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3年天津市直机关遴选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9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8页 / 共19页
资料共19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3 年天津市直机关遴选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 满分:100 分 考试时间:150 分钟 一、案例分析题(40 分) 1、要求指出材料中 S 市文物保护存在的问题,要求对照材料中国外先进的 文物保 护经验,提出改进建议。材料字数 3000 字左右。写作无字数限制。 【深度解析】 进入 21 世纪,我国城市化步入了飞速增长期。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 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持城市的个性特色、 魅力和发 展活力,促进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事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一道十分 急迫而又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课题。 【参考答案】 当前我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存在如下问题: (1)、面对经济增长、人口急增、城市化十分紧迫的局面,我们缺乏现代 理念的应对之策,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受到阶段性弱化; (2)、全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强,对文化遗产存在不正确的认识; (3)、法制意识淡薄,公民依法办事、政府依法行政的自觉和氛围远未形 成; (4)、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不完善,给地方政府逃避法律责任、行 政不作为以可乘之机; (5)、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不健全,经费短缺,难以胜任繁重的历史文 化遗产保护任务。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们可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制建设。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科学 的研究,并使之尽快从技术层面上升到国家法律、制度层面。有关部门应携手合 作,加快立法的进程,促使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街区保护的行 政法规、文物认定的标准和办法尽快出台; (2)、调整管理体制,强化地方政府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职责,加强执法 和执法检查; (3)、调整管理体制,强化地方政府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职责,加强执法 和执法检查; (4)、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全社会的遗产保护意 识,消除各种误解; (5)、完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监督机制。首先,充分发挥文化、 文物系统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作用,加强和改进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人民 政协对地方政府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工作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民主监督, 创新监督方式,加大实质监督的力度,把对事的监督与对人的监督结合起来,增 强监督效果。其次,加强行政执法,强化国家和省级文物、规划等行政管理部门 的督导职责,对地方政府贯彻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定期检查, 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要求,并进行跟踪检查。设立历史文化遗产濒危名录, 适时向社会通报。第三,以政务信息公开为契机,积极与新闻媒体联系和合作,
