能指标
(二)潜在关键技术
1、下一代信道编码及调制技术
2、新一代天线与射频技术
3、太赫兹无线通信技术与系统
4、空天海地一体化通信技术
5、软件与开源网络关键技术
6、基于 AI 的无线通信技术
7、区块链技术
8、动态频谱共享技术
五、ITU面向2030网络及6G的研究
(一)ITU-T聚焦2030网络的研究
(二)ITU-R正式启动6G研究
六、世界各国6G研究进展
(一)中国
(二)美国
(三)韩国
(四)日本
(五)英国
(六)芬兰
七、我国推进6G研发的相关建议
(一)加大6G候选频段研究力度
(二)推进6G国际化合作与发展
(三)突破6G潜在关键技术
6G 概念及愿景白皮书 赛迪智库无线电管理研究所 2020 年 3 月
编写组:彭健 孙美玉 滕学强 版权声明 本白皮书版权属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并受 法律保护。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白皮书文字、 观点和数据的,应注明“来源: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 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院有权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目 录 一、前言 ......................................... 1 二、从 5G 走向 6G:打通虚实空间泛在智联的统一网络 .. 2 三、6G 应用场景展望 ............................... 5 (一)人体数字孪生 ........................................................ 5 (二)空中高速上网 ........................................................ 5 (三)基于全息通信的 XR .............................................. 6 (四)新型智慧城市群 .................................................... 7 (五)全域应急通信抢险 ................................................ 7 (六)智能工厂 PLUS ...................................................... 8 (七)网联机器人和自治系统 ........................................ 9 四、6G 网络性能指标及潜在关键技术 ................. 9 (一)性能指标 ................................................................. 9 (二)潜在关键技术 ...................................................... 10 1、下一代信道编码及调制技术 ..................... 10 2、新一代天线与射频技术 ............................. 12 3、太赫兹无线通信技术与系统 ..................... 13 4、空天海地一体化通信技术 ......................... 14 5、软件与开源网络关键技术 ......................... 14 6、基于 AI 的无线通信技术 ......................... 15 7、区块链技术 ................................................. 15 I
8、动态频谱共享技术 ..................................... 16 五、ITU 面向 2030 网络及 6G 的研究 ................. 16 (一)ITU-T 聚焦 2030 网络的研究 ............................. 17 (二)ITU-R 正式启动 6G 研究 .................................... 18 六、世界各国 6G 研究进展 ......................... 19 (一)中国 ....................................................................... 19 (二)美国 ....................................................................... 20 (三)韩国 ....................................................................... 21 (四)日本 ....................................................................... 22 (五)英国 ....................................................................... 23 (六)芬兰 ....................................................................... 24 七、我国推进 6G 研发的相关建议 ................... 25 (一)加大 6G 候选频段研究力度 ............................... 25 (二)推进 6G 国际化合作与发展 ............................... 25 (三)突破 6G 潜在关键技术 ....................................... 26 II