加强舆论监督,增强地方政府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工作的透明度。对具有典型意义 的案例在严肃处理的基础上予以曝光,努力遏止文物违法现象不断蔓延的势头。 第四,加 强司法监督。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不 唯上,不惧权,通过司法途径,依法加强对各级政府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情况的监 督。 2、要求根据材料写出 M 市成功治理内涝的经验,材料字数 3000 字左右, 写作无字数限制,无方格。 【深度解析】 中国正处在城市化的高峰期,人口和财富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面积越来越 大,就像在摊大饼。原来的河流和湿地都没了,原来可以渗水的地面都变成不渗 水的水泥地了。 生活水平提高后的市民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 方式,就对突然发生的积水和交通瘫痪等不能容忍。 城市内涝一旦城市遭遇强暴雨袭击,突然倍增的洪水无处可去,当然会在城 市里肆意奔流,于是,道路瞬间成“河流”,广场立即变“湖泊”,建设在河道、 湖畔等低 洼地带的居民区、工厂等,随之成了泽国。事实上,城市内涝本身,就 是各种“城市病”集中发威的结果。 【参考答案】 一是通过立法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政府对入河排污做出了严格规定,企业 废水必须 达标排放,或纳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企业必须申请排污许可,并定期 进行审核,未经许可不得排污。定期检查,起诉、处罚违法违规排放等行为。 二是修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进行污水管网建设,支线管网并接入排污 干渠,减轻了主城区河流污染。合并大量小型污水处理厂,组建大型污水处理厂, 提高效率。 三是从分散管理到综合管理。并且政府建立了专业化的监管体系,负责财务、 水质监管等,实现了经营者和监管者的分离。 四是加大新技术的研究与利用,为治理技术研发、水环境容量确定等提供了 技术支持。 五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向排污者收取排污费,并发展 沿河旅游娱乐业,多渠道筹措资金,既解决了资金短缺难题,又促进了社会发展。 【深度链读】 国内外治理城市内涝的成功案例与先进经验 水工业市场:国内外在治理城市内涝方面有哪些成功案例与先进经验值得 借鉴? 谢映霞:国外排水系统的建设随着工业化的到来而发展,比我国早,他们非 常重视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例如德国汉堡等城市有容量很大的地下调蓄库,洪 水期有很强的调度水量的能力,削减洪水,大规模蓄水,既保证汛期排水通畅, 又实现了雨水的合理利用。另外德国绿化率非常高,减少了雨水径流,值得国内 城市借鉴。近些年来国外还运用一些生态方法改善雨水系统条件,如采用透水砖 铺装人行道,增加透水层,减少硬质铺状等,既能蓄水又能防涝。国内城市的地
表,大都是硬质铺装,一遇暴雨,大量的水既不能渗,也不能蓄,只能顺着地面 排,而排的时候又没有好的渠道,加剧了城市内涝影响。国内城市应该学习国际 上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因地制宜配套建设雨水滞渗、收集利用等削峰调蓄设施, 增加下凹式绿地、植草沟、人工湿地、可渗透路面、砂石地面和自然地面,以及 透水性停车场和广场。新建城区硬化地面中,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不宜低于 40%; 有条件的地区应对现有硬化路面进行透水性改造,提高对雨水的吸纳能力和蓄滞 能力,以达到防治内涝灾害、控制面源污染、提高雨水利用程度的目的。 雨水影响评价与内涝风险评价制度是进行雨洪管理的依据。澳洲、日本、欧 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均有雨水影响评价和雨洪风险评估制度,都有洪涝灾害分 布图,以表达城市遭遇不同暴雨频率下内涝发生的可能性、淹没时间、淹没范围 以及淹没深度,从而展示城市建设用地(地块)的淹没风险,识别城市开发建设给 城市雨水排放带来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洪涝灾害区划,进行规划和用地管 理工作。我国城市还没有建立雨水影响评价与内涝风险评价制度,但已经在这方 面进行努力和尝试。为提升排水系统规划的科学性和城市风险管理水平,我国应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雨水影响评价与内涝风险评价制度。 程晓陶:国内外在防治内涝方面的成功案例非常多,也都按照现代化城市体 系在建设。但是发达国家的城市内涝防治体系是在一个较长进程中逐步建立起来 的,已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而我国目前正处于快速爬坡阶段,区域之间、人与 自然之间基于水的脆弱平衡必然会被打破。如果说发达国家当前是维持固有的平 衡,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那么,我国目前的状况则是原来的平衡已经被打破,迫 切需要构建新的平衡。这种问题成因与防治需求的差异,决定了我们不能简单地 照搬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当然,像我国这种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世界上并不 是没有先例,比如日本与韩国,更早经历了城市快速扩张的阶段,在当时也难以 避免“先地上,后地下”的建设模式。他们在加速城镇化进程之后,也出现了城市 水患频发的现象,随之进入了加强治水力度的阶段。一开始的目标就是加大排水 能力,随之出现城市河流水位异常升高,对排水系统产生严重的顶托、倒灌现象, 由于河道两边都是高楼大厦,已难以通过拓宽河道来提高行洪能力,为此开始探 讨一系列综合治水的对策。 由于内涝防治体系的建设是公益性的,难以向居民收费或向企业融资,因此 主要依靠政府拨款,这些也是需要立法规定的。通过法律规定政府每年财政收入 中必须拿出一定比例进行公益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而不是仅凭一届政府的 意愿来选择,这样才能保证规划制定的合理性与规划实施的延续性,形成相关部 门与全社会的合力治水,并为企业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很好的商机。日本 与韩国洪涝综合治理的方法,包括立法以及技术措施,是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 至于立法之后,如何保证法律有效执行,则需要在立法时完善执法机制。比 如美国制定的国家洪水保险,实际上是国家推进洪泛区管理计划的手段,而不是 为了保险而保险。联邦政府意识到,洪泛区管理必须依靠地方政府,但地方政府
未必肯下力气去做这种得罪人的事。因此洪水保险法规定,只有地方政府参加洪 泛区管理计划,社区居民才能买到优惠的洪水保险,从而给地方政府施加了双向 的压力。进而又将保费分为十个等级,根据地方风险等级的评价,确定收取保费 的多少。如果地方政府采取了适宜的防护措施,风险等级评价较低,则可以少交 保费,从而鼓励地方政府重视防灾的前期投入。美国洪水保险法的执行是强制性 而不是强迫性,是从机制设计上让公民认识到只有守法、执法,才能给自身带来 更大的利益,反之则可能付出更大的代价。这也是值得我国学习的经验。 周玉文:我们在借鉴国外的经验来构架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系统时,应该 注意语言的一致性。我们说起洪水和内涝一直是两件事,而英文语境里,只有一 个单词就是“flood”。这导致出现一个“语言”问题,就是我们学习的时候学丢了一 样,他们有城市排水设施,我们有;他们有防洪设施,我们也有;但他们有防御 内涝的设施,我们缺了。 国外防御内涝的工程设计标准和防御洪水的标准是一样的,在他们的概念 里,两者是一回事。但我们则一直都把防御内涝的标准和城市排水标准定成了一 个标准。在亚洲发展银行资助中国的技援项目“城市雨水管理与内涝灾害防治” 中,已经明确了这一差别,并指出构建城市防涝系统的重要性。因此,国家层面 要求提高防灾减灾标准,经过业内广泛论证终于达成共识,决定把缺失的内涝防 御工程补出来。在最近更新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中已经明确了新的排水和防 涝工程设计标准,我国将建设排水、防涝、防洪三套工程来保证城市的安全。 我们现在所构造的城市预防洪水和暴雨灾害三套工程体系的任务是不同的。 城市防洪工程是解决城市的生存的问题,构建城市防洪工程是保证城市在设防标 准以内避免遭河道洪水泛滥造成城市受灭顶之灾。城市防涝工程实施是解决城市 安全运行的问题,保证在大暴雨条件下城市的各行各业不受内涝灾害困扰,确保 城市的运行安全。城市排水(雨水)设施则是解决市民方便生活的问题,保证在 设计标准内的降雨期间不发生严重积水。所以排水标准定的都不高,国外也一样, 一般是 5 到 10 年左右;但国内城市在之前的实际建设中,大部分都采取“1 年” 的标准,用“1 年”的设施应对 50 年、100 年的降雨事件,当然不行。 张光明:有一个观点需要澄清,就是不能盲目参考国外。其实我们要学习国 外的成功案例,不是学习国外的今天,而是学习国外的过去。就像是污染治理的 问题,我国一直提倡跟国外合作,但实际上国外与国内面临的污染状况完全不一 样,没有必要非要学习“国际前沿”,更不能照搬国外的治污模式。国外很多理念 是对的,确实很先进,但不一定适合中国国情。一个国家管理体系的发展,一定 是有一个历史脉络的,其实我们应该学习的是外国一些本质的东西,一些更深层 次的东西。首先,我们不能急功近利,只看表面的东西,学习表面的东西,我们 要认识到巴黎、华盛顿的排水体系实际上是一百多年前建造的,因为人家有一百 多年的眼光。全世界没有足以抵御一百年两百年的防洪标准,除非是特殊的构筑 物,所有城市的防洪标准都是 3 到 5 年。管网体系能够使用百年,并不是由于长