一、前言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 人工智能(AI)、VR/AR、三维(3D)媒体和物联网等新一 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产生了巨大的传输数据。资料显 示,2010 年全球移动数据流量为 7.462 EB /月,而到 2030 年, 这一数字将达到 5016 EB /月,移动数据流量的快速增长对移 动通信系统的迭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在制造、交通、 教育、医疗和商业等社会的各个领域,智能化正成为不可逆 的趋势。为了实现智慧城市的愿景,数百万个传感器将被嵌 入到城市中的车辆、楼房、工厂、道路、家居和其他环境中, 需要具有可靠连接性的无线高速通信方式来支持这些应用。 随着通信需求的提升,移动通信从 1G 逐步发展至现在的 5G, 并且 5G 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开始大规模部署。 5G 与 4G 相比,能够提供新功能并实现更好的服务质量 (QoS)。尽管如此,以数据为中心的智能化系统的快速增长 对 5G 无线系统的能力带来了巨大挑战。例如要保证虚拟现 实(VR)设备良好的用户体验,至少需要 10 Gbps 的数据速 率,这已经是超越 5G(B5G)后才能实现的目标。为了克服 5G 应对新挑战的性能限制,需要开发具有新功能特性的 6G 无线系统。一方面,6G 要实现对传统蜂窝网络所有功能的 融合,例如支持网络致密化、高吞吐量、高可靠性、低能耗 以及大规模连接。另一方面,6G 将运用新技术实现服务和 1
业务的拓展,包括 AI、智能可穿戴设备、自动驾驶汽车、扩 展现实(XR)和 3D 投影等。 本白皮书将从 6G 愿景、6G 应用场景、6G 网络性能指 标、6G 潜在关键技术、国际组织和各国 6G 研究进展等方面 展开讨论,并提出加快我国推进 6G 研发的相关建议。 二、从 5G 走向 6G:打通虚实空间泛在智联的统一网络 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移动通信基本上以十年为周期 出现新一代革命性技术(如图 1 所示),持续加快信息产业 的迭代升级,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如今已成为连 接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信息网络。从应用和业务层面来 看,4G 之前的移动通信主要聚焦于以人为中心的个人消费 市场,5G 则以更快的传输速度、超低的时延、更低功耗及 海量连接实现了革命性的技术突破,消费主体将从个体消费 者向垂直行业和细分领域全面辐射。特别是在 5G 与人工智 能、大数据、边缘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后,能够 进一步赋能工业、医疗、交通、传媒等垂直行业,更好地满 足物联网的海量需求以及各行业间深度融合的要求,从而实 现从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联的飞跃。 2
图 1 移动通信的演进历程(1G~6G) 5G 的目标是在满足个人用户信息消费需求的同时,向 社会各行业和领域广泛渗透,实现移动通信网络从消费型应 用向产业型应用的升级。尽管当前 5G 尚未大规模应用和深 入渗透,但从 5G 标准的规范来看,仍然在信息交互方面存 在空间范围受限和性能指标难以满足某些垂直行业应用的 不足。例如,从通信网络空间覆盖范围看,5G 仍然是以基 站为中心的发散覆盖,在基站所未覆盖的沙漠、无人区、海 洋等区域内将形成通信盲区,预计 5G 时代仍将有 80%以上 的陆地区域和 95%以上的海洋区域无移动网络信号。此外, 5G 的通信对象集中在陆地地表 10km 以内高度的有限空间范 围,无法实现“空天海地”无缝覆盖的通信愿景。从行业应 用的网络性能需求看,更大的连接数密度、更大的传输带宽、 更低的端到端时延、更高的可靠性和确定性以及更智能化的 网络特性,是移动通信网络与垂直行业融合应用得以快速推 广和长远发展的必然需要。例如,对于智能工厂,6G 能够 将时延缩减至亚秒(<1ms)级甚至是微秒(μs)级,从而能 3
够逐步取代工厂内机器间的有线传输,实现制造业更高层级 的无线化和弹性化。另外,目前 5G 的连接数密度约为每平 方米一个连接设备,随着传感器技术和物联网应用的发展, 在很多应用场景下每平方米连接的设备数量将超过 1 个,5G 网络将无法承担更大连接设备的接入,必须依赖下一代 6G 网络超大连接数性能的支撑。 基于上,我们认为 6G 总体愿景是基于 5G 愿景的进一 步扩展和升级。从网络接入方式看,6G 将包含多样化的接 入网,如移动蜂窝、卫星通信、无人机通信、水声通信、可 见光通信等多种接入方式。从网络覆盖范围看,6G 愿景下 将构建跨地域、跨空域、跨海域的空—天—海—地一体化网 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无缝覆盖。从网络性能指标看, 6G 无论是传输速率、端到端时延、可靠性、连接数密度、 频谱效率、网络能效等方面都会有大的提升,从而满足各种 垂直行业多样化的网络需求。从网络智能化程度看,6G 愿 景下网络和用户将作为统一整体,AI 在赋能 6G 网络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深入挖掘用户的智能需求,每个用户都将通过 AI 助理(AIA,AI assistant)提升用户体验。从网络服务的 边界看,6G 的服务对象将从物理世界的人、机、物拓展至 虚拟世界的“境”,通过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连接,实现 人—机—物—境的协作,满足人类精神和物质的全方位需求。 4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