期更新维护,而是从设计源头考虑全面、建设用料扎实。就比如建造房屋,如果 一开始房屋就盖歪了,即使后期如何更新维护,最终房子都是要坍塌的。而如果 一开始房子就建造得扎扎实实,打好地基,则可以多年完好无缺,管网的构造也 是如此。所以,我们一定要区分法定标准和真正实施方案之间的差异,法定标准 只是一个最低限度,并且具有法律效应。 在地下改造困难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积极采用地面改造措施。首先,我们可 以学习国外绿化带和缓冲带建设。目前 X 市区的绿化带仍然是高于地面的,不 利于排水,对于内涝的改善没有帮助。国外的先进经验就是所有的绿地、池塘和 工地都要利用起来,作为缓冲带。土地是最好的储水剂,等雨水过后再去利用。 其次,我们可以学习国外渗水路面的建设。目前我国很多道路的地面都采用防水 地砖,不利于地面渗水;而国外很多城市对于不需要承受压力的地面,则采用渗 水砖,从而提供更大面积的渗水功能。对于人行道、停车场等非受压地段,我们 应该考虑采用渗水砖,确保雨水更好地排放,而不是任由雨水四处溢流形成内涝 积水。这些渗水路面的技术是成熟的,在路面建设的时候,只需要采用渗水砖就 可以。其实排水系统涉及建筑物的方方面面,应该考虑各种细节,这些都是国外 先进的措施和例子,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目前国内普遍提倡的还有一个“生态河流”的概念,国外的先进经验,就是不 要违反大自然,在充分利用大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建设。河道最天然、最重要 的功能之一是泄洪,我们优先需要考虑的应该是河道的泄洪功能,而不是景观功 能。这里面我们应该防止两个极端,一个是把所有城市河道都做成水泥底部,这 有利于城市泄洪,但是城市河道的天然生态却被完全破坏了。二是“生态河流” 建设,则有些矫枉过正。生态是大概念,景观是小概念,目前用景观代替生态是 错误的,河流首先要实现其基本功能,而不是作为一种景观。如果城市河流没有 容纳能力,无论管网建设再好,都无法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黄顺江:德国的经验值得借鉴,德国将防洪排涝与蓄水利用结合得很好,提 高了排水设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但是,德国降雨是比较均匀的,暴雨很少, 而我国多暴雨。因而,我国在规划建设排水设施时,应增加防洪的功能:一方面, 提高排水能力,即将管沟挖得深一点,或排水管径扩大一点;另一方面,增加调 蓄能力,即多建一些蓄水池或滞洪工程,以容纳暴雨时瞬间增加的大规模雨水。 为此,应根据各地自然环境特点,多保留城市内部及外围地带的沟谷、坑塘、湖 泊、洼地等,不要见到坑洼就平(以便于城市建设),而应因地制宜,就势利用 为蓄水设施。所以,城市(尤其是周边)应多一些生态用地,增加缓冲空间,以 减轻自然灾害(洪水)对城市带来的威胁,并提高自然资源(雨洪)的有效利用 程度。 另外,日本在城区利用运动场、停车场等作为暴雨时的临时蓄水池,也值得 国内城市学习。
曹长春:“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这是两句形容桂林市和阳朔 镇的诗句。古人在桂林与阳朔城防涝方面的设计思想值得今人好好体会并发扬光 大。现在的桂林中心城区就是古代的桂林城,周边是宽深的城濠与漓江沟通,常 水位时城濠水面高过漓江水面三米左右,城濠内的水可自流入漓江,城濠内水主 要来自于城区的雨水,通过雨水沟排向城濠,城濠与漓江通过雨水阐门联系,类 似于现在的单向水力自动阀门,当漓江水位高于城濠时关闭,低于城濠时打开。 城濠雨水调蓄容积,可以抵挡百年一遇的雨水频率。而城濠平时可作为市民休息 游览的去处,城濠内的鱼与各种水生生物,配合岩边的优美树种,构成了一道独 特的风景。 阳朔镇是现在阳朔县城所在地,城内有一条来源于县城西部山地的小溪—— 双月溪,该溪婉蜒流经县城,古县城有大小池塘几十处,直至在 1980 年出版的 万分之一的地形图上,县城还有池塘 20 个,水面面积达 817 公顷,当时的池塘 调蓄容积,可以抵挡百年一遇的暴雨。 我国古代在城池布局方面的智慧对现代城市内涝的预防有借鉴意义。古人没 有今天的给排水科学知识,但有朴素的生态系统理论,没有现代强大的工程能力, 但通过化害为利的做法,把雨水作为资源加以利用,巧妙地解决了城市内涝与河 流洪峰相互叠加的难题。 二、公文写作题(20 分) 根据一个访谈材料,主题是某城市建六型社区,成为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 重点推广模式。要求不机械照抄材料,以工作人员的身份,写一份以改进社区 服务模式 为目的的总结,向领导汇报,字数 600-800 字。 【出题背景】 2012 年“六型社区建设”访谈回顾 主持人:各位亲爱的首都之窗网友,大家下午好,欢迎您周四下午三点收看 X 市政风行风热线“走进直播间”节目。社区是指聚集在一定范围内的人们所组 成的生活 共同体,2007 年民政部提出在全国建设和谐社区,党的“十七大”明 确把建设和谐社区作为发展目标,2011 年 8 月,X 市民政局等部门联合印发了《X 市六型 社区指导标准细则》,提出围绕干净、规范、服务、安全、健康、文化建 设“六型社区”,推进本市和谐社区建设。2012 年,X 开始了创建六型社区的实 质工作。 今天,X 市政风行风热线走进直播间节目就请到民政系统的相关负责人 来为大家介绍六型社区的建设工作。 主持人:首先我介绍一下今天在座的三位嘉宾:X 市民政局社区工作处处长 董明慧,欢迎您。 董明慧:各位网友下午好。 主持人:X 市社区服务中心副主任王红武,欢迎您。 王红武: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 主持人:顺义区民政局副局长韩福军,欢迎您。 韩福军: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 一、六型社区的工作内容
主持人:我记得董处长去年也作客过直播间,今天我们聊的是六型社区的创 建工作,跟去年有所不同,正式开始访谈之前,有必要请您帮我们回顾或者是介 绍一下六型社区包括的内容有哪些? 董明慧:2011 年 8 月份召开了 X 市六型社区建设大会,提出了建设六型社 区的目标,重点打造干净、规范、服务、安全、健康、文化社区,实现社区的环 境整洁,管理规范,服务完善,安全稳定,健康幸福,文明祥和。应该说,六型 社区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和谐社区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和重点工作,也是推动 首都和谐社区建设的一个开创新局面的突破点。具体来说,六型社区主要是指在 干净社区方面实现环境整洁优美,是六型社区的直接体现,是社区的形象。干净 社区要做到社区环境整洁优美,环境卫生基础设施齐全,居民绿化环保意识强,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规范社区方面,管理规范是社区的最首要的基础,规范社 区是以贯穿 2010 中办发的 27 号文件为契机,大胆创新社区的管理体制机制,全 面加强社区的组织建设,规范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标准,全力打造有章可循,有 序运行的规范社区。服务社区是服务居民,始终是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也是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服务社区是要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居民的志愿互助服 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服务体系,做大做强 96156 的社区服务平台,打造项目齐 全,功能完备,方便快捷的服务社区,让社区居民生活的更加舒适方便。安全社 区是社区建设的基本前提,着力健全社区安全防范体系和号防号治网络,实现社 区秩序井然,安全感不断提升。健康社区方面是社区建设的主要标志,也是社区 居民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健康社区是要进一步健全社区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完善卫生服务功能,组织开展多元化的社区体育活动,增强全民健身意识,提高 居民生活质量。文化社区方面是和谐社区的本质内涵,我们要实现社区的文明祥 和。文化社区是要繁荣发展社区文化,普及社区教育,加强社区文化设施和号众 性文化队伍建设,满足居民号众多样性的学习需求,塑造共同的凝聚力和价值观, 这是六型社区的主要内容。 二、2012 年六型社区创建工作的特点 主持人:一开始介绍了去年下发了这样一个实施细则,今年我们就应该是全 面的工作了,今年六型社区的创建工作有什么样的特点,您能不能给我们讲几 句? 董明慧:今年的六型社区创建过程中,围绕改善民生,改革精神推进六型社 区,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目前的创建工作在顺利开展。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个是加强了公示的前置。以前创建和谐社区,其他社区都是先申报,创建之后 再进行公示,现在我们采取了公示前置的方式,提前向社会全面公示自荐申报社 区的名单,接受社会监督。社区居民通过网站,热线或者是居委会面谈的方式对 社区创建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从创建开始就要在居民的监督之下,进行全过 程的监督评议。第二是开展互查互评。通过互查互评发现问题和不足,吸取做的 比较好的社区的经验,加强相互间的交流和学习,以评价结果为参考,不断加强 和改进本地区的社区建设的工作。第三是引进了第三方的评估。对第三方的评估, 是对六型社区进行全方位的动态的跟踪的评估,组织第三方制定科学可行的评估 方案,同时要采取过程性的诊断方式,有请第三方评估机构通过实地观察,居民 访谈,调查问卷等方式,先听取居民号众对社区建设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不足, 从他的第三方独立的角度提出科学合理的整改意见,以评估报告的形式反馈给各 区县,将社区的整改情况向一定范围内公布,推动社区建设持续性的改进。第四 是在创建过程中注意了引进居民参与。我们也是畅通了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支持
和鼓励居民通过各种形式来推动六型社区的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比如说开通 了两个网站,开通了 96156 的热线,对不符合六型社区的行为予以督促,对职能 部门落实创建标准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三、目前六型社区建设的进展情况 主持人:目前我们创建工作的进展情况怎么样? 董明慧:去年我们 8 月份召开全市社区建设大会以来,全市首先开展了一个 广泛的宣传活动。首先让这些标准在全市 2772 个社区都要知晓这个标准,同时 我们也希望大部分的居民也要知道这样一个标志,毕竟居民是生活在社区当中, 标准语他息息相关。去年在各种媒体,包括报纸,网站进行了广泛的宣传。这是 第一步。第二步我们想全面开展六型社区的一个创建工作。2012 年我们六型社 区的示范单位创建工作也列入了市政府的折子工程,今年我们打算在全市创建 560 个六型社区,各区县和各部门以创建市级的六型社区建设为抓手,深入的推 进全面的和谐社区建设。目前市级的六型社区的示范单位的申报工作已经结束, 全市已经有 542 个社区要申报今年要创建六型社区建设。我们已经在 X 市的各种 媒体上包括晚报,社区服务的信息网和 X 市民政局的网站上已经把 542 个社区的 名单进行了公布,通过 96156 的热线电话,网站留言和居民委员会的面谈等方式 接受居民对申报社区的评议。2 月底召开了全市的社区工作会,对今年的六型社 区创建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部署,也把刚才说的组织区县开展互查互评也进行了布 置。同时也引入了第三方评估,对六型社区建设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第三方的独立 的评估方式。从采取过程性诊断的方式,目前可以推动社区建设从我们诊断社区 的问题,不断进行整改,进行持续的改进。目前第三方评估机构已经确定了,我 们各项评估工作正在展开。另外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参与,开设了专栏,有千人通 过网站和电话等方式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为六型社区的建 设提供了广泛的民意支持,对六型社区的创建工作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主持人:谢谢您。通过您的介绍实际上信息量还是挺大的,我们不妨更加细 的说一说。比如说您提到第三方评估机构,是由什么样的人组成的,您说的过程 性诊断体现在什么方面,包括如何参与进来,最后对六型社区的评选给出的分值 或者是意见能占多大的比重? 董明慧:中央强调加强党的领导,切实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参与服务社会的能 力,发挥号众参与社会管理的作用,特别是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 的格局,我们比较高度重视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社会力量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 的发挥。今年的六型社区的创建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了社会参与,通过政府购买 服务的形式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参与创建,借助第三方的优势对六型社区的创建 工作进行全方位的动态评估。首先要根据我们的六型社区的指导标准制定出科学 可行的评估方案,把他的标准落实到具体的一个分值当中去,要通过采取到社区 的实地性的观察走访,通过社区居委会的座谈或者是居民的调查问卷的形式,参 加六型社区的标准要提出诊断,我们要求他进一步提出达不到六型社区标准的原 因是什么,有一些问题可能也许是政府部门的作用没有发挥好,也有可能是居民 的参与度不足等等,我们希望他们在第一次对社区进行诊断性的时候,要深挖社 区达不到六型社区的根源。 主持人:这个工作是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截止还是一直贯穿其中? 董明慧:对,是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希望通过不达标,希望动员和整合各方 面的力量,发挥各方面的优势来使它达标,我们要求它达到六型社区的创建标准,
分享到:
收藏